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 ?要]本文主要對城市各種雨水的管理與景觀的結合進行了細致的研究。
[關鍵詞]城市;雨水管理;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159-01
一、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策略
雨水經過綠地后,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截留在綠地土壤中,但仍有一部分多余的雨水會以地面徑流的方式浪費掉,而這部分水經過綠地后,得到大幅度的凈化,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此我們應該收集起來進行利用。綠地中,根據水資源的緊缺程度、雨水利用的可行性、需求的投資額度以及管理的難易程度等多個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雨水的利用途徑方案。我們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分為四種:
第一種方式,減少硬質鋪裝和裸露地表面積,增加植被或滲水材料的覆蓋。
一個地區的植被覆蓋程度是影響該地區凈流量的重要因素。植被覆蓋率低,該地的地表溫度和反射率升高,下墊面的粗糙程度增加,土壤一植被一大氣連續體間的水分交流減少。根據調查顯示,徑流量隨著植被覆蓋率的增加而減少,當植被覆蓋率從30%增至80%時,徑流量呈現明顯遞減的趨勢,當覆蓋率超過80%以后,徑流量就基本趨于穩定了。
第二種方式,減緩地表坡度,并將單一坡度變為陡緩相結合的坡度。
地表的坡度對于土壤侵蝕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時候,我們通常認為坡度越大,徑流量越大四。但是研究的相關數據表明,徑流量的增加并不是隨著坡度的增加呈現連續的趨勢的,在26o~30o坡度范圍內,徑流量隨坡度的增加而減少,當大于30o以后,徑流量又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在進行雨水管理的過程中,綠地設計應該盡可能的控制地表坡度,使之趨于平緩,減緩雨水的匯集速度,增加雨水的滲透時間,同時也增加了雨水的滲透量。因此,將單一坡度變為陡緩結合的坡度可以有效延長雨水下滲量.
第三種方式,降低綠地標高,形成下凹綠地。
在綠地建設時,綠地的高程應該低于周邊的高程,形成下凹的綠地形式。每當降雨之后,地表雨水經匯集之后順勢流入下凹的綠地,在流淌的過程中,部分雨水下滲,補充土壤消耗的水分,多余的雨水再流經雨水管道。
1990年~1991年,北京市在坪高度對入滲量的影響方面做了實驗,結果顯示,低于路面的草坪下滲量高于路面的下滲量3~4倍 .
第四種方式,變坡為坎。
在處理綠地的高差時,將陡坡變為陡坎,雨水經匯集之后蓄積于此,形成了
天然的蓄水池,同時還可以減少土壤侵蝕的發生.
二、城市濕地雨水管理
我國擁有濕地面積6600多萬公頃,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豐富的國家之一。濕地的地勢通常比較低洼,濕地與河流相通,是調控洪水的理想天然場所,但自從城市占地不斷擴張,大量濕地被圍墾,濕地的調洪蓄水能力大大降低。另外,濕地中水資源豐富,為動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人類排入河流和湖泊中的工業用水流入濕地之后,植物的根系發揮了吸收過濾的功能,微生物也不斷的進行分解作用,使得工業用水中的致癌的重金屬以及有害物質得以降解,凈化了水質。當然,濕地凈化水質的功能必須是在其自然承載力范圍之內的,一旦濕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自我修復的能力就會喪失。
2.1 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哈爾濱東部的群力新區,從2006年開始建設,總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積大3200萬平米。新區綠地面積只占16.4%,大部分土地是城市的硬化地面。每年的年降雨量大約是560毫米左右,卻大部分集中在6至8月(占60-70%),由于基地處于低洼平原地帶,是歷史上洪澇頻繁的地區,造成經濟損害嚴重。2009年中,受當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了群力新區的一個主要公園設計,公園占地34公頃,為城市的一個綠心。
實踐證明,設計獲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設計的意圖。設計策略是保留場地中部的大部分區域作為自然演替區,沿四周通過挖填方的平衡技術,創造出一系列深淺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為一條藍一綠項鏈,形成自然與城市之間的一層過濾膜和體驗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進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經過水泡系統經沉淀和過濾后進入核心區的自然濕地。山丘上密植白樺林,水泡中為鄉土水生和濕生植物群落,水泡中設臨水平臺,丘林上有觀光亭塔之類,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體驗空間。公園中的路網建在池塘沙丘環內,游客可以步行穿過森林。
平臺和觀景塔設在池塘內和沙丘上,便于游客接觸自然和觀遠景。通過人行天橋將散布的沙丘連接起來,周圍的居民就可以體驗到走在濕地中,行于蒼彎間。建成的雨洪公園,不但為防止城市澇災做出了貢獻,同時為新區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游憩場所和多種生態體驗。同時,昔日的濕地得到了回復和改善,并已晉升為國家城市濕地。該項目成為一個城市生態設計,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觀城市主義設計的有秀典范。
三、城市建筑雨水管理
城市中大面積鋪設的硬質鋪裝導致地面雨水滲透量下降,僅僅依靠城市中的公園綠地來實現地表徑流的下滲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建筑的屋頂和周邊的環境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如果從景觀的角度出發,這是一項還沒有被完全開發的資源。可以利用建筑屋頂建造屋頂花園,將收集的雨水通過雨水收集管道運輸至建筑周邊的蓄水池中,從而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凈化、貯存和再利用,滿足了建筑用水和景觀用水的需求四。同時,將景觀的思想貫穿于建筑雨水管理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雨水管理的效能,還營造了優美的建筑屋頂和外環境景觀。
3.1.世博園區雨水收集利用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創造一個生態和諧、尺度宜人、環境優美的城市公共空間,結合世博園區建設,探索以國際先進雨水資源管理理念對城市雨水徑流資源進行管理和合理的利用,如收集屋面的雨水,經過簡單的處理后澆灌植被和噴灑路面,以節約優質水資源。另外,世博會為了減少雨水徑流,增加雨水的儲蓄,采取了屋頂綠化、低洼綠地、滲透性輔面等措施;為了削減外排雨水量增加了景觀水體的調蓄能力;為了減少雨水污染建造了地下雨水調蓄池等措施。這些措施的整體實施展現了預防洪澇災害、雨水資源資源利用、美化城市景觀以及改善環境等功能的系統發揮,與“生態世博”的理念相符合,滿足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實際需求。
四、城市街道雨水管理
現代城市下墊面被改造成為硬質鋪裝,可以用來滲透雨水的綠色空間越來越少,這種硬質鋪裝猶如給城市穿上一層厚厚的盔甲,極大的改變了自然雨水的循環過程。歐美等發達國家進行了充分的探討研究,提出利用綠色街道的設計理念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街道理念主張將雨水看作一種寶貴的資源,在城市的街道建設收集地表徑流的雨水園,用綠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市政基礎設施來處理城市雨水排放,恢復自然界的雨水循環系統。解決城市雨水管理問題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強化雨水入滲,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如下3種:
a) 透水性鋪裝
b) 生態透水瀝青路面
c) 淺層地下雨水蓄滲技術
五、結語:
城市建設范圍不斷擴張,自然降水的不均衡性逐漸加劇,收集雨水并加速雨水離開的傳統排水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的雨水管理要求。相反,結合城市建筑、綠地、廣場、道路等占地面積廣泛的城市區域進行雨水管理,構建循環的、適合現代城市空間的、高效的城市雨水管理景觀基礎設施,采用地面滲透、延緩排放、雨水凈化過濾、雨污分離、再生利用等策略,從源頭上減少和分散雨水的來源,降低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的壓力.
參考文獻:
[1]李俊奇、劉洋、車伍等.發達國家雨水管理機制及政策[J].城鄉建設,2011。
[2]王建龍、何衛華、李世奇等.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理念與實踐[J].建設科技,2012.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