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生態城區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的重要載體,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積極創建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本文介紹了綠色生態城區總體創建思路、長效機制建設,以及綠色建筑、能源利用、水資源、綠色交通和綠色城市設計等綠色生態專項規劃體系,并闡述了綠色建筑高品質實踐與節約型城鄉建設兩方面的創建成效。
關鍵詞:南京江北新區;綠色城區;綠色建筑
1 項目背景
近年來,全球能源緊缺和環境問題日益加劇,我國積極承擔減排責任,提出了“雙碳”目標,陸續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等文件,通過政策支撐推動城市低碳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對于我國“雙碳”目標具有很大的助力作用,以生態保護、節能減排為出發點,采用清潔能源技術和優化城市規劃等手段,積極引導城市能源轉型[1]。2010年,江蘇率先開展綠色城區實踐,以1-3 km城市區域為范圍探索綠色城區規劃建設模式和運營管理機制,打造了一批實踐范例,積累了綠色城區建設的經驗。南京江北新區(以下稱江北新區)從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座綠色生態型的城市。2018年,以核心區33.2 km2為范圍成功申報了省級綠色生態城區,重點圍繞構建城鄉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推進綠色建筑與市政基礎建設等方面進行創建。
2項目概況
南京江北新區位于南京市長江以北,規劃面積788 km2,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第 13 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2]。江北新區核心區地處整個江北新區的西南部,為江北新區重點開發區域,是引領江北新區發展的自主創新先導區、活力集聚區和多功能示范區。
江北新區以創建省級綠色生態城區為契機,以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為方向,結合自身優良的自然生態資源,健全并落實綠色生態規劃體系及相關指標,通過組織、財政、技術及宣傳等多種手段多管齊下,推動江北新區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節約型城鄉建設各項工作全面開展。
3長效機制建設
為強化組織管理機構,積極推進新區綠色建筑發展,江北新區構建完善綠色生態城區的政策體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綠色建筑全過程監管體系。通過重點支持高星級綠色建筑項目、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工地、BIM技術應用、地下空間、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區域能源站等示范工程引領綠色生態城區規模化、規范化快速發展。
4綠色生態規劃
江北新區以“規劃引領、專項支撐”的頂層設計思路為指引[3],將低碳生態理念、綠色生態技術和地域生態稟賦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完善綠色生態專項規劃體系,構建高標準、可落實、可考核的綠色生態指標體系。系統開展了綠色建筑、能源利用、水資源利用、綠色交通等一系列綠色生態專項規劃編制,并首創性地開展了綠色城市設計的研究。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規劃體系,形成了具有江北特色的綠色生態發展指引體系。
4.1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研究
以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為方向,以推動江北新區核心區綠色建筑區域化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圍繞“建筑品質化、用能高效化、產業現代化、平臺信息化、機制協同化”的發展理念,結合區域特色,凸顯示范引領,高標準、高定位推動區域內綠色建筑綜合性能與品質提升,綠色建筑專項規劃了建立較為完善的綠色建筑政策法規體系、行政監管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市場服務體系,形成具有新區特點的綠色建筑技術路線和工作推進機制,助推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品質宜居新城區。
4.2能源利用專項規劃研究
為倡導綠色能源利用模式,創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典范,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潔能源的使用,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能源利用專項規劃以《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為指導方針,根據各區域的資源特色,結合區域功能,完善、改進適合江北新區核心區的科學、合理的能源利用模式,提出江北新區核心區能源節約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提出適合各個地塊的能源策略。并綜合建筑能源利用規劃各環節研究,提出一套與近遠期發展相結合的建筑能源利用指標體系及實施保障計劃。
4.3水資源專項規劃研究
水資源專項規劃研究包括城市給水系統、污水收集及再生系統和海綿城市系統三大部分。在傳統供水監測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水資源利用信息管理平臺,將供水、排水和雨水全部納入,通過在線監測和控制,實現水資源的智慧管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系統的全面提升;從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等方面對指標進行梳理、優化,為后續海綿措施的推進提供依據。
4.4綠色交通專項規劃研究
為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積極推動新區綠色出行方式的多樣化,出行效率的高效化,出行服務的品質化,新區編制《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綠色交通專項規劃》,該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綠色集約”的理念,主要目標包括協調好交通與城市用地發展、交通設施綠色化、交通組織綠色化、交通管理綠色化四個方面。倡導“低碳交通”,以軌道交通為主體,以常規公交為基礎 , 承擔跨區出行和中、長距離出行;以公共自行車為延伸,提升公交系統可達性,向以步行、自行車和公交為導向的開發建設轉型。設置公交專用道路,建立候車亭等基礎設施,將公共車站與自行車站與地鐵站點緊密銜接。完善各類用地的規模,注重職住平衡,倡導緊湊集約、多組團均衡布局,實現科學分布,打造“半小時城市生活圈”的城市布局形態。
4.5綠色城市設計
新區首創性地引入數字化綠色城市設計,依托城市大數據,對生態環境、建筑用能、交通出行等方面進行專項研究,為綠色城市設計方案優化提供更為科學的數據支撐。以多系統協同為研究方法,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筑設計、塑造城市特色封面,通過統籌綠色建筑、能源利用、海綿城市、綠色交通等綠色生態專項規劃內容,將專項規劃方案與城市設計結合,形成落到具體地塊、深入三維空間的綠色城市設計圖則,同時結合設計導則、技術手冊,加強綠色城市設計成果的落地性與可實施性,實現江北新區創建綠色宜居城區的發展目標。
5創建成效
5.1綠色建筑高品質示范
新區積極落實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出核心區內全面推行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的總體目標,圍繞高星級綠色建筑、綠色校園、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智慧建筑等發展方向,選取良好條件的項目重點打造綠色建筑標桿工程。截至2022年底,江北新區累計新增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識項目30余項,建筑面積超300萬m2,其中三星級項目占比20.22%。
新區圍繞“兩館兩中心”全力打造綠色建筑標桿工程,江北新區市民中心、南京美術館新館、江北新區圖書館和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均已獲批省級高品質綠色建筑示范項目,且都按照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當前“兩館兩中心”項目均建成。
5.2節約型城鄉建設
依托長江水源優勢,建設江水源區域供冷供熱工程,共建有江水源熱泵能源站7座和江水取水泵站1座(與3號能源站合建)總建筑面積為6.7萬㎡,江水及空調水輸配管網總長約 150 千米,可為核心區內約1200萬㎡建筑提供低碳清潔能源,目前3、6、7號能源站(含取水泵站)已建成;以空間復合利用理念指導城市建筑功能布局,以土地高強度開發利用和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為原則,建設江北新區中心區地下空間一期工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復雜的地下空間項目,一期項目占地面積29.66萬㎡,規劃建設地下建筑面積85.1萬㎡,包含12個地塊及地塊間道路;結合江北新區狹長形沿江空間的分布特點,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從交通減量、轉變交通方式、改善交通工具等角度出發,構筑“公交優先、慢行友好”為導向的綠色交通體系;全方位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要求,結合雨污分流改造計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總長7.5公里的青龍綠帶生態工程為紐帶,打通老山、長江生態廊道;長江岸線環境整治工程以自然生態與現代城市的交匯為主題,將原有碼頭等生產岸線改造提升為生態綠色和市民休閑秀帶,打造最美城市濱江生態岸線。針對新區大量新建的特點,積極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目前已建成拆建垃圾處置點兩處,裝修垃圾處置點一處,開展裝修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重型篩分機、分選機、反擊式破碎機和篩分機生產處置模式。
6結論
自綠色城區創建以來,江北新區緊扣高質量發展主線,通過因地制宜的綠色生態設計,將綠色宜居、綠色低碳、綠色建造等理念貫穿到建設項目管理全過程,開展高品質綠色建筑集中連片示范,推廣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區域能源站等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了“組織保障—規劃實施—政策引領—示范創建 ”的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新路徑,著力將江北新區打造成為“綠色低碳智慧新主城”。
參考文獻
[1]劉長岐,段兆臣,王曉宇,劉志洋,范孟亮,桑婧萌.青島上合示范區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住宅產業,2023(07):17-20.
[2]柴燕妮,張浩,楊峰.時空視角下的南京江北新區國土空間用地格局分析[J].地理空間信息,2022,20(12):58-62.
[3]劉輝.綠色生態城區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銜接路徑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20(19):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