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外貿業務員到企業高管,從鄉鎮小廠到產品遠銷海外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市企業,二十多年來,她一直奮戰在市場和管理一線,她就是中裕軟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張小紅。她說:“過去,別人認為中國產品‘低質低價’,我偏要用品質和科技改變這種刻板印象,讓中國軟管產品在世界贏得尊重,挺起腰桿。”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2003年,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張小紅來到泰州中裕消防器材有限公司(原中裕軟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裕”),當時的中裕是一家只有幾十人的“小作坊”。作為外貿業務員,所有和業務相關的事情幾乎由張小紅一人包攬:既要跑業務、聯絡客戶,也要跑海關、商務局等單位,訂單量大的時候還要進車間參與生產。“那段日子盡管辛苦,卻很純粹,因為我懷揣著一個夢想——讓中裕的產品獲得認可。”
在外貿業務發展初期,張小紅將目光瞄準東南亞客戶。在和客戶打交道時,她總是用最真誠的心向對方提供服務。一次,張小紅和印度客戶一同拜訪供應商,因為路途遙遠,穿著高跟鞋的張小紅索性將鞋子脫了,赤著腳走到了目的地。正因為這趟拜訪行程,客戶被張小紅身上那股執著的勁頭感動了。“現在,雖然和那位印度客戶不再合作,但我們依然是很好的朋友,對方每次來中國時都會和我聯系見面。把生意上的伙伴發展成為生活中的朋友,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張小紅笑著說。
回憶起創業階段的艱辛,張小紅常常自嘲:“當時,來工廠參觀的客戶都沒下訂單,沒參觀的客戶都下了訂單。”原來,中裕的老廠房是建在荒地里的幾棟破舊工棚,裝貨時,需要用一根很長的竹竿將電線全部挑起來,集裝箱才能運進廠房中。為了讓司機少等待一會兒,張小紅和同事全體上陣幫助裝箱,結束后,連外套都濕透了。張小紅覺得,被汗水浸透的日子是閃閃發光的,“因為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從2006年開始,在張小紅及公司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中裕開始了生產智能化改造和面向“專精特新”的科技研發,改變了傳統消防產品品質低廉的形象,開啟了通向高端客戶群體的大門。
胸懷向上的力量
當時,國內水帶品牌在國際上知名度不高,中裕既沒有高端訂單,也沒有經驗,該如何獲取客戶的信任?像過去一樣,張小紅選擇了用平常心和真誠來對待他們。一連三年,張小紅去拜訪一位加拿大客戶,每次都吃了“閉門羹”,對方只留下一句:“把東西放在門口吧。”張小紅沒有氣餒,更沒有放棄。三年里,公司的產品升級了,行業有了新訊息,乃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趣事,張小紅都會跟那位客戶分享。再去拜訪他時,客戶早已把一年的訂單準備好了,他對張小紅說:“從事采購工作這么多年,我從沒見過有人愿意在一件事上耗費三年。你的語氣總是那么溫暖熱情,用分享的姿態和我交流。”甚至在公司培訓會上,他都會把這個案例分享給員工。
獲得“意料之外”的客戶青睞,卻在張小紅的意料之中。“因為我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對公司和產品有足夠的自信,直到現在,我們依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最令張小紅自豪的是,客戶在購買產品的同時,也從自己的身上提取到了鍥而不舍、樂于分享的精神,“這股向上的力量讓我們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助力我在消防產品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2012年,外貿發展形勢嚴峻。此時客戶提出了新產品的需求,然而,公司缺乏配套設備,沒有類似產品借鑒,技術支持更是一片空白。面對瓶頸,張小紅沒有過多猶豫,她去銀行抵押了私人房產,填補了研發的資金缺口。經過一次次試驗、試產,中裕“一次成型共擠水帶”順利問世,成為公司跨越發展的關鍵增長點,消防水帶從原先的普通產品躍升為行業第一梯隊,廣泛應用于美國的油氣開采、農業灌溉等領域。
中裕軟管的品牌打響了,但張小紅并沒有停止追求品質、精益求精的腳步,她帶頭開展產品研發,作為第一發明人,主持了“一種水帶與反光條自動化粘合裝置”的研制,并參與了“一種抗靜電輸油軟管”等新產品的研發。她常說:“生產消防產品要懷抱敬畏之心,牢牢守住安全和品質的底線,如此才能讓企業獲得健康持久的發展。”2020年,張小紅獲得江蘇省三八紅旗手、泰州市優秀女企業家等榮譽。
越是奉獻,越能擁有
“奉獻不只是最值得堅守的人生心態,因為越是奉獻,越能擁有。”張小紅的父親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會計,她清楚地記得,以前每逢過年,父親都會備上年貨送到周邊的困難人家,而父親那句“要懂得幫助別人”的教誨,多年來也一直回響在張小紅的耳畔。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工廠停工了一段時間,當工人們為生計犯愁時,張小紅宣布停工不停薪。考慮到有些工人的家屬可能沒有收入,她還特地為一線工人漲了工資,讓他們安心度過疫情那段特殊的時期。車隊來運貨時大多是后半夜,張小紅會特地關照駕駛員的茶水和食物,盡量為他們提供便利。正是張小紅在每個細微之處的耐心、熱心感染了周圍的人,她聯合朋友組織捐資捐物達10萬元,第一時間支援武漢的疫情防控。
張小紅的丈夫是皮膚病研究所的一名醫生,因為工作原因,他了解到溱潼麻風病醫院有許多孤寡老人,過著相對隔離的生活,鮮少有關注的眼光能投到他們身上。張小紅和丈夫一起,帶著兒子驅車來到了麻風病醫院,陪老人聊天,幫助他們圓了小夢想。張小紅也沒想到,這一探望就是二十年,每年一家三口都會選好特定的節日,備好禮物送給老人。每次去,老人們都十分驚喜,激動之情難以言喻。
“能為他人獻出一份力、帶去一束光,于我而言是一種使命,更是一份光榮。”作為泰州市三八紅旗手(集體)聯盟副理事長,張小紅每年定期組織留守兒童等困難學生群體走進中裕,參觀工廠車間和智能機械設備,開拓孩子們的視野。2023年7月,應姜堰區婦聯邀請,張小紅為三十多名姜堰籍高三畢業生作“雛‘堰’起航”專題宣講,圍繞大學生活、人生規劃等方面,為準大學生帶來了人生新階段的第一堂課,在他們心中播下一顆熱愛家鄉、回報家鄉的種子。中裕還是女大學生創業基地,張小紅常常走上講臺,分享職業必備技能和素養知識,為她們搭建職業輔導和資源對接的平臺,助力女大學生夢想起飛。
“因為淋過雨,所以也想為別人撐一把傘。我希望能通過公益行動,引導更多人溫暖向陽,讓愛心延續。”張小紅說,“未來,我將繼續銳意進取,保持創新,用心把中裕的軟管產品做到極致,努力讓中國的軟管品牌贏得世界的贊許。”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