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中醫六藝”中,針、灸、砭、藥、按蹻五法為外援法,由外而內,治病療疾。導引為自主的內應法,由內而外,涵養正氣。導引與諸法相和,調動自身正氣,扶正祛邪,達事半功倍之效。本專欄根據四季交替、時節變換,以中醫導引為基礎,結合艾灸、按蹻、食養、情志調攝等內容,通過圖文、視頻的方式,教授大家簡單易學的導引養生方法,幫助大家順天應時,頤養身心,強筋健體,增強自身免疫力。
春季是一年之始,此時萬物生發,大地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根據“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的四季養生原則,春季應當注重肝的養護。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氣滯不僅容易導致疾病產生,也容易誘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志。
初春時節,建議每日習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 中的第九勢“臥虎撲食勢”,可疏導足厥陰肝經,調達肝氣。由于肝開竅于目,長期堅持亦有“疏肝明目”之功。
疏導肝經導引方(圖1—圖5)


動作1:松靜站立。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圖1)
動作2:右腳向前跨1大步,兩手呈虎爪狀,向前撲 出。兩手十指扣地,重心前移至手指和腳趾。肩背平直,保持抬頭、張口、怒目的狀態。(圖2、3、4)
動作3:重心前后移動,向后時吸氣蓄力,向前時吐氣開聲,虎嘯7次。(圖5)
動作4:右腳收回,慢慢起身,兩手掌心相對向上導引。舉過頭頂后,握拳。慢慢向下導引至肋間。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恢復松靜站立。左勢與右勢相同,唯動作相反。左、右各7次為1組。(圖6、7、8、9)
【要點提示】
1 練習時要求抬頭、肩背平直,以大腳趾為驅動力,向前導引呈撲食勢,以助肝氣調達舒暢。
2 導引此勢時,通過齜牙咧嘴,可激活面部神經,有效防治面具樣面容。
3 年老體弱者在習練時,如存在下腰困難的問題,可采取弓步代替“撲地”動作(圖10、 11)進行習練。
養護帶脈有妙方
對于女性而言,除了足厥陰肝經外,還需要注重對帶脈的養護。帶脈是奇經八脈之一,形如束帶,環腰一周,故名。帶脈環于腰腹,而腰腹是沖脈、任脈、督脈交匯之處。這四脈正是對女性最為重要的經脈,需要特別關照。
《難經·二十九難》記載:“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帶脈需要約束,不加約束容易產生腹部脹滿,腰脊疼痛,女性帶下病等。自古以來,老百姓習慣晨起穿衣束帶,晚上睡覺寬衣解帶,這不僅是傳統服飾的禮儀,其中也蘊含著中醫養生的哲理。我國傳統服飾中腰帶這一配飾,不僅僅是一個裝飾品,更是能起到對帶脈的約束和對腰部的防護作用。腰腹之間有多個重要的生理部位不可受寒,寒則百病生。如下焦的神闕穴(肚臍)不可受寒,寒則腹痛腹瀉;腰間的命門穴不可受寒,受寒則腎陽虧虛,虛寒內生;腰側的腎俞穴不可受寒,寒則腰膝酸軟無力,尿頻尿急。日常腰帶纏在腰間,就相當于多穿了兩件衣服,幫助腰部抵御風寒,養生防病。
春季食養“七菜羹”
民以食為天,中醫素來注重食養。值此春風送暖、萬物生發之際,建議大家采“七菜”,烹鮮肴,做道“七菜羹”。
“七菜羹”記載于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即選擇地上三鮮(芹菜、甘藍、塔菜)、地里雙鮮(鐵棍山藥、土豆)、水中雙鮮(蓮藕、茭白)一同炮制成羹。把這七種菜放在一起煮,再用淀粉勾芡成羹,不加鹽和糖,直接品其原汁原味。芹菜具有平肝涼血、清熱利濕的功效;甘藍可行氣寬中;塔菜可疏肝健脾,滑腸通便;鐵棍山藥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效;土豆可和胃健中,解毒消腫;蓮藕,可健脾開胃、益血生肌;茭白可解熱毒、除煩渴、利二便。通過開春食用“七菜羹”,可以達到推陳出新的效果,讓人感覺神清氣爽。
通過食用“七菜羹”,不僅能調和陰陽平衡,還能從中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責任編輯/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