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漁業權理論是構建各類海洋漁業法律制度的根基,捕撈限額制度、捕撈許可制度是捕撈漁業中最主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推動海洋漁業捕撈制度的完善是構建海洋強國不可避免的重要內容?!吨腥A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專章規定了捕撈的權利和養殖的權利,但并未寫明漁業權。實踐中的中國捕撈制度存在監管不到位、體制不適應現實需要等問題。俄羅斯具有廣闊的漁業水域和豐富的漁業資源,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和養護的法律規制的理論與具體制度較為完善。通過分析俄羅斯漁業權理論和捕撈制度,俄羅斯漁業捕撈配額的分配機制嚴格、漁業資源數據監測方式科學、漁獲交易制度健全。借鑒俄羅斯漁業權理論構建和捕撈制度落實方式,科學地界定我國漁業權屬性,進一步修改《漁業法》,規范捕撈配額制度,以強化中國漁業權理論基礎,推進漁業捕撈制度落地。
關鍵詞:漁業權;漁業資源;捕撈制度;比較研究;捕撈業
中圖分類號:D922.4;F326.4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協調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制度是實現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設立漁業權是為保護漁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是根據權利主體的身份而確定的法定權利[1]。完善漁業權理論、推進捕撈權制度落實對漁民和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及保護至關重要。海洋漁業資源屬于自然資源,其他類型的自然資源,如海域、草原、土地等,相應的自然資源單行法都規定了海域使用權、草原使用權、土地使用權。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以下簡稱中國《漁業法》)沒有規定漁業權,對于漁業權的主體、客體、內容、性質等問題也未曾回應?!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中國《民法典》)在用益物權分編中僅規定了“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2]?!睗O業權在我國漁業相關法律中也無明確界定,僅是學界討論中的一種說法。不同學者對漁業權權屬理論的爭論觀點包括準物權說、用益物權說、自然資源使用權說等多種理論[3]。對于漁業權的主體和客體如何界定也爭論不休[4]。在漁業權制度建設方面,中國《漁業法》對捕撈許可制度和捕撈限額制度做出了規定,但是現行立法和條例大多僅涵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某方面或某個區域,對捕撈限額制度的管理規定較為籠統。
2016年修訂的《俄羅斯聯邦漁業和水生物資源保護法》(以下簡稱俄羅斯《漁業法》)雖未明確規定漁業權,但通過規劃水生生物資源權間接回應了漁業權的各項問題,包括對捕撈的權利、限制捕撈的權利、終止捕撈權利作出了明確規定。俄羅斯水生生物資源的權利主體包括聯邦、市政、私人。捕撈獲得的池塘和灌溉水域內的水生生物資源可以屬于聯邦、市政或私人所有。捕撈獲得的池塘和灌溉水域以外的所有水生生物資源由聯邦享有所有權。私人包括進行漁業作業的公民和法人,他們可以依照俄羅斯民法的規定取得水生生物資源的所有權[5]。水生生物資源的客體也在俄羅斯《漁業法》中明確規定包括“自然野生的魚類、水生無脊椎動物、水生哺乳動物、藻類和其他水生動植物”?;诙砹_斯《漁業法》中水生生物資源性質、主體、客體的明確,相關制度建設亦不斷推進,如俄羅斯通過嚴格捕撈分配機制、監測限制捕撈配額、設立五大漁業交易所等方式形成了基于漁業資源生態特征的新型產出控制型漁業管理模式。通過分析、借鑒俄羅斯漁業權屬和捕撈制度,以期對我國漁業權理論的構建和健全相關制度有所助益。
1 中國海洋漁業捕撈制度的困境
中國民事法律關于漁業權性質的規定始于《民法通則》,后2007年《物權法》《民法典》物權編又從“養殖的權利”和“捕撈的權利”兩個方面,進一步明晰了有關漁業權的權利構成及其私權屬性。但理論基礎構建尚不健全,導致我國在捕撈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
1.1 中國海洋漁業捕撈制度理論基礎評析
多數學者認為漁業捕撈權和養殖權是包含在漁業權的范疇之內的。正確理解漁業權的概念是了解捕撈權、養殖權的基礎[6]。由于中國在法律文本中沒有漁業權這一法律用語、漁業權主客體的內容存在爭議、沒有對不同所有制的水域進行區分、捕撈權和養殖權的法律界定不統一,導致我國漁業權的物權屬性在學界存在爭議。
1.1.1 漁業基本法律仍有空缺
中國漁業權私權屬性的確立始于1986年《民法通則》第5章“民事權利”中首節第81條的內容,使用權人可以在灘涂、水面等行使相關民事權利,把在灘涂、水域中的水產經營行為列入了民事責任調整的范圍[7]。2007年中國《物權法》中首次通過民事基本法明確了漁業養殖權和漁業捕撈權為用益物權,具體表述是在該法“用益物權編”中規定了“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梳理《民法典》物權編“用益物權一般規定”部分可知,第329條規定:“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2]?!钡?,中國《民法典》并未具體指出養殖權和捕撈權的概念,而是從“養殖的權利”和“捕魚的權利”兩個方面,明示權利結構和私權特征。
雖然中國存在事實上的捕撈權、養殖權,是同屬于漁業權的兩個權利類型。但民事基本法律條文沒有明示漁業權這一概念,不能據此確認漁業權是中國法定的用益物權形式。
1.1.2 漁業權主、客體定位不清
一是對于漁業權的主體:有學者限定為自然人、法人,也有學者認為還包括非法人組織。二是對于漁業權的客體:有學者限定為中國內水、灘涂和海域,有學者認為還包括集體所有的水面,也有學者區分了捕撈權和養殖權的客體,養殖權的客體是特定水域,捕撈權的客體是水域內的水生生物資源[8]。甚至有學者持否定漁業權說,認為養殖權和捕撈權具有異質性,二者無法為漁業權的概念所統攝,漁業權不應被作為獨立的民事權利類型[9]。
從法律文本分析,中國《民法典》物權編沒有對漁業權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明確細化,包括漁業權的主體、客體,加劇了其權利性質界定的困難。中國《漁業法》養殖業一章中多次提到了漁業權的客體為“全民所有的水域、灘涂”,但沒有規定國家享有的漁業資源的所有權是否由國務院作為權利主體行使該權利。
1.1.3 漁業權性質不明確
中國《民法典》和中國《漁業法》初步對捕撈權和養殖權的權利性質作出屬于用益物權的屬性界分。捕撈權和養殖權能否籠統地歸于漁業權的兩個權利下屬范圍不能隨意斷定。不同學者對漁業權的權屬理論存在不同見解,可以將學者觀點總結為漁業權不屬于物權和屬于物權兩類。
(1)漁業權不屬于物權:一是公法性質的使用權說。凡由資源單行立法設定并依公法方式從國家直接取得的自然資源使用權都是具有公法性質的使用權[10]。二是漁業權否定說。漁業權不能簡單地認定包括養殖權和捕撈權。漁業權不應被作為獨立的民事權利類型。應根據漁業權的法律屬性構建同時具有公法和私法性質的漁業管理制度[9]。
(2)漁業權屬于物權:一是準物權或特種物權說。漁業權具有用益物權的權利性質,是與典型物權有所不同的物權,是對全民或集體所有的水域進行排他支配、利用、收益的權利[11]。二是權利物權說。漁業權與漁業許可應當彼此分離,漁業權是法律賦予漁民或漁民團體在一定水域從事養殖或捕撈生產的物權性權利[12]。三是新型物權說。漁業權具有物權的性質,但是無法融入既有用益物權體系中,應當創設“自然資源產品取得權”這一全新的物權類型[13]。四是漁獲物所有權說。該說是“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公權說基礎上的資源物權說”在漁業資源利用領域的具體體現,將國家對自然資源的干預性權力作為資源物權產生的權源。漁業權只能是在具體的漁獲物這一資源產品上成立的所有權[14]。
1.2 中國漁業捕撈制度建設不完善
中國于2018年修改了《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對漁業捕撈許可證的種類、核定許可的內容和作業限制等作出具體規定[15]。中國《漁業法》對漁業捕撈限額制度的安排也具有中國特點,但就目前中國開展的漁業限額試點工作而言,漁業限額在發展上存在一定困境。
1.2.1 捕撈許可制度建設不完善
捕撈權是對資源使用的權利,捕撈權的體現是捕撈許可證,捕撈權利的落實要反映到捕撈許可證制度中[16]。2022年修訂的《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第二十條規定,在中國管轄的海域進行漁業捕撈項目時,包括中國籍漁船進入公海進行漁業捕撈項目的,均必須在經審批機關批準同意后領取捕撈許可證,并依照國家捕撈許可中確定地點、漁具種類和標準、捕魚種類等規定進行捕撈作業[15]。
除了可隨捕撈漁船買賣而事實流轉,還有司法拍賣、因繼承、離婚導致財產分割的特別流轉、經漁業部門批準漁具指標轉讓后流轉外,中國法律規定禁止其他方式的捕撈權流轉。2013年修訂后的中國《漁業法》第23條規定,捕撈許可證禁止以買賣、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17]。盡管該法規定禁止捕撈許可證的流轉,但中國漁業現狀卻是有限制允許捕撈許可證的流轉。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捕撈能力迅速提高,中國沿海近海地區的海上漁業資源逐步萎縮,捕撈作業經濟效益明顯下降,漁區勞動力嚴重過剩。在漁業資源萎縮的情況下,漁民們由于體弱、外遷、轉換工作職業、比較效益等各種因素而出售漁船,捕撈許可證也隨捕魚的船舶而發生了流轉[16]。
1.2.2 捕撈限額制度建設不完善
為改變我國海洋漁業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和漁業管理機制的缺陷,中國《漁業法》在2013年修正中規定:“國家根據捕撈量低于漁業資源增長量的原則,確定漁業資源的總可捕撈量,實行捕撈限額制度[18]?!庇捎谥贫葘嵤┑臈l件不足,這一制度在《漁業法》規定后的十多年里仍一直未能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9]。因此,2017到2018 年間,我國沿海 5 省開展了捕撈限額制度實施試點[20]。
分析漁業捕撈實踐試點可知,各試點對捕撈許可制度、限額制度做出具體落實,注重對漁撈日志的管理手段的創新,對試行觀察員制度也頗有各地區創意,對于吸納基層漁民參與監管等方面都進行了相應落實。不同試點各有特點,比如對于實施捕撈限額管理的魚種資源如何選擇、捕撈限額分配方式如何選擇都存在差異[21]。但捕撈生產監測制度沒有立法設立、資源監測手段不夠先進、管理體制不適應現實需要等問題導致中國漁業捕撈限額實踐中,無法科學計算總可捕漁獲量、難以確定配額分配標準、缺乏效果顯著的執法手段和執法依據。例如福建省在廈漳海域梭子蟹限額捕撈試點中沒有配備觀察員進行隨船監控,在管理部門檢查時采用定時巡查方法,無法保證在巡查間隙之間漁船都能合規作業[22]。
2 俄羅斯漁業捕撈制度落實的經驗鏡鑒
俄羅斯《漁業法》明確了漁業權的基本內容、權利性質、權利分類。俄羅斯《漁業法》和《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中確切表明俄羅斯漁業權屬于物權。俄羅斯采取多元化的捕撈配額制度,系統化的捕撈監測技術,通過綜合舉措布局漁業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和發展。
2.1 俄羅斯漁業權屬清晰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二編“所有權和他物權”第209條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占有、使用和處分自然資源,但給環境造成損害和侵犯他人權利與合法利益的除外[23]。俄羅斯水生生物資源屬于自然資源,對于該資源權利主體的判斷需要區分法律客體。根據俄羅斯《漁業法》,捕撈池塘、灌溉池中的水生生物資源可能屬于各聯邦主體所有,也可屬于市政和私人所有,捕撈其他的水生生物資源屬于聯邦所有。第三款明確私人取得該所有權的方式依照民法規定[5]。由此可知,一是市政和私人,只要不實施違反法律、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可以取得對部分水生生物資源進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的。該類主體具有對部分水生生物資源進行支配的權利,且該漁業權是絕對的、排他的。二是俄羅斯聯邦對于所有的水生生物資源都享有所有權。
綜上所述,俄羅斯以水生生物資源一詞明示漁業權的概念、主體、客體、內容等。俄羅斯漁業權客體是自然野生的魚類、水生無脊椎動物、水生哺乳動物、藻類和其他水生動植物。俄羅斯公權力和私權利主體都可以享有水生生物資源的所有權[5],充分體現了該權的優先效力和排他效力。
2.2 俄羅斯漁業捕撈制度落實嚴格規范
漁業捕撈配額制度是在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帶來漁業危機的歷史背景下,俄羅斯基于漁業資源生態特征所構建的新型產出控制型管理模式中的制度之一,是俄羅斯在設置捕撈許可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把總可捕量分為若干份劃分給捕魚者,防止漁業權主體對漁業資源的盲目競爭的制度[24]。俄羅斯的漁業捕撈配額制度特點如下。
2.2.1 漁業捕撈配額分配機制更嚴格
一是明確配額期限,提高配額使用率。2004年俄羅斯《漁業法》修改后,有關漁業配額的制度也有相應的變化:在俄羅斯聯邦管轄的沿岸地區和專屬經濟區都設置捕撈配額、捕撈期限;進一步明確配額期限為十年到二十五年之間;在兩年內提高有效配額的使用效率,保證配額的使用率達到70%,否則將被自動取消配額[25]。
二是興建基礎設施,優化捕撈配額標準。2016年6月24日,俄國家杜馬審議通過《俄漁業捕撈和水生物資源保護法》修訂案,擬實行以投資金額劃分捕撈配額的新機制。根據法案,獲得可捕撈總量20%的捕撈權投資者需購買俄產船只或建立漁業加工企業,同時,僅捕撈和運送新鮮和冰鮮水產品可納入沿海捕撈范圍。該制度的實施使公司獲得額外的鯡魚、狹鱈和其他物種的捕撈權的同時,加大對漁船加工制造等漁業基礎設施的投資[26]。
三是規范配額轉讓,優化資源配置。俄羅斯捕撈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漁業權,可以隨同漁船進行轉讓和租賃等變動。俄羅斯《漁業法》中,在一定條件下多種類型的漁業捕撈者都可以通過租船協議和租賃協議的方式轉讓漁船的使用權,從而轉讓捕撈配額。具體包括為投資目的而開發的水生生物資源;在海洋、公海和國際公約區域進行工業捕撈而開發的水生生物資源;對于以往工業捕撈和沿岸捕撈作業未涉及的水生生物資源種類和新開發區域的水生生物資源捕撈的配額可在拍賣會上簽訂協議出售,或者轉讓上述水生生物資源的使用權[5]。該法明確詳述了由地方漁業行政主管通過招投標工作,利用市場經濟管理機制直接拍賣養殖或捕撈權[27]。
2.2.2 漁業捕撈監測技術更科學
針對特定魚種的漁業資源生物學調查、數據監測是設定捕撈配額的重要依據。俄羅斯國家層面對水生生物資源的監督設置有定期監測系統,包括對漁業分布、數量、品質、繁殖及其棲息環境的監測。2017年俄羅斯正式實施《漁船裝備TSC新程序》,該技術控制程序能夠幫助漁業監測技術進一步提高[28]。通過俄羅斯國家層面的定期監測和TSC新程序的實施,從技術手段上確保嚴格監控捕撈配額。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漁業限額缺乏相關明確的數據統計規定,漁業限額的初始分配存在一定困難。中國5個捕撈限額試點在確定捕撈限額時的主要依據是往年的捕撈統計數據,缺少對特定漁種資源的評估調查和檢測,缺乏基于定期檢測后得出的相關大數據,因而難以為捕撈限額的設定提供準確可靠依據。
2.2.3 漁業捕撈罰則更全面
對于俄羅斯漁業來說,消除偷捕和走私出境是一大難題。俄羅斯適時修改法律,對部分非法捕撈的行為加大懲罰力度。2008年12月,俄羅斯行政法法典修訂了如下內容:對第 8.17條第2款違反海洋漁業規則的構成要件進行修改,產業漁業和沿海漁業以及其他各種漁業的違法捕撈都可以依據此法進行行政處罰。該法規定罰金金額以違法水產資源捕撈物價值的倍率計算,對市民按其違法捕撈漁業產品價值的 0.5~1倍處罰、對政府職員按其違法捕撈漁業產品價值的1~1.5倍、對法人按上述2~3倍進行罰款,并伴有或不伴有對各自船舶或其他違法用具的沒收[29]。2011 年 5 月,俄羅斯修改了《刑法典》第256條中“非法捕撈水產資源”第1款和第2款的罰則,將“10萬~50萬盧布的罰金”改為“20萬~50萬盧布的罰金”。還將“6個月以下的拘留”強化為“2年以內的人身自由的剝奪[30]?!闭嵌砹_斯對于漁業違法犯罪懲罰力度的強化,有利于漁業資源的保護和漁業秩序的穩定。相比較而言,中國《漁業法》雖然對捕撈許可、養殖許可、水產苗種、漁業水域生態破壞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31],但大多是處以罰款或沒收等行政處罰,處罰金額是籠統地通過具體數額規定,而不是根據違法當事人養殖超額、捕撈超額的范圍依超額數量處罰。
3 中國漁業捕撈制度的困境疏解
中國和俄羅斯漁業權理論的異同主要體現在漁業權的主客體及權利性質方面;漁業捕撈制度的異同主要體現在漁業捕撈配額分配機制、捕撈配額轉讓制度、捕撈數據監測評估以及捕撈罰則規定方面。為促進中國漁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和法治化發展,中國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借鑒俄羅斯的成功經驗,為中國漁業權理論的構建以及捕撈制度落實提供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構想,充分發揮漁業資源的價值。
3.1 完善中國漁業權理論
中國漁業權理論尚不成熟,應完善對水生生物資源的立法保護以完善漁業權體系建設。同時力求科學界定漁業權,為漁業制度的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要完備中國《漁業法》對漁業權的授權,從立法上明確漁業權制度,維護漁業權制度的權威性。
3.1.1 完善對水生生物資源的立法保護
誠如前文所述,中國漁業權屬制度落實存在的困難首先在于漁業立法缺乏系統性、整體性。中國《漁業法》設有“漁業資源增殖和保護”一章,但沒有將經濟發展與資源養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該法仍以發展漁業產業為主,而不是漁業權利的養護[31]。俄羅斯出臺專門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法的方式,有利于俄堅持漁業產業和資源養護協調發展,能更好地平衡漁業產業發展和資源養護事業。在依法加強對漁業資源保護、養護和管理,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俄立法實踐可供借鑒。
3.1.2 合理界定漁業權
一是需要明確漁業權的概念。為規范漁業生產經營行為,應學習俄羅斯漁業權的立法結構,并基于中國國情,在中國《漁業法》中明確漁業權是單位和個人享有的在國家所有的水域、灘涂內從事養殖和捕撈活動并獲取利益的權利;漁業權的主體是單位和個人;漁業權的客體是國家所有的漁業資源,包括國家所有的水域、灘涂和各類水生生物資源。
二是需要明確捕撈權的概念。漁業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國家享有對漁業資源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但是國家并不直接使用漁業資源,而是由單位或個人通過捕撈或養殖的方式使用漁業資源。因此捕撈權的核心在于捕撈權人可以在獲得捕撈許可證后在特定水域進行捕撈作業,捕撈權人享有獲得的漁業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漁業資源的權利。
3.1.3 構建漁業立法指導原則
漁業權制度體系須由中國《民法典》和中國《漁業法》以及其他行政法具體體現。要結合中國國情和漁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漁業權制度。不僅是漁業權的概念要具有中國特色且漁業權的主體、內容、客體、性質等都要在漁業權制度體系中完整體現出來,并保證其具體功能的實際發揮。通過對俄羅斯相關法律制定經驗的學習,明確漁業權上述內容應當以漁業資源相關的法律原則為立法指導思想,包括漁業資源有償使用原則、漁業資源保護及合理使用原則、公開透明地使用漁業資源原則等[5]。
3.2 強化中國漁業捕撈制度建設
漁業捕撈制度構建不僅要注重實時管理也要加強后續監督。中國應當在完善漁業限額捕撈的法律規范的基礎上,有條件地放開配額轉讓制度,健全漁業捕撈數據的監測與評估機制,推進漁業捕撈的獎懲制度,完善捕撈罰則。
3.2.1 明示捕撈配額的轉讓制度
部分學者認為,允許轉讓捕撈許可證、捕撈配額會導致漁業資源被過度捕撈,同時不利于保障漁民的權益,造成較大社會問題[32]。也有學者認為捕撈許可證不得轉讓實質上涵蓋了捕撈配額不得轉讓,這不利于優化漁業資源配置,促進漁業捕撈主體養護漁業資源[33]。法律規范的設定并未杜絕捕撈許可證流轉現象的發生,不利于市場的透明化和對漁業資源的捕撈監測、監管。
中國漁業捕撈限額制度的落實過程中,允許捕撈配額的流轉有利于漁業資源進入市場,增加管理透明度??梢砸虻刂埔?,有限制地允許捕撈配額進行流轉。如俄羅斯對于以往工業捕撈和沿岸捕撈未涉及的漁種可以轉讓水生生物資源的使用權,但是對于投資目的的漁業開發捕撈配額則不能流轉。這一制度設計符合漁業資源保護及合理使用原則,有利于公開透明地使用漁業資源。中國漁業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捕撈許可不得轉讓,但實際捕撈作業中,漁船、許可證轉讓租賃現象普遍。因此在中國《漁業法》修訂時可以做出讓步,有條件地允許捕撈配額的轉讓,以減少理論與實務脫節的情況發生,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以避免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促進漁業資源的開發和養護相結合。
3.2.2 健全漁業捕撈數據的監測與評估機制
中國實施以捕撈總量控制為基礎的漁業限額,確定總可捕撈量的前提條件是要在全國展開系統的漁業資源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評估。考慮到長期開展漁業資源調查評估需要一定時間,鑒于俄羅斯TSC程序的學習,加強中國漁業資源數據監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擴大捕撈日志的適用范圍,小型漁船也要進行捕撈日志的記錄,規范捕撈日志的記錄內容。未記錄捕撈日志或記錄不實的,經過核查應當受到處罰。二是要提高漁業資源數據評估的準確率,設立專門獨立于漁業部門和政府機關的漁業捕撈數據評估所,與國家水產科研機構協同配合,從技術手段確保嚴格監控捕撈配額,明確總可捕量,為隨后的捕撈配額提供依據,以提升漁業資源數據監測的效率,并將最終得出的數據送交給國家漁業部門進行審核,以便對今后漁業的總可捕量和捕撈限額及時進行調整。
3.2.3 進一步規范漁業限額違法行為
俄羅斯在《漁業法》中規定了捕撈罰則,在刑法、行政法典中也明確構建了相應懲罰體系。中國漁業限額罰則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依據和責任主體規定,實踐中的執法效果不理想。在中國《漁業法》完善前可以先借助專項特許捕撈的特殊性對漁撈日志、漁獲物上岸、交易等配套管理措施在《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中進行專項規定,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漁業生產記錄、交易。對漁業捕撈單位或個人不遵守漁業限額行為所造成的漁業損失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處罰等級,如罰款、責令停產停業、取消次年捕撈資格等。處罰要考慮到不遵守漁業限額行為的漁業捕撈單位或個人的基本情況,比如對初犯且積極改過者可以從寬處罰,對兩次以上違反者可以從重處罰。
4 結論
中國漁業發展很快,養殖與捕撈領域需盡快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的管理模式。漁業權是漁業養殖、捕撈等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石,但理論層面沒有漁業權作為制度構建的權利基礎;捕撈限額制度規范還有完善空間,尚未健全該制度的配套性規定;捕撈數據監測不夠科學導致總可捕撈量難以確定;漁撈日志的主動填寫率仍不高、準確性難以保障;沒有規定違反捕撈限額管理的法律責任。
俄羅斯對于水生生物資源在法條中的列舉和具體解釋都比較詳盡,中國和俄羅斯的海洋漁業資源都很豐富,關于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和養護的法律規制都具有從理論到實踐的寶貴經驗。綜合而言,俄羅斯國家層面為水生生物資源構建定期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漁業分布、數量、品質、繁殖及其棲息環境;適時修改刑法、行政法以規范非法捕撈水產資源的行為;結合實施,捕撈配額分配機制和配額轉讓制度等配套措施,緩解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帶來漁業危機。
俄羅斯漁業以海洋捕撈為主,借鑒俄羅斯相關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助于實現中國壓縮近海捕撈的需要,完善相關海洋漁業制度。正視中國漁業權理論和捕撈制度落實中存在的困境并疏解,能夠在充分發揮漁業資源經濟價值的同時保障其生態價值,達到一定的社會價值。按此思路,中國亟須在明確漁業權概念、構建漁業立法指導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明示捕撈配額轉讓制度、健全漁業捕撈數據的檢測與評估機制等方式推進漁業捕撈制度困境的疏解;督促漁業主體合理合法捕撈作業,推進可持續的漁業資源養護與利用。
參考文獻:
[1]劉舜斌.論漁業權與漁業許可——兼評《論爭中的漁業權》[J].中國漁業經濟,2008,26(06):5-11.
[2]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韓英夫.漁業權的物權結構及其規范意涵[J]北方法學,2021,15(01):46-54.
[4]藺妍,張明珠.中國海島漁民漁業權缺失及其權益法律保護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659-663.
[5]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俄羅斯聯邦水生生物資源捕撈與保護聯邦法[J/OL].俄羅斯聯邦立法集,2016-6-24.[2023-6-28].
[6]崔建遠.論爭中的漁業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8]孫憲忠.中國漁業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稅兵.論漁業權[J].現代法學,2005(2):139-146.
[10]王克穩.論公法性質的自然資源使用權[J].行政法學研究,2018(03):40-52.
[11]孫憲忠.《物權法》:漁業權保護的新起點—談漁業權制度建設的意義及其內涵[J].中國水產,2007(05):6-7.
[12]劉舜斌.漁業權研究(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6-9.
[13]金海統.自然資源使用權:一個反思性的檢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27(02):110-117.
[14]鞏固.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公權說[J].法學研究,2013,35(04):19-34.
[1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令(2018年第1號),2018-12-04.
[16]林光紀.漁業權制度:中國漁業經濟體制改革40年的探索[J].中國漁業經濟,2019,37(06):114-125.
[17]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8]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
[19]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0]佚名.農業農村部在遼寧、福建、廣東三省啟動限額捕撈試點[J].水產養殖,2018,39(08):53.
[21]唐議,趙麗華.我國海洋漁業捕撈限額制度實施試點評析與完善建議[J].水產學報,2021,45(04):613-620.
[22]牛威震,張佩怡,劉坤,等.優化漁業管理總可捕量中限額捕撈制度的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11):46-49.
[23]張建文(譯).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第一部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24]左鳳榮.俄羅斯海洋戰略初探[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2,29(05):125-139.
[25]繆圣賜.俄羅斯計劃提高國內海洋漁業產量和產值[J].漁業信息與戰略,2016,31(03):239.
[26]王茜.獲得新的MSC認證后,俄羅斯狹鱈生產勢頭強勁[J].漁業信息與戰略,2021,36(04):308-309.
[27]于謹凱,高磊.基于雙方叫價拍賣模型的漁業權拍賣研究[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9,188(02):16-21.
[28]劉洋,白燕云,王悅.俄羅斯遠東地區漁業法律制度評析及對我國漁業發展的啟示[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1,38(08):73-76.
[29]范純.俄羅斯海洋漁業資源的法律保護研究[J].西伯利亞研究,2016,43(03):32-40.
[30]劉洋,白燕云,王悅.俄羅斯遠東地區漁業法律制度評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4):496-501.
[31]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J].中國水產,2000(11):6-9.
[32]崔建遠.論爭中的漁業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3]白洋.漁業配額法律制度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The predicament of China’s Marine fishery fishing system and its resolution
——Based on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Russian fishing system
ZHENG Zhenyao ZHENG Huangjie
Abstract:The theory of fishery rights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fishery systems. The fishing quota system and the fishing permit system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asures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of fishery resources. The fishing system is an inevitabl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shery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and conservation systems. The Fisherie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ipulates the rights of fishing and aquaculture, but does not specify the right of fisheries. In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fishing system, such as inadequate supervision, unclear penalties, and the system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reality. Russia has vast fishery waters and rich fishery resources. The theory and specific system of legal regul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perf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fishery righ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hing system in Russi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fishing quotas in Russia is strict, the monitoring method of fishery resources data is scientific, the catch trading system is sound, and the fishing penalties are clear. Learn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fishery righ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hing system in Russia can more scientifically define the attributes of China’s fishery rights, help further amend the Fisheries Law and regulate the fishing quota system, improve the legal norms of illegal acts that do not comply with fishery quota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a’s fishery rights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shing system.
Keywords:fishery rights; fishery resources; fishing system; comparative study; fishing industry
作者簡介:鄭振搖(199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法及人工智能法。E-mail: 923691293@qq.com。
通信作者:鄭煌杰(199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E-mail: Yuppieja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