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實際工程南流嘉陵江預應力連續剛構橋為背景,通過建立全橋有限元模型進行內力、變形等的驗算對橋梁的施工控制進行指導。詳細介紹了南流嘉陵江大橋連續現澆梁總體施工工藝,包括塔吊施工、0號塊施工、懸臂梁段施工、邊跨現澆段施工以及結合段施工,其中主梁0號塊、現澆直線段采用墩頂托架法現澆施工,主梁懸臂段采用掛籃對稱澆筑施工。
【關鍵詞】連續剛構橋; 懸臂澆筑; 墩頂托架法; 對稱施工
【中圖分類號】U448.23【文獻標志碼】B
[定稿日期]2022-08-10
[作者簡介]潘凱(1989—),男,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橋梁施工技術、橋梁檢測;劉建林(1979—),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橋梁施工技術;楊剛(1982—),男,??疲こ處煟芯糠较驗楣饭こ淌┕ぜ夹g。
0 引言
大跨度連續剛構橋具有造型優美、整體性強、行車體驗舒適和施工難度較小等優點,在當今橋梁建設中應用廣泛[1-2]。隨著這種橋運營期的增長,設計過程中對混凝土的收縮徐變估計不足,以及工程施工質量控制不夠等原因,使橋梁運營期內產生一定不良線形而影響了其通行性能,因此必須充分加強施工技術方案研究分析,為橋梁項目的順利完工提供可靠依據。
在連續剛構橋各個過程的施工方法,國內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許多深入的研究。朱忠民等[3]提出了采用掛籃配合蓋梁支架施工的新方法,通過數值模擬分析了新老施工方案橋梁施工過程箱梁應力與變形,證明了新施工方法的可行性;趙建祥等[4]驗證了在山區復雜的地形地勢、過渡墩較高的情況下,采用邊跨現澆段非對稱施工的可行性以及優良效益;陳穎[5]總結了邊跨直線段鋼管支架法施工的技術要點,為今后同類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參考;宋寶起[6]針對不對稱懸臂施工對梁體累計位移的影響進行參數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施工過程中的線形控制重點提出了建議;李云虎等[7-10]通過計算由成橋時各個因素引起的墩頂縱向水平位移量,驗證了合龍頂推的必要性與頂推力計算的合理性。本文以南流嘉陵江大橋為背景,詳細介紹了連續剛構橋的施工工藝及流程,為后續相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參考。
1 工程概況及總體施工方案
1.1 工程概況
南流嘉陵江大橋位于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大橋全長954.0 m,橫跨嘉陵江亭子口水庫,主橋上部結構為(81+3×150+81)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箱梁,為單箱單室箱形截面,橋面雙向橫坡2%,縱坡0.7%(跨中向大、小里程兩側),設計公路等級:二級公路。
該大橋連續鋼構箱梁頂板寬13.0 m,底板寬7.5 m,外翼板懸臂長2.75 m,跨中及邊跨現澆段梁高3.5 m,墩頂0號梁段高9.6 m;連續梁采用C55混凝土和三向預應力體系,單個“T構”分20個節段懸臂施工,其中0號塊長度為14.0 m,一般梁段長度分為3.0 m、4.0 m兩種,合龍段梁長2.0 m,邊跨現澆段梁長4.2 m,允許最大施工不平衡荷載10 t。
1.2 總體施工方案
南流嘉陵江大橋現澆連續梁按照主控作業工序組織流水作業。
主控作業工序為:塔吊安裝—現澆連續梁0號塊施工—連續梁標準段/現澆直線段施工—邊跨合龍—次中跨合龍—中跨合龍—橋面系施工。
現澆連續梁采用掛籃懸臂法澆筑施工,0#塊、現澆直線段采用墩頂托架法現澆。8號—11號主墩連續梁施工材料、模板等均采用塔吊吊裝,7號、12號交界墩直線段施工材料、模板等采用浮吊裝施工。
2 有限元模型驗算
本文通過建立MIDAS全橋有限元模型,對橋梁結構進行剛度驗算、支反力計算、主梁驗算以及墩柱等驗算。本次設計主橋上部結構采用全預應力構件設計,引橋上部結構采用A類構件設計。
2.1 計算參數
(1)活載計算
箱梁計算時按二車道進行加載驗算,考慮1.15的偏載系數;兩側人群荷載分別按寬度為1.5 m加載,基于墩柱的抗彎剛度分配于4個主墩上。
(2)混凝土容重取26 kN/m3,混凝土結構的收縮徐變按JTG 3362-2018《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取值計算。
(3)根據氣象資料,全橋結構體系溫差取±16 ℃,橋面板上、下緣溫差按規范取值計算。
(4)連續箱梁主梁結構計算掛籃重量為90 t。
(5)基礎不均勻沉降,主墩基礎按2 cm考慮。
(6)根據氣象資料,全橋結構合龍體系溫度取值為17 ℃,實際合龍溫度可在15~20 ℃間選取。
2.2 主梁計算結論
由MIDAS計算可知:
在汽車活載(不計沖擊力)作用下,主梁的撓度最大值為46.99 mmlt;l/400=375 mm , 豎向剛度滿足規范要求。
總體靜力計算表明,最不利工況下,支座承載力滿足使用要求,支座規范選型合理,且均未出現支座負反力。
在頻遇值組合下,主梁最大主拉應力0.75 MPa,小于1.096 MPa,滿足規范要求;在標準值組合下,主梁最大壓應力16.18 MPa,小于17.75 MPa,滿足規范要求;在標準值組合下,混凝土邊主梁最大主拉應力12.05 MPa,小于21.3 MPa,滿足規范要求。
橋梁的使用階段正截面軸心/偏心抗壓承載能力及使用階段裂縫驗算滿足規范要求。
在最大懸臂工況下,橋墩的穩定性能夠得到保證,滿足規范要求;成橋階段,考慮二期荷載、自重、移動荷載、預應力等作用下,對全橋進行穩定性分析,計算得出成橋階段的前5階屈曲系數,均大于4,結果表明,在成橋階段,橋墩的穩定性能夠得到保證,滿足規范要求。
本工程主橋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Ⅵ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0 s,結構阻尼比為0.05。對結構進行動力特性分析,結果顯示,在E1地震作用下,橋墩強度滿足要求,在E2地震作用下,最不利彎矩小于屈曲彎矩,各橋墩滿足抗震目標要求。
經MIDAS模型計算,橋梁的各項驗算均滿足規范要求。
3 現澆連續鋼構梁施工方案
3.1 塔吊施工
塔吊安裝于8號—11號主墩,連續梁施工時,考慮各種材料、機具需吊裝的最大重量和最遠距離。
塔吊需要安裝的工作高度:墩身高度(24 m)+0號塊高度(9.6 m)+掛籃高度(5.5 m)+富余工作空間(5 m)=44.1 m
根據以上情況,本項目選用CF5613塔機可滿足連續梁正常施工,該塔式起重機采用獨立式機身(不含附墻)時總高可安裝至51 m,工作高度為45 m,滿足施工需求。
塔吊基礎和標準節處于淹沒線以下的部分應涂刷防銹漆。為確保安全,塔吊在位于墩頂以下6 m位置設置附墻,與墩柱連接。在0號塊施工時將塔吊標準節澆筑于箱梁底板內,在0號塊頂板上預留(1.8 m×1.8 m)塔吊孔(塔吊標準節斷面尺寸1.6 m×1.6 m),待連續梁合龍后利用吊架重新澆筑塔吊預留孔。
3.2 0號塊施工
3.2.1 0號塊托架施工工藝
南流嘉陵江大橋0號塊支架采用墩頂托架的結構形式。托架牛腿為2 cm厚鋼板通過焊接組拼成的楔形塊,牛腿通過墩柱上的2根穿心32 mm精軋螺紋鋼錨固,牛腿安裝前可在牛腿位置的墩柱上預埋75#角鋼制作操作平臺;托架三角主桁架為雙拼32#槽鋼對口焊接,主桁架在加工場加工成型后整體吊裝;主桁上承重梁為雙拼56#工字鋼,分配梁采用20#工字鋼,間距40 cm。
托架搭設完成經檢查合格后需要進行托架預壓,托架采用反力架預壓,反力架設置于四個主墩墩頂。預壓時為保證測點測量的準確性,觀測基準點設置在墩頂,順橋向托架觀測點應在拖架前端左、中、右各設一個,橫橋向托架觀測點設置在0號塊外側模板外邊線上,要保證各測點的位移能準確反映該處支架的變形。
3.2.2 0號塊施工工藝
0號塊分兩次澆筑混凝土,第一次混凝土澆筑至底板倒角以上1 m位置,第二次澆筑剩余部位混凝土,兩次澆筑時間間隔應控制在15天以內,施工工藝:模板安裝—鋼筋施工—預應力孔道施工—預留孔道施工—混凝土施工—預應力施工。
模板安裝時要確保模板之間接縫密貼,不錯臺。要確保結構尺寸、位置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為減少高空作業,保證模板安裝精度,底模、外側板、內模、人洞模盡量在地面拼裝,拼裝完成后用吊車吊裝就位,所有模板在吊裝過程中不允許與其它物體碰撞,以免模板變形或損傷。
預應力管道均采用塑料波紋管,安裝過程中若縱向預應力與橫向、豎向預應力相抵觸時,保證縱向,移動橫豎向;橫豎向相碰時,保證豎向,移動橫向。預應力管道安裝按設計位置固定,不讓異物進入,豎向預應力筋管道要在底部設置壓漿嘴,同時要確保其位置準確不發生移位;縱向及橫向預應力波紋管接頭要牢靠、密封,在接頭處套入30 cm長大于管道直徑5 mm的專用接頭管,接頭位置用膠布包好,采用12 mm定位鋼筋定位,定位鋼筋在直線段上每80 cm一道,在曲線段上每50 cm一道,定位鋼筋應準確牢固。波紋管安裝后穿入襯管,避免混凝土澆筑后波紋管堵塞造成開窗,同時嚴格防止鄰近電焊火花燒傷管壁,管道安裝過程中,當預應力管道位置和普通鋼筋位置有干擾時,可適當移動普通鋼筋位置,保證預應力管道位置準確。在管道端部喇叭口處,錨墊板與預應力筋之間的空隙用海綿堵塞封閉,以防混凝土澆筑時水泥漿從此處進入。
主橋箱梁采用三向預應力體系,均采用s15.2 mm高強低松弛鋼絞線,標準強度1 860 MPa,其中縱向預應力張拉控制應力為1 395 MPa,豎向及橫向預應力張拉控制應力1 302 MPa。
3.3 懸臂梁段施工
南流嘉陵江大橋連續梁施工采用菱形掛籃,掛籃自重900 kN。掛籃使用前,應對制作及安裝質量進行全面檢查,應進行走行性試驗,為消除掛籃在加載狀態的非彈性變形并測量掛籃的彈性變形值,以便合理設置懸臂澆筑梁段的立模高度,南流嘉陵江大橋掛籃采用反力架預壓,反力架位于0號塊左右側腹板位置。
采用千斤頂在1號塊梁底板跨中對掛籃進行加載預壓,即在0號塊腹板端面設置反力架,利用其反向作用力通過32槽鋼反力架和千斤頂,將預壓荷載傳遞到25工字鋼墊梁和間距50 cm的20工字鋼分配梁上達到預壓效果。預壓加載分3級:60%、100%、120%,觀測方法同托架預壓觀測方法相同。
掛籃預壓時應對后錨上撓值、前支點沉降值、主桁前端銷接處變形值、主桁上前橫梁吊帶處和主桁上前橫梁跨中變形值、底籃前橫梁吊帶處變形值進行觀測。
連續梁從1號段開始對稱懸臂施工,循環進行鋼筋加工制作安裝、預應力管道安裝、混凝土澆筑、預應力張拉壓漿等施工工序
3.4 邊跨現澆段施工
南流嘉陵江大橋邊跨現澆段采用安裝墩頂托架的方式施工,直線段施工時在墩柱另一側安裝相同托架并予以配重。在邊跨現澆段一側的托架上安裝4個壓力傳感器,分別位于2組承重梁下的卸落砂桶底部,用于直線段施工時實時監控2個三角主桁架上的重量,便于配重側托架加載配重。
3.5 合龍段施工
根據設計要求,合龍順序為:邊跨合龍段—次中跨合龍段—中跨合龍段。
合龍段施工是體系轉換的重要環節,是控制全橋受力狀況和線型的關鍵工序。合龍段施工必須滿足受力狀態的設計要求和保持梁體設計線形,施工時必須嚴格控制合龍段的施工誤差。合龍段應在設計合龍溫度(15~18 ℃)時盡快焊接勁性骨架并澆注混凝土。本文以中跨合龍段為例,介紹其施工工藝:
(1)待次中跨合龍段段張拉、壓漿完成后,拆除中跨合龍段掛籃內模系統,將掛籃前移2 m,拉出底模系統,將其另一端錨固于中跨現澆段底板上,同時將外模走行梁拉到中跨現澆段錨固,并將外模板整體拉出來,作為中跨合龍段的底模、外模用。
(2)綁扎鋼筋、安裝預應力管道及其他預埋件;支設內模,內模采用優質竹膠板與方木加工成型,與外模對拉固定。
(3)在合龍溫度(15~18 ℃)達到要求后,盡快對中跨合龍段施加頂推力,頂推力大小為3 200 kN,施加頂推力時各主墩墩頂設計位移為:8號墩為-35 mm(負號表示向小里程位移),9號墩為-36 mm,10號墩為-45 mm,11號墩為46 mm。在正式頂推前,應先進行試頂,得到主墩實際的抗推剛度,再與設計方溝通對頂推力是否進行相應調整,頂推過程中頂推力或頂推位移有一個先達到設計數值,即停止頂推,盡快施焊合龍段剛性骨架,澆筑中跨合龍段混凝土,邊澆混凝土,邊同步卸載9號墩、10號墩中跨19號梁段壓重水(308 kN)。
(4)待混凝土齡期滿足5天且混凝土強度90%后,對稱張拉邊跨連續預應力鋼束并錨固灌漿(按先長束后短束順序),拆除次邊跨合龍段吊架,完成全橋合龍。
3.6 橋面系施工
主梁施工完成后可施工橋面鋪裝、人行道、護欄、伸縮縫、泄水管等。
護欄基座采用現澆施工,澆筑時基座時必須按照路線線形進行埋設,護欄設置須平順,嚴禁出現折線形護欄,調整護欄外形使其順適美觀?,F澆分隔帶前,所有接觸面均應鑿毛洗凈,以保證新舊混凝土密合。護欄在伸縮縫處應斷開,伸縮縫處斷縫寬與伸縮縫寬度一致。
澆筑梁體時,預留好泄水孔位置;泄水管設置在橋梁兩外側人行道處(無超高段),有超高段時,則設置在內側護欄處。
本橋橋面鋪裝底層為10 cm厚鋼筋混凝土,面層為瀝青混凝土(厚度為瀝青混凝土上面層、下面層厚度之和,但不超過10 cm)。在結構層與水泥混凝土鋪裝層、水泥混凝土鋪裝層與瀝青混凝土鋪裝層之間均設置防水層,水泥混凝土鋪裝前防水層采用滲透結晶型防水劑。底層鋪裝C40混凝土內設置間距10 cm×10 cm的D9 mm焊接鋼筋網。鋼筋網設置在底層厚度中心位置,不得貼在橋面板上,使橋面混凝土與梁板混凝土形成整體。同時底層鋪裝采用抗裂、抗滲高性能混凝土,每1 m3混凝土中摻入0.8 kg纖維素纖維。
4 結束語
連續剛構橋是大跨徑橋梁建設中常用的一種結構體系,本文借助工程實例,針對大跨徑剛構橋各個階段的施工工藝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討論,為后續相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周軍生,樓莊鴻. 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 中國公路學報, 2000, 13(1):31-37.
[2] 李軍,曾一帆,陳輝,等. 大跨徑連續剛構橋中跨合龍頂推力研究[J].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2015, 12(2):335-341.
[3] 朱忠民,盧治國,姚吉友,等. 高墩剛構橋邊跨掛籃配合蓋梁支架施工法及施工階段受力分析[J]. 公路工程, 2017, 42(4):191-193, 203.
[4] 趙建祥,張虎. 高墩剛構橋邊跨現澆段非對稱施工技術研究[J]. 中外公路, 2017, 37(2):121-125.
[5] 陳穎. 淺談高墩連續鋼構橋邊跨直線段鋼管支架法施工技術[J]. 四川水泥, 2018(11):113-114.
[6] 宋寶起. 非對稱懸臂施工大跨度連續剛構橋設計研究[J]. 鐵道標準設計, 2017, 61(4):70-74.
[7] 李云虎,姚鵬飛. 連續剛構橋中跨合龍頂推力的計算與分析[J]. 工程與建設, 2022, 36(1):223-225.
[8] 王巖. 高墩大跨連續剛構橋合龍頂推力的計算與優化[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20, 16(6), 210-213.
[9] 鄒毅松,單榮相. 連續剛構橋合龍頂推力的確定[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2006, 25(2):12-15.
[10] 李杰, 陳彬. 連續剛構橋頂推力計算與優化分析[J]. 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 2013, 34(6):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