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4項2024年版食養指南發布
發揮傳統食養中西醫聯合優勢
近日,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發展傳統食養服務,預防和控制我國人群慢性病發生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4項2024年版食養指南,分別為《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成人慢性腎臟病食養指南(2024年版)》。
食養指南旨在發揮現代營養學和傳統食養中西醫聯合的優勢,將食藥物質、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針對不同季節、不同地區、不同人群提供食譜套餐示例和營養健康建議,提升膳食指導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年版)》中,介紹了中醫對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的認識與常見辨證分型,并給出“辨證辨體,因人施膳”的膳食建議和符合中醫辨證原則的食養方。在《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中,介紹了中醫對肥胖的認識、辨證分型及臨床表現,給出了科學的飲食建議,并推薦了健身長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方式。在《成人慢性腎臟病食養指南(2024年版)》中,介紹了中醫對慢性腎臟病的認識、辨證分型及臨床表現,給出了“合理選擇食藥物質,調補有道”的膳食建議,并強調飲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關于全面開展健康家庭建設的通知》印發
每個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全面開展健康家庭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發揮健康家庭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愛國衛生運動、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深入推進家庭健康促進行動,采取有效措施,高質量推進健康家庭建設。
《通知》提出,健康家庭是指家庭成員履行自身健康第一責任。健康家庭建設要達到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培育優良家庭文化,培養家庭健康指導員,建成家庭健康服務陣地,培樹健康家庭典型等目標。

《通知》強調,應以《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為基礎,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加強健康家庭科普宣傳。廣泛開展健康知識進萬家活動,借助數字化手段,提高健康知識可及性。針對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開展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同時,強化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咨詢指導服務,對家庭成員開展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培訓。
關注
理性購藥勿囤積
如今,許多家庭習慣儲備常用藥。然而,由于非理性囤藥、備藥用藥欠缺科學性等原因,藥品過期造成的浪費比較常見。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約有78.6%的家庭備有小藥箱,卻有80%以上的家庭沒有定期清理藥箱的習慣,全國一年因此產生的過期藥品約1.5萬噸。
藥品浪費不但會加重醫保基金和個人藥費負擔,還容易造成藥物濫用、藥物污染等安全隱患。因此,必須拿出更堅定的決心、更切實的舉措,及時加以遏制。不久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印發《節約藥品資源遏制藥品浪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強調,應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增強公眾理性購藥、iGRfyWe4Q3c7EkfJ3tgWsw==科學備藥、合理用藥、節約用藥的意識。《方案》就藥品生產、臨床用藥、藥品流通、廢棄藥品管理等也提出了具體工作措施和要求。
夜間接觸藍光,或增加肥胖風險
俄羅斯秋明醫科大學研究證明,夜里,眼睛接觸藍光,會增加肥胖的風險。研究人員說,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屏幕發出的或從窗戶進來的藍色光,都可能導致代謝紊亂。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生物學》上。
研究人員解釋,光譜中藍色部分的光會干擾褪黑激素的產生,而褪黑激素在調節所有生物的日常活動周期(晝夜節律)方面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過量藍光暴露,不但會影響睡眠模式,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含有褪黑激素受體基因變異的人的新陳代謝對藍光最敏感。在這種基因的攜帶者中,隨著體重指數上升,晝夜體溫動態和每日平均體溫水平也會發生變化。研究還發現,即使在夜里21:30—1:00(褪黑激素產生最活躍的時段)期間,任何來源的少量藍光與體重指數的增加都相關。

AI醫療須防“自動化偏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布的多模態大模型治理相關新指南指出,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領域應用前景廣闊,但同時要防范其中可能出現的諸如“自動化偏見”導致的過度依賴等風險。
作為一項快速發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多模態大模型是指能夠處理圖像、文本、聲音等多種類型數據的深度學習模型,廣泛應用于診斷和臨床護理、患者自主使用、文書和行政工作、醫療和護理教育、科學研究和藥物研發等工作中。
新指南指出,多模態大模型可能助長“自動化偏見”,使醫療專業人員和患者過于依賴人工智能,忽略原本可以由人為發現的差錯;多模態大模型與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一樣,也容易受到網絡安全風險的影響,從而危及患者信息安全,有損算法的可信度等。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為了創造安全有效的多模態大模型,政府、科技公司、醫療服務提供者、患者等利益攸關方需要參與相關技術研發和部署的各個階段,對多模態大模型進行監管并制定相關規范。
(以上來源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人民日報》《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