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門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頂平坦,蓋有一座雕梁畫棟的大祠堂,后來祠堂被拆,碎磚破瓦散落得滿山都是。一鍬扎下去,鍬口不是被石塊磕崩了,就是被磚瓦啃癟了。這樣的土壤,連瓜豆都難以下種,只好讓其荒蕪。
這倒好像是給野生的草木騰出了生存的空間。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樣,從瓦礫堆里蹦出來,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鄰村的棗先生便背上竹簍,拎著小鐵鏟,趕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隨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個親切的名字:車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馬蘭頭、蘭花草、刺幾菜……聽著這些裹挾著濃濃草木味仿若鄰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讓人感到別樣的親切。
何止是這座土山,家鄉的山山峁峁、溝渠壩埂、田間地頭,春夏時節,不是這里探出幾朵乳白的小花,就是那邊叢生出一蓬碧葉,儼然成了一方碩大無比的藥匣子,被各種各樣的藥草塞得滿滿當當。
在鄉親們的眼里,這些隨處可見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樣,隨便碰到哪一個,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還能知道誰個好尿床,誰個好打滾放賴。這些伴著莊稼生長的草木,也諳熟農人的脾性,更樂意為農人解憂。誰家小孩高燒,它們就奉上柴胡、車前草、魚腥草、紫蘇;誰家大人腹瀉,它們就捧出葛根、黃芩、黃柏。
早出晚歸的鄉親們,和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們也無師自通地成為藥師。吃五谷雜糧的他們偶爾也會遇到傷風感冒、頭疼腦熱,他們通常不會大驚小怪,也很少去找醫生抓藥。歇工的間隙,隨便從田埂或溝壩扯上幾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與身體的經絡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視一笑,便泯滅了冤仇。
其實,藥草熬煎并不是它們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將會以另一種生命形式美麗綻放。多種藥草走到一起,在熱氣騰騰的藥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膽相照,彼此打氣鼓勁,在抵達病體后,齊心協力打通關節,激活經絡,驅趕陌生的氣流,還原身心的平衡。中醫看病其實就是讓身體里的虛弱與道旁的草木彼此牽上了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每株藥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藥,就要赴湯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體里的一場戰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澤被后人。
細想想,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們最親的人?
凌澤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合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抒情的鄉村》《立體的鄉愁》《種植鳥鳴》等。作品入選多種文學選本、中考語文復習用書和中考試卷。
《意林》:為什么說自然界的草木“是我們最親的人”?
凌澤泉:草木有本心。小時候生活在鄉下,走的是長滿巴根草的田間小徑,上學路上,要打一座長滿雜樹的小山丘旁經過,那一條條由草木裝點、布置的小路,便是草木為我鋪就的幸福甬道。春天滿山滿坡的鵝黃,夏日遍地滴翠的蔥蘢,每每讓我情思翻涌,更有那斑斕的秋色,輕易就能掀動我的心扉。草木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樂于親近的友人,草木的味道也最能熨帖人的心房,更能與人身體里的經絡達成和諧與默契。我們對草木的喜愛其實就是對生命的摯愛。
《意林》:熬煎的藥草將以另一種生命形式美麗綻放,有怎樣的含義?
凌澤泉:花兒的綻放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為了展露出最美、最艷的姿態,而另一種則偏向于收攏其原有的姿勢,而萎縮或蛻變為其他并不華麗的形式。不過,這種沉淀是退去繁華后的質樸,是凝練豁達后的智慧,就像藥草一樣,在煎熬中迸發出奇特的力量,讓生命之花在人體里別樣綻放。
人如草木,其生命的綻放也有兩種層次,一種為本能意義上的綻放,另一種則是為眾生、為理想而犧牲自己的綻放。唯有超越自我、實現大我的綻放,方能散發出更具價值與更有意義的芬芳。
(本文入選2023年山東日照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