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蟄節氣的到來標志著仲春的開始。動物入冬藏匿于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始鳴,驚醒了地下越冬的蟄蟲,人們便稱這天為“驚蟄”。驚蟄時節,乍暖還寒、蟄蟲驚醒、萬物復蘇,動植物進入生長狀態。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的開始。驚蟄后半個月,迎來了春分節氣。《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分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與夜、寒與暑的界限。
“下厚上薄”護陽氣
中醫“天人相應”理論認為,人體的陽氣與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同步,在驚蟄、春分時節,大自然與人體的陽氣處于升發狀態,初生之陽,相對較弱,需要特別顧護。此時雖已入春,但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會受到冷空氣的影響,氣溫波動,晝夜溫差較大。尤其是北方地區,易出現“倒春寒”的情況。若此時受寒,人體陽氣受損,就會出現畏寒、乏力等癥狀。所以此時“春捂”就顯得尤為重要,做好保暖,既順應陽氣升發的養生需要,又能抵擋寒邪侵襲,預防疾病。
所謂“寒從腳下生”,我國歷代養生家均提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養生主張。《老老恒言》中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尤其是對于體質偏弱的老人和幼兒,切不可因天氣變暖而盲目減衣。此外,《黃帝內經》中提到春三月要“披發緩形”。“披發”指在春天應該把頭發松散開;“緩形”則指應使形體舒緩,衣物寬松舒適無束縛,利于氣血的運行和流通,以順應春季的生發之機。
飲食搭配重平衡
民間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因為在此階段氣候干燥,人們容易出現口鼻、皮膚干燥及肺燥咳嗽、咽干等不適,故應適當吃一些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如梨、蜂蜜、百合、甘蔗、枇杷等,以滋陰潤燥、潤肺止咳。《本草經疏》記載:“梨,能潤肺消痰,降火除熱,主熱嗽止渴,氣喘熱狂,胸中痞塞熱結等。”將梨煮熟食用有滋陰潤肺之功。但梨性寒涼,若是因陽氣不足或外感風寒引起咳嗽,則要避免吃梨,尤其不宜生食。

春分時節,大自然陰陽之氣相對平衡,此時應選擇一些能使人體維持陰陽平衡的食材。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具有補脾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山藥能平補氣陰,補而不滯,不熱不燥,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補益佳品,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也被歷代醫家譽為補虛佳品,十分適合此時節食用。
仲春時節,飲食上要忌大熱、大寒的菜肴,烹飪搭配上也要注意陰陽平衡。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材時,應佐以蔥、姜、紫蘇、酒等溫性調料,以避免菜肴屬性寒涼,損傷脾胃;又如食用韭菜、香椿等辛溫食材時,應配以雞蛋等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雙補的效果。

養好睡眠防“春困”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仲春時節,氣候變暖,人們時常會感到困乏。為了避免“春困”的發生,應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季起居應“夜臥早起”,這里的“夜臥”是相對于冬季的“早臥”而言,春季較冬季晝長夜短,故春天的入睡時間可以較冬天稍微晚些,但不可熬夜。春季的睡眠時間宜保持在22點至次日6點,入睡時間最晚不可晚于23點,以保證子時(23點至次日1點)處于睡眠狀態。如有條件,還可在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進行午睡,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為了提高睡眠質量,也可在睡前洗臉、泡腳、按摩頭部和搓腳心,促進氣血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
“廣步于庭”勤抻筋
春季,適當的運動可以調動人體陽氣,與自然界增長的陽氣相應,這是恢復身體“元氣”的重要方法之一。
《黃帝內經》中主張,春季應“廣步于庭”,指在庭院中大步而行。仲春時節,草長鶯飛,外出踏青郊游、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其中,放風箏不僅能怡情,還能防治頸椎病、近視。放風箏時,仰頭能保持頸部肌肉放松和頸椎的正常曲度,可以緩解頸部不適;當目光追隨空中的風箏時,雙目也得到了很好的調節和放松,還可使旺盛的肝氣得到舒達,以疏肝理氣、調暢情志。
肝應春,主筋,故春季還可以適當練習抻筋運動,如八段錦、瑜伽等,借著春氣舒展筋骨,疏通因“貓冬”而壅滯的氣血,通過拉伸筋骨來養肝。
此外,春季的運動量不宜過大,避免汗出受寒而致病。春季活動時,也要考慮天氣條件及身體狀況,不可勉強,天氣寒冷時也可居家運動。
放松身心享音樂
春季肝氣旺盛,人易動怒,所以精神調養應從肝入手,防止因動怒導致肝火上炎,出現眩暈、中風等情況。同時也要防止抑郁情緒,可通過適當發泄和移情等方法來排解負面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從中醫五行的角度來講,建議春季多聽角調音樂。角調曲式有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胡笳十八拍》曲中屬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剛好可以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曲中婉轉地配上了較為合適的屬“水”的羽音,又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之柔軟、順暢。
按揉頭腳存正氣
仲春萬物生,各種細菌、病毒也開始滋長,加之春季多風邪,易侵襲人體肺衛、肌表、關節,導致出現各種肺系疾病,嚴重者還可引發支氣管炎、肺炎等。中醫的疾病預防思想可高度概括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即人體在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也就不會引發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推薦幾種適合仲春時節使用的養生保健法。
按揉太沖穴
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位于足背第1、2 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有疏肝解郁、清瀉肝火之功。按揉此穴可疏解不良情緒,是有名的“消氣穴”。臨床常用于腦中風、高血壓病、抑郁癥、失眠等的防治。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揉該穴3~5分鐘,以出現微微酸脹感為宜,每日1次。

干沐面
操作手法:兩手五指并攏,以先下后上的順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臉,直至面部輕微發熱,連續進行36次。可以調暢氣血、扶助陽氣、振奮精神。干沐面還能使面部肌膚毛細血管擴張,微循環暢通,具有美容駐顏的功效,同時還可以調和氣血,助力陽氣升發。
責任編輯/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