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關注制器尚象的傳統思想在現代生活中的設計應用。以古今“器”的演變為線索,揭示文化與制器之間的自然關系變化,人們開始從滿足“物”的基本需求向追求“非物”體驗轉變。探析“尚象”思維與體驗設計的關聯性及具體需求導向。完成物與非物的設計策略遷移,創新出新的體驗設計模式——尚象體驗。該方法回歸文化本源,提出形器統一、文質統一、道器統一3個設計維度,重新構造人、產品、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讓“制器尚象”變為一種新的觀念和形式存在于自然發展空間中。
關鍵詞:尚象體驗;制器尚象;回歸本源;體驗設計;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P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4-0094-05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Shang Xiang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life. Taking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implements\" as a clue,it reveals the change of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Implements-making,and people begin to change from satisfying the basic needs of \"objects\" to pursuing the experience of \"non-objec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g Xiang\" Thinking and User Experience Design,analysis the demand orientation. Complete the transfer of design strategies between objects and non-objects. A new mode of experience design is innovated—Shang Xiang experience. This method returns to the origin of culture.Three design dimensions are proposed:unity of shape,quality and Dao,rebuild the balance between people,products and environment,so that \"Making from Shang Xiang\" into a new concept and form exist in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space.
Keywords:Shang Xiang Experience;Making from Shang Xiang;Returns to the origin of culture;Experience Desig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sign
中國傳統“制器尚象”主張把有形的“器”作為象征符號,通過模仿自然事物來傳達“器”更深刻的現實意義[1]。而如今,“制器尚象”設計思想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局限于物質產品設計的應用,卻忽視了產品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用戶體驗需求的升級。本文試圖打破傳統造物思想的邊界性,在用戶體驗上引發對“器”的設計策略轉移新思考,主張尚象體驗設計新策略。有利于拓展傳統文化傳播新途徑,對當代中國設計本土化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
制器尚象是中國傳統的造物思想,最早溯源于《周易》“以制器者尚其象”,制器者觀物之象,總結規律,制器為用[2]。精辟地昭示了制器法則——遵循自然現象(規律)制造器具產品[3]。
“器”最早出現在金文中,其本義被作為擬聲詞——狗的叫聲[4]。在《說文·?部》中演化為“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組合起來的會意就是器皿、器具。“器”的產生也離不開時代發展,不同的“器”都在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多便利。最初為了生存,古人類創造了滿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各式器物;經歷社會工業化的發展,機械化代替手工制品,將“器物”變成了“產品”[5];發展到現代的互聯網時代,“物化產品”也開始轉向“非物產品”。
器物是文化遺留在專屬時空中的痕跡[5]。造物的本質是文化性的人類造物活動,而設計是人類用藝術方式造物的文化,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反作用于文化[6]。從造物到設計都是人對自然尺度的深刻認識和把握的結果。人們所從事的設計和造物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形的感受和認識基礎上的一種造型活動。隨著設計從“物”的設計到“非物”設計的趨勢演變,設計在今天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造物中走出來,并不僅僅是做一件物品,而是謀劃一件事情。制器尚象也需跟隨升級,設計策略也應從傳統器物“尚象”遷移至現代事物“尚象”。造物的目的在于服務于人,從設計的角度解決人在適應環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產生好的用戶體驗。
傳統造物設計中“制器”取自于自然靈感,自然給出指示,造物者根據指示制造相關器具。這是人類敬畏、模仿、擁抱自然的本能。隨著人們對自然知識儲備的積累以及思維意識的不斷提升,“制器尚象”設計思維在現代設計中經歷了仿生設計、有機設計、符號設計、裝飾設計等一系列風格設計的演變[7]。時至今日,很多設計師依舊在尋找自然中的設計靈感,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考慮產品自然語義的傳達,而不再是單一以生物為單位的形態、顏色、質感、結構、功能等方面的模仿。西班牙設計團隊設計了一款大蒜調味瓶,如圖1。從形態推敲到人機工程計算再到具體呈現場景模擬,見圖2,產品被設計得更加完善。由此可見,設計師也在以產品本身為出發點擴大設計范圍,設計人機尺寸、包裝結構、使用環境等,規劃產品使用的具體圖景。
簡單來說,設計師從人、產品、環境更加全息的角度展開設計,讓產品更融入于自然環境之中,給予使用者最自然舒適的體驗感受。因此,“尚象”思維在現代應用中仍是整體的設計布局,并不局限于器物本身。然而人們對“制器尚象”思想還存在固有認知,依賴于傳統器具的造物方式,缺少了與時俱進的革新變更。從而導致從傳統造物到現代設計,還沒有總結歸納出適用于現代應用的“尚象”設計策略。接下來從制器尚象的3個“尚象”原則作為切入口。分別從 “造型之象”“造寓之象”“象征之象”[8]總結產品“尚象”的相關要素,如圖3。
(一)視覺尚象。制器尚象的第一層是擬萬物造型之象。曹植《七啟》中說道,“獨馳思乎天云之際,無物象而能傾”,這里的尚象指模擬具體物質形象的事物[9]。例如模仿荔枝造型的白玉鏤雕玉佩。在模仿造型之象上,古今的“器”在“物象”的應用上都如出一轍,提煉相關文化事物的形與色,變成一種可視的符號應用在產品上,貫穿整個產品的視覺風格。例如《京聲京視》App,產品界面將古老的戲曲藝術作為多媒體界面的重塑設計,給用戶帶來了新的視覺體驗。設計師用這種視覺尚象的形式感,讓用戶可以通過感官刺激在大腦產生后象,形成產品記憶。

(二)功能尚象。制器尚象的第二層是擬萬物造寓之象。南宋朱熹認為“言結繩而為網罟,有離之象,非觀離始有此也[10]”。這里的尚象指器的屬性功能模擬。在模仿造寓之象上,主要歸納自然現象對應功能屬性的應用。物化產品更在于產品結構功能的模仿,如魯班根據鋸齒形的茅草發明了鋸子。而現代非物產品會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重構產品功能屬性,將大腦里面的邏輯圖像直接呈現在產品之中。例如,《榫卯》這款游戲以3D模型的方式展示榫卯結構,用戶通過點擊屏幕執行展開、旋轉、拆卸、拼接等操作,展示了榫卯構建的整個過程。所以從“物”到“非物”,其技術手段、產品結構、功能展現等方面都是在不斷升級的。這些手段的設置是產品功能尚象的表現,從而達到引導用戶更快速、更優質地使用產品的目的。
(三)文化尚象。制器尚象的第三層是擬萬物象征之象。發明出來的器物要符合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道趣審美。“器”是記憶和精神的載體,“道”是附著于器物的無形之物,注重人的屬性,更加關注社會屬性的傳達[11]。在象征之象的模擬上,器物的象征性是貫穿整個主題的。例如古代被中香爐,其結構模擬宇宙的天體,無論如何滾動都會保持爐心的燃燒。現代設計中,例如李子柒順應節氣規律生活的IP形象打造。因此,從“物”到“非物”都需建立具有自身思想文化體系的設計理論,這才是產品設計得到提升和被世界認可的關鍵。這種“尚象”是在追求設計的和諧之美,綜合運用人、產品、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提供了超出“物”之外的文化尚象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某個產品超預期的服務體驗,例如,一個人想休息,本來他只需要有一張凳子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而現在這張凳子還有按摩服務,用戶得到了更完美的服務體驗。設計創造的其實不是“座”這個物件而是“坐”這件事。設計從“造物”到“謀事”,“事”里包含著時空各個因素的綜合統一關系,更關注人的主觀感受[12]。隨著社會發展和消費升級,人們越來越關注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產品體驗感。體驗設計是現代化的設計方法,強調用戶的參與融入,把設計作為服務的“舞臺”,產品作為“道具”,環境作為“布景”,力圖用戶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美好的體驗[13]。體驗設計的介入將會為傳統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一)“尚象”與體驗設計關聯。根據前文,產品尚象三大要素可提煉為視覺尚象、功能尚象、文化尚象。以“尚象”思維的特性為導向,結合體驗設計不同層級的專業領域進行關聯分析,找出傳統思想現代應用的需求所在。筆者運用樹狀圖圖解“尚象”與體驗設計的關聯,見圖4。
圖4中羅列了20個“尚象”思維特征:文化事物、產品狀態、物象符號、紋樣提取、產品風格、屬性功能、結構狀態、邏輯圖像、技術手段、使用價值、審美情趣、規律生活、情感共鳴、貫穿主題、和諧之美、情感聯覺、道趣審美。除此之外,以交互環境、數字標識、引導設計、應用設計、數據/信息可視化、導航設計、界面設計、界面布局、普適計算、空間體驗、交互控制、人機交互、可用性工程、情境設計、媒體裝置、聲音設計、生成式設計、軟件開發、情景需求共19個體驗設計專業領域[13]產生關聯。回溯用戶體驗的劃分維度:有形(工具維度)、流程/行動(使用維度)、意義(深層維度)[14],也就明確了“尚象”思維在體驗設計上的可拓展性方向。
需求整理:(1)造型之象與數據/信息可視化、引導設計、數字標識、導航設計、界面設計等體驗設計領域相關聯,意在明確信息傳達,表達清楚事物之間的符號關系。(2)造寓之象與之關聯性較強的是交互設計、人機交互、交互環境、可用性工程、媒體裝置、普適計算等領域,更多強調人的作用以及人機關系問題。(3)象征之象與交互環境、空間體驗、情境設計、情景需求關聯度較高,上升至深層體驗階段,力求任務流程的高完整度及體驗賦能完成實現層目標。
(二)尚象體驗設計模式解決用戶需求。需求來源于用戶體驗的根本目標:快速認識產品、解決生活問題、文化認同達成可持續循環。結合“尚象”思維,創新出新的體驗設計模式——尚象體驗,如圖5。
1.形器統一:工具體驗。“形”與智慧“器”的結合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也”將生活的儀式感在造物過程中變得和諧統一了起來[15]。傳統的傳承不應該只存在表面紋樣的嫁接,而是回歸傳統本身,從視覺尚象的角度對文化符號的形態、文字、色彩進行梳理、篩選和歸納,激發出用戶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記憶。
工具維度是物理產品本身,是人與產品之間發生的最直接觸點,一般是在人們產生行為之前就關注到的體驗[14]。通過工具組合創造事物來表達其意象中的畫面。利用工具尚象,視覺量化客觀存在,維持高質量的產品內容,做到形器統一,吸引更多用戶的興趣關注。
2.文質統一:使用體驗。從擬萬物造寓之象中提煉產品屬性,更多偏向于理性與結構外露的特點。產品的功能始終圍繞事物發生的問題而展開,同時要求在產品體驗中體現基本的效用價值,做到文質統一,強調內、情之積盈和君形者對外、文、形的決定作用。只有“文情理通”,才是“鳳麟極矣”[16]。

從使用體驗維度來看,設計師需要把重點放在以用戶為中心上,并提高用戶參與度及產品可用性等,挖掘用戶自然的生活經驗,讓用戶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可以體驗自然的動態活動,將使用體驗變得更具流暢性。
3.道器統一:深層體驗。“道者,器之道。”“治器者則謂之道”王夫之的看法則更接近的是“器”能體“道”。正所謂“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基于人的自身同一,我們可以意識到“道-器統一體”的根本相通之處在于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統一[17]。
從深層體驗維度來看,實際上就是在做資源的定位和整合。其目的在于讓用戶享受體驗,并處于產品事物的生態場景中,由人、物、場形成一個整體。文化尚象的關鍵在于主體的文化認同,對應其深層體驗的解決辦法,例如,品牌的建立。從品牌角度激發文化,打開用戶深度體驗。通過時間、空間的塑造,為用戶打造一個具有創新性的立體文化體驗。文化終將成為用戶行為和行為不同表現形式的結合體,而品牌作為所謂的“道”終將存在于各種意義之中。
(三)“一體化”尚象體驗。產品服務體驗往往是一個整體構造,將用戶接受和產品使用過程分為3個階段:適應階段、融合階段、認同階段[13]。產品融入了日常生活,能完成用戶的心理預期任務,并能展現產品價值及未來可拓展性。尚象體驗在其中扮演產品驅動力的來源,這個驅動力帶來的轉化分別為適應熟悉、功能依賴、情感吸引。從對于產品本身品質的追求轉向長期體驗——為用戶生活帶來聯動意義。筆者圍繞用戶體驗前、中、后階段展開繪制尚象體驗時間流,見圖6。
圖6可見,一個整體體驗由相關產品、人群及多個場景組成。人的經驗會影響其判斷,尚象體驗則是“取象”與“用象”的過程,將“象”轉化為用戶體驗,重點在于將實際效用交互擴展到體驗前的“預期”與體驗后的“影響”。“尚象”思維的實際應用可以幫助用戶快速熟悉產品、使用產品以及認同產品。“尚象體驗”強調體驗的記憶屬性及可持續發展性,在“體驗”的過程中用戶的期望值也在不斷增加,由“期望”轉向“期待”下一次體驗,從而轉化成了用戶自己的經驗,構成一個循環的體驗周期。

(四)案例分析。故宮文化的出圈帶來了很多熱度,于2019年7月開始,故宮博物院從網站發展到全新App,在數字故宮發布會上一連發布了7款數字產品,其中《紫禁城600》是首個聚焦故宮古建筑文化的App,也是學習紫禁城結構和發展歷史的教育類軟件。整體設計力求更貼近歷史背景的生活體驗,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歷史,從而達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在把握目標用戶文化態度的基礎上進行尚象體驗探索也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從而讓用戶認同故宮文化。例如,建筑故事的講述,從日出到日落,精美的故宮建筑圖繪搭配高級國風色彩,滿足用戶對線上故宮的期待和欣賞。設計團隊合理運用晝夜切換,將程序分為晝夜兩個模式,白天介紹宮殿建筑,晚上講述宮廷歷史(如圖7)。將建筑本身承載的寶貴信息以形器統一的方式清晰易懂地呈現在用戶面前;深刻復現了文質統一的進京趕考歷程;直觀展現了道器統一的宮廷文化,將線上故宮打造成了一個身臨其境的數字體驗空間。
(五)尚象體驗設計策略
1.資源整合:構建用戶體驗旅程圖。作為設計師,最基礎的就是理解復雜組織系統,解決和優化產品服務。“一體化”尚象體驗作為系統的架構,應考慮到人、產品以及多個環境之間的關系,鼓動多主體協作參與、組織多元化產品活動、提供強專業性產品服務等。從用戶角度出發,以敘述故事的方式描述用戶使用產品的體驗情況,設計師需要了解用戶使用過程中的看、聽、讀、說、想、做等一系列自然行為,并時刻關注用戶的情緒變化,從而提煉出產品服務中的設計機會點[18]。例如,專門做國學教育的九典書房,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品,采用線上平臺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快速打造“華夏經典學習社區”。通過分析該產品的用戶旅程圖,如圖8。其中用戶明顯的爽點是線上學習階段,會有迫不及待學習分享的行為產生。從設計的角度考慮,可以豐富分享行為,增加分享卡片用戶DIY的可能,此刻分享這件事就變成了一個可以延續社交的契機。


2.簡化信息:精準取象,強化記憶。簡化思維就是人們在自身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簡單全面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19]。過于復雜的信息提取,會嚴重破壞用戶體驗。設計師在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做設計時應考慮簡化信息,用最少的東西表達足夠多的意思,所謂化繁為簡,對產品的信息及識別過程進行簡化處理。例如,一個易于理解的界面設計同樣也易于此產品的使用。經阿里研究院研究發現,用戶使用線上App產品通常關注的是圖片其次是閱讀文字。可以試著將思路轉化為在圖片中閱讀信息,往往較大面積的圖片具有一定號召力,在整體設計中,僅使用服務于實際用途的元素,再增加不同大小的文字信息作為補充說明,整體排版為用戶提供一個可讀的交流形式,確保用戶與設計師之間的對話是設計師所期望的,干凈、簡潔、可讀性強,如圖9。當遇到一些比較小的icon圖或縮略圖時,增加圖形對比度,清晰描繪出圖形輪廓,或者提取關鍵信息做放大處理,用戶也會快速理解并記憶信息。
3.回溯生活:加強場景化交互行為體驗。當用戶接觸到新產品時,往往認知經驗庫里找不到與之匹配的模型。這種現象在目前很多電子產品中較為常見。因此,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需要結合用戶的生活經驗積累,通過設計介入喚醒用戶產品使用記憶。一句“Hey,Siri.”打開了互聯網AI語音助手服務。用戶心中無數的疑問可以直接通過對話的方式幫助解決。當然語音交互也有其設計的可觸點,Google assistant的語音交互應用開發了一款Turn-talking話輪轉換系統,如圖10,語音助手從簡單地回答用戶問題,到用鄰語交換持續對話,變成了一款可以為生活帶來樂趣的電子產品。此時的產品融入了生活場景,用戶也能全然接受它帶來的美好體驗。
4.品牌體驗:激發品牌文化認同。品牌的打造是長期繁復的巨大工程,是企業產品的自然屬性、歷史、廣告方式等有形和無形的綜合[20]。對于用戶而言,品牌其實就是對某一企業的感覺、認知與印象。品牌體驗屬于產品品牌價值延伸出來的概念,能給用戶帶來情感沖動和情感聯系。用戶品牌“認同感”通常來自個體與社會團體間形成的一致性感知。在設計品牌形象時,既要考慮與自我產品的關聯性,也要考慮品牌間的區別化和差異化,給用戶帶來獨特印象。因此,個體的品牌認同應建立在用戶自我感知與品牌形象一致性時[21]。例如,提升用戶品牌參與度。可以讓群體關系來定義社會認同,讓參與者經歷社會認同后產生一種歸屬感,并在互動中加強這種感知。幫助用戶加深對品牌知識的了解和喜愛,激發對品牌文化的認同。

每一個“物”與“象”都是一個發生學的意向模型,是見證歷史的唯一證據。“制器尚象”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設計方法,不應該局限于“器”的本體語言,可以從解決問題和制造需求入手,關注本體語言的同時,重新審視傳統造物與現代造物。在形式語言的轉變與轉換過程中,發現當代“制器尚象”的新形式與新觀念。此次研究,開展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器”的演變從“物”到“非物”,隨著造物技術手段、產品結構、功能展現等方面的升級,人們對“物”基本需求的滿足也走向對“非物”體驗感的追求。尚象體驗的目的則在于回歸文化本源、保持文化自醒的同時順應時代發展、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傳承文化底蘊。尚象體驗以最直接的方式體現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和文化觀,不是脫離于實際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可以付諸實踐的真實活動。一方面能為產品設計文化賦能;另一方面為用戶提供了自然體驗的機會,從預期到體驗后的影響再到下一次期待,始終圍繞尚象體驗——形器統一、文質統一、道器統一。筆者認為,設計的本質是服務,用戶體驗是設計的來源,尚象體驗可以為設計帶來新的視角,重新構造人、產品、環境之間的關系,設計服務于人,人適應自然。
參考文獻
[1]馬麗媛.“制器尚象”在產品設計中的關鍵因素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2):178.
[2]姚丹.《周易》之“象”論的設計美學內涵[J].中華文化論壇,2015(5):94-97.
[3]陳布瑾,胡錦,“制器尚象”對器物造型的影響[J].裝飾,2003(8):91.
[4]傅定淼.“器”字形聲考[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54-55+18.
[5]李軼南.論中國器物的象征性特征[J].裝飾,2001(1):60-62.
[6]李杰.設計與文化[J].設計,2020,33(02):6.
[7]曹瑞林,蘆佳.《周易》“制器尚象”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4(12):73-74.
[8]楊先藝,王永東.中國古代“制器尚象”設計智慧在當下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0( 41,16):344-352.
[9]張小平.物象與意象[J].文史知識,1993(2):3.
[10]劉華年.《周易》“尚象”設計思維的二重符碼解讀[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21(02):43-47.
[11]楊先藝,何璇.中國古代造物智慧在當代設計之應用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1(02):111-116.
[12]柳冠中,李和森.設計事理學:目標的抽象化與具象化[J].包裝工程,2021,42(12):1-6+31.
[13]胡飛,姜明宇.體驗設計研究:問題情境、學科邏輯與理論動向[J].包裝工程,2018(10):39.
[14]加斯帕·L·延森,孫志祥,辛向陽:《深層體驗設計》[J].創意與設計,2016(6):4-13.
[15]王驍威.淺論關于“技進于道”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兩者的關系[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49.
[16]王晨萱,胡平,曾方媛.和諧的樂感——中國當代產品設計的傳統美學回歸[J].中國包裝工業,2013,34(20):28—29.
[17]楊梅,王龍.傳統道器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延續與發展[J].包裝工程,2015,36(24):75-78.
[18]李飛.全渠道客戶旅程體驗圖——基于用戶畫像、客戶體驗圖和客戶旅程圖的整合研究[J].技術經濟,2019,38(05):46-56.
[19]張書靜.當代設計簡化思維初探[J].作家,2009(08):232.
[20]張路娟.設計管理之塑造企業品牌重要性論述[J]. 西部皮革,2019,41(12):102.
[21]卜鵬翠,馮永輝.品牌認同、品牌體驗與顧客忠誠之間的互動關系[J].商業經濟研究,2021(0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