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橄欖石型磷酸錳鋰(LiMnPO4)是具有潛力的高性價比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之一,但其存在電子電導率較低、鋰離子擴散系數較小等缺點,導致電化學性能尚未能滿足實際應用要求。本文采用基于聚乙二醇200—水混合溶劑的溶劑熱工藝合成一系列LiMnPO4材料,利用XRD和SEM測試分析材料的物相組成與微觀形貌,探究反應原料磷酸的用量對材料結構及性能的影響規律。實驗結果表明,LiMnPO4材料的電化學性能高度依賴于樣品的顆粒尺寸。當磷酸用量為30.3 mmol時,所合成的LiMnPO4納米片長和寬僅為50~150 nm,經碳包覆改性后,0.1 C放電比容量可達到140.3 mAh/g,并表現出較好的倍率性能。
關鍵詞: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錳鋰;磷酸用量;電化學性能
1 前 言
動力電池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財政補貼的逐漸退坡,磷酸鐵鋰電池的產量、銷量和裝車量迅速增加,在2021年以后全面超越三元電池,成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主流路線。能量密度是衡量動力電池性能的重要指標。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在性價比上具有明顯優勢,但存在能量密度較低的缺點,原因在于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嵌鋰電位僅為3.45 V[1]。相比之下,與磷酸鐵鋰在結構上高度相似的橄欖石型磷酸錳鋰(LiMnPO4)被認為是具有潛力的高性價比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之一。它具有價格低廉、來源廣泛、環境友好、安全性能好等優點,同時具有相對較高的嵌鋰電位(4.1 V)和理論比容量(170 mAh/g)[2-3]。然而,該材料存在電子電導率較低、鋰離子擴散系數較小等缺點,在實際工作中較難發揮理想的電化學性能[4]。
通過復合改性、元素摻雜、微觀結構設計等多種策略可以有效提升LiMnPO4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其中一種常用的思路是調控材料的粒徑和微觀形貌[5]。水熱/溶劑熱法被廣泛應用于合成LiMnPO4材料,它的優勢在于可通過調節溶劑組分、原料配比、添加劑、反應物濃度、溶液pH值、反應溫度、反應時間等工藝參數,獲得粒徑和微觀形貌可控的反應產物。在早期的研究中,我們采用乙二醇—水混合體系作為溶劑熱合成的反應介質,選用氫氧化鋰、磷酸和硫酸錳作為反應原料,通過調節工藝參數制備了一系列LiMnPO4材料,發現氫氧化鋰用量對材料的微觀形貌及粒徑具有顯著影響[6]。與乙二醇等小分子醇類有機溶劑相比,聚乙二醇分子是一根鋸齒型的長鏈,溶于水時長鏈成為曲折型。因此,當聚乙二醇分子在材料表面覆蓋時容易形成空間位阻效應,即使添加量較少也能對合成產物起到較好的分散作用。同時,在LiMnPO4材料的合成過程中,氫氧化鋰與磷酸通常先發生酸堿中和反應生成中間產物Li3PO4,這意味著磷酸用量可能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工藝參數。基于此,本文將選用基于聚乙二醇200—水的混合體系作為溶劑熱反應的反應介質,通過調節磷酸用量合成LiMnPO4材料,并開展磷酸用量與材料結構及電化學性能的關聯性研究。
2 實驗
2.1 磷酸錳鋰材料的合成
選取氫氧化鋰(LiOH·H2O)、磷酸(H3PO4)和硫酸錳(MnSO4·H2O)作為反應原料。首先,將90 mmol的氫氧化鋰溶解在聚乙二醇200與水的混合溶液中,隨后將x mmol的磷酸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并攪拌均勻,形成LiOH-H3PO4混合溶液。同時,將30 mmol的硫酸錳溶于適量去離子水形成MnSO4溶液。隨后,在LiOH-H3PO4溶液中逐滴加入MnSO4溶液,繼續攪拌15 min后轉移至100 mL反應釜,在180 ℃保溫10 h。反應結束后,對反應產物進行抽濾及洗滌,并通過80 ℃真空干燥獲得粉末樣品。溶劑熱反應所用溶劑的總體積為60 mL,其中水和聚乙二醇200的體積比為1:1。磷酸用量分別采用30 mmol、30.3 mmol、30.6 mmol和30.9 mmol,此時LiOH、H3PO4和MnSO4的摩爾比分別為3:1:1、3:1.01:1、3:1.02:1和3:1.03:1,對應合成的粉末樣品標記為LMP-0、LMP-1、LMP-2和LMP-3。為了提高材料的導電性,取上述樣品與適量蔗糖球磨混合,并在Ar氣氛保護下600℃熱處理4小時,獲得碳包覆的LiMnPO4系列材料。
2.2 材料表征
采用Rigaku D/max-V2500 X射線衍射儀(XRD)測試溶劑熱合成LiMnPO4材料的物相組成,靶材為Cu Kα靶,掃描速度為80/min。采用MERLIN VP Compact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溶劑熱合成LiMnPO4材料的微觀形貌和粒徑。
2.3 電池組裝與性能測試
按照質量比80:10:10稱取碳包覆LiMnPO4材料、導電劑Super P和粘結劑PVDF,將上述材料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混合均勻形成分散良好的漿料,采用刮刀流延工藝涂覆在鋁箔上,經120 ℃真空干燥后制得電極膜片。在充滿Ar氣氛的手套箱中組裝CR2032扣式電池,正極采用所制備的電極膜片,負極采用金屬鋰片,隔膜采用Celgard2400,電解液為1 mol/L LiPF6、溶劑為體積比為1:1:1的EC/DMC/EMC混合溶液。采用Land CT2001A電池測試系統研究扣式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充電過程采用先恒流后恒壓的模式,放電過程采用恒流模式,測試電壓范圍為2~4.5 V,充放電所用倍率相同(1 C=170 mA/g)。
3 結果與討論
3.1 結構分析
圖1是采用溶劑熱工藝合成一系列LiMnPO4材料的XRD圖譜。從圖中可知,當磷酸用量分別為30.3、30.6及30.9 mmol時,所制備的LMP-1、LMP-2、LMP-3樣品的衍射峰都與橄欖石型正交晶系LiMnPO4(JCPDS No. 74-0375,空間群Pnma)的衍射峰吻合良好,沒有其他雜峰。其中,LMP-1與LMP-2樣品衍射峰的峰形及強度非常類似,而LMP-3樣品的衍射峰更為尖銳,強度也更高,說明該樣品的結晶性更好,此時晶粒尺寸應有明顯增加。對于磷酸用量為30 mmol所制備的LMP-0樣品,其XRD圖譜的大多數衍射峰對應于LiMnPO4物相,而位于23.2°附近的雜峰歸屬于Li3PO4物相。Li3PO4雜相可能來源于溶劑熱反應過程的中間產物。早期研究表明,當溶液中的LiOH和H3PO4按照摩爾比3:1進行混合時,兩者優先發生酸堿中和反應生成Li3PO4沉淀;隨后,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Li3PO4進一步與MnSO4反應生成LiMnPO4[7]。由此推測,在合成LMP-0樣品時,由于反應原料LiOH和H3PO4的摩爾比正好為3:1,溶液中優先生成Li3PO4,但其在后續的反應過程中未能全部轉變為LiMnPO4,導致最終產物仍殘留有Li3PO4雜相。從上述樣品的物相組成可知,增加磷酸的用量有利于在溶劑熱反應階段獲得LiMnPO4純相。因此,下文重點分析LMP-1、LMP-2、LMP-3三組樣品的形貌及性能。
圖2比較了不同磷酸用量溶劑熱合成LiMnPO4材料的SEM圖。從圖中可知,當磷酸用量為30.3及30.6 mmol時,所制備的LMP-1及LMP-2樣品表現為分散良好的納米片狀形貌,前者長和寬為50~150 nm(圖2a),后者長為80~200 nm,寬為50~100 nm(圖2b)。繼續增加磷酸用量,產物的形貌發生巨大變化,顆粒尺寸顯著增加。當磷酸用量為30.9 mmol時,所制備的LMP-3樣品表現為破裂的紡錘狀形貌,顆粒的分散性良好,但長度可達微米級(圖2c),其較大的顆粒尺寸與XRD測試數據相一致。以上結果說明,采用聚乙二醇200—水作為混合溶劑能夠獲得分散良好的溶劑熱產物,磷酸的用量顯著影響產物的形貌,并且產物的顆粒尺寸隨著磷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3.2 電化學性能分析
采用恒流—恒壓充放電測試研究不同磷酸用量所制備碳包覆LiMnPO4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圖3(a)比較了碳包覆LMP-1、LMP-2、LMP-3材料在0.1 C倍率的典型充放電曲線。從圖中可知,磷酸用量為30.9 mmol所制備的LMP-3樣品在0.1 C僅能提供64.2 mAh/g的放電比容量,充放電曲線觀察不到明顯的電壓平臺,說明樣品在電化學反應過程中極化較大。而磷酸用量為30.3 mmol的LMP-1和磷酸用量為30.6 mmol的LMP-2在0.1 C的放電比容量較為接近,分別為140.3 mAh/g和139.2 mAh/g。進一步觀察可發現,這兩組樣品在4 V區域均有一對平坦的充放電電壓平臺,對應于鋰離子的脫嵌/入嵌過程,說明樣品在充放電過程遵循高度可逆的兩相轉變機制。LMP-1和LMP-2充放電電壓平臺的電勢差分別為0.11 V和0.13 V,較小的電勢差表明樣品電化學反應的極化較小。
進一步表征上述三組樣品在不同倍率的循環性能,如圖3(b)所示。從圖中可觀察到,LMP-3樣品的倍率性能最差,而LMP-1和LMP-2兩組樣品在特定倍率循環時,放電容量值比較穩定,沒有明顯波動。LMP-1在所有倍率均能提供較高的可逆容量,在0.1 C、0.2 C、0.5 C、1 C、2 C、5 C和10 C倍率的放電比容量分別可達到140.3、136.3、129.0、120.1、112.9、100.3、88.8 mAh/g。相比之下,LMP-2在小倍率下表現出較好的性能,但其大倍率的性能要遜色許多,10 C倍率的放電比容量僅為69.4 mAh/g。經過35次循環以后,充放電倍率恢復到0.1 C,LMP-1仍能獲得約為137 mAh/g的比容量,而LMP-2的放電比容量僅約為128 mAh/g。這充分說明,經過大倍率循環后,LMP-1的極化程度低于LMP-2的極化程度。結合樣品的SEM數據(圖2)進行分析,LMP-3的顆粒尺寸達到微米級,意味著鋰離子在材料體相中的擴散距離較長,表現為材料的電化學活性較弱、倍率性能較差。而LMP-1和LMP-2兩組樣品的顆粒尺寸均為納米級,特別是LMP-1納米片的長和寬僅為50~150 nm,此時鋰離子在材料體相中的擴散距離較短,對鋰離子可逆的脫嵌/入嵌反應更有利,因此表現出較好的倍率性能。上述實驗結果表明,碳包覆LiMnPO4材料的電化學性能高度依賴于樣品的顆粒尺寸,通過調節磷酸用量實現材料顆粒尺寸有效控制,有利于獲得高性能的LiMnPO4材料。
4 結論
本文采用基于聚乙二醇200—水混合溶劑的溶劑熱工藝合成了一系列LiMnPO4材料。研究表明,反應原料磷酸的用量顯著影響產物的物相組成、微觀形貌和電化學性能。當磷酸用量為30 mmol時,反應原料LiOH和H3PO4的摩爾比正好為3:1,反應的中間產物Li3PO4未能完全轉變為LiMnPO4,導致最終產物仍殘留有Li3PO4雜相。增加磷酸用量能夠獲得LiMnPO4純相,但材料的電化學性能高度依賴于樣品的顆粒尺寸。其中,磷酸用量為30.3 mmol的LiMnPO4納米片(LMP-1)長和寬僅為50~150 nm,有利于縮短鋰離子在材料體相中的擴散距離,從而提高鋰離子脫嵌/入嵌反應的電化學活性。經碳包覆改性后,LMP-1樣品在0.1 C倍率可提供140.3 mAh/g的放電比容量,并且在不同倍率均表現出較好的電化學性能。
參考文獻
[1]Li Yang, Wentao Deng, Wei Xu, et al. Olivine LiMnxFe1-xPO4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restricted factors of rate performanc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1, 9: 14214-14232.
[2]Tasaduk Ahmad Wani, G. Sures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iMnPO4 bas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urr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it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1, 44: 103307.
[3]JinKiong Ling, Chelladurai Karuppiah, Syam G. Krishnan, et al. Phosphate polyanion materials as high-voltage lithium-ion battery[J]. Energy amp; Fuels, 2021, 35: 10428-10450.
[4]Iheke Micheal Nwachukwu, Assumpta Chinwe Nwanya, A.B.C. Ekwealor,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Mn and Fe-rich cathode materials used in Li-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2, 54: 105248.
[5]Jing Han, Jun Yang, Huichao Lu, et al. Effect of synthesis process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MnPO4 cathode material[J]. Industrial amp;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22, 61(22): 7451-7463.
[6]Ye Hong, Zilong Tang, Wei Quan,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LiMnPO4 nanocrystals: 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their size-depend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6, 42: 8769-8778.
[7]洪曄, 楊南粵, 歐陽劍. 醇類溶劑對磷酸錳鋰材料溶劑熱合成及電化學性能的影響[J]. 廣東化工, 2022, 49(22)19: 21-22.
作者簡介:洪曄(1989—),女,廣東揭陽人,博士,主要從事鋰電池電極材料及固態電解質材料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區域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21A1515110148);廣州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202201011413);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領域專項項目(2020ZDZX2002,2022ZDZX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