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xiàn)藏于美國芝加哥藝術(shù)學院的《合樂圖》,其創(chuàng)作年代曾在學術(shù)圈引起較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合樂圖》與《韓熙載夜宴圖》之間關(guān)系匪淺,屬同一時期的畫作。日本音樂學家岸邊成雄在《合樂圖中的樂器》一文中認為,《合樂圖》描繪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欣賞左、右教坊競奏的場面,系宋人摹本。也有民間愛好者以畫中人物的腰帶形制作為切入點進行考證,從而判斷《合樂圖》為明代作品。文章試從圖中所繪樂器角度,結(jié)合諸多資料比對研究,論述畫作年代。
關(guān)鍵詞:《合樂圖》;書畫鑒定;琵琶;羯鼓;鳳笛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2.028
1 《合樂圖》概述
《合樂圖》現(xiàn)藏于美國芝加哥藝術(shù)學院,畫中描繪了古代宴樂場景。右側(cè)卷首處以瘦金體書“唐周文矩無上神品也”。整幅圖可以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以男主人為中心,男主人盤腿坐于榻上,觀看奏樂,其他人或坐或站立在圍屏兩側(cè),有的在觀看奏樂,有的在留心主人動向。右側(cè)共有19名樂伎,座次有序地演奏著各自手中的樂器。
從書畫鑒定角度來講,傳統(tǒng)畫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能夠清晰反映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的;另一種是無法清晰反映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的。凡是與人事活動相關(guān)的畫作,基本上都屬于前一種,畫家無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時代環(huán)境風物的影響并體現(xiàn)在作品當中,《合樂圖》卷中就充斥著大量的時代信息。
卷首處“唐周文矩無上神品也”的題字具有一定引導(dǎo)性。但無論是從圖中人物的服飾禮儀,服裝發(fā)髻的繪畫技法,地毯上鳳穿牡丹的紋樣等方面來看,此畫都應(yīng)為明人所作。美國芝加哥藝術(shù)學院也將此畫年代定為15~16世紀。
早年間《合樂圖》一度被認為是《韓熙載夜宴圖》卷的一部分,圖中男主人公符合韓熙載的形象。日本音樂學家岸邊成雄關(guān)注到了側(cè)坐一旁的女主人,并認為《合樂圖》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欣賞教坊競奏的場景,且此幅并非唐時原作,系宋摹本。也有學者觀察到《合樂圖》中畫卷最左側(cè)賓客中有一男子的束帶為明代制式,明《正字通》記載:“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臺,左右排三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有輔弼兩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①這個發(fā)現(xiàn)為《合樂圖》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此后還有學者從筆墨與人物服飾入手,得出《合樂圖》為明代畫作的結(jié)論。本文將從圖中所示樂器入手,分析《合樂圖》的創(chuàng)作年代。
2 《合樂圖》中的樂器
圖中樂伎共19人,靠近卷首處有一人敲擊建鼓,另18人分成兩排對坐,演奏琵琶、箜篌、箏、方響、笙、鼓、橫笛、拍板,倒數(shù)第二組一人吹尺八,一人吹篳篥。本文著重從琵琶、鼓、橫笛三件樂器分析并說明《合樂圖》卷畫作年代。
2.1 琵琶
琵琶起源說有兩種:一是東漢時期隨絲綢之路和佛教音樂傳入我國;二是在公元前105年和214年就有“秦琵琶”“漢琵琶”的出現(xiàn),被認為是中原琵琶的前身。到了唐時,隨著文化、藝術(shù)進入了一輪新的高峰期,琵琶也在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
王翰《涼州詞》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岑參在《白雪歌武判官歸京》中描繪道:“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韋莊《菩薩蠻》里說:“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白居易一首《琵琶行》更是曲調(diào)優(yōu)美,如泣如訴,引得江州司馬淚濕青衫。從邊塞詩到花間詞,歷豪情轉(zhuǎn)柔腸,琵琶彈盡了整個盛唐,奏出人間百味。
隋唐時期的琵琶與今天常見的琵琶是有一些區(qū)別的,其樣式、演奏方式也一直在變化。其中最大的不同便是五弦琵琶。《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中也記載道:“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②白居易用一首《五弦彈》向我們展現(xiàn)了五弦琵琶的魅力:“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趙璧知君入骨愛,五弦一一為君調(diào)。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試聽,凄凄切切復(fù)錚錚。”③千年以降,音猶在耳。五弦琵琶為唐人奏獻精彩的演出。唐代詩人為后人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詩文意象,五弦功不可沒,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壁畫中的舞樂形象也充分表明了五弦琵琶在唐代音樂中的分量。日本正倉院藏有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圖1),這也是傳世唯一的一把唐代五弦琵琶。四弦琵琶最早的畫像出現(xiàn)在莫高窟西魏285窟及西魏288窟的壁畫中。正倉院藏有一件唐代四弦曲頸琵琶的實物。四弦琵琶的形制一直延續(xù)至今,只是演奏方式從使用捍撥撥弦逐漸轉(zhuǎn)為徒手撥弦。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曲終收撥當心畫”及“沉吟放撥插弦中”這兩處描述說明了當時琵琶的演奏并不是徒手彈撥,而是借助一種彈撥工具,這種彈奏工具名為“捍撥”。無論是中唐時期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文意象還是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琵琶女形象(圖2),皆體現(xiàn)了以捍撥彈奏琵琶的演奏方式,這也明顯區(qū)別于現(xiàn)今琵琶的演奏方式。然而,《新唐書·禮樂志》云:“五弦,如琵琶,北周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柏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后人習為琵琶。”④這說明太宗時期裴柏符首創(chuàng)了徒手彈撥琵琶的演奏方式,這對豐富和發(fā)展琵琶的演奏具有重要的創(chuàng)新意義。
《合樂圖》中徒手彈撥四弦琵琶(圖3)的演奏方式與唐時主流不同。即使有裴氏在先,但作為一代大家,其技法冠絕一時,手彈之法于典籍中僅見此人。因此手彈在當時必定不是主流技法,只可能為宮廷樂師或其師門中少數(shù)人掌握。由此可見《合樂圖》的創(chuàng)作年代晚于唐五代。
明朝琵琶的主流演奏方式已經(jīng)舍棄了捍撥。如仇英所繪《清明上河圖》中青樓場景,青衣女子抱四弦琵琶而信手撥弦(圖4)。
宋代《海錄碎事》云:“金捍撥在琵琶面上當弦,或以金涂為飾,所以捍護其撥也。”⑤其作用是“捍護”琵琶的面板,以免在用撥子演奏時造成不必要的刮傷。唐代琵琶正面靠近縛弦位置通常有攔腰的一塊髹漆裝飾,演奏時容易刮傷此處精美的髹漆裝飾。宋以后琵琶不在正面面板上做裝飾的居多,或裝飾的部位普遍更高一些。以此適應(yīng)徒手彈撥的演奏方式,自唐代橫抱琵琶以捍撥演奏的方式也逐漸轉(zhuǎn)為豎抱琵琶的手彈方式。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唐寅《陶榖贈詞圖》,畫中女子亦是手彈奏琵琶,其造型與《合樂圖》中女子的手勢亦頗為相似(圖5)。
2.2 鼓
《合樂圖》中左右兩鼓(圖6)有以下四點特征:①造型上“廣首纖腹”;②置于鼓床之上;③鼓兩面以繩沿鼓身左右牽拉;④演奏方式上,直接以手擊鼓面,并無鼓杖。
敦煌壁畫樂器分類中,“蜂腰型”膜鳴打擊樂器有三種:腰鼓、毛員鼓和都曇鼓。《舊唐書》中記載:“毛員鼓、都曇鼓今亡。”⑥《通典》中對此二者的記載為:“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擊之。毛員鼓,似都曇而稍大。”⑦由此可見,此兩種鼓在唐以后幾乎絕跡,其演奏方式仍以鼓槌擊打為主。腰鼓在《通典》中的記載:“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⑧腰鼓的演奏方式可以從現(xiàn)存的敦煌壁畫中找到參考。從敦煌中唐第154窟北壁東側(cè)《報恩經(jīng)變》中的樂隊圖像(圖7)與第358窟北壁西側(cè)《藥師經(jīng)變》中的樂隊形象(圖8)可以看到,細腰型鼓是將之置于腿上,并以雙杖演奏。盛唐第148窟東壁門南《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樂隊的細腰型鼓則是置于腿上由雙手拍擊的方式進行演奏(圖9)。除了壁畫中部分杖擊演奏的細腰型鼓外,大部分都是雙手拍擊,尤其是唐以前的圖像,幾乎都是手拍的演奏方式。
宋代陳旸《樂書》卷一百二十七記載:“羯鼓,龜茲、高昌、疏勒、天竺部之樂也,狀如漆桶,下承以牙床,用兩杖擊之。”⑨在已知鼓的形式里,羯鼓是一種明確記載有鼓床配套演奏的鼓。
羯鼓是我國古代一種少數(shù)民族樂器,起初廣泛流行于西域地區(qū),是龜茲樂中的主要樂器。南北朝時期羯鼓隨著龜茲樂傳入中原,龜茲樂代表了彼時西域樂的最高水平,深受大唐人民的喜愛,因此羯鼓在唐朝十分流行,更有唐玄宗的喜愛與推崇,被評為“八音之領(lǐng)袖”,讓羯鼓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關(guān)于羯鼓的形制,其實一直存在著爭議。唐代南卓編撰的《羯鼓錄》述及,羯鼓的鼓身以山桑木制成,形如漆桶,并配有鼓床。演奏時用兩支鼓杖分別擊打左右兩邊的鼓面。鼓杖的材料以黃檀、狗骨、花楸等木制成。鼓面邊緣要用精煉鋼鐵卷包均勻,并用繩沿鼓身牽拉左右鼓面,以此來保證演奏效果。同時期杜佑在《通典》中記載:“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⑩
從唐人的記錄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羯鼓的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形如漆桶,也就是鼓身呈直筒形;二是以鼓杖來演奏。宋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k安史之亂后,羯鼓不再為人所重視,至宋以后竟成絕響。
縱觀文獻與壁畫圖像等資料,夏瑞琪在《羯鼓辨》一文中將羯鼓的演奏方式總結(jié)為以下幾種:
①將鼓橫放于地面,雙杖擊之。
②將鼓橫置于小牙床上,雙杖擊之
③樂人與鼓同置于一塊較厚木板上,鼓橫放于木板,雙杖擊之。
④鼓橫掛于胸前,直立演奏,雙杖擊之。
⑤將鼓橫放于腿上,雙手擊之。”l
上述五種唯沒有將羯鼓架于鼓床之上以雙手擊之的演奏方法。因為此種演奏方式鼓身并不穩(wěn)定。以手打擊鼓面的演奏方式都需要先固定鼓,或橫掛在胸前,或橫放在腿上。架在鼓床之上雙手拍擊不僅演奏效果不好,擊打也頗費力氣。
《合樂圖》中的鼓造型與《明會典》中的杖鼓記載頗為貼合:“杖鼓三十六個,每個二面,其下鐵圈口二。一面冒以犢皮,徑一尺二寸五分:一面冒以山羊皮,徑一尺三寸。冒縫,用紅皮掩錢。細腰,木匡,廣一尺七寸九分。黑漆戧金枝葉寶相花文。以紅絨綆一條絡(luò)。”m
杖鼓之所以稱杖鼓,是因為其演奏方式仍須依賴鼓杖。因此《合樂圖》中的細腰型鼓造型取法明代杖鼓,然演奏方式又風馬牛不相及。筆者認為:此鼓似是混合了羯鼓、腰鼓、杖鼓等多器樂特點,將明代的杖鼓架在了羯鼓的鼓床上以想象中的方式進行演奏。《合樂圖》作者可能囿于自身學識,參考當時器樂并結(jié)合所覽之古典圖文,遂創(chuàng)作了此種形式。
2.3 橫笛
《合樂圖》中女樂后排橫笛前端裝飾,仔細辨之其造型為鳳首(圖10)。
鳳笛的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榆林窟10窟(西夏)壁畫上。與鳳笛相對應(yīng)的是敦煌莫高窟第367窟(西夏)壁畫上所描繪的龍笛(圖11)。
南宋安丙家族墓出土了一系列石刻,其中一號墓福國夫人李氏墓的中室與后室間過道左壁石刻,樂伎之一橫吹的笛子飾有龍首(圖12),其應(yīng)為龍笛。
古人認為笛聲似水中龍吟,故稱之為“龍笛”。漢代馬融《長笛賦》載:“龍鳴水中不見已,截竹吹之聲相似。”即此。唐代虞世南《琵琶賦》云:“葉笙鏞之律呂,叅鐘石之經(jīng)緯,于是鳳蕭輟吹,龍笛韜吟。”由此,唐時笛子通常被雅稱為“龍笛”。宋代姜夔《卜算子·吏部梅花八詠》云:“像筆帶香題,龍笛吟春咽。”龍笛一詞從對笛聲的形容逐漸變成了對實體的描述,往后笛子管首便常常做成龍形。
學界認為龍笛制式始于宋朝,陳旸《樂書》中記載:“橫吹出自北國,梁棟吹曲曰:下馬吹橫笛是也。今教坊用橫笛八孔,鼓吹世稱龍頸笛焉。”n《都城紀勝》中也記載了宋代龍笛在宮樂中的使用場景:“淳熙間,德壽宮龍笛色使臣四十名,每中秋或月令獨奏,龍笛聲聞于人間,真清樂也。”o兩宋所存至今之畫作中,有一幅《摹周文矩宮中圖》,就有宮廷女樂手持龍笛的造型,惜畫中笛首處漫漶不清,很難辨認龍首之細節(jié)。
及至元代,龍笛由八孔變?yōu)槠呖住!对贰ざY樂志》記載:“龍笛,制如笛,七孔,橫吹之,管首制龍頭,御同心結(jié)帶。”p龍笛始于宋,元以后才開始流行。《大明會典》中對龍笛的描述更加詳細,龍笛用于皇家大樂及儀仗:“龍笛二管,每管以竹為之,兩未牙管束,長一尺七寸五分,一孔在前,其后七孔,無底,橫吹之,貼金木龍頭,垂彩線。”q在前的一孔用于系綴絳帶裝飾,《合樂圖》中兩位吹笛女子,一正一背,皆是左手小拇指翹起,手指間距再無多余孔位。故《合樂圖》中的鳳笛已是七孔,其創(chuàng)作年代必不會早于元代。
元代《東山絲竹圖》中女樂有吹笛者,惜畫作的保存狀態(tài)并不足以區(qū)分出其為龍首還是鳳首。
上海博物館館藏沈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中女子橫笛也帶有鳳首裝飾(圖13)。
明人畫作中也有清晰可辨的龍笛。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八學士圖》為明人仿作,該畫作狀態(tài)良好,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笛首為龍形(圖14)。
明仇英所繪《蘇蕙回文凱旋詩》中女樂的形象與《合樂圖》相似,其中女子持鳳首笛。
由此可見,明人畫作中除了普通橫笛外,鳳笛與龍笛這兩種形制都會出現(xiàn),且多為女子演奏。演奏場合也常為大排筵宴、歌舞齊行之時。除了元以前石窟壁畫里的鳳笛以及不能完全辨認的元代《東山絲竹圖》以外,鳳笛這一形制僅明代畫作中可見。
3 結(jié)語
通過琵琶、鼓以及鳳首橫笛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合樂圖》中樂器所展現(xiàn)出的明代氣息,《合樂圖》卷應(yīng)為明早期佚名畫作,為明人創(chuàng)作之唐宴意象。后世畫家以自身學識審美創(chuàng)作前代之人事活動圖文意象代不乏人,已成定例,如《東山絲竹圖》《漢宮春曉圖》《竹林七賢圖》等。
筆者從《合樂圖》中樂器入手,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角度,以此拋磚引玉,希望給諸君帶來一些啟發(fā)與思考。由此,在進行古代繪畫藝術(shù)品鑒研究時,應(yīng)綜合關(guān)照時代背景、圖中器物、人物服飾等諸多方面,綜合而定,更為客觀妥當。
注釋
①張自烈.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158.
②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79.
③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338-339.
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471.
⑤葉廷珪.海錄碎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485.
⑥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0.
⑦杜佑.通典:卷144[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77.
⑧⑩杜佑.通典:卷144[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76-3677.
⑨陳旸.樂書[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8:225.
k沈括.夢溪筆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3.
l夏瑞琪.羯鼓辨[J].北方音樂,2020(10):3-4.
m申時行,等.續(xù)修四庫全書:大明會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25
n陳旸.樂書[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8:316-317.
o耐得翁,西湖老人.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盛錄[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23:39.
p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1:1772.
q申時行,等.續(xù)修四庫全書:大明會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