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秘世界》欄目邀請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范雄偉和他的團隊帶來“走出來的博物學”系列文章。本期,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體驗長沙的“蝽”天。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長沙的春天很短暫,甚至常被人抱怨“長沙沒有春天”,而我卻說長沙有“蝽”天——有“蝽”出現的日子就是“蝽”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長沙的“蝽”天,發現別樣的美好與感動。
蝽是昆蟲綱半翅目異翅亞目的通稱,它的前一半前翅為不透明的革質,后一半為透明的膜質。蝽有著“鞭狀”觸角,觸角中每一節的長度比、顏色因種屬而異,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是它們“身份”的象征。蝽的尖嘴是類似大象鼻子一樣的刺吸式口器,然而,昆蟲的口器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嘴巴,它更像是一套組合餐具,是可以刺入的“管子”。
蝽受到驚嚇就會“屁滾尿流”,也被稱為打屁蟲。但這并非我們理解的“屁”——實為一種由脂肪族烷烴類和碳水化合物,如酸、醇、醛、酮、酯類等成分組成的臭液,是幫助它們抵御敵人的“武器”。
背著“炸彈”的蝽
瓦同緣蝽為緣蝽科同緣蝽屬,背部看似“炸彈”的圖案涵蓋翅膀、小盾片、前胸背板后緣。陽春三月,在長沙的杜鵑葉上,在馬尾松的花苞上,在構樹的嫩梢上,在合歡與刺槐上,均可發現瓦同緣蝽的身影。這也說明瓦同緣蝽是植食性的且食性較雜,到處都是它的“菜”。
蝽為不完全變態發育,它的一生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瓦同緣蝽剛孵化的若蟲,其觸角、六足及身體邊緣為大紅色,后逐漸變黑。從卵中孵化即為一齡,每蛻一次皮增加一個齡期,五齡(末齡)若蟲經最后一次蛻皮后為成蟲。
長沙的瓦同緣蝽以成蟲越冬,但它并非一動不動,只要遇到暖和的天氣,它就開始活動和取食了。
富有“愛心”的蝽
伊錐同蝽是同蝽科,蝽類的“素食主義者”,它的小盾片上有個白色“愛心”。伊錐同蝽有護卵的習性,是蝽類當中少有的“愛心媽媽”。
在長沙各處山頭,若留意白背葉的枝條或花序,還能經常見到另一類“愛心媽媽”——盾蝽科的角盾蝽,它們也會悉心照看自己的卵寶寶。
手持“大刀”的蝽
螳瘤蝽是蝽類中的稀見極品,它口器粗短,因有著與螳螂捕捉足類似的前足而得名。它屬于獵蝽科,是蝽類中的“刀客”,看它常舉著那雙像“大刀”似的捕捉足,就知道它是一位生猛的掠食者,一定不是“吃素”的。在長沙,如果你覓得攀倒甑這一忍冬科敗醬屬的植物,或許在它枝頭攢聚著的白色小花上就能與螳瘤蝽來一場邂逅。
螳瘤蝽是陸生蝽類的“刀客”,但水生蝽類中的“刀客”更多,如中華螳蝎蝽、一色螳蝎蝽、短足類螳蝎蝽、日壯蝎蝽,它們各個手持“大刀”,闖蕩江湖。
十分“厲害”的蝽
如果說螳瘤蝽是蝽中“刀客”,那么厲蝽就是蝽中“刺客”。厲蝽作為蝽科中的“獵手”,其武器是好似短劍的粗喙——平時收在腹部,發動攻擊時,粗喙從頭部前端伸出,刺進獵物體內,這一連續動作猶如刺客拔劍,孔武有力。厲蝽從小到大都有同心合力殺敵的默契,就像天生的“刺客聯盟”。
岳麓山的木荷葉上就有厲蝽的身影,它們可是有名的天敵昆蟲,可以用于農田的生態防治。如果能對厲蝽進行馴養并放歸大自然,它們定能成為守護農田的“俠客”。
會“躺平”的蝽
在以“內卷”為生存法則的自然界中,能“躺平”的動物不多,但仰泳蝽做到了。每當“獵物”隨清風拂過而落入水中,它便會保持仰泳的姿態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上去,用前足、中足擒住獵物開始“大開吃戒”。
仰泳蝽通常保持仰泳的姿勢,朝上的腹面色深,朝下的背面色淺,以此“障眼法”來規避天敵,擒得獵物,這也是它的奇妙之處。你可以經常在岳麓山各大小水池中見到仰泳蝽的身影,這也是長沙“蝽”天的一景。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