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程倫理教育、一般倫理教育和職業倫理教育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各有所區別。工程倫理教育目標的確定必須有學理依據,其基本目標應是:受教育者對工程倫理具備正確的認知、堅定的信念;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備終身履行工程倫理的意識、習慣、意志和毅力;提升工程倫理決策能力;具備容納多元文化的胸襟;具備履行工程倫理的應變能力。工程倫理教育內容的確定必須有學理依據,應從不同的維度對其內容進行劃分和組織。實施工程倫理教育有多種途徑,它們各有利弊。當下亟須加強工程倫理施教方法的研究,尤其要研究每一種教法的運作模式、具體方法、措施等。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應是全體公民;施教主體應是學校、工程企業、工程社團組織、政府和主流媒體等。
【關鍵詞】 工程倫理教育;施教對象;施教主體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4)03-0091-07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3.010
【作者簡介】 劉玉(1974—),男,江西九江人,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在最近三十年里,我國高等教育界關于在工程類專業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問題的探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總體上看,其研究成果日漸增多,研究領域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化,從一開始對美歐等西方相關論著的譯介闡釋到結合本土高等教育現狀而進行的研究,從對工程倫理學學科性質、對象、內容、價值(功用)、研究方法等的理論問題研究到對該學科的實踐問題研究,從工程倫理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到該種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和施教途徑、策略、方式、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汲取既有研究成果,重在就當下令研究者關注而又尚未真正厘清、參透的若干問題作探析。
[BT(1]一、工程倫理教育、一般倫理教育和職業倫理教育[BT)]
以往有關工程倫理教育的文獻,在論及工程倫理教育、一般倫理教育和職業倫理教育時常常不作區分,有的甚至把它們混為一談,筆者認為,它們其實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
(一)工程倫理教育與一般倫理教育
一般倫理教育常被簡稱為“倫理教育”,通常是指對全體公民(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進行的立身處世行為準則、行為規范的教育。一般倫理教育的理論內涵來自道德學家本著“善”念的哲學思考,來自基于人文精神的論證,是感性認知、感性信仰和哲學思辨的產物。一般倫理教育的對象只是個人倫理主體。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對象通常是對業已參與工程實踐的人員或將來有可能參與工程實踐的人員,其理論內涵不是來自道德學家本著“善”念的玄想,而是來自基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充分論證,是現當代科學哲學家們理性認知的產物,是摒棄了感性信仰的。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不限于個人倫理主體,還包括集體倫理主體(工程共同體)。一般倫理教育的內容源于倫理學,是倫理學的核心成分;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源于工程倫理學,是工程倫理學的核心成分。工程倫理學卻不是源于對倫理學理論的應用,并不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乃至途徑、方法、方式等也并不接受一般倫理教育理論的統攝、指導。
(二)一般倫理教育與職業倫理教育
職業倫理教育通常是指對業已加入某一行業或將來很可能加入該行業的人員所進行的特定職業行為準則的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職業倫理教育與一般倫理教育既有所疊加又有所深化。一般倫理教育的內容是個體在一切社會活動中應該采取怎樣的人生價值觀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它弘揚社會公德,是一種普世價值教育或準普世價值教育。職業倫理教育以一般倫理教育理論為基礎,把普世價值或準普世價值演繹拓展至特定職業領域,其內容是職業相同的一類個體在特定職業活動中應該采取怎樣的職業價值觀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職業現實與職業理想的關系,它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價值教育。職業倫理的理論內涵雖然帶有理性認知、科學精神認知的痕跡,但總體上看還是兼有感性認知性和哲學思辨性的。
(三)工程倫理教育與職業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教育從屬于職業倫理教育,職業不同,其倫理教育的內容自然各有所區別。較之其他職業倫理教育,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更強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更加凸顯如何合理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目前生存條件的改善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等,更加關注如何提升工程倫理實踐能力。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內容
(一)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目標
1.確定工程倫理教育基本目標的依據
就筆者的視野言之,中外高教界關于工程倫理教育目標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關于工程倫理教育目標的確定,國外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二:美國工程倫理教育家戴維斯的說法和日本工程教育協會工程倫理研究委員會文件的說法。前者把目標確定為: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增進學生對職業行為規范的了解;提升學生的倫理判斷力;增強學生的倫理意志力[1]。后者把目標確定為:使學生理解工程同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使學生理解工程職業道德和責任;使學生具備工程倫理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實現共同工程價值觀的個性化[2]。國內雖然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但基本上也與美歐的其他研究者一樣,都沒能跳出戴維斯說法的藩籬,比如有“三維目標說”和“三大核心目標說”等。前者為:情感目標維,即養成學生主動關注、辨識工程活動中的倫理問題的意識;智力技能目標維,即培養學生在面對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困境時,運用道德推理原則、方法、策略做出倫理決策的能力;專門知識目標維,即培養學生掌握工程倫理原則、準則,認識典型案例及相關問題[3]。后者為: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使學生掌握工程倫理規范;提高學生工程倫理的決策能力[4]。上述四種代表性的說法,特別是戴維斯的研究對中外學界的影響較大,對本文的研究無疑具有啟迪意義,但從整體上看,它們又都存在缺陷與不足,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沒有理清目標內涵之間的邏輯關系,對言及的核心概念缺乏明確界定或缺乏邏輯自洽的界定,以致人們難以對其目標指向有一個全面而準確的把握。究其原因,筆者以為:論者在確定工程倫理教育目標時缺乏明確的學理依據。
確定工程倫理教育基本目標必須有一個學理依據,不能僅僅靠閉門造車式哲學思辨或僅僅依靠機械的幾何學式的邏輯推演。這里所謂的“學理依據”有三。一是要依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確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強調的是教育必須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的全面發展 ,必須滿足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之需。換言之,它既強調教育之于公民個體的價值,又強調教育之于中華民族集體的價值。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確定工程倫理教育目標必須以國家意志為依據。二是要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反映了全體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追求表現為三個不同維度:在國家發展維度,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在社會進步維度,把我國社會建設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在個體人格培育維度,使每一個公民擁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之品格。確定工程倫理教育目標必須以全體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依據。三是要依據市場對工程專業人才的訴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今天的工程實踐日趨復雜,其中蘊涵了多維度的倫理關系,如工程與自然、工程與人、工程與社會等的倫理關系,如工程與經濟、工程與政治、工程與文化、工程與國防等的倫理關系,等等,以致市場對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備除工程技術知識以外的倫理、美學、藝術等知識,需要在工程規范化學習中同時保留個性與特色,更需要把個體發展與社會和時代的工程發展現狀與趨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5],需要具備正確處理多維度的倫理關系的知識和能力。工程專業教育必須瞄準人才市場,必須依據市場對工程專業人才的訴求來確定培養目標,而工程倫理教育又是工程專業教育重要構件。
2.工程倫理教育基本目標分解
(1)使受教育者確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認知,掌握正確的工程倫理知識,對正確的工程倫理有堅定的信念。這是受教育者在未來或當下的工程實踐中能夠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工程倫理問題的最基本的前提。所謂“正確的工程倫理”就是主流社會公認的工程倫理價值觀。工程倫理價值觀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工程價值判斷組成的集合體,而價值判斷沒有真假之分,只有是非之別,所以通常人們判別是非的標準只能是主流社會公認的價值系統。此目標的核心意涵是:使受教育者理解、掌握工程倫理規則的一般內容和特殊內容。工程倫理規則本質上是處理工程實踐中權利、責任、義務三者間的協調關系,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沖突關系,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的法則,它是受教育者在未來或當下的工程實踐中能夠有效處理工程倫理問題的指南、依據、準繩。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確的工程倫理信念,即相信教育者所傳播的工程倫理知識是正確的。因為,只有相信一個價值判斷,才有可能將它內化為自己建構的認知結構,才有可能在人生前進路途中自覺遵守它、踐行它。
(2)培養受教育者對工程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之樹立終身伴隨的工程倫理意識,使之對正確的工程倫理懷有持久的情感、終身履行的意志及毅力。這是受教育者在未來或當下的工程實踐中能夠積極面對和有效處理工程倫理問題的重要前提。此目標的精義是工程倫理意識的樹立。工程倫理意識,即工程倫理精神,也就是時時注意運用與時俱進的主流社會工程倫理價值取向去發現和處理工程倫理問題的精神。由于工程倫理價值取向具有時代性、地域文化性和個體差異性,由于某些具體的工程倫理規則在貫徹過程中有時會發生沖突以致出現“孰應優先貫徹”的問題,所以在此又提出了“與時俱進的主流社會的工程倫理價值取向”概念。但是,實現此目標的關鍵是“培養受教育者對工程的社會責任感”[6],因為,只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真正樹立工程倫理意識,才能對工程倫理規則懷有持久的情感、終身履行的意志和堅強的毅力。
(3)培養和提升受教育者的工程倫理決策能力。工程倫理問題產生于復雜的工程實踐活動,它涉及多主體間的利益分配以及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等多種復雜關系。它的解決既不能只靠工程實踐參與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工程倫理意識,也不能只靠一套既定的工程倫理規則[7],而是需要基于二者的工程倫理的決策能力。工程倫理問題的解決以工程倫理決策的實施為根本。工程倫理的決策能力包括對工程倫理問題的感知發現能力、分析定性能力和解決能力,而感知發現能力、分析定性能力和解決能力的核心是倫理推理能力。工程倫理決策是工程實踐主體作出符合工程倫理規則要求的行為,培養和提升受教育者的這種能力,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工程倫理教育與一般倫理教育、一般職業道德教育的區別所在。教育心理學知識揭示,能力來自知識的轉化,來自主體的親身實踐,能力不能直接傳授。因此,我國高校要完成此教育內容,就得切實抓好以下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讓受教育者掌握工程倫理決策的方法性知識;二是以方法性知識為指引對他們進行實訓。
(4)使受教育者養成履行工程倫理的行為習慣。這是一個隱形目標。表面上看,它似乎主要是對在職工程技術人員而言的,但實際上對在讀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和其他非在職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倫理教育也同樣具有導向意義。隨著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不斷推進,在讀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將有更多的機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一線工程活動,這是培養他們履行工程倫理的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5)使受教育者認識價值的多樣性,具有容納不同文化的胸襟,具有履行工程倫理的應變能力。人類的文化是多元的和互補的。不同的文化對“善”的理解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因而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性,也都各有其長各有其短,因此需要對不同文化秉持“海納百川,取彼長補己短”的態度。工程倫理教育理應把這一價值取向作為基本目標的一部分,使受教育者充分認識價值的多樣性,具有容納不同文化的意識與胸襟。所謂“履行工程倫理的應變能力”,是指在選擇和實施工程倫理行為時能夠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不拘泥于思維定勢、不拘泥于某一套路的能力。
上述五個目標,在邏輯上具有層級關系:第一個目標是第二個目標的基礎;前兩個目標是后三個目標的基礎。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內容
1.確定工程倫理教育內容的依據
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內容到底有哪些?迄今為止中外學界也沒有一個大致統一的說法。這首先從問世的幾十部專著、教材、讀本(國內的教材、讀本大多源于國外的)的五花八門的目錄就可以說明之,限于篇幅在此不便轉引;其次,從期刊論文看,也是莫衷一是。以此為主題的教研論文甚少,偶有論及者,也大多籠統簡括。僅以國內的論文成果言之,比較典型的有陳愛華、王孫禺等人的表述。前者認為工程倫理教育應該包括:工程倫理責任;工程倫理原則及其規范;工程倫理風險以及規避工程倫理風險的道德選擇[8]。 后者認為,“工程倫理教育應當涵蓋工程技術倫理、工程職業倫理和工程社會倫理”[9]。這類缺乏具體闡釋的表述,只能讓人不知就里、無所適從。筆者認為,確定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如果繼續像國內的某些教科書一樣只是照搬照抄歐美的架構或者憑著閉門造車式的冥想,是不可能真正實現工程倫理教育目標的。確定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同樣應該有如下學理依據:依據所在工程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內所有課程內容的確定都得受它支配和限定;依據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目標(上述 5個目標);依據所在班級本工程專業課程學習的具體學情(主要包括所屬的辦學層次、生源情況、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及認知水平等)。
2.工程倫理教育應有內容
基于上述討論,筆者建議把我國工程倫理教育基本內容確定為:倫理觀念和倫理規范的形成和發展;倫理規范的本質特征;工程倫理的本質和內容;工程倫理決策能力。關于工程倫理的內容,筆者嘗試從以下四個維度(標準)進行劃分。
一是按其內容的常規性和特殊性進行劃分,可分為:常規工程倫理,即適用于所有時段、所有工程實踐活動、所有地域文化的工程倫理內容;特殊工程倫理,即僅僅適用于某個時段、某項工程實踐活動、某一地域文化的工程倫理內容。
二是按其內容是關于科學精神的還是關于人文精神的進行劃分,可分為:工程科技倫理,即其內容是關于處理工程與科技關系之科學精神的,如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自然、保質保量等;工程社會倫理,即其內容是關于處理工程與人、與社會關系之人文精神的,如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利益至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勤政清廉、敬業愛崗、正直誠實、苦練內功、開拓進取、創新創業、助人為樂、團結合作等。
三是按其內容涉及是責任還是義務進行劃分,可分為:工程責任倫理和工程義務倫理。工程責任倫理中的“責任”既有事前責任、過程責任和事后責任之分,又有法律責任、制度責任之別。工程責任倫理包括對社會負責、對正義負責、對發表口頭或書面意見負責、對承諾負責、對雇主業主管理者及同事負責等。工程義務倫理包括對家庭的義務、對單位的義務、對社會的義務、對民族和國家的義務等。
四是按其內容法律地位不同進行劃分,可分為:工程法律規章和非工程法律規章。工程法律規章包括工程法規法律和工程倫理制度。非工程法律規章內容主要包括人本原則(造福人類原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公眾利益至上原則、社會公正公平原則、安全原則、誠實原則、忠實原則、環境和生態保護原則、節約材料能耗原則、知情同意原則、保密原則等。
以上四種劃分,可為我們確定工程倫理教育內容提供參考。從便于對內容的組織上看,筆者更傾向于按照第四種劃分來組織施教內容。還必須指出,一方面工程倫理的內容本質上是靈活的、系統的,其“活性”表現為它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其“系統性”表現為內容的小類之間常常彼此滲透、沒有明顯的邊界。換言之,工程倫理的內容是一個原型范疇。以第四種劃分來說,其中的非工程法律規章與工程法律規章就存在邊界模糊的問題。比如,當把上述屬于非工程法律規章的安全原則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時,該原則就變為工程法律規章了。另一方面,上述非工程法律規章的內部存在一個邏輯推演關系,如“人本原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環境和生態保護原則→節約材料能耗原則”。
三、工程倫理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工程倫理教育的途徑
關于工程倫理教育的途徑問題,國內外許多工程倫理教育學家(包括一線教師)都作了實踐方面的探討,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可概括如下:一是專門途徑,即在工程專業教育課程框架中專門設置一門工程倫理學課程,它有既定的教學大綱,有全面而系統的教學內容,有固定的學時和學分設定。二是非專門途徑,它包括兩種情況:(1)把工程倫理教育內容融入思政課程。(2)把工程倫理教育內容滲透到工程專業課程中,所有的任課教師都有義務在專業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進行工程倫理教育。顯然,上述各種施教途徑各有利弊。專門途徑的好處是施教擁有制度地位、施教內容系統全面、可讓學習者內化完整的工程倫理內容圖式;不足是灌輸屬性較為顯著,易使受教育者產生排斥乃至抵制心態,以致實際收效大打折扣。第一種非專門途徑的優點是豐富了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降低了工程專業教育的負荷,不足是其施教內容被大幅度壓縮且同樣有著“專門途徑”所存在的問題。第二種非專門途徑的優點是豐富了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減少了工程專業教育的課程數,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替代灌輸,易于為受教育者接納從而真正實現將倫理知識內化為素養,不足是施教內容碎片化,受教育者不能獲得完整的工程倫理內容圖式。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方法
關于工程倫理教育的方法問題,國內外教育界的眾多研究者也進行了不懈的實踐探索,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法,例如:案例法、情景教學法、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但總的來說,普遍存在務虛不務實的問題,既沒有給出科學嚴謹的界定,又缺乏對其相關步驟(運作模式)、具體手段、措施的科學歸納,可借鑒性差、可操作性差。尤其是本土的某些研究論文,或僅僅滿足于對外國成果的囫圇吞棗式的轉述,或籠統地介紹自己單位的做法,顯然欠缺教學論意義上的學術探索。因此,我們亟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因為沒有教學方法論層面的成果支持和落實,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在筆者看來,本項研究應著重指向以下三個方面:(1)確定教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是什么;(2)每一種教法的運作模式、具體手段、措施應該是怎樣的,其優缺點有哪些;(3)怎樣取長補短地混合式使用各種教法。尤其是要重視對第2點的研究。
四、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和施教主體
(一)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
很多研究者把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僅限于工程專業的學生或在崗工程技術人員,這未免有失偏頗。筆者認為,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應該是全體公民,重點是工程技術人員。因為,隨著文明的進步,在未來的工程實踐中,工程技術人員雖然是工程項目的決策參與者,是工程項目實施過程的設計者、監管者、參與者,但他們并不是工程項目的唯一主體。未來工程項目的主體是一個集合體,內含工程投資人、雇主、決策者、工程技術人員、工程運作的行政管理人員、工人、工程制成品驗收人員、工程效益的評估人員、工程所在地的居民等。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工程實踐中,每一個公民都有可能成為上述集合體里的一個成員。既然如此,我們今天的工程倫理教育就應該擴大至全體公民,這與王孫禺等研究者觀點一致。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主體
許多研究者認為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主體似乎僅限于工程類院校和含工程專業教育的院校,這顯然是一個認知誤區。如上所述,由于未來工程實踐的主體是一個利益集合體,涉及社會的各個群體、各個階層和多種社會角色,因而工程倫理教育應該成為全體公民終身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基于此認識,筆者認為: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主體理應存在于社會的多個群體、多個層面。
1.學校。工程類院校和含工程專業教育的院校自然是工程倫理教育的主陣地;其他非工程類院校和從事基礎教育、中職教育的學校也應該是施教主體,可在各類學校的思政課程的教學中進行滲透式教育。
2.工程企業。它是工程項目的實施方,不僅擁有一支由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才和技術工人組成的隊伍,而且還常常外聘部分相關工程專家、管理骨干和工人。為了圓滿完成投資人交給的施工任務、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工程企業必須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主體。
3.工程社團組織。目前,工程社團組織有三類:一是純粹以學術研究為旨趣的工程社團;二是純粹以工程行業發展為旨趣的社團;三是以行業發展為主兼顧學術研究的社團。本文所謂的“工程社團組織”主要指的是后二者。為了提升行業內部人員的素養素質、創造行業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工程社團組織不僅要制訂出本行業諸“兄弟企業”共同承諾的行規、本行業所有從業人員共同遵守的公約,還要面向全行業對所制訂的行規、公約(二者的核心就是工程倫理規范)進行宣傳、詮釋。也就是說,工程社團組織也必然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主體。
4.政府。在當今世界,無論其社會制度是怎樣的,政府都是教育資源的掌控者,它是義不容辭的工程倫理教育主體。政府不僅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確定者,還是教育內容的生產者,如制定與工程實踐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工程專業教育鑒定制度,指導各個行業進行工程規章制度的制訂等。政府頒布和宣傳這些法規制度本身就意味著它是對全體公民實施工程倫理教育的主體。
5.主流媒體。在我國,主流媒體是黨和國家政策宣傳的主要載體,由政府掌控,服務于政府意志的實現。當下,“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業已成為國家意志,主流媒體自然也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施教主體。
工程倫理教育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它的研究肇始于歐美,我國高教界進入此研究領域不僅起步較晚,而且研究隊伍規模偏小,較之歐美國家,我國在其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探索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未來需要更多研究者能介入這一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Michael Davis.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Integrating Ethics into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ourses[J].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2005(11): 633.
[2]李恒,姚威.日本工程倫理教育“目標”和“教學大綱模塊”的標準化進路——從兩份咨詢研究報告的出臺談起\[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21(03):122-128.
[3]何菁,叢杭青.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的實踐創新探析\[J\].江蘇高教, 2017(06):29-33.
[4][7]龍翔,盛國榮.工程倫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04):76-81.
[5][9]王孫禺,梁競文.多學科視角下的工程倫理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7(04):9-12+18.
[6]Mike Martin, Roland Schinzinger. Ethics in Engineering\[M\].Boston: McGraw-Hill, 2005: 9.
[8]陳愛華.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與方法\[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1(10):111-112.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B-b/2013/01/069)。
A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in College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Liu Yu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general ethics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are three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ir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academic principles, and its basic objectives can be outlined as follows: the educatees should" have correct cognition and firm belief of engineering ethic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the consciousness, habit, will and perseverance for a lifelong implement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have the ability to improve engineering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have the tolerance for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flexibility to implement engineering ethics. The content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academic theory and should be classified and organized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implemen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t present,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ngineering ethics, especially the operation mode, specific means and measures of each teaching method. The object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be all citizens; the teaching subjects should be schools,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engineering associations, governments and mainstream media.
Key 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 teaching subject
(責任編輯 肖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