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凌虛

[關鍵詞]音樂學習;恐懼;預設值;刻意練習;單一目標;記憶強化
音樂表演者或者學習者可能在不同特定環境中有各式各樣的恐懼情緒,比如在課堂上演奏、在舞臺上演奏、在演奏過程中犯錯等。音樂表演者和學習者的恐懼會影響表演和學習的效果。因此,音樂表演者和學習者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克服恐懼。本文旨在通過對如何在音樂學習與演奏中克服恐懼情緒的探討,形成可供音樂學習、演奏借鑒的思維模式與實踐策略,從而改善在整個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并提高音樂學習效率。
一、音樂中的恐懼
Alfons Hamm和Almut Weike在其著作《恐懼學習和恐懼調節的神經心理學》中對“恐懼”作了定義:“恐懼是一種由外部威脅線索引發的厭惡情緒狀態,它激活了生物體的防御性恐懼系統,這種恐懼系統進而組織一種行為模式來適應威脅。”在音樂教育領域,教育學家約翰·霍爾特(John Holt)通過自身學習鋼琴的經歷描述了恐懼對其持續學習的深刻影響:當他感到恐懼時,他的學習能力便會逐步減弱以至消失。
在音樂學習和表演中,感到恐懼會引起諸多反應,總體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肢體反應,如大汗淋漓、手足冰冷、心率過快等。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出汗會減少雙手在鍵盤上的摩擦度,從而增加演奏錯誤音符的概率:而手部溫度過低會影響演奏者手指的靈活性與獨立性,影響彈奏速度與顆粒感:心率過快會引發演奏者注意力難以集中,出現焦慮等癥狀。這些癥狀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在鋼琴表演中造成負面影響,并且這些癥狀往往會同時出現。
第二類是心理反應。在音樂學習和表演中,對恐懼的心理反應可能會比肢體反應所引起的負面影響更加嚴重。心理反應是隱性的,這種影響很容易被忽視,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人的認知能力。《情緒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一文指出:“不同的認知和情緒神經系統并不是分開的,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并且包含了調解和調節的證據。”不止一項研究表明,情緒會影響人們的認知能力,如學習能力、記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力持續時間等。《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的研究表明,恐懼等負面情緒,會對學生的能力產生毀滅性的影響:“一顆恐懼的心不會讓你集中注意和吸收知識。”即使音樂演奏者在專注于一件事情的同時,潛意識也會施加壓力,這就造成了一種焦慮感和不安全感。這些研究有助于更充分地解釋約翰·霍爾特的觀點。
二、克服恐懼的思考
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有助于消除恐懼情緒。除了傳統意義上音樂技能方面的充分準備,還應更加注重在心理層面做好抵御恐懼的準備。首先,有一個正確的預設值可以使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建立一個非評判性的思維:其次,“刻意練習”可以不斷強化抵御恐懼的能力:再次,“單一目標”的訓練可以幫助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專注于解決問題并在短時間內獲得成效,從而享受練習和學習的過程;最后,不斷地將“記憶強化”音樂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形成長期的肌肉記憶模式,將恐懼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一)預設值
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要想避免產生負面情緒,就要對音樂的學習與演奏抱有“正確的”期望。在練習、演奏與積極感受之間建立連接,強化其關聯性。當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時,表演者下一次走進音樂廳或者琴房,就會有一種新的期待,如擁有一愉悅的時光或享受舞臺。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需要了解自己應該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期望什么。這種預期必須是理性的,如果只是關注表演結果,則會使演奏者更加情緒化,給演奏造成障礙。因此,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需要抱有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當下發生的任何事情,不加評判。
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這樣的自我懷疑可能來自單一的錯誤:在舞臺上,當表演者犯了一個錯誤,他可能會認為這個錯誤影響了整首作品的表演效果,但觀眾通常會立刻遺忘或忽略這一微小的錯誤。那么為什么演奏者會夸大自己的錯誤,而觀眾卻不會呢?如果演奏者用一種武斷的思維來看待自己,那么不客觀的觀點就會歪曲事實,因此演奏者只是彈錯了一個音符,所有額外的自我懷疑和判斷都是大腦臆想創造出來的。若沒有這種自我武斷的判斷,則可以客觀地對待錯誤和問題。情緒越好,越能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的速度就越快。倘使音樂學習者在每次練習中感受積極的變化,并在達到自己的目標后增強成就感,這將激勵學習者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更愿意花時間認識錯誤和解決問題。
就音樂教育而言,這就轉化為一種無畏的表達。正如肯尼·沃納(Kenny Werner)在《毫不費力的掌握》中提到:“只是從一個音符走向另一個音符,尋求與內在自我的統一,整個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場快樂的體驗。”“找一個安靜的內心空間,我們可以放松,思想開放,這樣就沒有恐懼的余地,心流就出現了。”而“心流”是所有學習者和演奏家夢寐以求的最理想的境界。
(二)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對于克服恐懼情緒也大有裨益。實現刻意練習要求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有目的性的。在《智能音樂教學》中,羅伯特.A.杜克羅列出了若干在音樂教學中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因素,如教學內容、教學評估、教學順序、教學反饋等。書中這些教學理論可以沿用于音樂學習中的刻意練習上,因為練琴可以被認為是自我教學的過程。杜克的“教學內容”一章詳細描述了如何為音樂學習者設置目標,而設置合理的目標也是提高練習效果的方法之一。在音樂學習中,目標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長遠目標可以是平穩而自信地演奏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短期目標可以是對某一段落中鋼琴觸鍵技巧的掌握。
目標可以根據學習情況及時在實踐過程中調整或改變,而“教學評估”可以幫助音樂學習者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身在何處,評估可以發生在音樂練習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音樂學習者可以通過不斷自問從而完成對現學習階段的教學評估。教學評估要求學習者對自己足夠誠實,接受自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同時要實時分析學習現狀、對比學習目標、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
教學反饋指的是學習者從事實中獲得學習信息,依據信息決定是否需要在一首樂曲學習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是否為后續的學習做準備。在評估音樂學習者自身的音樂進程之后,從而決定是否調整學習目標,這在整個學習中至關重要。在調整目標后,音樂教育者應該制訂一套計劃協助學習者實現短期和長期目標,這就如同杜克所說的“排序指令”,音樂教師要理解創建教學順序的必要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并逐步掌握某種演奏技能。在刻意練習中,在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由學習者自我完成這件事。這需要學習者明確為達到目標而設定的每一個學習步驟,如果感覺步驟的差距太大或太小,則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甚至跳過當前步驟或回到上一步。在這里,每一個學習行為都是為了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服務,這意味著音樂學習者不應該將時間浪費在與學習目標無關的非必要步驟上,如自我評判。這也使得專注于刻意練習的學習者無暇感受負面情緒,從而發揮建立積極鏈接的作用。
(三)單一目標的重要性
音樂學習和訓練中,可以有助于克服恐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一次掌握一件事情”。詹姆斯·克利爾(JamesClear)在一項研究對單位時間內一次關注一件事情的研究組與試圖在同一時間內達成多個目標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后一組的成功機會較小,且后一組對任務的投入程度也較低,主觀感受也更加消極。在音樂學習中,完成一項學習目標的難度不大,然而很多學習者會試圖在同一時間實現太多目標,而導致學習成效大大減弱:也因為無法完全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消極情緒,進一步降低學習效率。集中精力完成一項任務,能夠避免被多個任務分散注意力,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捷徑。
下面舉例說明是如何運用單一目標思維來掌握普羅科菲耶夫《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第23-24小節。
在這一樂句中,左手演奏琶音,右手演奏兩個聲線,一個低旋律線和一個在樂隊上方添加色彩的聲線。學生在學習這句樂句時,起初有意識地忽略了所有的音樂術語標記,只在完全相同的音量上演奏右手的兩個聲線,以獲得身體上的自信、舒適和安全。學習完畢后,學生對右手和左手分開筆記進行了正確的整理,之后再把雙手以慢節奏放在一起,使用正確的節奏,直到變得自信和熟悉。在能夠將雙手進行流暢的結合之后,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旋律與和聲,學生只演奏了右手旋律線與左手伴奏。最后的步驟是將所有的東西與正確的動態結合在一起,以緩慢的速度開始,并逐步向實際速度移動。學生對這一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取得了成功而感到高興。一次聚焦于一件事,使這一復雜的短語變得簡單得多,整個過程是愉快的,而不是恐懼的,因為學生可以看到每個新階段的進步。
研究表明,實施意圖對目標的實現有很強的積極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只有在關注單個目標時才會發生。彼得.M.戈爾維策指出,實施意圖是為了促進目標意圖轉化為行動而形成的。目標意圖可以被定義為人們為了執行特定的行為或達到某些期望的結果而給予自己的指示,我們可以自然而不費力地到達每個步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完成每個單一小目標增加自信心,這種積極的影響會激勵我們去完成更多的挑戰,而不是掙扎在多個任務中,為無法完成學習目標感到煩惱。
(四)記憶強化
音樂學習者和表演者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無論多么努力進行訓練,卻感覺學習效果不佳,學習效果沒有得到較好的改善。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如果只是一味地、機械化地重復訓練,學習進程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帶來消極的主觀感受。技能學習是大腦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強化過程,這種功能被稱為“鞏固”。在音樂學習中,影響學習者記憶強化過程的因素有很多,如刻意練習、碎片化學習、單一目標學習、睡眠時間等。在學習過程中,將獲取的知識信息切割成若干小的片段,更容易實現和掌握所需要學習的內容。當有目的的練習似乎都沒有改善和提升學習效果時,停止訓練選擇休息可以使學習者在第二天的學習訓練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結語
音樂學習和演奏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較強的動態過程。音樂學習者與演奏者會在很多時刻感受到恐懼。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恐懼發生的機理,并找出導致這種恐懼的主觀感受的真正原因,從而延伸出克服恐懼的若干條適用方法。音樂學習是持續的過程,每個人都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并且可以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針對學習中的恐懼情緒,首要解決的任務是定位問題,即建立一個非評判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可以促使音樂學習者尋找到自身在整個音樂學習和今后的音樂演奏中的真實位置。一旦音樂學習者有了清晰準確的目標,那么有針對性的刻意訓練和學習可以幫助其克服學習中的恐懼,如果缺失“刻意練習”,只會在盲目的練習過程中感到沮喪和麻木。建立“單一目標”和不斷地“記憶強化”過程可以進一步讓音樂學習者和演奏者專注于學習本身,并不懼由于犯錯所帶來的情緒化影響。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幫助音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生成持續性的內在動力,不被恐懼影響而降低學習效率。從痛苦和恐懼的感覺走到享受音樂的快樂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本文通過對恐懼和克服恐懼的探討,希望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探索出可以改變學習中艱難處境的策略和行為模式,從而對音樂學習者的整個音樂學習過程起到積極的作用,也能讓學習者逐步享受音樂學習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