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年我國首次開展南極科學考察起,40年來,一代又一代南極科考隊員秉持“愛國、拼搏、求實、創新”的精神,應機而變、開拓創新,建成了我們自己的5個科學考察站,實現了海、陸、空立體化作業,領跑了南大洋的系統研究。他們書寫了一個個傳奇的科考故事,是“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的生動實踐。
本期開始,“奧秘世界”欄目邀請來我國首位兼具大洋深潛和南極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唐立梅,為大家帶來“南極日記”系列文章,講述南極科考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時間:2017年11月8日
天氣:晴
今天,上海極地中心碼頭站滿了送行的親友們,我手捧著少先隊員送的鮮花,懷揣著對南極的憧憬,從中國極地考察上海基地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
本次考察我們將搭乘“雪龍”號途經新西蘭、南極羅斯海到達南極中山站,隨后進行南極普利茲灣、戴維斯海和羅斯海科考作業,在停靠新西蘭進行補給后,將繼續前往阿蒙森海作業。按計劃將于2018年4月中旬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總航程約3.7萬海里,總航程歷經165天。
南極是地球上最南端的大陸,遙遠而神秘,甚至危機重重。有隊友在日記里寫道:在南極跨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人類的第一個足跡,但也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步。
作為一位新手媽媽,當得知自己將執行本次科考任務,內心雖有萬般不舍,但懷著為人類認識南極、保護南極貢獻力量的決心,我毅然踏上了征程。我希望能帶給孩子榜樣的力量,讓她能為自己的媽媽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我期許每一位科考隊員都能安全、順利地完成這次科學考察任務,早日與親人團聚。希望通過南極科學考察活動,進一步激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敬畏之心。
知識小講堂
南極洲主要由大陸、陸緣冰、島嶼組成,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南端海域環抱,總面積約1424.5萬平方千米。南極大陸長年被冰雪覆蓋,氣候嚴酷,是世界上最冷、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對于科考隊員來說,去往南極的征程,不僅是一次科學考察之旅,更是一次對意志和勇氣的考驗。除了較好的身體素質,啟程前的集訓也是必不可少的。
昆侖站位于南極最高點Dome A,海拔約4083米。高海拔就意味著氧氣含量低,人體隨之也會出現急性高原反應。為了讓科考隊員更好地適應高海拔的環境,保證生命安全,由來自自然資源部系統的各個研究所,以及大學和中科院系統中與南極研究課題相關的科學家組成的南極科學考察團隊隊員都會參加出發前的集訓。
首先,科考隊員在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完成體檢后會進行室內教育會,主要就內陸考察任務與安全,高原訓練計劃、訓練要求和注意事項,高原病的預防和診治,外傷處理和緊急救助,高原適應性訓練醫學檢測相關內容進行培訓。隨后集體奔赴西藏,在西藏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舉行高原適應性訓練動員會,主要包括器材的識別和使用、結組行走、保護站的設立、互救訓練和自救訓練等冰上技能。全體隊員還要挑戰海拔4800米級的野外結隊徒步訓練和戶外GPS實操訓練。
這些訓練是科考隊員應對惡劣氣候環境時的“鎧甲”,更是他們順利完成科考任務的保障。
去往南極的路上還有哪些奇遇?大國重器——“雪龍”號和“雪龍”2號又是如何“過五關,斬六將”,載著我們一路乘風破冰的?我們下期再見。
作者簡介:
唐立梅,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地質學、化學博士。我國首位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金磚國家女性創新大賽“木蘭獎”獲得者。著有《隨“蛟龍”探深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