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茗沁
(中共湛江市委黨校 廣東湛江 524088)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主題,也是推進新時代縣域發展的根本遵循。“城尾鄉頭”的特殊區位,決定了縣城需要兼顧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凸顯了縣域在發展全局中具有戰略性地位。近年來,黨中央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大幅度降低農民稅費負擔等,“三農”發展發生質的飛躍。當下縣域經濟已然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其發展速度、質量及效益對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新型現代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實現共同富裕舉足輕重。
縣域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陣地,但同時也是廣東實現現代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突出短板,“區強縣弱”特點顯著。湛江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其縣域面積占全市的87.2%,常住人口占到全市72%,縣市生產總值達到全市50.67%,是湛江經濟社會的半壁江山。在區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湛江縣域經濟要實現量質齊升,不光關乎自身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也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對于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在新發展理念視域下,構建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針對性對湛江縣域經濟進行評價和比較分析,以期為地方發展決策提供參考。
從目前學術成果來看,國內學者從多角度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如任保平(2018)提出從指標、政策、標準、統計、績效評價、政績考核等六大體系涵蓋高質量考核。王薔等(2020)結合縣域產業、要素、城鄉制度等特點,構建了24 指標四個維度的縣域經濟參考體系。歐進峰等(2020)圍繞五大發展理念20 個評價指標構建測度體系,運用熵權TOPSIS 法測度了廣東省21 個地級市經濟發展質量。王薔(2021)基于產業、要素、生態和制度等方面綜合考慮,構建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
本文在借鑒歐陽芳(2022)構建的福建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綜合多篇文獻對評價指標的選取做法,并結合湛江市縣域經濟特點與數據可得性,圍繞新發展理念內涵,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目標層面具體選取了13 項可量化指標,構建了湛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湛江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選取13 個具體指標構建湛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將湛江市五縣(市)(遂溪縣、徐聞縣、吳川市、廉江市、雷州市)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熵值TOPSIS 法對其進行綜合和分項評價分析,嘗試找出五縣市發展的動態變化趨勢。其中數據均摘自官方公布,主要來源于《湛江統計年鑒》(2018-2022)、市政府工作報告和統計公報等,數據期間為2017—2021年。
1.權重變化與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近五年來五個維度目標層的權重變化整體持穩。其中,創新和共享維度權重在整體中占比較大,基本穩定在27%水平,具有較大的權重地位。協調維度緊追其后,占比25%左右。綠色和開放維度的權重相對較小,維持在12%和8%左右。從動態視角觀測,開放和綠色維度權重呈現逐年遞增的變化趨勢。
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廉江、吳川綜合評價整體較前,雷州、遂溪次之,徐聞在評價體系中的分值則整體偏低。從動態發展角度觀測,吳川、雷州、遂溪三地的綜合發展評價呈現逐年上升的良好態勢,各縣市排名動態更替,展現出各地區經濟發展活力與競爭變化。
2.分維度評價結果
(1)創新維度評價。湛江市縣區內創新層面形成較明顯的梯隊劃分。其中,廉江大體處于第一梯隊,在創新實力和研發投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吳川、雷州、遂溪在創新評價層級第二構成梯隊,評價分值呈現出逐年遞增態勢。徐聞則在近五年的創新評價中一直處于排名末端,且與其他地區形成明顯差距。
(2)協調維度評價。評定水平較高的是吳川市,評價分值基本處于0.8 左右,具有較明顯的相對優勢。處于第二梯隊的是廉江和遂溪,其中遂溪縣近五年協調評價逐年遞增,呈現良好增長態勢。而徐聞縣和雷州市的協調評價較低,評價均值在0.2 左右,與其他地區存在較大差距。整體而言,近五年來各縣市協調性發展處于較平穩的走勢。
(3)綠色維度評價。廉江、吳川、徐聞整體穩定保持0.6 以上的評價分值,雷州和遂溪近年綠色維度指標表現一般,遂溪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而雷州整體水平較低,在未來發展中需引起關注并及時得到調整。
(4)開放維度評價。限于數據可得性,開放指標主要圍繞實際利用外資額度展開,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和開放程度。在近五年的數據中,廉江(2017-2019)、徐聞(2020-2021)會出現全年額度為零的情況,其他區域的數據也不甚理想。這一狀況需結合地區內外情況,強化提升縣域對外開放和吸引力。
(5)共享維度評價。共享評價指標主要選取的是財政在教育、醫療、社保方面的支出強度,因此該項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社會共享方面的決策力度和方向。遂溪近五年的表現較為突出,評價分值在0.6 左右,且基本呈增長態勢。其他縣市數據表現則更為平穩。
在實證結論基礎上,為進一步把握湛江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差距,加入廣東、廣西、海南三地省(區)相關指標展開對比分析。經比較分析后發現,湛江市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區域不協調、發展質量不高、動能不足等問題。
湛江作為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代表,整體從經濟體量上與珠三角地區,與海南廣西均值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022 年湛江市GDP 在廣東省內排名第9,總量3712.56 億元,與第一名深圳相差近8.7 倍。2022 年湛江全市縣域實現生產總值1854.5 億元,占全市49.95%。從2021 年人均GDP 數據上看,湛江縣域人均GDP 明顯低于湛江市人均GDP 及周邊省份,如雷州人均量達不到市均的1/3。除此之外,湛江縣域人均GDP 同樣明顯低于廣西、海南均值水平,經濟基礎不具備相對優勢。
此外,第一部分實證結果發現,近年湛江各縣域間發展差異有擴大趨勢。2019 年五縣市的整體分值相差不大,但隨后三年直至2021 年綜合評價分值呈現出逐年擴大趨勢(如圖1 所示)。地區經濟基礎、人均財富水平、產業發展結構、財政投資強度等多項指標的水平差距會影響市場有機有序循環,進一步放大地區發展差異,并影響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程度。

圖1:2017 ~2021 年湛江市縣域經濟綜合評價分值與排名
從產業結構上看,各縣域產業普遍呈現“農重工弱”的特點。2022 年數據顯示,湛江三大產業結構為18:39:42。但縣域第二產業均未超過35%,而農業占比普遍較大。盡管從動態時間序列上看,各縣市產業結構有持續優化態勢,但各縣工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存在第一產業占比偏大的情況,如徐聞和雷州的一二產比例分別是50.6%和10.6%,41.8%和12.1%,工業增加值占比均未超過20%。盡管是農業大市,湛江農業還存在大而不強、現代化程度低的問題。糧食、糖蔗和水果產量在主要農產品產量中占比大,對經濟稅收的貢獻率偏低。
協調指標數據顯示,湛江縣域工業化程度不高,工業增加值占比小。2022 年,湛江市五縣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市占比為10.13%,2021 年占比為9.8%,規模工業基地較弱。從2021 年對比數據所示,徐聞、雷州的工業增加值占比在2021 年僅達到8%左右,不及廣東省省均的1/4,廣西省的1/3 左右,比海南省少了2 個百分點。目前縣域工業存在對傳統行業依賴較大的問題。例如食品、家電、羽絨等傳統產業雖有較大市場份額,但品牌創建和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作為與海南相向而行相向發展的前沿陣地,工業基礎沒有展現出相對優勢,對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的工業支撐能力需加快提高。
第二、三產業的滯后發展會直接影響整體稅收總量提升,產業結構不協調導致財力疲軟,進一步弱化產業扶持能力。相關數據整理后發現,近五年湛江市五縣市財政自給率(收入/支出)平均水平在20%左右,財政收入總量較低。其中,雷州財政自給率一直未突破10%,2021 年第一次超過達到13%水平。
近年來,湛江縣域范圍本地科研資金投入、研發人員力量、政府科技財政投入力度指標都較低,經濟的創新基礎和后發驅動力存在明顯缺口。如表2 所示,盡管廣西、海南本身在科研創新的實力和投入與廣東省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湛江尤其是縣域創新投入與廣西、海南均值科創力度尚存在顯著差距。

表2:2021 年湛江縣域創新指標對比數據
從綠色發展角度看,能源低耗是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有限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2021 年湛江縣域的單位GDP 能耗指標大都較低,獨雷州的單位能耗0.4515(噸/每萬元)超過了省均數值0.2961。湛江全市指標達到0.5290 超全省均值,需進一步持續關注。
在對外開放領域,近年來各縣市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量都相對較小,尤其徐聞縣在近年來外資利用率幾乎觸底。2022 年吳川、徐聞的實際利用外資依舊為0,遂溪3400 萬、雷州1200 萬、廉江100 萬。盡管湛江水產水果和小家電行業進出口有良好表現,有力推動了湛江經濟“走出去”,但縣域整體環境和產業對外資“走進來”的吸引力仍較弱。
縣域產業錨定“精而特”,避免“小且全”。在縣域鎮域產業布局方面,借助現有區位優勢,梳理整合優勢特色產業,去粗存精,力爭在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或者“隱形冠軍”的集中發力,聚力做強1—2 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徐聞城區和曲界片區充分向海南靠齊,找準海南自貿港政策要點,借鑒“前店后廠”經濟合作模式抓好產業聯動,高質量構建瓊州海峽經濟帶重要產業發展平臺,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港口物流、現代農業等產業方向發力,契合海南產業結構特點;烏石片區、奮勇城區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進一步扎實工業基礎;廉江片區強化傳統優勢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稟賦效益提質升級;吳川借助機場而生的湛江空港經濟區,大力發展海洋生物藥品、高端醫療器械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力物流產業集群、全域旅游產業集群。
湛江縣域產業整體呈現農業導向特點。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基本思路,搭建優勢農業產業支柱。圍繞絲苗米、菠蘿、火龍果、紅橙、芒果及茶葉、南藥、良姜等熱帶作物,強化品牌建設和標準化生產。采用以農為頭,順向向農產品加工、生產服務業延伸;也可依托現有農副產品加工制造業等,逆向融合農業,達到零散產業集聚、整合、規模化。同時,強化科技賦能,積極推進數字農業和精深加工生產,用技術創新、本地文化、品牌提升農產品價值鏈和附加值。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加快建設吳川、遂溪預制菜產業園。
在第二產業方面,利用全市重大產業聯動連帶作用,聚焦綠色鋼鐵、綠色石化、綠色能源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挖掘上下游關聯、橫向耦合發展。做好湛江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明確縣域各園區主導產業。加大閑置土地處置,爭取重大產業項目用地指標,保證工業園區用地指標。同時以“七通一平”“七個一”工程標準完善各園區基建供給。同時,通過設立“雙向飛地”“反向飛地”實現科技跨區域轉移合作,解決小家電、羽絨、農海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技術升級瓶頸,促進優勢產業更新換代、做大做強。
此外,基于湛江各縣域豐富的自然文史資源,實施湛江特色鄉村旅游提升行動,做好鮮美湛江品牌。強化龍頭景點的拉動輻射作用,優化周邊餐宿游買等服務供給,聘請專業機構對文旅資源評估整合,串聯開發,以全域旅游為目標進行整體規劃。推進一批休閑旅游、民族文化、電商貿易等特色鎮建設,打造一批辨識度高、具有湛江特色的網紅地、打卡點。
目前湛江海洋經濟已形成了集飼料生產、生物藥物、裝備制造、包裝運輸、流通加工、休閑漁業等多行業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供應鏈。以海洋產業發展為契機,沿海各鎮要積極培育海洋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力發電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湛江灣實驗室等科技力量,以龍王灣園區和漁業大數據中心啟用,通過產學研用合作方式提高科研要素投入效率,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和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積極推動傳統水產業轉型升級,注入發展新動力。依托廣東海洋大學、湛江灣實驗室等科研力量,大力開展良種研發和培育,加大基礎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全力推動生蠔、金鯧魚、對蝦等水產業提檔升級,以新質生產力打造湛江傳統水產產業,打造全產業鏈體系。著力在提升產品品質上下功夫,抓住水產預制菜新賽道,做強“吳川烤魚”、海蜇等名品品牌,強化食品加工技術轉型升級,突破帶動農業水產產業鏈產值增加和鏈條延伸。積極打造“產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蠔業態”“蝦業態”“魚業態”。
縣域高質量發展需要優質要素匯集,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營造具有吸引力的創業營商環境,需要在“引流”“護流”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持續聚焦縣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提高農業供給內容和形式的靈活性、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構建以適度規模為基礎的經營體系,著力產業“小、散、弱”問題,提升農業整體效益,解決要素“引流”的關鍵。二是重點加大完善對本縣域居民及返鄉創業人才的激勵機制、社會資金下鄉的引導機制、普惠金融服務機制等,不斷縮小城鄉、城區—縣域的公共資源差異,促進人財物良性循環。提高在技術創新、醫療、教育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推動公共服務、市政公用、產業培育等設施提檔升級,塑造要素“護流”的發展環境。
在搶抓海南自貿港建設、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機遇背景下,湛江縣域經濟更加面臨來自境內外多方機遇與挑戰。盡管外貿進出口逐年攀升,以廉江小家電、水海產品為代表的出口貿易在東南亞市場展現出優勢潛力,但從海關數據可看出,2023 年1-8 月湛江進口累計金屬礦及礦砂、煤等超過進口總量的40%,商品對外貿易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服務高質量發展仍迫在眉睫。
湛江各縣域擁有大量優質自然生態資源,積極探索各縣區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發展補償、開發保障機制,挖掘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不同領域生態產品價值開發和實現。鼓勵發展綠色金融,支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企業發行綠色金融產品,加大對綠色環保產業。
大力推動各地創新要素匯集。在市級層面協調統籌各縣市與廣東海洋大學、湛江灣實驗室、省農科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力度,探索實施科技成果“轉移支付”機制,建立“先用后轉”成果池,促進科技成果在縣域產品化規模化。鼓勵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大力扶持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積極鼓勵本地在外企業家回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