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成都博物館“天府相冊:百年成都圖片展”為例,解讀該館首次嘗試利用建筑中五層、六層公共文化空間,將其改造為臨時展覽場所中游線設置、照明設計、展覽風格、空間布局等方面的設計難點與亮點。由臨展的介入,拓展公共空間的功能,并以此探討開放性公共文化空間利用的意義——在藝術、文化表達與建筑公共空間交融的同時,為公共空間賦予更多文化功能價值。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化體驗,使博物館最大程度的發揮公共教育的職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體驗,引導觀眾全身心地感知和思考,讓建筑逐漸“活”起來。
【關鍵詞】建筑公共空間; 臨時展覽; 游線設置; 照明設計; 空間布局
【中圖分類號】TU242.5【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22-11-04
[作者簡介]戴媛媛(1989—),女,碩士,博物館副研究員,從事文物博物,展陳設計工作。
1 改造緣起
成都博物館位于成都市天府廣場西側,博物館建筑由英國薩澤蘭·弗塞(S.H.A.)規劃建筑事務所和泛道(北京)國際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聯合設計完成,總建筑面積約6 500 m2。該館地處城市核心區域,內設展陳區、文物庫區、公共活動區、辦公區等功能區。展陳區由-1層“人與自然”貝林捐贈展,2~4層的4個常設展(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近世篇、民俗篇),5層的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以及2個臨展廳構成,展廳總面積約16 000 m2。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綜合博物館,其基本陳列面積不足以向觀眾呈現更多富含天府文化內涵的高品質展覽,于是2021年,成都博物館緊緊抓住建黨100周年和“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蓉舉辦的發展契機,對建筑中5、6層的公共文化空間進行整體改造及提升,嘗試將其變為臨時展覽空間,作為成都博物館展陳區域的擴充。
2 首次嘗試
“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展覽之“天府相冊——百年成都圖片展”是5層、6層公共文化空間首次以展覽空間的形式向公眾開放的嘗試。展覽以169張記錄成都百年光陰的照片,向觀眾展現百年來成都獨特的城市氣質和珍貴的城市記憶,彰顯成都的名城風范。展覽由“知·水”“樂·城”“迷·物”“踏·歌”4個單元組成,從歷史韻味、建筑風貌、休閑娛樂、時尚人文等方面展現出成都與時代同行的發展軌跡。一張張照片以個人視角帶動集體記憶,勾勒出“創新創造、時尚優雅、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精神。
博物館建筑及其空間是博物館職能研究和創新發展的基礎環境,展覽空間不能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1]。建筑空間可因展陳設計手段而發生微妙變化,延伸建筑與展陳的功效,但展陳設計也會不同程度地受著建筑空間的制約。因此,此次展覽計劃充分利用建筑中的公共文化空間,將其改造為臨時展覽場所,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實踐性,這使展陳空間設計必須面對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獨特難題。但難題是把雙刃劍,設計難點亦是設計亮點。
2.1 游線設置
該空間原為開放性場所,四通八達無閉合,較難實現完整單一的傳統游線方式。公共空間中多為消防疏散通道,需要在展示、游覽的同時不阻礙消防疏散。
按照內容大綱中4個單元內容和6層的“回”字形結構,展覽設置一條參觀主線,但不強制觀眾按此游線觀展,亦可“無序”參觀。由于展覽主要集中在6層公共展區,有觀光直梯、5層至6層步梯和4層至6層步梯這3條線路可到達,布局時,將每個到達口作為一個單元的開篇,由此,觀眾無論從哪個口入,都能從一個新的篇章進入觀展情緒。為將展覽內容和形式設計高度結合,展覽中各單元、單元中各小組均由貼合內容的詩句串聯,觀眾猶如步入行走的散文詩中詩意游覽。
考慮到消防疏散強規和觀賞圖片的動線節奏,在通道處的單元內容(圖1)分布多為單側。將觀看節奏和觀賞風景的最佳點位同步結合,排布出圖片展示的位置。特別將俯瞰天府廣場的最佳觀景點位與百年前的天府廣場圖片并置,觀眾可在遠眺實景與欣賞圖片中自由切換視野,對比欣賞天府廣場的今與昔。單側展示既有選擇性地保留了觀景走廊上的風景,更防止了展具阻塞消防通道。
2.2 照明設計
該公共空間的東面為大面幕墻玻璃,造型簡潔干凈,自然采光充足,環境寬敞明亮,如何達到專業展陳效果,營造展覽氛圍,突出展品特色等照明需求需要考量。
在采光充足的空間中,以可組合、移動的模塊化鋁合金展架與超薄LED燈箱結合的形式呈現(圖1)。將展覽圖片以燈箱布高清噴繪,固定入LED自發光超薄燈箱中。超薄燈箱可最大程度還原攝影圖片中的色彩與層次,不受自然采光的干擾。無論白天或黑夜,都能呈現不同的光影魅力。
2.3 展覽風格
空間外部除幕墻玻璃外,還由銅板和沖孔板按不同的角度拼接而成;空間內部多為裸露的幾何型鋼架結構,構建出富有層次感、抽象幾何感和時尚工業感的框架體系。結構本身即是空間裝飾的一部分。因此,為展覽新增的專業展示設施設備需要考慮與空間風格高度融合。
裸露的灰色鋼架結構、藍綠色幕墻玻璃、灰色沖孔板、米色吊頂格柵和米灰色地磚共同構成了5、6層空間的風格。為融入空間環境,特別設計了干凈簡約、易靈活組合的模塊化鋁合金展架。架身輕薄,組合錯落有致,在空間中排列時尚輕松;每組展架均根據整版畫面布局留有鏤空,使整個空間通透不堵。展架、立體標題字顏色均選用米灰色(圖2),與整個空間色系融為一體。
2.4 空間布局
成都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取意自成都平原西緣的西嶺雪山所含意向,頂部山形有起有伏,使得頂樓(6層)空間中既有大跨度高空間,也有狹窄低矮空間,還有聯結它們的起伏坡道,展覽布局要駕馭這個有起有落、張弛變化的個性空間。
6層公共空間結構參差,不同于挑高寬足、閉合方正的傳統展示空間。在空間利用上需要因勢利導,順應空間變化。6層直梯到達后右轉,將狹窄細長的空間(圖2)變為時光走廊序廳,讓觀眾步入狹長走廊時即進入觀展思緒,關注展覽主題,回溯百年間的成都變遷。序廳盡頭是展覽的主標題,主標題后即轉入低矮方正的小空間(圖3),利用其打造成20世紀80年代幸福家庭的場景還原互動區,仿佛帶領觀眾穿越回從前,空高和面積與實際的20世紀80年代普通家庭客廳并無二致。走過曾經的場景,進入正式展覽空間(圖1)。模塊展架與超薄燈箱圖片結合展示,天府廣場、錦江、少城公園、成都城墻等成都人耳熟能詳的地標性建筑或景觀在百年間的變化,突出日新月異的城市生活。一側是過去的時代剪影,另一側則是今日之景觀,虛與實、昔與今在同一個空間中呈現。5層、6層的串聯空間(圖4)原是一個集文創售賣、咖啡簡餐、游客休憩為一體的觀景平臺,內容與設計將這里作為“古韻悠悠聚茶香”(川派茶館)、“花市鼓喧人參差”(藝術生活)、“昨日笑從雙臉生”(群眾笑臉)等主題的展示空間,重溫城市生活軌跡,見證生活變遷歷史。將這塊空間打造成一個生活化的,令人愉快的放松展場,觀眾在此可真正沉浸式體驗茶文化,沉浸其中感受成都的詩意生活。組合展架的設置,也無形中成為了坐下休憩的雅間存在。大跨度的高空間作為展覽的結束,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在開闊的空間中展示,內容主題升華,突出“公園城市”的名城風貌,全面展現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成就及新農村建設成就。
綜上,圍繞游線設置、照明設計、展覽風格、空間布局這4個方向重難點的研究與實踐,實現了博物館建筑公共空間的游線立體化、功能融合性、空間整體性、時間連續性和服務開放性的設計目標[2]。
3 開放性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
開放式的公共空間,是成都博物館建筑的一大特色。自2017年“絲路之魂”特展首次利用公共空間進行了大面積的文化展示后,該館展覽團隊多次在公共空間中形成了富含美學意向(如“花·茶·器——孟夏閑事”)、當代視角(如“天府相冊——百年成都圖片展”)、城市傳統文化(如“天府文脈”展覽)的小型展示。在藝術、文化表達與建筑公共空間交融的同時,成博在公共空間實現了更多文化功能價值。自2020年9月起,推出全國首個針對青少年的周末夜間活動——“周末兒童博物館”,切實做到以文化惠民促進民心相通。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化體驗,親子活動等,使博物館最大程度發揮公共教育的職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體驗,引導觀眾全身心地感知和思考,讓建筑也逐漸“活”起來。
成都博物館作為一個都市博物館,是成都文化精神所在,更是成都一個重要的城市窗口。為持續提高其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提升觀眾參觀體驗,成都博物館未來會在“天府相冊”展首次探索改造公共空間為展覽空間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索5、6層公共文化空間的利用與改造——拓展空間功能,形成集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展示、文創售賣和游客休憩為一體的“空中藝術沙龍”;提升藝術氛圍,將成都元素、館藏文物元素與藝術創意設計融合,通過空間裝飾、藝術裝置、科技手段運用等方式,突顯空間文化特色和藝術品質,全面提升博物館城市文化會客廳的功用,打造成一處獨具成都特色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空間和城市觀景平臺。以活力的、開放性的姿態與城市對話,對博物館自身價值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也為公眾的日常生活提供更有力的精神和思想的保障。期待博物館的一層層蛻變能給社會帶來更多價值,讓藝術走進觀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會客廳”。
參考文獻
[1] 趙樂.文化前沿的職能研析——博物館建筑、空間與展覽的功能應用[C]//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2013年“博物館建筑與功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會議,2013.
[2] 方濤.博物館建筑空間整合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