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結合已編制的村莊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編制符合村莊發展實際的村莊規劃。以界嶺口村莊規劃為例,結合村莊特色與時代背景,以特色保護為根本,深度剖析發展現狀,提出村莊管控要求,指明產業發展導向,提高村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提出實施保障措施,編制切實可行的先進型、實用型村莊規劃。
【關鍵詞】國土空間; 特色保護; 村莊規劃; 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23-11-04
[作者簡介]朱新敏(1988—),女,本科,工程師,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工作。
1 村莊背景
上位規劃中,明確了界嶺口村為特色保護類村莊,分類引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高村莊產業發展水平、促進村民生活質量提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界嶺口村成立已有近千年歷史,因其歷史因素及其北靠界嶺,又位于關口處的特殊地理區位,取名界嶺口。界嶺口村已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同時是河北省29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是沿長城特色村莊之一。村內保存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界嶺口作為重要的長城關貿景區,以長城特色風貌為核心吸引力、獨特的村落布局為主要景觀特色。以長城文化體驗、長城徒步解說教育為主要游賞內容。同時作為特色保護類村莊,應注重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重點保持村莊傳統格局的完整性、歷史建筑的真實性和居民生活的延續性,明確特色保護和建設管控要求,對村莊建設與產業發展提出具體措施。
2 規劃原則
尊重村莊歷史,保護歷史文化名村原有傳統風貌,保護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合理、規范利用村莊現有資源,統籌安排各項建設活動,協調村莊有序發展。
注重生態宜居,保護生態本底,培植優化本地資源及特色的生態環境,結合人文內涵與企業扶持,優化一產,有效推進三產,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統籌謀劃發展,節約集約,統籌謀劃,總體推進村莊建設,建立長效管制機制;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投入產出比。
尊重村莊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體現特色,因勢利導和統籌安排居住建筑、公共服務設施、基礎服務設施,為村民創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征求廣大農民的意見,依靠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建設美麗鄉村;制定簡明易懂、表達清晰、切實可行的規劃成果。
3 村莊現狀
通過村莊現場實地走訪,并進行了入戶調研、問卷、座談等多種調研方式,清楚認知村莊實際情況和村民的真實需求,重點對村莊產業現狀、用地分類、權屬、民宅建設、村民意愿等進行調查踏勘。全面收集基礎資料,通過初步調查、詳細調查和補充調查,完善村莊調研工作。
界嶺口村屬燕山山脈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山高谷深。村東、西兩側有陡峭險要的山體,村落處在東西兩山之間,歷史上的長城關口就建在兩山峽谷之間。界嶺口境內有洋河流過,谷澗兩側山勢陡峭。界嶺口村鄰近猩猩峪村、柳樹溝村、箭桿嶺村。村莊三面環山,洋河支流貫穿村莊南北,處于山水環抱之中,村莊內大部分房屋因循地形坐北朝南,村莊街道大體呈現九宮格格局,村落的位置與布局體現了中國傳統尊重自然的理念,符合藏氣納韻、負陰抱陽的風水理論,與周圍的地形地貌和山水自然格局相得益彰。
界嶺口村所在區域,氣候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季盛行來自高緯度的大陸內部的偏北氣流,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沙;夏季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面的偏南風,炎熱多雨。界嶺口村現有293戶,人口815人(其中常住人口235戶,660人),勞動力約500人,兩委班子4人。界嶺口村域面積439.37 ha,耕地面積25.5 ha,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約5 300元。
界嶺口村域北到隔河頭鎮,鄰S261省道;村莊東北臨山,西南臨河,靠山面水,自然風光優美,氣候宜人。農作物種植主要是李子、板栗、玉米等,村內有養豬場2處;碧桂園集團在村內投資建設民宿、草莓采摘園等旅游設施,村莊內現有村民經營農家樂1處。
通過分析三調用地分類,按照村莊用地分類進行統計,界嶺口村內林地最多?,F狀居民點建設用地面積16.54 ha,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約203 m2。因建設年代及使用維護不同,質量存在較大差異。村內的傳統老式住宅,宅基地237處,破舊住宅約20處。房屋多為1層建筑,少數建筑為2~3層。部分民居欠整修,建筑風格形式多樣,美觀、協調性差,對特色的老宅老院保護不足,缺乏本地特色及文化內涵。屋頂形式、院落圍墻及入口造型、重要細部節點等風貌引導缺乏統一性,地域特色逐漸消失。
村莊現狀公共服務設施主要為村委會1處,衛生室2處,村莊有2處活動場地;同時沿青樂線設有汽車站1處,長城保護工作站1處。村莊內道路基本硬化,城內道路主要為石板路、新建村莊部分多為水泥路,部分路面需要修繕,村莊入口處設有1處公共停車場地。
作為長城文化重點體驗區,吸引了周邊城鎮居民前來旅游,村內現有農家樂1處,經營近10年;同時隨著碧桂園集團的進駐,利用傳統住宅興建民宿、采摘,增加農事體驗,為村莊發展帶來新的發展亮點,近年雖受疫情影響,節假日仍有游客前來,為村莊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村莊周邊山體資源豐富,種植業主要為李子、板栗等果樹,耕地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
村莊歷史文化悠久,底蘊深厚,擁有古樹、老宅等。但是,村莊建設和景區打造對歷史元素的利用不足,村內無明顯文化符號,且宣傳力度不足。沒能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如何宣揚和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村莊旅游發展,將是村莊發展的首要問題。
4 村莊特色
界嶺口村域內擁有完整的長城遺址留存,抗日時期,界嶺口村內曾譜寫下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獨特的守關文化是界嶺口村獨有的鄉村文化,文化底蘊深厚,村莊發展將緊緊圍繞“長城文化”,充分挖掘這一核心價值,為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和軟硬件條件,同時村莊圍繞長城文化創建具有現代特色的旅游服務項目,帶動景村莊旅游產業的發展。
界嶺口村是唯一現存的長城月城內的村莊,村莊南北兩側被長城圍合,由于村莊的自然發展,形成今日“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自然格局。在界嶺口長城修筑同時,大量的村莊圍繞長城聚集而生,長城周邊人丁興旺,原著居民戰時守衛邊境,閑時開荒種田,最終在連綿的高山峻嶺間形成了一條村莊地緣文化線。按照國家長城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將依托境內的長城遺址,充分挖掘長城文化,加大保護和開發力度。
5 規劃內容
5.1 規劃定位
以生態環境為載體,以自然和人文資源為依托,以“生態文化、長城文化、鄉土文化、創意文化”為亮點,將“原生山水+原味長城+創意文化休閑旅游產品”作為吸引力,以“文化回歸”和“農旅人合一”為終極目標,打造集生態養護、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科普教育、文物保護等功能為一體的長城文化體驗康養鄉村休閑旅游基地。
5.2 規劃重點
在村域土地總面積約束下,統籌安排產業發展、耕地保護、村莊建設、土地整理、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文化傳承、農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等[1]。依靠現狀田園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以農旅結合發展帶動村莊整體建設;挖掘山水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抓住村莊產業特征、文化品牌、環境特色,推進生態優先,依托長城文化資源其濃厚的文化內涵,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在現狀基礎上,完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營造完善便利的鄉村旅游環境。增強村域對外聯系,推進村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整修民居,打造和諧村居、幸福村落,原味民居,樂享山村生活。
5.3 規劃策略
生態優先,尊重村莊自然基底,嚴守生態紅線底線,修復生態系統。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村莊游覽設施水平,依據旅游資源和村莊產業導向定制服務項目及標準,提供優質共享的旅游服務設施。美化村莊風貌,嚴格保護村莊歷史建筑、修繕傳統冀東民居,保護村莊的傳統格局、風貌以及自然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構建特色長城村落。打造產業多元化,塑造特色長城文化體驗區,以文化振興產業,打造融合旅游、研學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5.4 規劃內容
傳統村落的完整性應從空間環境拓展到動態的社會與經濟環境,體現歷史與現在、有形與無形、內部與外部等方面的相互關系[2]。嚴格限制生態紅線范圍內的無關建設用地,進一步細化居民點建設用地,預留建設用地機動指標,沿青樂線將農村住宅用地調整為經營性建設用地,嚴禁非法占用生態紅線內的用地。
保護優先,有序發展,生態紅線范圍內用地為重要農業空間。生態保護紅線、農業空間和建設空間范圍外的空間為一般生態空間,主要為其他草地、河流、園地等地類。一般農業空間主要包括種植園用地、農村道路、設施農用地等地類。村莊建設邊界內應合理安排宅基地、經營性建設用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對居民點建設空間進行整合細化,村莊各類建設不得侵占生態保護紅線。
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采用綠色種植、秸稈還田等,推進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設施,同時結合村莊現狀,合理利用林下空間,增加收益。
規劃探索旅游發展之路,打造“長城文化”+“田園文化”+“鄉村體驗”一體化結構,依托界嶺口長城、冀東民居、山、水林等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綜合發展山水經濟和鄉村旅游,深度開發長城山地文化觀光休閑旅游項目。
充分利用企業投資,推進村民參與,以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為載體,建設創意鄉村旅游公社,發展村莊旅游產業,大力發揮歷史文化名村品牌效益,從體驗性項目設計、村莊景觀環境、招商引資等方面都進行針對性開發與包裝,打造文化街區+田園民宿等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產品。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工程,進一步推進民宿建設,同時推進山水游樂項目和農事體驗、果品采摘等娛樂項目。通過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生產高質高效、鄉村生活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1]。
同時對村莊各項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提出明確指引,保護村內水域、林地、自然保留地等生態用地,重點保護石河及村莊周邊山體,不得開展破壞生態景觀、污染自然環境的開發建設活動。
5.5 實施保障
規劃批準后,將規劃成果中的管制規則內容列入村規民約,注重發動群眾參與,方便村民掌握、接受和執行。通過制定村民公約,落實好村民的環境衛生責任義務,建立全民參與的鄉村建設保障體系。組建村莊管護自治隊伍,根據村莊實際,分別落實設施維護、河塘管理、綠化養護、垃圾收運、公廁保潔等工作崗位。
落實規劃實施經費來源,保障運轉經費。構建村民主體、企業參與、社會支持、政府引導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式,以處理好各類主體的組織和權益的平衡為主線,形成價值共識、利益共享、資金共籌等方面協同治理機制[2],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村資產可抵押、可流轉,增強村莊發展的內在動力,最終全力推動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村莊規劃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 王萬茂.國土空間規劃落地實施的最后一公里—簡論村域空間規劃[J].現代城市規劃,2022(3):36-39.
[2] 夏青,羅彥,張兵.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傳統村落保護的治理路徑研究[J].規劃師,2021(10):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