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研我國鋼琴行業高質量發展創新路徑,1月26日,中國樂器協會在京舉辦鋼琴產業健康發展媒體溝通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音樂教育家周海宏,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音樂學院原鋼琴系主任李民、北京星海鋼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孟宇、河北秦川文體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川,以及來自各大主流媒體記者蒞臨參會。與會領導、專家、媒體從教育政策調整、社會消費模式轉變多個維度,共同探研中國鋼琴市場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會議上積極交流。
多維度探研當前鋼琴產業形勢
(一)當前行業調研與分析判斷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在發言中指出:當下,中國鋼琴產業需要直面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市場變革。受全球經濟波動,疫情及綜合疊加因素的影響,中國鋼琴產業的確面臨著重重困難,從我國鋼琴產業發展的宏觀來看,中國鋼琴產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
王世成理事長對當前中國鋼琴產業現狀進行了分析:
1.調整期是國內外鋼琴產業發展周期中的必然階段。
2.我國只是因疫情和綜合疊加影響使這個階段提前到來,中國樂器協會在2023年10月份就著手布局產業調研工作,以“中國鋼琴制造業調整升級對策研究”為內容主動應對。
3.這個特征符合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即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
4.鋼琴產銷量下滑有其客觀性,這里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大環境的影響,如非剛性需求大件商品購買力下降、教育裝備采購減少、社會消費降級導致購買力下降等原因,特別是藝培機構包括琴行進入整頓期,且各地掌握尺度不一,導致琴行經營困難,這條重要渠道受阻,也是鋼琴銷售疲軟的一個主要原因。
5.二手鋼琴形成的沖擊和銷售空間的影響以及中考、高考政策調整亦會減少琴童的數量。
6.當下從鋼琴全品類方面正在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如電子鍵盤樂器的整體互補和樂器消費多元化分流;再如民樂、管樂及其他品類發展比較平穩,運行態勢均好于鋼琴。2019年中樂器占比10.31%,2022年達到10.99%;西樂器分別占55.06%和51.05%;電子樂器則分別占20.11%和24.03%。
7.國產鋼琴進入品質快速提升時期,尤其是幾大品牌頻繁躋身其于殿堂級大賽中,多次亮相國內、外重要活動,彰顯中國鋼琴品牌力量。
8.加快打好產業調整組合拳,即轉型升級、演藝市場、銀發需求、藝培政策調整建議等,助推中國鋼琴產業在“變革”中闖關成功。
王世成理事長的發言讓與會者感到振奮。他說:“我們堅信,這個過程是陣痛,只要加快調整,把握好初心使命,練好內功、推動產品結構升級,這個周期一定會縮短并走出中國升級特色。堅信,“樂器成為家庭標配,音樂成為生活剛需”的愿景目標不容置疑,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是不可逆的!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的堅定步伐,因為美好生活需要音符律動、需要藝術素養!”
(二)教育政策調整與消費降級倒逼行業變革
據本刊記者了解,從2018年取消“藝術特長生”,到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包括目前對藝術教培行業的政策性整頓,一點點地“擠壓”著鋼琴行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給鋼琴相關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難。從教育政策的調整到百姓消費模式的轉變,從二手鋼琴到電子樂器消費升溫,這些相互疊加的因素,倒逼著中國鋼琴產業進行深度調整。這些因素促使鋼琴行業調整提前到來!想在這場“變革”中不被打倒,不被歷史所取代,就要面對挑戰,選擇主動適應和深度轉型,通過提前布局和深度調研,積極應對市場變化。中國樂器協會對當前鋼琴產業困境進行了深度的剖析:
其一,行業整體形勢與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相吻合,即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減弱。鋼琴產銷量下滑反映了客觀現實,包括周期性因素和大環境影響,如非剛性需求大件商品購買下降、教育裝備采購減少、社會消費降級導致購買力下降。特別是藝培機構和琴行經營困難,成為鋼琴銷售疲軟的個主要原因。
其次,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如:二手琴市場、中高考政策調整、以及電子鍵盤樂器整體互補和樂器消費多元化分流,多重疊加因素引發傳統鋼琴消費市場分流現象。盡管西樂器和電子樂器市場份額有所變化,但提升品質、增強品牌影響力成為鋼琴產業升級現實路徑。
其三,經過企業走訪和調研,目前在行業達成共識:鋼琴行業高速發展、調整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是交叉融合的過程,盡管調整期伴隨陣痛,但通過轉型升級、開拓新市場、挖掘不同年齡層的需求,以及推動藝術教育政策,鋼琴市場有望成功闖關。而在這份“信心”的背后,是國家目前一再強調的“全面提升國民審美素養和創造力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人才”政策紅利和不可阻擋的發展勢能。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音樂教育家周海宏認為,加快行業調整,把握初心使命,推動鋼琴產業和音樂教育領域共同發展,是為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人才的重要路徑。
中國音樂學院原鋼琴系主任李民教授同樣表示,鋼琴教育在培養音樂素養和傳承藝術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全社會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鋼琴行業未來仍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三)從歷史發展規律中摸索前路
鋼琴自1709年在意大利誕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世界鋼琴產業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共經歷了四次產業中心的遷移:問世于歐洲;20世紀上半葉在美國快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日本加速崛起,韓國緊隨其后;90年代以后,我國成為全球鋼琴業的生產中心。
中國鋼琴產業的四個發展階段:
一是起步階段。20世紀初從上海起步,80年代末90年代初,鋼琴制造、消費、培訓逐步興起,利用土地資源、人工成本和消費市場優勢,加快產業發展,并促使歐美和日韓等國的鋼琴企業陸續尋求與中國鋼琴企業合作。
二是高速發展階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鋼琴產業技術改造和內引外聯,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升。正逢經濟快速發展,文化市場繁榮以及獨生子女教育需求的大環境,加之社會音樂考級和學校藝術特長生政策刺激,鋼琴市場需求大增。2003年首次突破30萬架,到2019年39萬架,占全球市場份額75%左右,保持了近30年的快速發展,已躋身世界鋼琴制造、出口和消費大國行列。
三是調整階段。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歐洲及美國、日本等國均沒有逃脫30萬架產量為拐點的現象軌跡。而后都進入了一個伴有行業深度轉型的調整階段。我國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主要由于三年疫情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疊加因素,致使鋼琴產銷量明顯下滑。2019年高峰時,鋼琴主營收入占樂器全行業20.36%,到2022年占17.77%;2019年傳統鋼琴總量與電子鍵盤類樂器之比為4:6,2023年預計為3:7,既16萬架比40萬架產量,這里反映出兩大問題,總量下滑和電子鍵盤類樂器產銷量明顯好于傳統鋼琴。
四是高質量發展階段。高速發展、調整發展與高質量發展是一個交叉融合的過程,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將主導鋼琴產業的未來。行業要始終咬定高質量發展不放松,堅持問題導向、強力推動科技創新、強化人才培養和結構調整升級,全力讓樂器行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四)著重多元化與創新引領
在協會領導、著名專家和主流媒體記者的深入探討交流中,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中國鋼琴產業處在多元化和技術驅動的“轉型期”。在關注鋼琴產業內部發展同時還要從“銀發經濟”的興起到數字技術的革新,“民樂消費的升溫”和“二手市場的規范”,等多元因素來驅動和創新鋼琴行業的未來與活力。
首先,銀發經濟正成為推動鋼琴市場增長的新動力。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和生活品質提升,越來越多老年人追求品質生活和文化底蘊,中高端鋼琴需求日益增長。河北秦川文體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川認為,消費者愿意為高品質體驗買單,老年教育市場將成為樂器行業的新藍海。
其次,數字技術為鋼琴行業帶來了新機遇。互聯網技術普及為鋼琴愛好者提供廣闊展示和交流平臺,而人工智能發展則為鋼琴教育帶來革命性變化。北京星海鋼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孟宇指出,疫情促使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和創新,鋼琴企業更需要靈活調整產品結構,拓展新品類,加強品牌建設,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其三,中國樂器協會專職副理事長陳晉武和李民教授分別表示,民族樂器國家標準體系和質量體系完善,音樂文化小鎮建設積極推動民族樂器消費增長。鋼琴教育行業積極探索與民樂融合,促進中國音樂文化傳播和發展。同時,中國樂器協會積極推動二手鋼琴相關政策出臺和實施,以打造良好交易環境,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消費選擇和安全保障。
運用媒體助力企業調整升級
中國樂器協會在會議上呼吁各個媒體,發揮輿論力量幫助中國鋼琴產業順利挺過陣痛期,并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各個鋼琴企業積極爭取各項政策扶持。
(一)“抱團發展”
針對下行壓力和調整任務加大的客觀情況,行業企業應正視問題,主動調整業務板塊和產品結構,組織企業的供應商和經銷商抱團發展;行業調動展會資源增單、首發平臺賦能、佳節好物推介、音教活動助力等系列服務,共同闖關突圍。
(二)“扶植優質產品進校園”
進一步加大穩增長的政策力度,可由行業組織配合政府部門列出優質鋼琴企業名錄,給予精準的減稅降費扶持,并確保在大國博弈中保持我國鋼琴產業“三個大國”的地位,支撐文化強國建設;對積極參與樂器進校園的優秀民族品牌鋼琴,給予降低或減免相關稅收的政策支持,如降低企業增值稅率,由目前的13%降為9%,或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鼓勵企業為學校美育教育作貢獻。
(三)“政府采購優先民族品牌”
建議在學校教育裝備政府采購時,大力提倡和支持中高端民族鋼琴品牌的發展,在不違反國際商貿總協定的前提下,給予民族品牌一定扶持政策。
(四)“加大二手鋼琴監管力度”
對于部分進口舊鋼琴超低價沖擊市場和翻新造假等問題,建議海關對進口舊鋼琴“原產地證明”和“生產日期”(5年以內)實行監控。
(五)避免“雙減”政策“一刀切”
特別關注非學科類校外音樂教育培訓,制定明確的管理標準,實行針對性的分類管理,為校外音樂教培行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六)為“校外藝術教育”留有生存空間
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對校外音樂教育培訓行業采取市場經濟的商業模式,調整并優化政策。
中國鋼琴產業依然有“春天”
可以說,這次會議為處在“陣痛期”的中國鋼琴產業重拾了信心。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分析預測我國鋼琴產業鏈,將出現品牌化、中高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本次行業調研,最終得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數據:在產業政策引導和支持下,鋼琴產業一定會保持較高水平的發展趨勢,不僅品牌、質量和服務都會有明顯提升,而且還會保持年產銷20~25萬架的水平,繼續占有全球市場份額的50%以上。
實事求是地講,市場很難再回到過去那個“學鋼琴熱潮”的時代,但希望大家要對鋼琴產業的明天充滿信心。這基于中外鋼琴市場占有率的數據對比而言,一是每百戶城鎮家庭鋼琴擁有率,歐美日韓為20架以上,我國僅為6.59架;二是我國鋼琴制造具有產業鏈完善、技術裝備和人才隊伍不斷擴大,人工和制造成本仍有明顯優勢;三是國家對于學校美育工作空前重視,“美育”和“雙減”政策的相繼出臺對中國美育教育改革有著深遠的影響;四是銀發人群樂玩樂器的人數增長速度驚人,該群體大有成為樂器消費的主體之趨勢。寧波一家叫布咚音樂的藝培機構,僅在2021-2023三年間,每年繳費學習鋼琴的中老年人以3倍的速度增長。五是調研顯示,高端鋼琴的銷量、價格均未下跌,非常平穩,亦充分說明市場對高品質產品的內在需求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