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比宗教更為穩定,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幾乎未發生變化。信仰空間作為民間信仰的載體,是我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遺存。基于建筑現象學理論,本文以廈門廈港社區民間信仰空間為例,按照“場所認同”“知覺體驗”“敘事體驗”三個方面對民間信仰空間的更新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建筑現象學;場所;知覺;廈港社區;民間信仰空間
1 建筑現象學基本理論
“現象學”理論最早出現在哲學領域,原意為研究外觀或現象的學科,透過事物特征看本質。現象學的“現象”并非事物的簡單表象,而是蘊含了能動的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關注人們的行為和體驗,體現了人本主義思想。建筑現象學源于現象學的理論基礎,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西方戰后重建完成之后,其最重要的觀點是“直接面向并真正認知建筑”。
建筑現象學在發展中逐漸產生了兩個研究方向。一類是廣義現象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梅洛·龐蒂,提出了著名“知覺現象學”,實踐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建筑師斯蒂文·霍爾,提出以人們可感知的光、材料、色彩等知覺體驗和以身體感受為中心的建筑氛圍營造的研究,因此也被稱為知覺現象學。另一類是狹義現象學,以建筑理論研究為主,實踐作品較少,其代表人物是諾伯格·舒爾茨,主要基于海德格爾著名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理論為研究方向,在舒爾茨早期著作《存在空間建筑》中提出了“存在空間”的概念,并在其代表作《場所精神》一書中,認為建筑設計應該回歸場所,注重“場所精神”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這種狹義現象學又被學界稱為場所現象學。
2廈港社區民間信仰空間綜述
2.1廈港社區民間信仰文化
廈門自古就有“信巫好祭”的傳統,廈港作為傳統漁港,信仰種類繁多、信眾與宮廟數量眾多、活動繁盛,社區內形形色色的民間信仰空間共有9處。而且作為發展中的傳統社區,并沒有完全城市化,保留了一部分傳統聚落的特征,濃郁的信仰氛圍和禮俗觀念,影響著社區內原住民以及外來人員。因此,廈港區域具有研究對象的普適性,探究該片區住民間信仰空間的更新設計對現代社區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2.2廈港社區民間信仰空間建筑裝飾特點
廈港地區信仰空間大部分歷史較為久遠,裝飾手法多樣,并且在多元文化影響下呈現獨有的地域特色。
2.2.1木雕
作為閩南建筑一種常用的裝飾技法,木雕在大小木作的使用上略有不同。木雕技法在大木作中一般用于不承重的次要建筑構件上,小木作中的木雕主要集中于窗扇等建筑外立面的裝飾以及室內的籠扇、家具上,并且會在雕刻的紋樣表面施以金箔,營造富麗堂皇的效果。
2.2.2石雕
與傳統民居相比較,廈港地區的信仰類建筑大量采用石雕裝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氣候原因,廈門地區潮濕多雨,石材不易受潮;另一方面,石材由于堅硬,加工較為復雜,人們會將石雕用于等級較高的信仰類建筑。
2.2.3堆剪
堆剪是流行于東南沿海地區的一種傳統建筑裝飾工藝,也被稱為剪粘、剪瓷雕。堆剪內部常以銅絲作為支撐,用灰泥塑坯,表面粘上五顏六色的瓷片,一般用在建筑的屋脊以及三角墩等部位,裝飾性極強,地域特征明顯。
2.2.4陶塑
陶塑是指利用陶土燒制而形成的陶制品,有素色和釉陶兩種。在廈港社區,信仰類建筑的陶塑多以釉陶為主,常見于建筑的屋脊。
2.2.5裝飾彩繪
廈港社區的信仰空間遵循閩南傳統建筑“紅宮烏祖厝”的用色規律,建筑的主色調采用紅色。彩繪使用礦物質顏料在木構件例如門扇、藻井等部位的表面繪制裝飾圖案。油漆彩繪不但具備裝飾作用,還可以起到防潮、防蛀的功效。
2.3廈港地區信仰空間的空間布局
明末清初,廈港社區的傳統信仰建筑逐漸形成一套固定的布局形式及組合元素。主要包括主體元素與附屬元素兩部分。主體元素主要包括前殿、主殿、拜亭、后殿、廊廡以及天井;附屬元素主要包括廟埕、護厝、戲臺、放生池、牌坊、照壁。這些構成元素可根據祀神等級、周邊環境以及財力條件等因素進行裁剪或增加,組合成不同規模的布局類型。
廈港社區作為高密度的舊城區,土地資源緊張,因此民間信仰空間規模小,布局緊湊,且大部分與住宅之間互相擠壓、依賴共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雜糅的社區文化。
2.4廈港社區信仰空間的祭祀文化
信仰空間是信仰活動發生的場所,蘊含了豐富的民間信仰文化。建筑空間布局與信仰活動密切相關,呈現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信仰空間需要遵循祭祀禮儀,滿足祭祀活動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信仰空間相對固定的空間形態又約束著祭祀的行為。通過對廈港社區信仰儀式的調研,可將信仰空間使用分為日常祭祀和儀式活動兩種狀態。
以龍珠殿為例,日常祭祀狀態的信仰活動一般都在主殿進行,室內的陳設遵循禮儀秩序,信眾祭拜的動線與信仰空間布局相統一,形成了同構關系;在儀式狀態下,參拜人數眾多,祭祀時間也為固定日期,信仰空間布置會根據儀式需求在日常的基礎上進行增設和調整。例如“送王船儀式”,除了龍珠殿外,信仰儀式舉辦的空間已經逐漸延伸至中華兒女美術館外圍的廣場以及北側思明南路及東南側的演武路段的街道進行巡游活動,巡游的路線途徑整個廈港社區,幾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街巷,激發了社區整體活力,同時“送王船儀式”也成為了廈港的重要名片,提升了社區的影響力。
3建筑現象學與民間信仰空間改造設計的關聯性
一方面,民間信仰空間是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綜合體,其物質空間主要為各種實體環境表現下的宮廟建筑,人文環境包括當地的信仰文化與社會組織關系,其變化都會對信仰空間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信仰文化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作為信仰文化的空間載體,信仰空間也成為承載當地居民記憶的重要場所。由此可見,在當代社區信仰空間改造中,如何感知信仰空間以及營造場所感尤為重要。
建筑現象學采用觀察空間本質的方法,通過對建筑活動包括與建筑相關的行為、語言和意識的現象學描述分析,對于建筑空間的生活性本質進行研究,可以深刻的發掘出建筑空間的內在意義。因此,建筑現象學與信仰空間改造設計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可以利用建筑現象學的理論調研廈港片區信仰空間的空間特點,并從中探究信仰空間所蘊含的場所意義,明晰場所精神的組成要素,從而得到信仰空間的更新設計的模式和策略。
4建筑現象學下廈港社區民間信仰空間更新設計策略
4.1信仰空間的“場所認同”
信仰空間中場所精神的塑造,也是人、空間、神靈產生共鳴的關鍵。根據建筑現象學理論,場所認同包括自然環境認同和人文環境認同兩方面。
4.1.1自然環境的認同
廈港社區是傳統漁港,作為擁有自然、文化雙重資源的城市濱水地段,是城市環境中最具活力與歷史記憶的場所,因此,要達到場地環境的認同就必須對周邊濱水景觀加以思考。此外,利用港口區域視野開闊的特點,也可以改善原有信仰空間擁擠陰暗的缺點,
4.1.2人文環境的認同
人文環境包括歷史事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結構等,廈港社區最初為漁業港口,漁業的高風險使得漁民寄希望于信仰,隨著漁業在廈港社區的衰退,最初的行業信仰衍生出眾多的民間信仰形式。在這些信仰文化背后蘊含了獨特的文化生態及精神意義,形成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記憶。因此,可以將這些人文記憶通過設計的手法使其具現化,產生認同感,引起共鳴。
此外,如前文分析,廈港社區的民間信仰建筑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已經形成社區居民的集體記憶,可以將這些建筑符號加以提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符號語言,應用在信仰空間的改造設計中,從而打造人文歷史的認同與氛圍的營造。
4.2信仰空間的“知覺體驗”
建筑現象學中強調以知覺體驗和以身體感受為中心的建筑氛圍營造的研究。知覺體驗可以分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在建筑空間中,由于很多感官體驗屬于多感官的聯覺感受,因此基于多感官的疊加的特性,在信仰空間的更新設計中可以從聲音、光影、材料、煙火、細節五個方面進行設計。
4.2.1聲音
聲音作為建筑空間的背景,經常被人忽略。一方面,在信仰空間中,伴隨信仰活動的產生,存在著特有的聲音背景,在日常祭拜儀式中,已經形成人們習以為常的聽覺體驗。另一方面,信仰空間作為具備敘事性特點的漸進空間,在空間各個節點設計中注意對聲音變化的細節把握,可以加強空間節點的轉化帶來的差異性。
4.2.2光影
光影的變化不僅可以塑造空間,還可以給人造成視覺沖擊力,帶來心理和精神的影響。在信仰空間的改造設計中,利用光影在空間中的引導性可以對空間序列的感受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信仰空間中神堂、戲臺等焦點空間,可以利用光影效果進行氛圍的渲染;對于廈港社區現存信仰空間的壓抑感的問題,也可以利用自然光線與人工光線形成的光影變化,增加靈動性,減少沉重感。
4.2.3材料
材料是以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為主的一種知覺體驗。對于信仰空間的改造設計來說,在尊重本土材料的基礎上,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相互融合是設計的關鍵要點。廈港社區的信仰空間多以土木結構為主,常用材料大多以木材、紅磚、石材為主,在更新設計中,既要關注地方傳統材料對于塑造地域特點的價值,因為傳統材料的使用可能會達到觸及內心深處的體驗,又要注重現代材料的使用,因為現代材料所具備的實用性、易加工性等特點是傳統建筑材料所難以比擬的。
4.2.4煙火
廈港的民間信仰空間作為祭祀和供奉神靈的建筑空間,燒香祭祀的行為不可避免,形成了根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樸實的煙火氣息,早已成為空間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在更新設計中,重塑這種溫馨的煙火味也是設計的重點之一。由于煙火易燃,因此在設計中需要考慮到空間的防火性和安全性。
4.2.5細節
在建筑空間設計中,適當的細部處理可以引發人的停留。在廈港信仰空間的更新設計中,可以利用當地民俗信仰文化以及舊物再利用體現細部的魅力,打造特定氛圍。
4.3信仰空間的“敘事體驗”
在建筑現象學中,“場所體驗”與“知覺體驗”通過“敘事體驗”進行連接。所謂敘事性即講述故事,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步驟:挖掘故事的“空間情境的塑造”和演繹故事的“空間序列的塑造”。
4.3.1“空間情境”的塑造
在信仰空間中,空間的裝飾以及空間布局,根據信仰活動依次逐步展開。廈港社區信仰空間的更新設計可以通過調研不同使用對象在空間中的真實需求,參考廈港片區的地方信仰文化以及民俗特色,在信仰空間中設計與之相關的主體元素或者空間情境,達到敘事體驗的目的。
4.3.2“空間序列”的塑造
與文學作品的邏輯順序相似,在廈港社區信仰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人們的感官體驗。在空間序列的組織中,可以采用單線組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結構的空間組織形式,可以針對廈港社區游客眾多、民間信仰空間使用者類型較多的情況,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進行多種不同空間序列的組織,多形式、多途徑展示廈港信仰空間。
5結論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地域的歷史性和文化性逐漸被人們所忽略,對于一些傳統建筑形式而言,需要以更新改造的方式進行活化,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以拆除重建的方式來進行更新。對于民間信仰空間而言,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構建具有場所精神及可體驗與感知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鄧明. 建筑現象學空間解析[D].沈陽:東北大學,2014.
[2]胡塞爾. 現象學的方法[M]. 倪梁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諾伯舒茲. 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4]張慧明. 廣州城中村祠堂保護利用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5]李岱崧.基于建筑現象學的基督教堂氛圍營造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6]拉斯姆森. 建筑體驗[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7]Kent C Bloomer, Charles W Moore. Body, Memory, and Architecture [M]. Yale: YaleUniversity Press, 1977.
[8]Steven Holl. Parallax[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0.
作者簡介:毛琛(1983.12-),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室內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