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遺址,經過民革中央和河北省、唐山市等多方面持續(xù)努力,于2016年和2021年,分別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對于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抗戰(zhàn)而形成的紀念遺址來講,在全國并不多見。
為什么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遺址能夠獲此殊榮?歸結原因,大體有3個層面:一是,這場戰(zhàn)役是在日軍侵占東北后,進而侵犯華北,全國上下聞“日”色變,前方各參戰(zhàn)部隊望風而逃,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危亡的時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喜峰口一役殺敵5000多人,成為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第一大捷,大大提振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成為決死抗戰(zhàn)的一面旗幟;二是,二十九軍參加抗戰(zhàn)的主要將領,如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何基灃等,以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為起點,在抗擊外敵、凝聚合力、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中始終如一,奮斗犧牲,成英成烈,堪為先驅抗爭的一面旗幟;三是,在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中,共產黨的地方組織以高度的革命自覺,奮起前線,積極參戰(zhàn),在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特殊作用,并以此為基點,創(chuàng)立了被毛主席兩次稱道的冀東革命根據地,樹為革命戰(zhàn)爭堡壘的一面旗幟。
現僅就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中,參戰(zhàn)的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和自衛(wèi)組織以及二十九軍參戰(zhàn)將士,經長城抗戰(zhàn)殊死拼殺磨煉,在日后黨領導的三大戰(zhàn)役中產生的特殊作用和紅色意義,作一簡要論述。
地下黨組織奮起喜峰" 遼沈戰(zhàn)役捷足先登
1933年初,在國民黨日益猖獗的白色恐怖中,成立于1929年春的中共遷安縣委(轄今遷安、遷西兩縣[市],縣委書記韓東征,遷西人,縣委駐地在遷西)表現出大智大勇。據當時京東特委1933年2月給黨中央的報告中稱:“京東黨與省委失掉關系兩年之久,各地方黨部工作多限于停滯狀態(tài),只有遷安縣尚能獨立工作。”遷安地下黨組織根據當時日寇日益逼近長城各口的實際,斷然擯棄了當時非常主流的王明“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繼續(xù)遵照1931年“九一八”后黨中央作出的《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精神,及時把縣委工作重心由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轉移到團結和發(fā)動各種愛國力量,共同投入到抗日救亡上來。
3月10日,是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剛剛打響的第二天,中共遷安縣委就在縣委駐地遷西前韓莊召開會議,號召以共產黨員為骨干,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人出人,成立了100多人的抗日自衛(wèi)團,縣委軍事部長高機先任團長,縣委書記韓東征任政委。3月13日,中共遷安縣委就將隊伍拉到二十九軍三十七師駐遷西彭莊的二二二團團部,直接找到團長寧振武商量合作抗日事宜。軍方正因缺乏地方配合困難重重,雙方相見恨晚,馬上達成合作協(xié)議,由軍方提供自衛(wèi)團槍支彈藥和給養(yǎng),自衛(wèi)團為軍方提供情報、向導和搶救傷病員,在遷西創(chuàng)造性地率先實現了局部地區(qū)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比西安事變后的國共合作早4年多,充分彰顯了“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辱”的家國情懷。
不僅如此,中共遷安縣委還對地方開明紳士和武裝力量曉以民族大義,動員喜峰口的石維周和漢兒莊的蔡老品兩股社會力量70多人于3月14日火線從軍,石維周被正在缺兵少將的109旅任命為一線部隊的連長,直接參加了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并作出了正規(guī)部隊難以企及的貢獻。
5月初,當二十九軍官兵腹背受敵,不得不撤離遷西時,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在遷西三屯營景忠山下握著縣委書記、抗日自衛(wèi)團政委韓東征的手,悲憤地說:“今后這片土地就交給你們啦,不殺盡日寇,我們誓不為人!”
就是這支經受過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洗禮的共產黨的隊伍,日后被編入東北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立下了白老虎屯攻堅戰(zhàn)、錦州機場爭奪戰(zhàn)、活捉范漢杰白刃戰(zhàn)等三大戰(zhàn)功,毛主席曾經親筆題詞傳令嘉獎:“殲敵兩萬,九縱有份;毀機五架,九縱單干。”由此可以略見,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的紅色兒女在遼沈戰(zhàn)役中的不俗表現。難怪參加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的韓東征,應毛主席特約,作為河北省唯一的農民代表和喜峰口的戰(zhàn)斗英雄,于1949年10月1日登上了天安門,參加了開國大典。
人民群眾扎根喜峰" 平津戰(zhàn)役再顯雄威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zhàn)役勝利結束。按照原計劃,東北野戰(zhàn)軍要在東北作3個月以上必要的休整,厲兵秣馬,恢復壯大戰(zhàn)斗能力。此時,毛主席洞若觀火,看到傅作義華北軍事集團60萬大軍,有南撤華東或西撤大西北的趨勢,便于11月18日晚6時對東北野戰(zhàn)軍下達了緊急命令:即令各縱隊以一兩天時間完成出發(fā),準備于21日或22日,以最快速度行軍,包圍京津唐戰(zhàn)略要地,并令林彪、羅榮桓先行到冀東實施指揮。毛主席特意一再囑咐林彪:為安全保密起見,大軍一定不要走山海關,你一定要走喜峰口。對此,林彪盡管不甚清晰原因,但還是做到了言聽計從,不敢稍有差池。
林彪率領四野的核心部隊10萬人,是11月30日午夜進的喜峰口關。借著車燈的光亮,看到兩側青山高聳,萬丈懸崖凌空,雪中巨浪喧囂,不禁想起了10年前在延安時與二十九軍戰(zhàn)將何基灃交流時,談到喜峰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情景。當時是日寇先行占領了喜峰口,二十九軍的大刀隊硬是以“寧為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決心奪回了關口、砍殺了敵人,惡戰(zhàn)程度可想而知。而此時,國民黨駐扎喜峰口的部隊,已被一直在原地堅持斗爭的韓東征的冀東抗聯(lián)會一掃而光,剛剛成立的遷西縣委也為迎接大軍入關,悄悄搬到喜峰口辦公,組織民眾一夜間將這個“一線天”式的千古名關修成了通衢大道,部隊一下由4路縱隊變成了6路縱隊快速行進。在部隊通過喜峰口以南遷西60華里的路程中,當地黨員干部和群眾得知當年長城抗戰(zhàn)的部隊又回來了,數萬人一直晝夜站在公路兩廂簞食壺漿,將做好的饅頭、小米飯和炒栗子熱了又熱,雙手捧到“飛”行用餐的戰(zhàn)士手中。這不由得讓林彪感嘆道:看來毛主席對喜峰口真是了如指掌,經過長城抗戰(zhàn)的考驗,這里的黨和人民已經筑成了一道鋼鐵長城。
人民群眾拼命向前,奮勇一線。當時遷西全縣共13萬人口,而參加大軍支前的群眾達到8.5萬人,相當于從10歲到80歲的全部加入了行列。全縣人民以“過去舍身舍命參加抗戰(zhàn),現在傾家蕩產支援前線”為口號,將長城抗戰(zhàn)精神發(fā)揚光大。從1948年8月開始,遷西各級黨組織未雨綢繆,專門為大軍入關建立了8個糧站和8個兵站,每個糧站籌集糧食均超100萬斤。為了籌糧,遷西境內的灤河主河道上,每天都是千帆競發(fā);兩岸的磨坊,每天夜晚都是燈火通明。要知道,1948年遷西遭受了嚴重的水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當年全縣糧食總產量僅有1000萬斤,平均每人一年不足80斤糧食,到11月的時候,不少人家已經斷炊。就是這樣,大家仍然把僅有的口糧獻了出來保證大軍供給,沒有一個干部群眾動一粒戰(zhàn)備軍糧。更讓人敬仰和悲痛的是,有158個管糧人員餓死在崗位上。冀東行署主任張明遠開會途經遷西看到這種情況,非常難過地問:“為什么不開倉給大家分一點兒呢?”群眾說:“大軍為了我們在槍林彈雨中都不怕死,我們就是餓死,也要讓大軍吃飽了打勝仗!”林彪日后和曾在喜峰口一帶長期打游擊的冀熱遼軍區(qū)司令員、同是黃埔四期畢業(yè)的同學李運昌說:“你在喜峰口地區(qū)抗戰(zhàn)十幾年,那里的老百姓堪比井岡山地區(qū)的人民,真是太好了!”
在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中,勇救8名將士、被趙登禹認為干娘的喜峰口下東營村吳凱素大娘,為支援四野大軍籌糧、討飯達一年之久。1951年國慶期間,她被毛主席請上了天安門國慶觀禮臺,毛主席握著吳凱素的手說:“延安人民用小米、遷西人民用板栗支援了民族解放,我們感謝老區(qū)人民!”
革命義士感懷喜峰" 淮海戰(zhàn)役起義建功
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不僅涌現出張自忠、趙登禹等以死報國、血染沙場的抗日名將,還誕生了走向光明、臨陣起義的何基灃將軍。
在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時期,何基灃是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〇九旅副旅長,這個旅一直是喜峰口抗戰(zhàn)的主戰(zhàn)旅。他于1933年3月9日最早率隊進入喜峰口前沿陣地,3月 10日旅長趙登禹在老婆山戰(zhàn)斗負傷后,何基灃便代理旅長負責一線指揮工作,赫赫有名的500大刀隊就出自這個旅,他為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大捷作出了卓越貢獻,并升任一一〇旅旅長。但終因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政策,參戰(zhàn)其他軍隊避戰(zhàn)自保,互相掣肘,最后二十九軍不得不西撤北平,而何基灃又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血戰(zhàn)中,因表現神勇而升職師長。
在喜峰口抗日前線35天的烽火硝煙里,何基灃親自領略了共產黨地方組織不計前嫌、鐵血抗戰(zhàn)的民族精神,深深被遠在瑞金一邊組織反抗國民黨第四次殘酷“圍剿”,一邊向喜峰口國民黨軍隊抗戰(zhàn)勝利表示由衷欽佩的賀電所折服,隱隱看到這股力量蘊含的無限生機和光輝前景。
1938年2月,何基灃在大名府抗戰(zhàn)時胸部中彈。療傷期間,經地下黨組織牽線,秘密進入延安,受到毛主席、劉少奇等親切接見,并向毛主席詳細匯報了喜峰口抗戰(zhàn)、盧溝橋反擊、大名府殺敵等情況,受到黨中央的高度贊揚和不凡禮遇。在延安也同樣是35天,何基灃進一步看到了共產黨的偉大和中華民族的前途,積極申請并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按黨組織要求,傷愈后返回國民黨部隊繼續(xù)帶兵抗日。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拉開序幕,按照黨中央指示,已經擔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qū)副總指揮的共產黨員何基灃、張克俠,一起率領國民黨五十九軍全部、七十七軍大部共2.3萬人,于11月8日清晨在臺兒莊地區(qū)發(fā)動陣前起義, 使國民黨百里防線洞開,粟裕部隊揳入,切斷了黃百韜兵團退回徐州的后路,最終導致王牌軍黃百韜第七兵團12萬人全軍覆沒,為整個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1982年拍攝的紅色電影《佩劍將軍》故事的真實原型。這次起義,一同跟隨何基灃在喜峰口長城抗戰(zhàn)的老兵仍有100多人,此時都已經升至營級以上干部,解放后在各自的崗位為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