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麗 張奇 王芳 朱小云 袁守璇 王凌飛
翼狀胬肉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眼表疾病,表現為瞼裂區肥厚的球結膜及球結膜下組織呈三角形長入角膜,一般發生在鼻側,偶見于顳側。全世界均有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仍不明確,可能與遺傳、紫外線照射等有一定關系。翼狀胬肉不僅影響外觀,還會引起角膜散光,從而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對眼球運動造成一定限制。具體而言,小而靜止的胬肉一般不需要治療,建議對長入角膜侵及瞳孔區的翼狀胬肉進行手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術后角膜上皮修復時間較長,且眼部刺激癥狀較重,可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行為產生嚴重影響。
角膜接觸鏡可促進大皰性角膜病變、翼狀胬肉術后、絲狀角膜炎患者的角膜修復,縮短角膜愈合時間,緩解患者的眼部刺激癥狀[1],繃帶式角膜接觸鏡在治療暴露性角膜炎、角膜化學燒傷、神經麻痹性角膜炎等頑固性角膜上皮病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手術方式有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羊膜移植術、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研究表明,胬肉切除聯合角膜干細胞移植術后的復發率低于單純胬肉切除術[3~4]。對此,本文將對部分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自體干細胞移植術后的患者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的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比較兩組角膜上皮愈合情況以及患者術后的眼部刺激癥狀,為從業者提供切實的參考與指導。
選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天津市靜海區醫院眼科進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自體干細胞移植術的患者60例60只眼,翼狀胬肉侵入角膜長度為2~5mm,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組)30例30只眼,男12例,女18例,年齡(61.75±4.919)歲,胬肉侵入角膜面積為(18.31±3.911)mm2;對照組(未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組)30例30只眼,男9例,女21例,年齡為(61.71±5.757)歲,胬肉侵入角膜面積為(17.36±6.476)mm2。經統計學檢驗,兩組年齡差別無統計學意義(t=0.018,P>0.05),性別差別無統計學意義(x2=0.659,P>0.05),胬肉侵入角膜面積具有可比性(t=0.481,P>0.05)。所有病例均為原發性單側翼狀胬肉,排除復發病例、眼部手術史、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史及精神疾病患者,均為單眼手術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手術均由同一醫師完成。
術前3天,所有患者結膜囊內點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s.a.ALCON COUVREUR n.v.)4次/日,術前結膜囊內點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s.a.ALCON COUVREUR n.v.)滴眼1次,安爾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沖洗結膜囊2次。患者平躺于手術臺上,常規消毒鋪巾,開瞼器撐開眼瞼,結膜囊內再次點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眼1次。顯微鏡下,囑咐患者向顳側注視,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0.1mL鼻側翼狀胬肉體部結膜下注射麻醉,在胬肉頭部外0.5mm處的角膜透明區用顯微剪子作淺層劃開,用顯微有齒鑷沿此切口向翼狀胬肉的頸部行角膜淺層剝離,直到使翼狀胬肉組織完全剝離,盡可能去除殘余組織,使角膜面光滑、清晰。用顯微剪刀剪除翼狀胬肉的頸部及體部的結膜和結膜下組織,輕提起翼狀胬肉組織,從半月皺襞處剪掉,暴露出鞏膜面,用棉簽壓迫止血。囑咐患者往下注視,顳上方球結膜處行結膜下分離,沿角鞏膜緣剪開,制作包括角膜緣在內的結膜植片4mm×5mm。將植片平整置于鼻側鞏膜暴露區表面,植片角膜緣與該處的角膜緣相對,以10-0尼龍線間斷縫合結膜植片與周圍結膜8針,術畢結膜囊內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點眼,試驗組術畢配戴博士倫純視軟性繃帶式角膜接觸鏡,包蓋術眼,對照組術畢常規包蓋術眼。
兩組均于術后第2天開始點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s.a.ALCON COUVREUR n.v.)4次/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s.a.ALCON COUVREUR n.v.)1次/晚,術后第1天、2天、3天、7天分別進行術眼角膜熒光素鈉眼科檢測試紙(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染色,觀察繃帶式角膜接觸鏡的位置及術眼角膜上皮的愈合情況,同時記錄患者術后2小時,第1天、2天、3天、7天的眼部刺激癥狀(疼痛、流淚及異物感),術后第1天的視力變化情況。7天后去除繃帶式角膜接觸鏡,同時拆除結膜縫線,記錄6個月時翼狀胬肉的復發情況。
a. 眼部刺激癥狀評分:參照趙家良等的分級評分標準[5],從疼痛、流淚及異物感3個方面進行評分,3項評分相加。
b. 角膜創口愈合標準:完全愈合:角膜上皮缺損區已完全愈合,角膜熒光素染色陰性;部分愈合:角膜上皮缺損面積縮小,角膜熒光素染色減少;無效:角膜上皮缺損面積不變甚至擴大。
c. 視力變化:術后1天的視力與術前視力對比提高還是下降。
d. 翼狀胬肉復發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翼狀胬肉復發率。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眼部刺激癥狀評分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發現在術后2小時,第1天、2天、3天的對比中,試驗組均低于同時間點對照組的評分(P<0.05),術后第7天兩組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不同時間兩組間角膜刺激癥狀評分的比較(x±s,分)
術后第1天,兩組均無角膜上皮完全愈合者;術后第2天,試驗組有9例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對照組有2例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455,P<0.05);術后第3天,試驗組有25例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對照組有17例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079,P<0.05);術后第7天,兩組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
試驗組有7例視力提高,對照組有3例視力提高,差別無統計學意義(x2=1.920,P>0.05);試驗組有2例視力下降,對照組有6例視力下降,差別無統計學意義(x2=2.308,P>0.05)。
隨訪6個月,兩組均未見翼狀胬肉復發的情況。
角膜分布有大量的三叉神經末梢,感覺非常敏銳,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局部角膜上皮缺失、再加上角結膜處手術縫線的刺激,患者經常存在很多眼部不適的癥狀,包括疼痛、流淚、異物感、畏光、視物模糊等。產生刺激的原因包括手術機械性損傷、角膜神經暴露、炎癥因子的釋放和刺激等[6]。翼狀胬肉術后如何快速促進角膜上皮修復,減輕患者的眼部不適癥狀,提高患者舒適度是關鍵。
繃帶式角膜接觸鏡是一類具有治療作用的軟性角膜接觸鏡,能夠連續配戴24小時以上(1~21天),直徑大且薄,可以覆蓋住角膜上皮缺損區及部分結膜縫線區,形成良好的機械性屏障,避免瞬目時眼瞼與眼表角結膜上皮缺損及縫線組織區的直接摩擦,聯合自體血清點眼能夠治療頑固性角膜上皮缺損[7],白內障術后應用可穩定眼表和淚膜,促進角膜愈合,減輕炎癥[8],用于翼狀胬肉術后是安全有效的[9]。研究表明[10],翼狀胬肉術后配戴角膜接觸鏡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和眼部刺痛感,加速角膜上皮修復,有利于維持患者的正常生活與行動。
通過比較翼狀胬肉術后試驗組(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組)與對照組(未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組)對翼狀胬肉術后眼部舒適度以及角膜上皮修復的影響,發現試驗組在術后早期眼部刺激癥狀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角膜上皮愈合數較多,這與鄧映霞、范敏芳等的研究[11~12]結果一致。此外,針對患者眼部刺激癥狀的輕重和角膜屈光狀態的差異,筆者還觀察到試驗組術后結膜的充血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術后第1天,試驗組視力提高好于對照組,視力下降程度低于對照組,盡管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但仍能觀察到數量上的差別,吳小燕[13]的研究發現翼狀胬肉術后配戴角膜繃帶鏡可以改善角膜的屈光狀態。
鑒于角膜上皮愈合情況,部分研究在角膜熒光素鈉染色后,用裂隙燈檢查評估,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監測翼狀胬肉術后角膜接觸鏡下角膜上皮愈合情況[14],這樣一來可以獲取高分辨率眼前節組織圖像及精確的生物學測量數據,有著良好可重復性,筆者認為,以后的實驗中觀察角膜上皮愈合情況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結膜植片研究采用的是間斷縫合,有報道稱[15]連續鎖邊縫合,患者的刺激癥狀更輕。
需要強調的是,研究中的患者數量及翼狀胬肉術后隨訪時間有限,尚不能明確翼狀胬肉術后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能否降低術后的復發率,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根據黃炳才[16]的研究顯示,巨大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術后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術后隨訪半年,發現配戴組胬肉復發率較未配戴組低。
本研究觀察周期為7天,沒有觀察到植片愈合不良和角膜感染,但有報道稱[17]配戴繃帶式角膜鏡會引起角膜感染,這也提示從業者需要對術后配戴角膜繃帶鏡的患者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生感染,要及時停止配戴。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翼狀胬肉聯合角膜緣自體干細胞移植手術后配戴繃帶式角膜接觸鏡,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術后的眼部刺激癥狀,提高眼部舒適度,促進角膜上皮的修復,穩定已經修復的角膜上皮,進而防止創面感染,未見不良并發癥,是一種減少翼狀胬肉術后患者眼部刺激癥狀及促進角膜上皮愈合的有效輔助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曾艷.親水性軟性角膜接觸鏡在眼表疾病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5):22-24.
孫麗娟,繃帶式角膜接觸鏡在持續性角膜上皮病變治療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3):79-80.
饒解非,陳蔚,解林根.角膜干細胞移植與單純切除治療翼狀胬肉臨床效果對照[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8):65-67,77.
李文娟.比較單純胬肉切除、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帶蒂結膜瓣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0):35-36.
趙家良,黎曉新,董冬生等.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療白內障術后炎癥和非感染性眼前段炎癥的臨床評價.眼科研究,2000,18(6)560-564.
Jeong Kyu Lee,Young Soo Song,Jun Seop Shin,etal.The change of cytokines in tear and blood after different pteryginm operation[J].Cytokine 2010,49(2):148-154.
Yu-Kuei Lee,Yen-Chun Lin,Shih-Hao Tsai,etal.Therapeutic outcomes of combined topical autologous serum eye drops with silicone–hydrogel soft contact lens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neal persistent epithelial defects:A preliminary study[J].Cont Lens Anterior Eye 2016,39(6):425-430.
Xiao-Yi Yu,Zhan-Yu Jian,Wei Wu,etal.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pterygium complicated with conjunctivochalasis:analysis of pterygium excision and conjunctival auto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sclera fixation[J].BMC ophthalmol 2015,15:100.
Mutlu Cihan Daglioglu,Mesut Coskun,Nilufer Ilhan,etal.The effects of soft contact lens use on cornea and patients recovery after autograft pterygium surgery[J].Cont Lens Anterior Eye 2014,37(3):175-177.
Xingdi Wu ,Yajuan Ma,Xiang Chen,et al.Efficacy of bandage contact le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ry eye disease after cataract surgery[J].Int Ophthalmol 2021,41(4):1403-1413.
鄧映霞,李發忠,曾令斌等.角膜繃帶鏡對翼狀胬肉切除術后患者角膜上皮修復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響[J].中醫眼耳鼻喉雜志,2020,10(3):153-155.
范敏芳,鄭云開,鄭有名.繃帶型角膜接觸鏡在翼狀胬肉手術中及對并發癥的發生影響分析[J].新疆醫學,2022,52(7):801-804.
吳小燕,麥圣龍,邢健強.繃帶式角膜接觸鏡對翼狀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狀態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21,21(05):919-922.
Ding Chen,Yan Lian,Jin Li,et al.Monitor corneal epithelial healing under bandage contact lens using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fter pterygium surgery[J].Eye Contact Lens 2014;40(3):175-180.
伍騰飛,郭秀華.連續鎖邊縫合聯合角膜繃帶鏡在翼狀胬肉手術中的應用[J].眼科學報,2022,37(2):137-142.
黃炳才.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移植術后角膜繃帶鏡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0,11(03):54-65.
BinbinZhu,YunfangLiu,LinLin,etal.Characteristicsofinfectiouskeratitisinbandagecontactlenswearpatients[J].EyeContactLens2019;45(6):356-359.

作者單位:
1.天津職業大學眼視光工程學院
2.天津市靜海區醫院眼科
3.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