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晶 丁潔 王長林



關鍵詞: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與公開,消費品召回,產品安全管理
0 引言
消費品產品召回是國際通行的產品安全管理制度,對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障消費者安全、提高產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加強產品事故信息收集,提高消費品召回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更是消費品召回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日本作為產品安全監管的先行者,經歷近半個世紀的工作實踐已逐步建立及完善相關制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法規制度和方法。本文以日本產品傷害事故數據為基礎,研究分析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與公開制度對消費品召回的影響,以期對我國產品安全監管提供借鑒。
1 日本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與公開制度概況
1 9 7 4 年開始實施的《生活消費品安全法》(1973年,第31號法律。以下簡稱《消安法》)是日本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與公開制度的法律依據,包括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與公開、產品傷害事故再發生防止對策兩個措施[1]。
2006年發生了多起家用切紙機切斷幼兒手指事故,快速熱水器一氧化碳中毒、人員死亡事故。調查結果表明產品制造商沒有給消費者提供任何事故信息, 沒有承擔其向消費者提供事故信息的責任,同時也沒有向政府部門提供事故信息報告,導致了政府反應遲鈍、束手無策,難以迅速采取防止事故再次發生的措施,造成了重大事故的多次發生[2]。
為此,日本政府提出了《消安法》修正案,于2006年11月第165次臨時國會上,參議院和眾議院全會一致審議通過《消安法》修正案,對生活用產品安全性作了廣泛的規定,新設立了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與公開制度,2006年12月6日頒布經濟產業省令第104號《消安法》修訂案,于20 07年5月14日開始實施。為確保修訂后的《消安法》有效落實,該法還規定了對違規企業相關的處罰。例如:沒有依法及時上報產品傷害事故信息的企業,其相關責任人最高可被處以1年以下監禁或10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消安法》第五章第58條)[3]。
經濟產業省于1973年開始與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分析的獨立行政法人產品評價技術基礎機構(以下簡稱“NITE”)合作,根據《消安法》修訂案,上報國家的非重大產品傷害事故均由NITE收集[4]。
NITE負責收集產品傷害事故信息和分析,產品傷害事故信息來源包括制造或進口及銷售企業、一般消費者、消費團體、地方自治團體、消費生活中心、財團法人產品安全協會等,并與警察、醫院、消防等其他省廳實現信息共享。
圖1概述了NITE所進行的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和原因調查流程。對于需要對安全問題進行技術調查的重大產品傷害事故,NITE在經濟產業省的指導下對產品傷害事故原因進行調查[5]。
NITE建有電氣火災模擬實驗室、物證鑒定室,并聘請經驗豐富的鑒定人員(包括消防部門退休專家)開展調查研究[6 ]。當電氣制品火災發生后,政府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時,即轉交NITE調查。如調查發現存在質量問題,則由經濟產業省命令制品廠商停售并召回產品。如發現標準法規有缺陷,則提請有關部門及時修改,即使是使用不當造成,NI T E也要通過召開記者發布會、網絡發布會等方式向公眾發出安全防范提示。
2 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情況
2.1 產品傷害事故數據
作為經濟產業省產品安全管理的技術支撐機構,自1974年以來,NI T E一直致力于收集各類產品傷害事故的信息,信息主要來源于生產商和進口商、國家機構、消費事務中心等,以及地方消防局、警察局。
圖2為自20 07年《消安法》修訂以來,NITE收集到的重大產品傷害事故和非重大產品傷害事故的數量變化。每年的事故信息數量可能會受到過去幾年發生的事故或大量突發事故(如召回事件)的影響,突然暴增。從不同機構收集到相同的事故信息時,會作為重復信息處理,不包含在事故數量中,2022年的事故數量比2007年減少63.3%[7]。
2.2 召回信息中的產品傷害事故數據
NITE收集與“消費品”有關的下列“產品傷害事故”的信息?!断卜ā返?條第1項對“消費品”進行了定義,第2條第5項對“產品傷害事故”進行了定義[8]。
(1)重大產品傷害事故信息
重大產品傷害事故是指死亡、重傷、一氧化碳中毒或火災等危害嚴重的產品傷害事故。生產者和進口商有義務在知曉發生重大產品傷害事故的10天內向消費者廳報告。根據《消安法》第35條第1項和第2項的規定,向消費者廳(2009年8月31日前為經濟產業?。﹫蟾娴氖鹿市畔r,受理、公布的信息就被稱為“重大產品傷害事故信息”。
(2)非重大產品傷害事故信息
作為依據《消安法》的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和公布制度的輔助系統,NITE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系統收集的非重大產品傷害事故的信息(自1974年開始實施),由經濟產業省通報給全國的制造行業(“關于請求提供有關消費品引起的產品傷害事故的信息”2011年3月4日發布2017年6月19日重申)。非重大產品傷害事故是指以下引起損失危害的事故。
1)造成人身傷害的事故;
2)極有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財產損失事故;
3)極有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產品故障的信息。
表1為2021年和2022年由重大產品傷害事故引發的產品召回或因重大產品傷害事故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原因而引發的產品召回數量。
2.3 NITE與消防部門在產品火災方面的信息共享
由于導致人身傷亡的產品傷害事故多數是電器和燃氣火災事故,為預防火災事故再次發生,消防部門進行的火災調查的作用越來越大。2010年12月,日本消防廳在《關于未來火災預防政策的基本方向(基本問題委員會報告)》中提出有必要“強化與消費者廳和獨立行政法人產品評價技術基礎機構(NITE)等其他機構的合作”等建議。從電器和燃氣火災事故預防政策的角度來看,鑒于有必要通過與消費者廳、國土交通省、消費者廳等相關組織共享信息來有效利用火災調查結果,以實現消費者安全保障,因此消費者廳和NITE在進行火災調查時,有必要對火災調查結果進行有效利用(如圖3所示)[9]。
經消防部門認定由產品(機動車、電器和燃氣設備)缺陷引起的火災的調查結果將匯總提供給消費者廳,并與負責機動車等的國土交通省和負責電器及燃氣設備的消費者廳合作,用于防止產品火災的再次發生。如圖4所示,為防止可能引發火災的缺陷產品的流通,保障消費者安全,總結2021年和2022年發生火災件數和產品召回信息[10,11]。
3 啟示
日本的產品傷害事故信息收集和公開制度對消費品召回有著積極影響,在促進消費品召回、評價消費品召回效果、監督消費品召回、分析產品事故原因、分析人身傷亡事故與產品質量關系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對于提高我國產品安全監管水平,完善消費品召回制度有著重要參考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完善法規體系
我國《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簡稱《召回規定》)已于2020年實施,明確生產者和其他經營者的消費品重大事故及危險報告義務,第八條明確指出“生產者和其他經營者發現其生產經營的消費品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自發現之日起二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省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一)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死亡、嚴重人身傷害、重大財產損失的”。但是,《召回規定》沒有要求產品傷害事故信息公開,沒有要求企業將所有產品傷害事故上報。無法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意識,無法促使相關各方共同抵制不安全產品,法規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3.2 建立產品傷害事故信息共享制度
產品傷害事故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將有助于監督消費品召回,對防止產品傷害事故再次發生,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產品安全意識有重要作用。我國尚沒有相關法規,缺乏經驗,可嘗試以汽車、家用電器、電動自行車、兒童用品等產品作為試點,開展產品傷害事故信息共享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相關制度。
3.3 建立產品傷害事故數據庫
建立產品傷害事故數據庫,為數據存儲管理、分析挖掘、共享交換、應用服務等提供支撐和保障,對于產品傷害統計分析與經濟社會損失評估有著重要作用,提高跨系統、跨部門、跨地區、跨業務、跨領域數據交換和應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市場監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產品安全事中事后監管的精準、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