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建筑改造與眾創空間的結合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創意的創新融合。古建筑的歷史魅力與眾創空間的適應性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動態的協同作用。這種整合不僅為古老的建筑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證明了這些建筑瑰寶在促進當代創新方面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古建筑改造視域;眾創空間;設計
1 前言
由于保護文化遺產和歷史意義的迫切需求,古建筑改造勢在必行。改造成為一種責任,以確保這些與我們集體歷史的有形聯系得以延續,為子孫后代培養一種連續性和認同感。將眾創空間和古建筑改造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創意的創新融合。這些建筑的歷史魅力與眾創空間的適應性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動態的協同作用。
2古建筑改造概述
2.1古建筑的定義和特點
古建筑包括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各種建筑。它的定義在于它的歷史意義、建筑風格和所使用的材料。通常,古建筑是指在古代文明中建造的建筑物,展示了各自時期的建筑工藝和文化價值。古建筑的特征是其悠久的歷史和持久的文化相關性。古建筑往往融合了獨特的設計元素,如錯綜復雜的雕刻、獨特的建筑材料和反映時代知識和美學的建筑技術。此外,古建筑通常在一個地區的文化遺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其歷史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尊重其原始形式和文化意義的同時,保護和重新利用這些建筑已成為當代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
2.2古建筑改造的目的
改造古建筑的目的不僅僅是建筑保護。它包括植根于遺產保護、文化推廣和可持續城市發展的多方面目標。首先,改造旨在保護這些建筑所體現的歷史遺產。通過維護和修復古建筑,我們保留了與過去的有形聯系,培養了一種連續性和文化認同感。改造也是使古建筑適應現代需求的一種手段。將它們重新用作博物館、教育中心或創意空間,可以重振它們在當代社會中的相關性。古建筑的改造不僅確保了建筑瑰寶的物理生存,而且活化了文化遺產,并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1]。
3眾創空間的興起與概念
3.1眾創空間定義與特點
眾創空間的核心是協作工作空間,為對設計、原型制作和創建各種項目感興趣的個人提供各種工具、設備和資源。眾創空間的決定性特征是包容性,歡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包括藝術家、工程師、業余愛好者和企業家。這些空間通常強調DIY(自己動手)的精神,鼓勵動手學習和實驗。眾創空間的主要特征包括社區意識,成員可以分享知識和專業知識,營造協作和支持的氛圍。他們通常提供一系列設備,例如 3D 打印機、激光切割機、電子設備和木工工具,使用戶能夠將他們的想法變為現實。眾創空間還促進創造力、創新和實踐技能的發展,使其成為技術和藝術探索的中心。總體而言,它們體現了創新、學習和社區參與的精神[2]。
3.2眾創空間的發展趨勢
3.2.1全球范圍內的發展
近年來,眾創空間的發展見證了全球的顯著擴張。這些協作工作空間已經超越了地理界限,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由于對 DIY 文化、創業和技術創新的興趣日益濃厚,城市地區眾創空間的激增。在全球主要城市,這些空間已成為充滿活力的中心,不同的創客匯聚在這里分享想法和資源。此外,許多政府和組織已經認識到眾創空間在促進創新和技能發展方面的潛力。這導致對此類倡議的支持和資金增加。全球趨勢還包括在眾創空間之間建立網絡和伙伴關系,促進國際范圍內的知識交流和合作。總而言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眾創空間反映了它們作為創新、教育和社區建設催化劑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超越了國界和文化。
3.2.2眾創空間在中國的興起
中國眾創空間的興起是非同尋常的,反映了中國正在迅速轉變為創新強國。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建立眾創空間的人數激增。這種增長是由幾個因素推動的。首先,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創新創業在經濟發展計劃中的關鍵作用。因此,它提供了大量支持,包括資金和政策激勵,以培育繁榮的眾創空間生態系統。這種支持吸引了企業家、發明家和創造性思維,營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環境。其次,中國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激發了人們對眾創空間的興趣,吸引了尋求開發尖端產品和原型的科技愛好者、工程師和創客。創客文化已成為中國科技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總而言之,中國眾創空間的興起反映了政府支持、技術創新的融合,使其成為全球眾創空間格局中的重要參與者。
3.3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
3.3.1私營眾創空間
在更廣泛的眾創空間生態系統中,私人眾創空間已成為一種獨特而有影響力的運營模式。這些空間通常由私人組織、企業家或公司管理和運營。私人眾創空間的一個關鍵優勢是靈活性。他們可以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趨勢,使他們能夠提供尖端的工具和資源。私人運營商通常有財力投資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使他們的空間對認真的創新者和企業家具有吸引力。私人眾創空間也有可能通過會員費、研討會和服務產生收入,使他們能夠維持運營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此外,私人眾創空間通常培養強大的創業社區,為成員提供交流機會、指導和商業支持服務。它們在孵化初創企業和推動本地創新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總而言之,私人眾創空間通過提供靈活性、獲得尖端技術的機會和對創業努力的支持,同時平衡對可持續性和盈利能力的需求,為大規模眾創空間運動做出了貢獻[3]。
3.3.2政府支持的眾創空間
政府支持的眾創空間作為促進社區創新、創業和技能發展的戰略方法而備受重視。這些空間從各級政府實體獲得財政支持、資源和監管支持,為創新和合作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政府支持的眾創空間的主要優勢之一是它們具有廣泛的可訪問性。旨在為各種用戶提供服務,包括學生、專業人士和有抱負的企業家,通常提供減免或補貼的會員費以確保包容性。政府支持的眾創空間在當地經濟發展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培育初創企業和小企業,他們為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此外,這些領域通常非常重視研發,與國家創新策略保持一致。政府支持的眾創空間有助于實現創新民主化、支持經濟發展和推進教育目標,前提是它們能有效地應對潛在的挑戰[4]。
4古建筑改造視域下眾創空間設計
4.1空間布局和規劃
4.1.1尊重古建筑原有建筑
在古建筑改造的背景下,為眾創空間進行空間布局和規劃,需要一絲不茍地注意保留原有建筑。尊重古建筑的歷史意義和建筑完整性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師應該進行徹底地研究,以了解建筑物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這包括確定定義其特征的關鍵建筑元素、材料和設計主題。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仔細調整空間布局,與現有建筑集成,而不是掩蓋現有建筑。在實踐中,這可能涉及對現有空間的適應性再利用,例如重新利用舊的庭院、大廳或儲藏區。設計師可以采用靈活的模塊化家具和設備,這些家具和設備可以很容易地重新布置或拆除,以盡量減少對古建筑的物理改變。對照明、聲學和溫度控制的關注對于確保保存易碎的材料和文物也至關重要。歸根結底,精心規劃的空間布局尊重了原有建筑的歷史意義,同時為創客和游客創造了一個適應性強、功能強大、和諧的環境。
4.1.2創造開放、靈活的工作空間
在古建筑改造中的眾創空間設計中,創造一個開放靈活的工作空間是一個關鍵的考慮因素。這種方法包含適應性和包容性原則,這對于培養創造力和協作至關重要。開放式工作空間設計鼓勵用戶之間的透明度和互動,打破物理障礙并促進社區意識。可移動的家具、模塊化的工作站和靈活的隔斷可以用于適應不同類型的項目和活動。這種適應性確保了眾創空間可以容納具有不同需求的廣泛用戶。此外,開放靈活的工作空間應優先考慮有效利用可用空間,同時保持寬敞和舒適感。適當的照明、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以及工具和資源的戰略性放置對于優化工作空間的功能至關重要。通過在設計中采用開放性和靈活性,古建筑內的眾創空間可以創造一個促進創新、協作和適應性的環境,同時尊重建筑的歷史背景和建筑意義[5]。
4.2技術設施整合
4.2.1利用現代科技設備,提升古建筑的可用性
現代科技裝備的融合,是古建筑改造背景下眾創空間設計的重要一環。它代表了傳統與創新的和諧共存,先進的工具增強了歷史建筑的可用性。首先,設計師必須仔細選擇并在空間內放置現代設備,以確保對古建筑的影響最小。這可能包括結合 3D 打印機、激光切割機、CNC 機床和其他最先進的設備。集成現代技術可以改善整體用戶體驗。可以安裝智能照明和氣候控制系統,以優化舒適度和能源效率。交互式顯示、增強現實 (AR) 和虛擬現實 (VR) 體驗可以提供歷史背景,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體驗。綜上所述,將現代科技設備融入古建筑內的眾創空間中,不僅擴大了創客的創作可能性,還有助于空間的保存、舒適和教育價值。
4.2.2保留古建筑特有的元素,結合創新技術
在保留古建筑獨特元素的同時,融入創新技術,是古建筑內眾創空間設計中一個微妙而迷人的挑戰。這種方法旨在尊重建筑的歷史意義和美學美感,同時為其注入現代功能。一個關鍵原則是保持原始建筑特征的完整性。華麗的雕刻、裝飾圖案和獨特的建筑材料等元素應予以保留和展示。創新技術可以無縫集成到這些元素中,而不會影響其真實性。例如,現代照明解決方案可以突出建筑細節,創造出視覺上令人驚嘆的效果。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技術來增強訪客體驗。增強現實 (AR) 或投影映射可以使古建筑元素栩栩如生,提供交互式展示,提供歷史背景并以動態方式吸引游客。這些技術可以將靜態空間轉變為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使歷史變得生動起來。此外,可以采用創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來加固和保護古建筑。例如,鋼筋混凝土可以在不改變建筑物外觀的情況下提供建筑穩定性。
4.3文化融合
4.3.1融入當地文化元素
文化融合是在古建筑改造背景下設計眾創空間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建筑的歷史意義與社區當代需求之間的橋梁。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有效方法是融入當地文化元素。融入當地文化元素需要從古建筑所在地區的豐富遺產和傳統中汲取靈感。設計師可以在眾創空間中注入傳統藝術品、當地工藝和本土材料等元素。這不僅向當地文化致敬,還營造出一種獨特而真實的氛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例如,描繪當地傳說、歷史人物或文化符號的壁畫或墻壁藝術可以裝飾空間,提供與社區遺產的視覺聯系。由當地工匠使用傳統技術和材料制作的家具和裝飾可以融入室內設計,為環境增添真實感。此外,文化融合可以擴展到眾創空間內舉辦的節目和活動。頌揚當地傳統、節日和藝術形式的工作坊、展覽和表演可以進一步加強眾創空間與其所服務社區之間的聯系。通過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古建筑內的眾創空間不僅尊重歷史背景,而且培養了用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促進了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
4.3.2創造有趣、獨特的工作氛圍
在眾創空間中創造一個有趣而獨特的工作環境對于培養創造力、參與度和社區意識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師可以融入與創客文化產生共鳴的視覺元素。色彩繽紛的互動裝置、藝術裝置或雕塑可以為空間注入異想天開的感覺。應選擇靈活且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家具,例如模塊化工作站和座位安排,以適應各種項目類型并適應不同的用戶偏好。休閑區或休息空間的加入可以促進創客之間的放松和社交互動。這些區域可以設有游戲、舒適的座椅。
5結論
在古建筑改造與眾創空間設計的融合中,我們見證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相處,歷史與創新的共生。這個有潛力改變城市風貌和文化傳承的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通過保留古建筑的獨特魅力,融入當地文化元素,以及整合現代技術,我們不僅將歷史傳承延續,還為創造力、創新和社區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這個融合模式為未來的城市設計和文化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參考文獻
[1]楊主恩,宋立豐,李長碩.基于創業生態系統視角的眾創空間物理場地價值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9):10-21.
[2]張璐,雷雨,馮錦通.基于大數據的眾創空間運營效率評價系統設計[J].信息技術,2023,47(04): 46-50.
[3]狄思綺,丁煒.基于行為引導的眾創空間室內設計研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04):143-145.
[4]唐顯宏,程寶飛.高校眾創空間\"再\"改造設計策略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3,2(02):52-54.
[5]馮福利.基于眾創模式下的聯合辦公空間設計方案[J].科學技術創新,2023(05):175-17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 年度山西省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調查研究專項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代縣特色文旅小鎮與黃酒產業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XSKWC20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