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對綜合管廊監控中心的作用、分級和功能需求進行了分析,闡述了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兼顧人防的重要意義,并著重對綜合管廊監控中心防護技術要求進行了綜合性的探討,以期為完善綜合管廊整體防護技術方案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綜合管廊監控中心; 人防; 防護技術
【中圖分類號】TU927【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22-11-09
[作者簡介]樊超(1987—),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筑工程。
0 引言
綜合管廊是城市“生命線”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城市運行必要的信息流、能源流和物質流,是維持城市正常運轉的最重要經濟設施之一。為保障戰時綜合管廊的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等的相關規定,應對綜合管廊進行人防防護。
目前,國內對綜合管廊兼顧人防的研究著重于綜合管廊主體部分,而對綜合管廊監控中心的防護研究較少,為此有必要就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兼顧人防進行研究。
1 綜合管廊監控中心概述
T/CMEA 13-2020《城市綜合管廊監控中心設計標準》中對綜合管廊監控中心的定義為:安裝有統一管理平臺、各組成系統后臺等中央層設備,滿足綜合管廊建設運營單位對所轄綜合管廊本體環境、附屬設施進行集中監控、關系,協調
管線管理單位、相關管理部門工作需求的場所。
1.1 控制層級劃分
(1)城市級監控中心統籌監管市域范圍內的綜合管廊,對重大事件進行決策指揮,全面融合分析管廊監控數據,并與城市綜合管理系統對接。
(2)公司/區域級監控中心是管理本公司所轄各條綜合管廊的主要場所,可實現資源調度、突發事件應對等功能,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項目級監控中心應各個綜合管廊項目而設置,是實施安全運營、應急處置、工程維護等具體工作的區域,屬于三級管理中的執行層。依據上述分級定位,城市級和公司/區域級監控中心均應全天候人員值班值守,項目級監控中心可安排人員值班值守或實現智能化無人值守。
1.2 功能配置
不同層級的監控中心所需的功能配置有所區別,但大體上可分為五大類,即運營監控區、巡檢檢修區、應急保障區、運營管理區和建筑配套區(表1)。
2 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兼顧人防的意義
在以精確制導、定點打擊的現代戰爭中,綜合管廊工程可能成為戰時敵方空襲的重要目標。作為控制和管理綜合管廊的監控中心,無疑在戰時受到打擊的概率較大。一旦監控中心受到破壞或被摧毀,受到其控制的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安防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可燃氣體探測報警系統、通信系統等均無法使用,其所轄的多條綜合管廊將缺少監管控制,造成區域失控。因此對監控中心進行防護有重大緊迫性。
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具有與綜合管廊主體相似的功能—服務入廊管線,但又有較大的差異性—人員長期值守,應根據其特點,采取差別化的防護措施。
3 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兼顧人防的技術要求
由于綜合管廊主體一般采用小跨度的鋼筋混凝土箱體結構,埋設深度較厚,且具有功能單一、空間狹長、無人員駐留、目標暴露性低等特點,因此人防設防時一般僅考慮抗力等級要求,不考慮防化要求。相比而言,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功能需求較多、人員使用頻繁,較多的采用地上與地下相結合的建筑方式,這對戰時防護提出了較大的挑戰。針對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兼顧人防的技術要求提出了一些建議。
3.1 總體布局
為實現戰時有效防護,減少打擊后造成的損失,有必要把監控中心盡可能全部掩埋于地面以下,如條件受限時,也應滿足核心功能(如運營監控區、應急保障區、建筑配套區)地下化的要求。
監控中心平時和戰時均有人員值守,應考慮設置人員出入口。戰時出入口的布置應滿足幾點要求:每個防護單元不應少于兩個出入口(不包括豎井式出入口、防護單元之間的連通口),其中至少有一個室外出入口(豎井式除外),戰時主要出入口應設為室外出入口。出入口之間應盡量保持最大距離,減少戰時被同時摧毀的概率。
3.2 抗力要求
目前,管廊主體的防護抗力一般采用“抗力級別”作為度量。作為綜合管廊工程的一部分,監控中心應與工程整體的抗力要求相協調。項目級監控中心應與管廊主體抗力等級一致,而城市級和公司/區域級監控中心由于控制層級較高、戰損影響較大,可適當提高抗力等級。
3.3 防化要求
綜合各地已出臺的相關標準,監控中心基本按照防化等級丁級設防,主要是考慮到監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數量有限,戰時采取相應的防護密閉措施,一般可滿足抵御生化武器的要求。作為全國綜合管廊建設先行試點的城市,成都市提出宜按不同情況考慮防化等級,即地下有人值守的監控中心防化級別不低于丁級,如監控中心的重要性較高或規模較大時,可提高至丙級防化。
3.4 防護單元
監控中心的戰時使用工況及功能定位與管廊主體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將監控中心單獨劃分為1個防護單元。這將有效防止戰時某一條綜合管廊主體遭受毀傷后,波及監控中心本體,從而導致監控中心控制的其他綜合管廊受到關聯性影響。
結合監控中心與管廊主體平時互聯互通的情況及戰時防護單元間應相互連通的要求,管廊主體和監控中心之間應設置防護單元連通口。
3.5 配套系統
配套系統主要指滿足戰時防護需求而設置的給排水、電氣和通風系統,這些系統協調運轉,與主體結構共同構成了監控中心的戰時防護能力。
給排水系統主要內容是戰時給水、戰后洗消、管道防護等。戰時給水可按僅提供人員飲用水考慮,不考慮人員生活用水;戰后洗消應按就地取水的考慮,應在工程內部按需存放戰后洗消區域所需用水,同時應在洗消區域設置相應的排水措施;管道防護主要是對進出工程的相關給排水管線進行防護,可采用現有人防設備中成熟定型的產品。
電氣系統主要內容是戰時供電、戰時照明、戰時通信及管線防護。戰時電力供應可按監控中心的重要性確定,一般類的監控中心可采用蓄電池組(EPS、UPS)電源,EPS 電源平時預留接口、臨戰安裝,UPS 平時預留接線回路、臨戰安裝;特殊類的監控中心可考慮設置移動電站,以滿足更高供電負荷需求。戰時照明分為正常照明和應急照明,均可充分利用平時已經到位的設備、管線等作為戰時使用。戰時通信是監控中心的核心功能,宜利用平時綜合管廊電話、網絡等通信系統進行戰時轉換(表2)。
通風系統主要內容是戰時進風、戰時排風及管道防護。按監控中心防化等級為丁級,戰時設置清潔式通風和隔絕式通風。監控中心戰時隔絕防護時間不少于3 h,隔絕防護時間內的CO2體積濃度不應大于2.5%;O2體積濃度不應小于18%。為保障值守人員的生命安全,監控中心戰時應考慮設置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和空氣染毒檢測設備??紤]到監控中心值守人員戰時搶險搶修、緊急外出等情況,亦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個人防毒用具。
3.6 平戰轉換
按現行建設標準,綜合管廊的結構使用年限、抗震設計、結構安全等級及材料要求等方面已高于一般量大面廣的低等級人防工程。監控中心作為綜合管廊的一部分,其在平時的建設中已基本實現功能完備、設備先進、維護完善等要求,因此無需投入過多,也不宜把防護要求過度拔高,恪守“到位不越位”的原則。
監控中心的平戰轉換措施可參照一般的人員掩蔽工程的進行要求。現澆的鋼筋混凝土和混凝土結構,構件、戰時使用的及平戰兩用的出入口、連通口的防護密閉門、密閉門,戰時使用的及平戰兩用的通風口防護設施,戰時使用的給水引入管、排水出戶管和防爆波地漏均應一次到位。平時使用的通風、采光、設備安裝及檢修等孔口,在滿足平時使用需求的情況下,應盡可能考慮采用操作簡單、轉換快捷的防護設備。對于目前尚無配套防護設備的部位,可按需進行臨戰轉換設計。
4 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融合各類先進設備設施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傳統城市基礎設施,其本身已成為城市生命線系統中的重要節點,因此對其戰時的防護應給予相應的重視。
在對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兼顧人防的研究中,應充分考慮綜合管廊主體與監控中心的共存性和差異性,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綜合管廊工程的整體防護。
參考文獻
[1] 劉云飛,張磊,章毅,等.城市綜合管廊工程防護要求分析[J].防護工程,2020,42(3):52-57.
[2] 黃洋.綜合管廊孔口防護技術措施[J].四川建筑,2021,41(2):208-211.
[3]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 GB50838-2015[S].
[4] 地下綜合管廊人民防空設計規范: DB4401T26-2019[S].
[5] 成都市綜合管廊人民防控技術標準: DBJ51/T160-2021[S].
[6]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人民防空設計導則: DB13(J)/T280-2018[S].
[7] 陳一村,陳志龍,趙旭東,等.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兼顧人防要求探討[J].防護工程,2016.38(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