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集中式的居住區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為了加強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的合理性與舒適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文章以社會環境較為簡單的居住區公共空間為主體,分析了其中的需求、行為與環境要素,提出可意象性原則及行為軌跡分析等設計方法。研究強調基于居民需求層次的私密性和領域性營造,并結合明清私家園林與環境行為學契合的傳統設計思想,為居民區提供了公共空間設計方法。該方法為現代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新途徑。
關鍵詞:環境行為學;居住區公共空間;可意象性;行為軌跡;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4-0090-04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concentrated residential area has become the main place in people’s life. To strengthen the rationality and comfort of residential public space design,and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Based on the simpl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as the main bod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mand,behavior,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imagability,behavior trajectory analysis and other design methods,study emphasizes the privacy and domai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level of residents’ needs,and combines with traditional design idea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rivate gardens in accordance with environmental behavior,providing a public space design method for residential areas.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residential public spaces.
Keywords:Environmental behavior;Residential public space;Imaginability;Behavior trace;Space design
40多年來,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城市化進程穩步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到環境設計學科中,是居民對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更高要求與落后的居住現狀、設計思想之間的矛盾。現代社會中,我們所生活空間不應作為物質載體,而應基于居民的物質和心理需求,承擔更多的社會性功能,溝通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現代環境行為學最早的概念于出現50年代中期,城市規劃家凱文·林奇率先運用了心理學家有關理論,研究了不同城市的意象[1]。進入60年代后,環境行為科學蓬勃發展,挪威建筑學教授舒爾茨以皮亞杰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研究了空間問題,論述上比過去更為完整[2]。此后,環境行為學逐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環境行為學已經廣泛運用于設計實踐中,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滲透。
(一)居住區公共空間的環境要素
1.公共空間中的環境類型和空間類型
(1)環境類型:在環境行為學所研究的對象中,環境大致可以分為3個類型,即現象環境、個人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現象環境即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環境本身,或者說外部的物質環境[3]。個人環境是人通過行為與感知,對環境產生的認識和意象。事實上,個人環境是一種心理狀態,并不具有物質性。雖然本質上是物質環境在影響人類的行為,但人對環境的認識不可能是全面的,因此是環境在人心中形成的印象在影響人的行為,這個印象便是個人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包括各種社會制度、文化風俗、 家庭結構等。
(2)空間類型:環境行為學一般以尺度劃分空間,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級。對于我們所研究的公共空間,微觀環境不在考察范圍之內,中觀環境通常指家庭和鄰里,其影響歸結到家庭結構之中。開放空間主體屬于宏觀空間,對于這一對象,我們不只要關注其現象環境,還應注意到宏觀空間所營造的特定的個人環境。根據環境行為學,人對宏觀空間的意象主要由空間中物體的位置關系決定,因此,宏觀環境對行為的影響,重點取決于空間中的道路和中心。
2.居住區公共空間的要素
(1)私密性:公共空間的設計一定程度的私密性是重要的環境要素。分析需求層次和人類行為可以發現,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活動的主體大部分是中青年人,且活動時間集中在晚間,他們在公共空間中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特別對于青年人,具有更強的隱私意識。
(2)領域性:居住區公共空間的領域性則體現為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社會、生態與審美方面的高級需求[4]。此前論述中提到,在高級需求方面,居民受環境影響偏小,傳統的設計思路偏重于設計師的自我表達,尤其忽視了居民的這些高級需求。從形式上看,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公共空間的區塊劃分模糊,居民對于空間的功能缺少認同,導致大量功能設計淪為擺設。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要素是領域性的營造。通過環境、道路的分隔,打造多核心、多層次的空間構成。引入一定的排他性,消除環境定位的模糊感,引導居民對環境功能的認識。良好的領域性,有助于居民對空間的認同感和安全感,增加了居民對環境的參與感,主動利用公共空間實現高級需求。
(3)行為軌跡:除了需求層次的要求之外,行為軌跡也是居民行為感知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行為軌跡不僅是居民生活習慣和需求的一種外在體現,同時也是居民對環境進行認識和影響的路徑。在宏觀空間中,人對環境的認識由道路和中心決定,道路、中心與行為軌跡相互影響,構成了人對空間的意象。因此,合理的道路布置,或者行為軌跡設計,是利用環境影響居民行為的要點,同時也是營造私密性和領域性的重要方法。
(二)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需求
1.需求層次理論:人的行為是由人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認為需求的基本原理是需求層次理論[5],即人的各種需求應按照強弱進行排序。按照馬斯洛的分類,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最為強烈,只有當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人的高層次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乃至學習與審美需求才會表現出來。
2.居住區開放空間中的需求:具體到居住區公共空間中,對普通居民而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已得到滿足。對于安全需求,不僅要保證居住區公共空間事實上的安全,同時更應該考慮到環境對人心理上安全感的營造。具體來講,首先要詳細考察居民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范圍和行為軌跡,對與安全感相關的環境因素做出預估。其次,基于行為軌跡,對有關的環境因素進行行為學的分析。例如,居住區公共空間作為居民聚居地的一部分,應具有一定的私人屬性,因此,要將私密性和領域性作為設計的重點,設法通過環境的布置、分隔、空間的組合等方法,保證居民心理上的私密性和一定的領域感。
對于高層次需求,是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目前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所容易忽視的方面。從居民個人角度看,居住區公共空間應承擔一部分的社交、娛樂功能,提供人性的發展空間;從社會整體角度上講,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還要盡可能引導居民的各種社會意識,完成對自我價值的實現。例如,利用居住環境折射生態文明意識,溝通鄰里關系培養社會和諧基礎,以及通過各種視聽景觀,培養居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知氛圍等。
(三)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行為感知
在環境行為學所研究的對象中,人通過各種感知接收來自環境的刺激,又通過自身的行為對環境產生作用。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行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并不完全是來源于物質環境的刺激。例如,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作息時間、家庭結構等,都會對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行為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應做充分考察。當然,從廣義上看,這些也都包括在社會文化環境之中。針對行為本身,大體上可分為體驗性的行為和動作性的行為。
1.人的行為與感知:體驗性的行為也可以稱為感知性的行為,即指人的視、聽、味、嗅、觸等各種感覺,以及通過這些感覺所獲得的更高層級上的審美體驗等。動作性的行為主要包括人在環境中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會給環境,乃至環境中的其他人造成一定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2.人在居住區開放性空間中的行為:從目前的家庭結構上來看,雖然國內的老齡化日趨嚴重,但單個家庭的規模呈現小型化,中青年與父母分居的情形更為普遍。總體來講,在我們所要研究的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口結構仍然以中青年為主,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除老年和兒童外,同樣要考慮大多數中青年人的需求。由于人口結構及工作時間的影響,導致公共空間的使用頻率以早晚為主。同時,通過對中青年行為習慣的考察,發現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活動主要表現為小群生態的形式,活動類型多呈現出靜態。具體而言,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體驗性的行為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觀察、沉思、遠眺等。動作性的行為傳統上包括運動健身、老人和兒童的娛樂活動等,同時要考慮到寵物的活動,花草的種植,乃至抄近路等行為細節。總體上,在現有的設計中,人的行為主要取決于固有的社會文化環境,受物質環境影響的比重偏小,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系還不夠密切。
(四)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必要性
環境行為學研究人類行為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目的是改善人居環境,滿足人類物質精神需要[6]。因此,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本質上是圍繞人的各方面需求,對環境進行設計。從設計原則上看,我們應當充分分析人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需求,以此作為環境設計的目的以及評判標準。而從設計方法上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環境如何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找到符合需求的環境設計方法。
事實上,人的心理活動是通過人的各種感知,如視覺,聽覺等,與環境發生聯系,所以對于環境的設計,主要是圍繞環境對人的各種感覺和知覺的影響,間接地滿足人的需求[7]。因此,當我們對居住區公共空間進行環境行為學的分析時,我們主要側重3個方面,即人的需求、人的感知和外部環境。人的需求是我們所希望滿足的內在要求,是設計的目的;外部環境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外在形式,是設計的主體;而人的感知是溝通內在與外在的橋梁,是設計的效果作用于人的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討論的內在需求和外部環境的劃分,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分類,而是在相互滲透論的觀點下,對行為和環境的整體分析[8]。因此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行為和環境的相互轉化,盡可能地利用人的行為來構成環境設計的要素。
(一)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設計原則
1.基于環境行為學的一般原則
在環境行為學視角下,通過對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需求、行為與環境三者的關系的分析,可以推出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的一般原則。
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的基礎是現象環境的營造。一方面,通過各種設計手法和環境要素的運用,與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感知,使人在心理上對現象環境產生了一個主觀的心理意象,形成個人環境。在個人環境的基礎上,綜合社會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最終決定人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狀態及其影響下的行為,又作為新的現象環境影響他人,甚至最終構成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所以具體的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首先,應當著眼于利用現象環境影響個人環境。這種影響方式不僅是人對居住區中物質環境的感官,還包括環境隨時空的變化所帶給人的主觀感受,甚至一些深層次的象征和隱喻。
綜上所述,對現象環境的營造必須符合可意象性原則。環境的設計要能夠給居民提供一個主觀的印象,這就要求環境設計要具有標志性,審美性、交互性和社會性。滿足這些原則的方法,除了環境中的裝飾設計,利用道路、中心進行空間分割外,還要綜合考慮光、風、水,視錯覺,乃至時間的變化和互動元素等。
2.基于高級需求的設計原則
在對居民的需求和行為分析時我們看到,人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顯然是具有基本需求之外的更高級需求。但傳統的居住區公共空間中,人的行為主要受固有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環境設計與人的需求,尤其是高級需求之間的契合度非常不足。因此,在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設計原則中,應單獨考慮居民高級需求的實現以及在此基礎上更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塑造。
(1)提供人性發展空間,營造藝術感知氛圍
對于個人而言,高級需求主要是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社交需求主要是居民對于人際關系的需求,關系網絡的構建不僅是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能,也能以此為基礎,完成人的自我實現。同時,自我實現需求包含人對于審美和學習的追求,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這種意識更為突顯。因此,環境設計應圍繞這些特點,提供人性發展空間,營造藝術感知氛圍。
(2)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加強社會和諧基礎
對于社會文化環境而言,居住區公共空間是居民最容易接觸到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獨立的小型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縮影。因此,對于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應以這兩組關系為一個方向進行探討,以小見大,利用居住區公共空間,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加強社會和諧基礎。
(二)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設計方法
通過前面對環境行為學的分析,我們歸納出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的一般原則是可意象性。具體到人的高級需求,要提供人性發展空間,營造藝術感知氛圍,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加強社會和諧基礎。除設計原則外,設計方法也應該遵守環境行為學的要求[9]。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環境要素包括行為軌跡、私密性和領域性3點。以此為基礎,提出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具體方法。

(1)符合人的行為軌跡
人的行為和感知都要以人的行為軌跡為路線開展,行為軌跡是人與環境交互滲透的基本邏輯線。通過合理的行為軌跡設計,可以間接營造出人的心理領域性和私密性。具體而言,對行為軌跡的設計主要是通過道路的劃分,空間中心的確立等手段,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文化環境和人的生活習慣對行為軌跡的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行為軌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其軌跡也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上班族和學生群體,通常在上午由于上班和上學的時間緊急,其軌跡趨向于最短的直線距離,往往會發生抄近路的行為。而到了晚間,他們又需要休息與放松,其行為軌跡更為曲折多變。這些因素的變化在環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
(2)滿足人的心理私密性需求
人在居住區公共空間中對私密性的需求是一種相對的,更多的是人對環境的意象在心理上營造的私密感,因此在設計上要更加靈活。私密感的設計方法,一方面與行為軌跡類似,通過道路和中心的設置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要靈活運用植物、水源的分隔作用,甚至造成一些視覺上的錯覺,使得環境心理上給人一種半封閉的私密感。
(3)營造空間領域性氛圍
基于人的心理領域性的公共空間設計:此前的分析表明,公共空間的區塊劃分模糊,居民對于空間的功能缺少認同,導致大量功能設計淪為擺設,這也是居民的高級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的直接原因,歸根結底是缺少領域性。因此,領域性是環境行為學設計的重要方面。具體來講,就是要通過環境、道路的分隔,打造多核心、多層次的空間構成。引入一定的排他性,消除環境定位的模糊感,引導居民對環境功能的認識。當然,這里所說的分隔方式不局限于道路,同樣要利用植被、水源,甚至光、風、時間乃至科技元素來構成。除此之外,對于分隔出的空間,還必須明確其功能定位。這種定位要通過環境的方式來引導居民的認同感。例如,不少中老年居民具有跳廣場舞的空間需求,有些需要開辟一塊土地來種植植物。在功能定位模糊的公共空間中,這些行為常常沒有明確的活動范圍,因此容易擠占其他功能空間,與其他人的行為活動發生矛盾。如何利用環境設計的方法,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空間、滿足需求,是領域感營造的重要方面。
在設計方法研究中,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與明清私家園林在設計思路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制訂具體設計方案時,可以充分借鑒明清園林的設計特點和手法。
基于人的高級需求,我們要求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應當提供人性發展空間,營造藝術感知氛圍,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加強社會和諧基礎。而古人對于私家園林的設計要求,一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融合,二是體現主人的審美志趣和精神追求。環境行為學設計強調可意象性,私家園林的設計恰巧善用意象,往往利用對自然景觀的概念化和意象化造景,藝術表達上隱喻、含蓄。
明清私家園林在整體布局上的特點是主題多樣(如圖1),即將園林劃分為各異的區域,主題或為山水,或為花鳥。因而在公共空間整體布局上,我們將景觀分為若干小的組團,并賦予其運動、休憩、觀景等不同功能,展現其領域性。具有不同需求的居民被劃分到不同的景觀組團,也能更好地加強他們之間的社交密度,提供人性發展空間,加強社會和諧基礎。
景觀組團的劃分方法,一是通過小區內主干道,同時也綜合利用各種環境要素。主干道是基于居民在上午的通勤需要,提供便捷的交通路徑。同時,根據環境行為學理論,這種道路加中心的組合,也有利于居民對小區的整體布局形成印象,加強心理領域感。除主干道外,景觀組團利用植被、水源、建筑等進行圍合,心理領域感進一步加強,同時提供一定的私密性。但這種圍合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明清園林講究“隔而不塞”(如圖2),在提高相對私密感的同時,給人以通透、自然之感。透過這些植被、水源,處于景觀組團中人仍能看見組團之外的事物,一方面增加了視覺上的層次,另一方面也符合園林設計中“遠借鄰借”(如圖3)的審美志趣。
明清園林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融合,因而在設計中,我們借鑒古人通過景觀營造山水自然意象的手法,不僅滿足了美學上的要求,更通過這種可意象性增強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構筑社會生態環境。
對于每個景觀組團,其中也設置相應的休閑步道,構成每個小型景觀的行為軌跡。由于周圍環境要素的圍合,組團的入口設置較小,一方面是私密性和領域性的需要,同時也符合園林設計中“欲揚先抑”(如圖4)的手法。沿入口進入景觀,給人豁然開朗的心理意象,行為軌跡的設置“曲折縈回”(如圖5),增加空間感的同時,也使居民在行走的過程中更好地感知自然景觀,達到“余意不盡”的效果。

此前的分析表明,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主要思路是充分利用人的行為與感知作為媒介,打通內在需求和外部環境,使其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思路本質上是利用環境給人的心理印象,構造人的心理環境,或者說個人環境的過程。因此,在基于環境行為學進行設計時,最基本的原則是通過環境營造的意象,影響人的心理,即可意象性。可意象性的具體實現依賴于人的感知過程,因此,必須以人對環境主動的感知作為線索[10]。由此可見,對可意向性的分析,實際上是對人的行為軌跡的分析。
而對于具體設計原則,則主要是基于對人的需求分析,總的來說,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最終的目標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與高級需求。要求環境設計具有可意象性,其設計要素包括行為軌跡、私密性和領域性。在對空間的處理上,結合明清私家園林的設計思路,強調道路的曲折和變化,空間的層次與分隔,加之其私人屬性,對應行為軌跡、領域性和私密性,但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借鑒的并不是明清園林的傳統中式風格,傳統風格并不符合現代小區的實際需要,因此小區景觀的具體表現上仍然是現代的。我們所借鑒的是明清園林的整體布局、空間劃分、行為軌跡以及概念上的可意象性和對高級追求的滿足。
(一)整體空間布局設計
在居住區空間整體布局上,要重點考慮居住區公共空間景觀的連續性。空間景觀連續性包含道路交通,空間綠植,建筑材料等。在園林的設計中,空間在曲折多樣的形態下依舊保持道路的流暢與連通,空間材料統一,建構筑物形態多元但不突兀。在整體性理念的基礎上,居住區空間的設計中(如圖6),局部空間布局設計雖主題多樣,空間設施豐富,但是設計依舊保持空間整體的協調對稱與統一。
(二)空間劃分設計
在居住區空間劃分上,結合居住區的地理環境、空間特點與居民需求,參照場地空間面積進行多元化散點式布局(如圖7),參考園林主題多樣的設計思想,滿足居住區不同年齡層次人群活動需求基礎,如兒童群體使用的游樂園(如圖8)、青年群體的運動場與大眾休閑步道等。在對空間進行劃分時,采用園林隔景、借景、障景等(如圖9、10)設計手法營造出空間的私密性與領域性。
(三)行為軌跡與可意象性空間設計
行為軌跡設計以營造合理有效的道路交通功能為主(如圖11),在居住區公共空間道路交通設計中,大致分為快速通道與慢行空間。快速通道是完成居住區有效交通的主要路徑,為了提高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步行或行車效率。而慢行空間則可參照園林設計中曲折蜿蜒的路徑設計。慢行空間區別于快速高效的交通要道,是可有效增加居民與自然互動及戶外休閑的場所,在居住區公共景觀空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空間中設置可識別的景觀小品、構筑物(如圖12)、燈光等可提升居民對空間的意象感知,形成不同空間意識上的感知與辨別。

環境行為學的基本理論符合公共空間復雜性與包容性設計的需要,公共空間的設計應將人的活動作為中心與主導地位。如著名建筑評論家伯納德·屈米所說,“空間在事件中轉化”[11]。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需要在環境行為學的理論基礎上,分析人的需求、人的行為與外部環境。分析認為人的心理需求需要通過環境得到實現,而人的心理與環境之間的媒介是人的行為活動。因此,設計師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要通過環境去影響人的行為感知,最終影響人的心理。
本文的分析結果將對基于環境行為學的空間設計起到了一定的發展和促進作用。然而,環境行為學所研究對象是各種環境因素與人構成紛繁復雜的有機整體,而我們僅僅只是選擇了居住區開放空間這一環境構成和人口結構較為簡單的案例進行了研究。因此,如何在更為復雜的空間中應用環境行為學,如何超越現有設計手法找到新的設計要素,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第1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8;c1963.
[3]高橋鷹志.環境行為與空間設計[M].第 1 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6.
[4]陳雪.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城市公共空間動態景觀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5]符文成,范英俊,呂曉.環境行為學視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間動態景觀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10):63-65.
[6]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第 1 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
[7]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 翟朝翔.第 1 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
[8]李斌.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J].建筑學報,2008(02):30-33.
[9]張旭政.基于環境行為學在高校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析——以沈陽建筑大學為例[J].設計,2022,35(10):40-42.
[10]李翊,傅誠.環境行為學導向下的公共空間活力營造[J].華中建筑,2010,28(07):70-72.
[11](美)屈米(Tschumi,B.).紅不只是一種顏色[M].第1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