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天傳》有言:“東方為春,春者,萬物之所出也。”春季是一年之首,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春季的三個月,是指從立春日開始,到立夏前一天止,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6個節氣。春季又分為早春、仲春和暮春三個時期。
早春,氣候寒溫不定,這一階段是由冬天向春天過渡的時期,氣溫逐漸由寒轉暖,或乍暖乍寒,氣候寒溫不穩定,有時還會出現“倒春寒”,所以民間素有“春凍如馬啃”之諺。
甲辰年春,內外兼調防流感
根據五運六氣理論,2024年為甲辰年,土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本年歲運客司天之氣,為不和之年,氣候變化較大,上半年寒熱錯雜,下半年雨水偏多。
從癸卯歲大寒日開始進入甲辰歲,初之氣(大寒至春分前一日,即2024年1月20日至2024年3月19日),此時主氣厥陰風木,客氣為少陽相火,風火相煽,氣溫短時間內快速回升,“草乃早榮”,春天如約而至。五運六氣理論中提到,遇“火”時,易出現疫病。加上癸卯年冬,冬令失藏,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所以此階段更容易出現“民乃厲,溫病乃作”的情況。
今年初春要注意預防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傳染病,此時暴發的傳染病可能伴隨較多的少陽癥侯,如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等。同時脾胃、肝膽系統容易受累。此外《黃帝內經》提到的“春三月,此謂發陳”中的“發陳”也有“陳疾”的意思,所以春季也容易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的疾病。
三豆湯
【用料】赤小豆10~20克、黑豆10~20克、綠豆10~20克、甘草5克
【做法】將上述用料煎煮1小時,每周飲用2~3次。
【功效】赤小豆味甘、酸,性微寒,歸心、小腸、脾經,有健脾祛濕、解毒消腫之功;黑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可補腎益脾;綠豆味甘,性寒,歸脾、胃經,可清熱解毒;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可補脾益肺、清熱解毒。
外用辟瘟香囊
【用料】羌活、大黃、柴胡、蒼術、細辛、吳茱萸適量
【做法】將上述六味藥等分,打成粗粉,填入香囊袋中。
【功效】可將香囊放在室內通風處,或佩戴在胸前,晚上可放在枕邊,適時更換。既往有花粉、香水等過敏者慎用,并注意防止孩童誤食。注意,外用藥,禁止內服。
夜臥早起順自然
春季養生重在升暢。早晨,大自然陽氣升發,空氣清新,人體之陽氣順應自然,也在向上、向外升發,氣血從內臟向四肢調動。所以,春天不應睡懶覺,應早起,呼吸新鮮空氣,排出體內廢氣。《養生論》有言“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所以起床后,可以用手指從前額到枕部梳頭100下。
增減衣服有講究
早春時節,乍暖乍寒,此時增減衣服要慎重。高濂在《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身覺熱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因此,在早春時節,天氣稍熱時不宜急于脫掉厚衣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其要注意,不可驟減,以免著涼。此外,要遵循“春捂秋凍”之古訓。
調攝情志以養肝
春天在人體應肝,此時肝氣旺盛、肝血不足,易出現情志變化,如生氣或發怒,而生氣、發怒反過來又影響肝氣的疏泄,引起肝氣郁結,出現脅痛、胸悶等癥。在春季應該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使精神愉快,氣血調暢,以使一身之陽氣活力滿滿地運行、生發,符合春陽萌生的規律。另外,肝開竅于目,應避免久視,工作之余可習練節氣導引功法,伸展身體,調暢肝氣。
小貼士
立春節氣導引坐功
晨起,穿寬松衣服或練功服,身體放松,盤腿而坐,兩手相疊輕按左側大腿,向左側緩慢轉身,同時向右側轉動頭頸,用眼睛余光看向右后方,聳引雙肩15次。然后按右側大腿,向右側緩慢轉身,同時向左側轉動頭頸,眼睛用余光看向左后方,聳引雙肩15次。最后叩齒、漱津、咽下收功。
雨水節氣導引功法
晨起,穿寬松衣服或練功服,身體放松,盤腿而坐,雙手交叉重疊,按壓左側小腿部,并拗頸轉身15次。同法,按壓右側小腿部,并拗頸轉身15次。最后叩齒、漱津、咽下收功。
飲食調攝增甘咸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春后,人體應順應大自然的生發之氣,適當增加辛味發散食物的攝入,如“正月蔥”“二月韭”等。在古代,立春節氣的食俗為食“春盤”,也叫“咬春”。春盤又叫“五辛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歲朝食之,助發五臟氣。常食,溫中去惡氣,消食下氣。”
根據此階段的五運六氣的致病特點,可結合“治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的觀點,適當增加咸、甘味食物的攝入。此外,此時剛結束春節長假,很多人仍處于“年飽”狀態,胃腸需要“減負”,也可以吃一點小米粥、蔬菜粥等,幫助胃腸道恢復“平靜”狀態。

大蔥炒雞蛋
【用料】大蔥半根、雞蛋3顆、鹽適量
【做法】大蔥洗凈切斜斷,雞蛋打散;起鍋燒油,下入雞蛋,炒熟后加入大蔥、鹽,煸炒均勻后即可出鍋。
【功效】大蔥,味辛,性溫,歸肺、胃經,有通陽活血、殺菌解毒、發汗解表之功;雞蛋味甘、性平,能補脾和胃。

蘿卜絲春餅
【用料】白蘿卜、面粉、鹽、植物油適量
【做法】白蘿卜洗凈,切絲;取面粉適量,加適量清水、鹽,調成糊狀,拌入白蘿卜絲;鍋中加少量植物油,取一勺面糊放入鍋中,攤成餅狀,煎至兩面金黃即可食用。
【功效】白蘿卜味辛、甘,性涼,歸脾、胃經,可下氣寬中、消食化滯、開胃健脾、順氣化痰、生津止渴。
香菜豆腐羹
【用料】嫩豆腐1塊,香菜1把,雞蛋1顆,生姜50克,淀粉、鹽、胡椒粉、麻油適量
【做法】將嫩豆腐剁碎,香菜、生姜切末,雞蛋打散,淀粉加水調成汁;起鍋燒水,水沸后下入上述用料,2分鐘后加入鹽、胡椒粉、麻油進行調味,攪拌均勻,即可出鍋。
【功效】香菜又名芫荽,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內通心脾,外達四肢,有發表、健胃等功效。豆腐味甘,性涼,歸脾、胃、大腸經,可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寬腸降濁。
責任編輯/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