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城一面的建設模式使得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特色難以得到傳承延續,也導致城市景觀建設缺乏對本土地域風貌的表達。因此打造具備城市特色風貌的園林建筑格外重要。本文在探究園林建筑與城市“形”與“魂”的關系之上,通過對武夷山市“形”與“魂”的分析并應用于朱子文化長廊的設計中,來探討園林建筑對城市“形”與“魂”表達以及對延續城市特色風貌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市“形”與“魂”;城市特色風貌;園林建筑;武夷山
1 前言
認知一個城市需要從歷史進程、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物質和精神,乃至時空和文化等多元層面去解讀,這些都是組成城市特色風貌的顯性物質和隱性內涵,即“形”與“魂”。優秀的園林建筑應該具備對地域傳統文化的解讀、繼承與創新,能成為城市“形”與“魂”雙重屬性的表達載體。本文從延續城市特色風貌的角度出發,通過系統解讀武夷山市文脈中的“形”與“魂”,以朱子文化長廊設計為例,來探討園林建筑如何表達城市的“形”與“魂”。
2園林建筑與城市“形”與“魂”
園林建筑是建筑的一種特殊類型,狹義的園林建筑是指在某一園林或某一綠地內供人們觀賞或游憩的建筑物,有亭、臺、樓、閣等[1]。而廣義的園林建筑則是指于景色優美區域內與景觀相結合、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并直接與景觀審美相聯系的建筑環境。園林建筑是城市景觀營造的重要角色,好的園林建筑的設計運用能為打造特色城市風貌做出重要貢獻。
“形”即“形象、形體”,指可以感知的客觀實體,也可理解為城市中的建筑、城市肌理、城市空間等能夠人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和形象,或是理解為城市發展中的顯性物質;“魂”即“靈魂、精神”,指感受得到的關于物體的印象,也可理解為城市發展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伴隨著城市表象認知行為過程中的內心活動,或是理解為反映了城市發展中深層的隱性內涵,如城市文脈[2]。 多元的顯性物質和隱形內涵構成了城市特色風貌,承載了地域文化與城市個性,而城市特色風貌又在“形”與“魂”的相互作用中延續。
優秀的園林建筑應該是展示城市特色風貌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園林建筑的設計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城市中具有歷史傳承性的元素,并進行符號化的提取,加強城市形象與城市文脈之間的而聯系,并以歷史的態度承接古今,與周圍環境建立起空間聯系和精神聯系,來達到城市發展的“形魂合一”。
3武夷山城市中的“形”與“魂”
武夷山市地處閩北,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武夷山市的城市特色風貌是多元共存的,下文將從“形”與“魂”兩方面來分析武夷山城市中的特性。
3.1武夷山城市中“形”的體現
一個城市中的顯性物質即“形”,包含該城市的地形地貌、空間尺度、街道肌理、建筑形態和地標場所等多方面。本文從武夷山水和武夷山傳統古建筑來體現“形”的理念。
武夷山水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奇則指山,秀則喻水。“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是對武夷山水優美景色的精確概括,因此“六六三三”也成為武夷山水的代稱[3]。其中“六六”是指武夷山的三十六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大王峰、玉女峰和天游峰,三十六峰形造型多變,崢嶸險峻。“三三”則意為:三三得九,指有“中國最美的溪流”稱謂的九曲溪,清澈的九曲溪自西向東流貫武夷山,注入崇陽溪,營造出溪、泉、瀑布等自然景觀。
武夷山傳統古建筑的形態、材料和色彩的運用上都有其地域性特點。在材料的選擇上,多以土、木材、石、磚、瓦為主。其中木材主要為杉木,磚為青磚,常與石塊和黏土等材料合筑為墻;瓦則多為小青瓦,用于建造武夷山傳統古建筑常見的硬山頂。由于武夷山傳統古建筑多為就地取材,所以色彩比較樸素、穩重,基本以青灰色、灰褐色、土黃色為主,使得建筑本身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冷暖、明暗的對比,將建筑隱沒或突出于自然環境之中,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也包含著這個城市潛在的生命力。
3.2武夷山城市中“魂”的體現
一個城市中的隱性內涵即“魂”,包含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價值信仰等方面。武夷山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其中朱子文化便是武夷文化的核心。
朱熹是思想集大成者。朱子文化就是宋末至明清以來,以朱子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其精華分為理學思想、教育思想、科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四個部分。朱子理學吸收了佛教、道教和歷代眾多思想家的某些思想,包括理氣論、動靜觀、格物致知論和人性二元論四個方面[4]。其中,動靜觀認為宇宙的本體——天理和太極是靜的;它們派生世界萬物的過程是動的。動靜的關系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而能動,動而能靜”[5]。朱熹除了在理學思想上成就頗深,在科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在天文學上貢獻卓越,他將理氣論和動靜觀融入天文學中,提出了相關學說。
朱熹除了理論上的研究,也有很多實踐活動。朱熹一生曾多次游學,通過到書院、地方官學、寺院等地進行游學活動來傳播理學思想。
4朱子文化長廊設計對武夷山市“形”與“魂”的表達
武夷山朱子文化長廊設計以朱子文化和武夷山水等作為靈感,從長廊的形態、材質、色彩、肌理等視覺要素的符號化運用上解讀武夷山的文化風貌,并與觀者在文化情感上相互溝通,引發觀者的空間感受,來表達武夷山市的“形”與“魂”。
4.1“形”的表達
長廊主要從肌理、材質、色彩等物質形態方面對武夷山市的 “形”進行表達,長廊整體風格延續武夷山傳統古建筑的風貌,但在細節處理上又顯示出現代氣息,使整個設計顯示出對城市特色風貌的延續與創新。
長廊總面積38m2,整體造型并非傳統的長方形或曲線形式,而是在平面設計上提取了與朱子頗有淵源的北斗星的形態符號進行演化,并在此基礎上劃分動靜空間以及功能區,包括休息區和文化走廊兩個部分(圖1)。
長廊設計在材質上主要運用了武夷山傳統古建筑中常用的青磚和杉木,以及現代鋼材和仿古金屬瓦等。通過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的結合運用,達到新舊融合,使整個長廊具備傳統氣息的同時又不失現代感。長廊的色彩則以青灰色為主,輔以木色和藏藍色。冷暖搭配,古樸與典雅融合,使長廊能更好的融入周邊環境,營造空間氛圍,同時也隱喻了朱子文化辯證思想的內涵。
長廊的細節設計也體現了對武夷山文化的傳承。長廊墻體以大小不一的開窗和格柵來豐富視線層次,虛實相間,與長廊外空間產生聯系,使長廊內空間更加通透,從而達到移步異景的效果。而長廊的格柵背景則提取了玉女峰形象和朱子游學路線圖轉化而成,這些設計使得格柵形式更有層次感(圖2)。這些細節設計不僅具有觀賞性,還增強了空間感染力和武夷山城市特色風貌的延續性。
4.2“魂”的表達
長廊對于武夷山市“魂”的表達從其精神內涵和與人交互性兩方面體現。長廊的整體形態與環境相融,營造出幽靜、典雅的氛圍。
長廊之雅,質在于靜,作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的武夷山,靜是其得天獨厚的氣質。長廊的形態宛如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筑佇立于這座老城,平靜祥和,能很好的融入不同的環境之中,達成空間語境的協調統一。而觀者或行走、或站立、或靜坐的互動式探索和介入又使得整個長廊充滿活力與生命氣息,搭配長廊通透的視線,步移景異,使長廊空間形成虛實對比和動靜對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使建筑物的小空間與自然界的大空間產生溝通,其中也體現了朱子文化中動靜觀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外,長廊中各種文化符號的運用和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也使得觀者能在活動中自覺感受到武夷文化的熏陶。
5結語
園林建筑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風貌,體現了城市的“形”與“魂”。而園林建筑與城市特色風貌之間相輔相成,因此一個城市的園林建筑對于該城市的特色風貌延續應從“形”與“魂”角度出發。這樣,才能體現該城市的文化內涵。武夷山朱子文化長廊設計以延續武夷山城市特色風貌為出發點,不僅在物質形態上提取并運用了具有歷史傳承性的元素符號,還在精神上凸顯了武夷山市的地域文化,很好的表達武夷山市的“形”與“魂”,同時搭建起園林建筑和公眾之間的交流橋梁,對加強空間環境的感染力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曉迪. 中國園林建筑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2]楊小舟. 城市藝術設計視角下的城市文脈保護與再生策略[D].天津大學,2016.
[3]郭偉鋒,許亦善. 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游價值[J]. 武夷學院學報,2009,28(06):7-12.
[4]張進,劉宗賢. 儒、佛、道與武夷山[A]. 福建省閩學研究會、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福建省閩學研究會、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福建省閩學研究會,2006:14-17.
[5]魏義霞. 朱熹、王夫之哲學比較[J]. 朱子學刊,2013,(00):81-96.
[6]吳欽豪. 武夷山地區傳統建筑要素提取及其現代轉譯[D].福州大學,2015.
[7]楊國學. 武夷文化與閩北文化學理分析[J]. 武夷學院學報,2008,(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