孫浩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我省提出“不斷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的方向,對于我省進一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我省正處于政策疊加的關鍵機遇期,著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布局,能夠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夯實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我省應借助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東北振興戰略等政策機遇,立足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比較優勢等,打造省域內特色化、差異化的功能區板塊,構筑區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經濟布局。
建設區域創新發展的產業走廊。依托國家戰略支持,把數字經濟作為“加速器”,打破大數據“孤島”,以數字化做強平臺化、做實集群化、做優協同化、提升品牌化;把生物經濟作為“潛力股”,聚焦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生物安全,打造“醫”“食”“美”“安”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把創意設計作為“先手棋”,打造哈大齊區域創意設計產業廊道,將創意設計嵌入全產業鏈,以“設計產業化”打造新增長點,以“產業設計化”引領轉型升級,用經濟新引擎為龍江區域發展提質增效,打造建設創新龍江的最強增長極板塊。
建設區域創新發展的產業集群。集聚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集群,在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示范區、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多上科技型、創新型前沿項目,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拓展高新技術產業增量,形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智能農機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強化高端零部件、基礎原材料的穩定供應,推動技術創新的前沿突破、融合應用,打造國內衛星制造的重點區域基地;推動石墨等新材料產業鏈現代化,加快發展高端數控、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產業,打造龍江先進制造集群矩陣,增強我省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力。
增強省會和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在統籌推進全省產業園區建設中,重點推進以哈爾濱為核心的省會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哈爾濱中心城區為內核,發展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現代服務業,北部突出高新技術,南部強化園區和工業升級,東部聚焦物流+基地和保稅功能,西部圍繞國際航空樞紐發展臨空經濟,加快構建優勢互補、整體協調的經濟輻射面。同時重點支持大慶、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的產業園區發展,整合資源、協同發展,重振本地輕工業、合理拓展產業空間,并依托連通這些中心城市的“兩小時高鐵經濟圈”,增強對周邊縣(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健全區域間協同合作機制。強化我省城市群內部的區域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發展配套產業;促進各地區之間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和有序競爭,增強區域經貿交往能力;協同推進我省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打造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合力。
保障區域生態系統功能。依托實施生態振興計劃,加強造林、撫育,加強濕地、草原的恢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治水、凈氣、降噪、還綠、護田,提升省域內的生態系統功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著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增強實現我省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力。
挖掘區域生態產品價值。依托大小興安嶺優良的自然環境,立足龍江生態產品特性,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把冰雪資源、綠色食品、生態服務作為創新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方式,提供無污染的綠色有機食品,提供滿足人們親近自然、休閑康養等生態體驗的生態服務產品,提供通過市場交易機制來實現收益型生態產品,如碳排放權交易等。著力推進生態環境“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資源資本運作,打通資源資產化、資本化、財富化的渠道,走出自然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轉化成財富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