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炫”砂糖橘、嗑瓜子,邊看“春晚”,可以說是春節的標配。但凡事都要講究適量,砂糖橘、瓜子吃多了,很容易引發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咳嗽等上火癥狀。
狂“炫”砂糖橘,當心變成“小黃人”
砂糖橘是冬季常見的水果之一,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貨之一。它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鉀、鈣、磷、鐵等礦物質。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有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促進生長發育、調節免疫力、抗疲勞、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此外,砂糖橘還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有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的作用。
砂糖橘雖然美味,卻不可多食,因為大量食用砂糖橘,會導致果糖攝入過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的患病風險。中醫認為,砂糖橘吃多了易上火,陰虛體質者、痰濕體質者及肥胖者一定要淺嘗即止。
有的人喜歡把砂糖橘的皮當作陳皮來泡水喝。其實,砂糖橘的皮和陳皮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二者雖然都是橘子皮,但陳皮由成熟橘子的果皮干燥而成,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而新鮮砂糖橘皮并不具有陳皮的藥用功效。另外,新鮮砂糖橘皮含有較多揮發油,吃多了會對人體胃腸道產生刺激性傷害,且新鮮橘皮表面可能會有農藥和保鮮劑等污染殘留,用它直接泡水喝,存在一定的健康風險。
嗑瓜子時多飲水,避免口干上火
瓜子可以說是春節期間的“頭號零食”,一嗑起來就停不下來。其實,各種瓜子不僅僅可以炒制成零食,經過炮制后,也是功效各異的中藥。像葵花籽吃起來甘香可口,有潤肺、驅蟲、安神的功效;西瓜籽有清肺化痰、潤腸通便的功效;南瓜子有殺蟲、下乳的功效。盡管瓜子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也不建議過多食用,因為我們日常食用的瓜子,多是用不同配料炒制而成的,并不具有出色的藥用價值,吃多了反而容易上火。
無論用哪種方法炒制成的瓜子,過量攝入都容易出現咽干、咽痛、口舌生瘡等上火癥狀。瓜子的脂肪含量達50%左右,現代研究表明,攝入高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導致體內炎癥因子水平升高,這是引起上火的根本原因。而且嗑瓜子時,瓜子和舌頭、口腔反復摩擦,可能會導致舌尖腫痛,甚至起血泡。此外,干燥的瓜子吃進嘴里,會消耗掉大量唾液,造成口腔局部出現高滲性脫水,對口腔黏膜產生刺激,引起咽干、咽痛等癥狀。
嗑瓜子上火的情況,還與季節、地域、個人體質有關。冬季氣候干燥,人體陽氣內收,這個時候多嗑瓜子更容易上火。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更容易上火,陰虛體質的人比平和質的人更容易上火。因此,瓜子雖好吃,不宜多食。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周堅果的攝入量不宜超過50克。同時,最好選擇原味的堅果,因為多食高糖、高鹽的炒制堅果,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易“引火燒身”。建議大家在嗑瓜子的同時,適當喝一些茶水,如性偏涼的菊花茶、白茶、綠茶等,不僅可以及時為身體補水,還可以減少上火的風險。倘若瓜子嗑多了,已經出現上火癥狀,后續更應注意清淡飲食,適當多吃少油、低鹽、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上火癥狀。
假期飲食要節制,上火服藥需對證
除了“炫”砂糖橘、嗑瓜子,春節期間面對各類珍饈美食總是難以自制,也是引起上火的主要原因。新春佳節,很多朋友都難逃“舌尖上的誘惑”,頻繁擼串、涮火鍋,飽食膏粱厚味,過食含蔥、姜、蒜、辣椒等調料的溫熱辛辣食物。

同時,配上春節常見的熬夜、吸煙和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人們身上這把“火”會燒得更旺,可能引起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舌尖糜爛、嘴唇起泡等癥狀。
中醫將上火分為實火與虛火,有著不同的臨床表現,也有不同的祛火方式。如出現干咳,同時有午后潮熱、口干、夜間盜汗、舌紅少苔等肺陰虛癥狀時,可以多食用百合、白蘿卜、蓮藕、蜂蜜、銀耳羹等來緩解癥狀,也可服用沙參麥冬湯、養陰清肺口服液或百合固金口服液等中成藥,以養陰、潤肺、止咳;如出現口燥咽干的癥狀,可選擇雪梨加杏仁,或川貝母與冰糖蒸煮服用。如出現咽干音啞的癥狀,可服用秋梨膏、橘皮蜂蜜茶等。

辨證使用清火藥
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有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上火癥狀,就可使用牛黃上清丸、黃連上清丸等敗火的中成藥來“滅火”,如果辨證不對,很容易“滅火”不成反傷身。只有正確判斷自己上的是哪類火,再選用對證的祛火食物和藥物,才能真正起到降火的作用。
責任編輯/王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