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碭山嗩吶藝術的非遺傳承現狀及困境分析
碭山嗩吶藝術在2011年6月9日,由安徽省宿州市申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碭山嗩吶藝術的形成
碭山嗩吶藝術的最顯著特征便是它的流派傳承十分明確,由四位具有代表性的老一輩嗩吶藝人:張連生、王朝臣、劉須延、陳玉蘭,創立了如今碭山嗩吶的四大嗩吶流派,即張系、王系、劉系、陳系。張系以擅長吹奏明朗歡快的曲調,當地鄉里鄉親每逢婚嫁節慶,多請張系嗩吶藝人進行演出助興;劉系演奏風格沉穩,較為擅長悲涼的曲調,當地多請他們為白事奏哀樂;王系則擅長在表演中夾雜“吃火”“吐彩紙”之類的民間百戲,豐富了嗩吶藝術的表演形式,令觀眾耳目一新;陳系在傳統嗩吶曲牌中雜糅進一些地方戲曲唱腔的音樂風格,使嗩吶音樂的舞臺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張系嗩吶的領軍人物張連生,是將碭山嗩吶藝術真正推廣至全國的嗩吶藝人。張連生擅長將傳統的嗩吶曲牌子與地方戲曲、民間小調相互融合,比如對《貴妃醉酒》《白毛女》等不同的戲曲曲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對《百鳥朝鳳》等家喻戶曉的民族音樂精品進行了改編,創造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嗩吶藝術形式。1953年,張連生攜徒弟陳玉蘭、胡志軍參加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和當地政府、群眾進行演出,并受到了周恩來、彭德懷、劉伯承、陳毅等領導人的接見,張連生也因此有了“喇叭狀元”的藝名。張連生不受家族傳承的束縛,廣收門徒,最終造就了碭山人人皆知嗩吶的現狀。
(二)碭山嗩吶藝術的民間生態
筆者就目前碭山嗩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以及發展等問題,對碭山嗩吶藝術省級傳承人張團結進行了采訪。目前碭山縣從事嗩吶演出的團體有150余家,嗩吶藝人多達萬人,他們中部分以嗩吶演出為主業,也有部分是兼職進行嗩吶演出。
目前,碭山縣及其周邊地區的文藝演出基本都是夾雜了器樂、聲樂、雜耍、舞蹈、戲曲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的綜合性演出。民間的嗩吶藝術多作為文藝表演的一環出現,嗩吶獨奏較少出現在民間演出的場景中,多為與其他樂器合奏,常見的有小合奏與大合奏兩種。小合奏多為四人進行,其中兩人吹笙、一人吹嗩吶、一人打梆子或小镲,常表演的曲目有《開門子》《叫句子》《哭黃天》《接桌子》《苦二八板》《凡字調》《慢三凡調》等,小合奏是嗩吶表演最常見的形式,多是以嗩吶作為主旋律樂器,笙作為伴奏樂器,板子和小镲作為節奏樂器,適用于紅白喜事等場合。大合奏則是指五人及以上的合奏,會根據樂曲的需要,添加二胡、揚琴、電子琴、鑼、鼓等樂器,常表演的曲目有《喜事開門》《抬花轎》《快板笛絞》,新編曲目《慶豐收》《正月十五鬧元宵》《梨鄉情》等。小合奏是民間嗩吶表演最常見的形式,小合奏既可以“坐臺吹”,也可以“站臺吹”,比較適用于當地的民間活動。大合奏多是“搭臺吹”,與小合奏相比大合奏往往曲目篇幅更大,音樂表演屬性更強。
(三)碭山嗩吶藝術傳承的困境分析
從對張團結老師的采訪中,可以看出碭山縣以及其周邊地區對于嗩吶藝術的接納程度是非常高的。但我們也可以從民間嗩吶表演的內容及形式上看出,碭山嗩吶藝術所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并不是傳承人數量的缺少,而是對于碭山嗩吶本身藝術內容與風格的保留和傳承,這個問題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1.“器”的缺失
任何一種器樂藝術的詮釋都離不開樂器,碭山嗩吶藝術也離不開碭山本地的嗩吶。碭山本地的傳統嗩吶如上文所述,是一種不定調嗩吶,又叫借音嗩吶。這種嗩吶的制作在校音工序上非常繁復且只能手工制作,制作者需要反復調節音孔與哨子,才能使之達到碭山嗩吶“借音”的演奏需求。
但隨著嗩吶生產的工業化,嗩吶的產能增加,傳統手工制作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手工制作的制作周期長、人工成本高,導致手工嗩吶的售價相較于工廠生產的嗩吶來說相對較高,這也致使除了專業級的演奏者或相關研究者,幾乎沒有人會選擇購買手工制作的嗩吶。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嗩吶制作匠人選擇另謀生路,只有極少一部分匠人還在堅持手工嗩吶的制作,但這部分匠人也只是在兼職制作嗩吶。
2.“樂”的缺失
目前碭山地區常見的嗩吶曲主要分為三部分,即傳統曲目、特有曲目與標準曲目。
傳統曲目指的是當地嗩吶藝人歷代傳承下來的嗩吶曲,譬如《開門子》《接桌子》等曲。這一類曲目大都由老藝人口傳心授給徒弟,各個流派對于相同曲目的處理與表達也存在不同。特有曲目指的是當地嗩吶藝人依照戲曲、流行樂、紅歌或其他器樂曲等音樂,將其改變成為碭山嗩吶的曲目,也有一部分由碭山嗩吶藝人自己作曲的新曲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曲目則是《焗鍋》《百鳥音》《梨鄉情》等。標準曲目指的是由國家牽頭匯編的系列嗩吶樂曲,比如《百鳥朝鳳》《金蛇狂舞》《慶豐收》等。其大都被收錄在嗩吶考級教材中,被碭山當地的學校、琴行以及嗩吶學校等培訓單位當做標準教材使用。
目前普及程度最高的是標準曲目;傳統曲目大多流行在民間,在民間藝人之間流傳;特有曲目因演奏難度較大,部分甚至已經失傳。
3.“人”的缺失
碭山會演奏嗩吶的人不在少數,但其中大部分的藝人都將嗩吶表演當做了謀生的手段,只有少數幾人擔負起了將碭山嗩吶傳承的重任。
筆者所采訪的張團結老師,在碭山當地開辦了專門的嗩吶學校,致力于少兒的培訓,志在將碭山嗩吶的本真形式傳承下去。王新領老師致力于收集整理碭山地區嗩吶音樂的歷史材料,許多老曲目比如《百鳥音》《焗鍋》等,便是由王新領老師首先發現并整理保護的。
綜上所述,碭山嗩吶藝術所面臨的困境是切實存在的,但是碭山嗩吶藝術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對其的重視程度很高,并且其在民間一直有活態的傳承,這也為碭山嗩吶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提供了基礎。
四、碭山嗩吶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對策
碭山縣在2013年被授予“中國嗩吶之鄉”榮譽稱號,2014被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在碭山地區,嗩吶藝術廣受當地居民喜愛,是當地人民婚喪嫁娶、節日慶典、業余休閑的常見選擇。針對上文分析的碭山嗩吶藝術傳承所面臨的困境,筆者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對策。
(一)碭山嗩吶制作工藝的傳承
碭山嗩吶的制作工藝及制作標準,相對于其他地區的嗩吶來說還是存在一定不同的。但因其制作難度較大、生產成本較高且市場需求量較小,其傳承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筆者認為,可以由政府牽頭,設立碭山嗩吶制作工坊。工坊可以網羅當地的嗩吶制作匠人,為其提供工作場地與制作材料。還可以向碭山本地的嗩吶班社免費提供由工坊制作出的嗩吶,借由班社的演出或比賽將碭山本地的嗩吶推廣出去。
同時,可以規范碭山嗩吶的制作標準,編寫一套具有指導作用的建議性標準,為碭山嗩吶制作工藝的教學、推廣等方面提供資料支持。但還需注意,要允許制作者進行創新與改良,只有這樣才能讓碭山嗩吶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碭山嗩吶樂曲的傳承
碭山嗩吶的特色樂曲主要在民間流傳,主要為師徒制的傳承模式,采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這也就導致在傳承的過程中,有部分曲目已經難以尋找到其本來樣貌。所以,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碭山嗩吶的傳統曲目與特有曲目進行梳理,將可以找到的曲目整理匯編。
在碭山地區已經有許多正在進行嗩吶教學活動的單位,其中大部分單位的教學都在使用由各大音樂學院出版的嗩吶考級教材,其中收錄的大都為標準曲目。這也就導致了碭山本地曲目在新一代學習者中并未有很好的傳播,所以才亟待需要把碭山的傳統曲目與特有曲目整理成樂譜進行傳播。
(三)碭山嗩吶的推廣策略
碭山嗩吶藝術的推廣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
1.演出活動:組織定期的碭山嗩吶音樂會或表演,吸引觀眾參與。聯合當地文化活動,如廟會或傳統節日,增加曝光度。
2.全媒體宣傳:制作專業的宣傳視頻和音頻,分享在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以及地方文化網站。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增加互動性。
3.合作交流:與其他文化團體、音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推動嗩吶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流,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
4.學校項目:向中小學提出將嗩吶藝術納入音樂教育課程的建議,組織學校內的演出和比賽,鼓勵學生參與。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開設講座與短期培訓。
5.社區參與:利用社區活動、市集等機會展示嗩吶演奏,與居民互動,傳遞獨特的文化價值。
6.文化旅游:將嗩吶藝術納入地方文化旅游路線,吸引游客。與旅游機構合作,推動文化旅游的發展。
五、結語
從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整體成果來看,碭山嗩吶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是較為成功的,其主要歸功于碭山嗩吶在當地有持續性的傳播,為碭山嗩吶藝術的發展培植了豐厚的土壤。
“樂”離不開“器”,“器”也離不開“樂”。對碭山嗩吶藝術來說,“樂”與“器”是最應當被重視與傳承的。包括對碭山本地嗩吶制作匠人的保護以及對碭山本地嗩吶音樂的收集整理,都需要做更進一步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田耀農.皖西鑼鼓研究[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2]周穎.碭山嗩吶的藝術特征探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3):153-156.DOI:10.13450/j.cnki.jzknu.2019.03.33
[3]王倩,張浩.試論碭山嗩吶的傳承與發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1):137-140.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19.01.034
[4]郭強.皖北嗩吶班社的歷史傳承與發展研究——以碭山嗩吶班社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S1):85-90.
全文完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2023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安徽碭山嗩吶制作工藝及傳承保護研究”(編號:SJCX23_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