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生活在里下河水鄉的一個小鎮上。水鄉人家離不開水,一灣灣碧水養育了小鎮,養育了小鎮上的人。小鎮上的吃食也是這樣,當纖細的面條遇上了鮮美的魚湯,對小鎮上的人來說,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
老話說:“唱戲靠腔,下面靠湯。”小鎮上的魚湯面,魚湯是用鱔魚骨、小鯽魚和豬大骨熬制的。鱔魚骨熱油爆炒,加水、小鯽魚和豬大骨,水沸后,再文火慢熬。一大鍋魚湯,經過數小時的熬制,魚湯翻滾著,魚肉已經完全入魚湯里,湯汁雪白如乳,濃而不油,鮮而不腥。
小鎮的早晨是從一碗魚湯面開始的。天色微微亮,大街小巷的那些面館,早已是燈火通明。陸續有人三三兩兩地走進來,來上一碗熱乎乎的魚湯面,面條筋道,湯汁醇厚,呼嚕呼嚕地吃下去,直吃得渾身暖暖的,額頭上沁出微微的汗珠,然后匆匆而去。
小鎮上的面館生意盈門,送走一批,又迎來了一批。上班的,上學的,圖的就是那一口念念不舍的魚湯面。最晚來面館的,都是些退了休閑在家里的老人。一個人,或者約上兩三老友,慢悠悠地走進面館。一碟干絲一壺茶,也有喝早酒的,喝著聊著,最后少不了要來上一碗魚湯面。嘬一口面條,品一口魚湯,滿意地點點頭,嘴里不住地夸贊:“這魚湯面,地道!”
在小鎮,不管哪一家面館,湯一直會是原湯,沒有哪家為了多賣幾碗面,往湯里摻上一勺水而砸了自家的招牌。
汪曾祺說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毙℃偟臒熁饸?,濃縮在一碗魚湯面里,溫暖了時光,也溫暖了小鎮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