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洞察可持續社區的特征,探究可持續社區服務設計新趨勢。文章以行動場景作為新的視角,對不同類型社區進行差異比較,洞察服務設計在其中的特征轉變。借助Totnes社區轉型案例的研究,依據參與者類別和目標對可持續社區進行場景劃分。得出可持續社區服務設計未來發展新趨勢。形成以愿景為焦點行動場景,以人/活動/網絡為次要行動場景的動態網絡,提出3個可持續社區服務設計發展趨勢,即確立愿景實現社區共鳴、搭建基層橋梁實現社區共創、將社區作為多維網絡中的一部分。
關鍵詞:可持續社區;行動場景;服務設計;社區轉型;社區營造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4-0038-04
Abstract:Having an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nd exploring the new trend of servic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This paper takes action situation as a new perspective,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to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design in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studying of transformation in Totnes community. It constructs a dynamic network,and obtain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servic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Dividing the sustainable community into scenarios based on participant categories and goals,forming a dynamic network in which the vision is seemed as the focal action situation,people,activities and networks are seemed as the minor action situations,offe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to the service design in sustainable community.
Keywords:Sustainable community;Action situation;Service design;Transition to community;Community design
我國城鎮化率自2011年突破50%至今已有十余年,其引發的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問題在政府和民眾支持下有所緩解。2015年,聯合國提出要發展包容、安全、有抵御風險能力的可持續城市,[1]為中國城市健康發展帶來新的變化和挑戰,亟需更加現代、可持續的社區營造策略。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出現進一步放大了社會朝可持續方向轉型的必要性,以社區、街道為單位的管控與服務引發了一系列新的思考與反思[2]。
從國際經驗來看,各國在邁入50%的城鎮化率時普遍會經歷一段低谷時期,并通過有效的政策和積極社區營造策略解決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英國社區Totnes轉型案例,如圖1,借助行動場景視角從場景、價值、學科鏈接、治理等角度重置服務設計模型,聚焦愿景、參與者、行動等要素的關系,為可持續社區的服務設計提供了新的理解框架。
1887年,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社區”一詞,指建立在血緣、地緣、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認同感的傳統社會生活共同體。[3]可持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是基于“社區”概念發展而來,主張公民信息獲取平等、教育權利公平、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社會系統整合發展。[4]服務設計在眾多工具和方法的支持下不斷為可持續社區推出可迭代的創新方案,其與普通社區在服務對象、利益相關者和互動方式三方面存在顯著區別,如表1。


在服務對象上,普通社區聚焦核心群體,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持續社區則以更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多元群體;在利益相關者方面,普通社區關注社區內部的體系支持,可持續社區重視社會網絡中不同利益相關者協同參與所帶來的價值;在社區互動模式上,前者提供服務的核心在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后者強調管理者的引導作用以及居民自下而上的價值共創過程,共同推動社區環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社區服務模式以社區管理與物業服務為主,難以適應可持續背景下的社區發展目標,并且,對于可持續社區的服務設計研究往往針對某一特定問題。然而,真實世界里,我們面對問題的復雜性超乎想象,這些“棘手問題”中的各個要素相互糾結、影響,并統合為一個整體,[5]構成多場景的系統問題。從行動場景視角抽離出社區復雜系統的框架,可以挖掘其潛在需求和利益相關者,探索促進社區健康發展的深層推力。
(一)行動場景和行動場景網絡
行動場景(Action Situation)是1996年Elinor Ostrom搭建的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簡稱 IAD framework)中的重要概念。[6]行動場景通過內在的七要素分析和解釋人類行為及其結果的規律性,其七要素是:(1)參與者(2)身份(3)行動(4)潛在結果(5)控制力(6)信息(7)凈收支,共同以某一目標為導向,相互作用,如圖2。雖然單個行動場景本身就是一個決策中心,但是支配一個行動場景的要素不僅僅是內生的,也存在于外生相鄰行動場景中。因此,Ostrom提出行動場景網絡這一概念來揭露系統中多場景、多中心的運轉網絡,Christian Kimmich[7]指出劃分行動場景是構建相鄰行動場景網絡至關重要的一步。Michael D. McGinnis[8]將構建相鄰行動場景網絡分為兩個程序,首先,基于定義行動場景7個要素的組成規則來劃分,其次,利用通用治理制度來進行識別。筆者結合Michael D. McGinnis和Daria Gritsenko 的研究成果,提煉出構建相鄰行動場景網絡的基本步驟:(1)指明目前社區存在的問題;(2)明確實現該社區目標的通用任務,將每一個任務視作一種行動場景;(3)列出每一通用任務下不同參與者的身份和目標。(4)梳理行動結果對社區發展的作用,提煉能夠解決核心問題的行動。(5)明確每個行動場景中重疊或相互依賴的組件,揭示行動場景之間的功能聯系,構建行動場景網絡。構建出合理的社區的行動場景網絡,從服務設計過程中來看,打破了單個行為場景閉環,融入多學科視角,形成更加多元共生的場景;從服務設計決策來看,形成了共同決策的積極環境,更多的權利被下放到了關鍵利益相關者手中;從設計實施來看,增強社區凝聚力,培育居民自主自治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二)行動場景視角的特點
1.構建社區共同體:共同體是指一定區域內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其形成發展是由社會關系、地域環境以及社會背景等諸因素決定的,有形無形地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并影響著文化心理的轉換。社區共同體的建設不僅僅依賴于內外的物質資源環境,也離不開社會人文環境的支持,其涵蓋了社區運轉的動力機制、組織文化,以及主體間基于共同價值取向的文化交融。行動場景視角將社群屬性作為外生影響因素之一,強調社區軟文化建設,同時也關注社區目標以及人們為了達到社區目標所做的行動,這將社區共識與參與者行為緊密聯系起來,更有助于分析行為發生和改變的根本原因。
2.關注參與者自主自治的可能性:行動場景視角強調了個體自主治理、社區自主治理的能力和可能性。集體行動需要中間代理的介入,包括被賦予了一定自由裁決權或自主權的公共部門以及民間組織等。如何保障集體行動的中間代理忠于集體愿景與集體利益,是行動場景視角下服務設計額外需要考慮的組織問題,這也為整個社區服務設計的順利展開提供了組織保障。
3.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視角:在以人為中心理念的倡導下,設計容易局限在微觀人類世界的體驗中,從而忽略宏觀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發展變化。[9]以人為中心只是設計視野的一環,而不是設計理念的全部,行動場景提供了一個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視角來幫助設計師拓寬設計惠及范圍。
4.多場景多中心:行動場景視角將系統理解為一個相互嵌套的結構,同時關注內生因素和外生變量。這些外生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處于相鄰行動場景中發生密切的關聯,因此,整個可持續社區作為一個系統,由多行動場景組成,構建出多場景多中心的運轉體系,通過多層次社區與合作網絡系統提供社區服務。打破了以往社區中上下級指揮與服從的權威體系,形成自發的多場景多中心狀態。
行動場景視角圍繞某一問題展開分析,從參與者身份、類型、目標以及采取的行動展開討論,依據不同行動場景中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以及對問題的影響力來明確焦點行動場景,構建多中心行動場景網絡,這樣的網絡結構是通用且靈活的,能夠在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中傳播,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者可以依據對框架進行拓展,挖掘問題根源,不斷產生并更新指導策略。
本文基于行動場景對可持續社區服務設計進行系統和具象的分析,揭示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社區服務設計新趨勢。首先,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可持續社區的目標、參與者等要素都具備差異性,結合服務設計的研究維度對社區行動場景進行劃分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其次,行動場景視角不僅僅基于單一場景的分析,更加關注不同場景之間的關聯,符合服務設計的全局觀和系統性。最后,行動場景視角強調各個參與者的共創協作過程,組織者作為催化劑引導群體形成積極愿景,鼓勵更多人發揮創造力,協調統籌各要素朝可持續的方向努力,這與服務設計的價值共創理念不謀而合。
(一)TOTNES社區服務設計
Totnes是英國最早宣布參與可持續轉型運動的社區之一,2006年開始轉型至2022年已有16年的歷史,社區主要是在Transition Town Totnes(TTT)基層組織的領導下逐步發展起來,圍繞不同主題開展可持續項目實踐,共同關注社區的食品、能源、氣候、藝術、福利等多個問題,以解決社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生態污染、資源緊缺、文化斷層等問題。
首先,在服務對象上,Totnes社區的服務對象包含了核心居住群體,也囊括了低收入、黑人等邊緣群體;其次,該社區的利益相關者分為社區內部管理層、內部居民、社會其他組織3部分,內部管理層有TTT董事會、TTT Office,內部居民構成核心小組、志愿者、社區居民,社會其他組織有其他社區、資助者等,發展出自下而上的社區共建體系;最后,在核心理念上,社區始終秉持價值共創的理念,引導社區系統圍繞“在環境、經濟和社會方面建立一個快樂、健康、有愛心的社區”這一目標共同推進可持續社區的構建與發展。其設計策略包含以下幾點:
1.基于共建與共享的場景重構:社區鼓勵居民降低對現代社區所提供的服務的依賴性,實現自我生產與消費。社區居民通過自主管理來規劃社區菜園種植結構,由社區內有養殖經驗的人士帶領大家共同實現科學種植與自給自足的目標。居民彼此間通過經驗與技能的分享傳授,讓更多人學會如何與社會和自然相處,這些基于日常生活場景的交流模式,促進了社區意識的形成[10]。同時,社區還通過能源下降計劃實施一種“無石油”生活,致力于打造減少石化產品、能源以及有限資源使用的可持續建筑。社區通過塑造共建共享的社區業態重新定義社區居民的生活生產方式,增強社區黏度與平穩度,基于新場景重塑人、身份、資源之間的鏈接。
2.通過基層組織構建新型社區關系:在服務設計決策上,社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推動社區穩定、安全地可持續發展。Totnes通過建立核心小組,來更好地幫助居民傳遞意愿,也推動上層決策的實施。核心小組由每個項目的代表和董事會以及 TTT 支持人員組成,每個月召開一次會議,為不同居民組織設定戰略方向,并在組織的發展方向上與大家達成一致;作為中間機構,其能夠為居民組織提供資源、資金和能力以推動居民實現自身的目標與愿景;最后,其還能夠通過人員組織對不同的活動提供員工或志愿者。基層組織的建立拉近了居民與管理者之間的距離,推動了社區矛盾的呈現、梳理與化解。
3.搭建連接網絡:對全局的掌控以及產生的影響是衡量服務設計有效性的重要指標,因此,賦予社區以社會功能,搭建可持續發展網絡,是服務設計的重點之一。[11]Totnes 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與歷史遺跡,為可持續社區實驗創造了極佳環境條件。每年社區都會聚集當地的企業家舉辦本地企業家論壇,旨在打造一個有彈性、生態、公正、歡樂的當地經濟,這樣的經濟氛圍促成了社區以自下而上的模式,推動了經濟與產業轉型網絡的形成。在產業方面,托特尼斯從礦產業逐步轉型為以制造產業、觀光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型,倡導土地信托制度,解決了社區內人才流失問題。社區身在城市,從小點著力解決居民最基本的生產、消費需求。
可以看到Totnes除了關注能源的可再生,更加關注社區中的生態、經濟、文化之間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以實現可持續社區的構建。
(二)TOTNES行動場景劃分
社區作為系統有其獨特的復雜性,服務設計范圍也必然會從單一場景向多維場景發展。英國社區轉型小組認為,社區服務設計的7個基本要素是:健康的團隊、愿景構建、全員參與、網絡和伙伴關系、實踐項目、分享與互相支持、慶祝與反饋。這里列出不同的要素下各個參與者的目標和采取的行動,如表2,同一行動場景下的要素具備類似的參與者類別與目標,依據行動場景的作用可以劃分為焦點行動場景和次要行動場景,構成社區動態行動場景網絡,如圖3。
其中“樹立愿景”作為戰略性的要素,帶領所有參與者想象共同的未來,構建社區軟文化,增強社區凝聚力,因此視為焦點行動場景;其他六要素依據人、網絡、活動3個維度歸為次要行動場景。

1.焦點行動場景起戰略性引導作用:“樹立愿景”引導居民一起明確想要共同創建的未來,可持續社區需要在探索中明確核心愿景。行動場景視角下的可持續社區服務設計的核心便在于幫助居民想象未來并采取行動去實現,愿景可以激勵當地居民和網絡伙伴參與到可持續社區的構建中,并不斷思考新的未來形式及其實現的可能性。
Totnes在轉型伊始便明確社區戰略目標為:“在環境、經濟和社會方面建立一個快樂、健康、有愛心的社區”,利益相關者也始終圍繞該愿景思考社區的價值以及下一步的行動,并在不同可持續領域衍生出子愿景,譬如,尋求在個人發展、社區經濟領域建立起彈性且能夠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在食品、建筑材料、能源等領域實現本土化。這些不同領域的目標確立都為次要行動場景提供了行動指南,促進了社區可持續方案的組織與展開。
2.次要行動場景圍繞戰略目標動態關聯:人、網絡、活動3個場景是該社區行動場景網絡中的次要行動場景,其圍繞愿景場景動態關聯,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
首先,“人”是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首先,真正的設計決策與實施需要從傾聽差異個體的聲音與問題開始,鼓勵并幫助他們進行資源鏈接,以拉動更廣泛的成員參與實現價值共創。因此,社區在不同領域建立“核心小組”來支撐合作、重塑社區文化。Totnes在社區中圍繞不同的主題創建了核心小組,如圖4。譬如,維護社區食品資源的“食品集團”小組、增強社區文化交流的“藝術網絡組”、提高居民技能多元化的“技能共享小組”。其次,服務對象不僅僅包含受過教育的白人和中產階級,更覆蓋到一些在經濟和政治能力上的邊緣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參與。在“人”這一場景中,對健康團隊和全民參與的關注體現了服務設計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為社區的平穩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共建共享的“活動”是目標落地轉化的根本。社區愿景得以落地,轉化成為現實,需要以活動為基礎。實踐項目將愿景付諸實踐,慶祝和反饋可以評估實踐項目的合理性,加強社區對社會的影響力。Totnes社區圍繞藝術、食品、建筑、住房和能源等主題,不斷為居民提供服務。自成立以來,組織構建了技能共享活動、幸福支持活動、在地廚藝發展活動、冬天讓社區更溫暖活動等,真正將可持續的愿景和發生的變化帶到參與者所生活的地方。實踐項目過后,團隊采用慶祝和反饋來健康地面對此前存在的爭論,與此同時,團隊成員也更加了解團隊的意義和貢獻,感受團隊正在朝著愿景前進。譬如,在技能共享活動中,核心小組通過組織多樣的實踐項目讓社區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技能共享這一過程,如圖5。這些實踐項目將信息放在一個平臺上得以共享,每個人都被賦予了學習與教學的權利,盡管在此過程中不能獲取金錢上的收益,但是能夠推動了鄰里之間的情誼,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在技能共享項目結束時,TTT董事會進行了一項反饋調查,調查表明“與鄰居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參與技能共享活動最重要的收獲。[12]這種反饋非常積極,核心小組也根據這一點,進一步探索如何擴展活動的多樣性與可能性,讓更多居民參與其中。
最后,“網絡”是可持續社區發展的支柱。合作網絡將更多的社區連接到一起,有助于社區獲得更多可分配的資源。Totnes將自己視作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積極與其他組織交流合作,如圖6。從轉型之初便不斷通過網絡、通訊平臺、媒體來與外界構建聯系,譬如,為了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社區主動與信托基金、舒馬赫學院、KEVICC和南德文學院構建聯系;為了發展社區食物可持續性,社區不斷吸引著周圍的種植園(布里奇敦果園、弗拉頓植物園等)參與到社區園藝計劃中。這不僅僅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創造出創新、交叉、有效、長遠的解決方案,也能夠放大愿景和實踐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一)通過確立愿景實現社區共鳴
“愿景”作為焦點行動場景,對可持續社區的構建有著戰略性引領作用。社區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僅依賴于物質資源,更依賴于人文環境的塑造——涵蓋了社區內運行的組織文化及參與者之間基于共同愿景的文化交融,社區文化是一種包含生態傳播意義和精神價值的資源共同體。[13]率先明確社區的愿景并進行傳播,推動構建社區人文環境,有助于社區內部參與者產生共鳴,增強歸屬感,從而促進社區居民在行為、價值取向、認知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積極的共性[14],推動社區從行政化、流動化的經濟體向人文化的可持續共同體發展。
(二)搭建基層橋梁實現社區共創
從參與者的角度看,可持續社區豐富了社區角色的維度,共創過程發生在多參與者之間,發展出具備橋梁作用的基層領導者至關重要。隨著群眾意識的崛起,社區居民和管理者往往處于緊張關系中,基層橋梁在不同場景中都發揮著重要價值:在愿景場景中,幫助社區居民傳達意愿與訴求,協助管理層制定更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目標;在活動場景中,積極招納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組織社區實踐項目,并搜集活動反饋,優化活動方式和內容;在網絡場景中,其不斷與其他團體構建網絡關系,分享信息和方法,促進社區在社會范圍中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三)將社區作為多維網絡中的一部分
傳統的服務設計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將社區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去研究;行動場景視角下,社區被視為復雜社會互動的多元設計對象之一,更加關注其對于多維社會系統的價值與意義。一方面,社區需要與其他組織構建伙伴關系,進行聯系、項目成果展示、信息共享等活動,拉動更多社會角色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另一方面,將社區置于社會網絡中考慮,更有利于社區資源的可持續性,這里的資源包含了生態、人力、技術等資源,社區不斷與外界進行著能量、物質與信息的循環轉換,為系統內外創造了持續發展的條件與動力。

構建可持續社區是人類在城市化飛速發展中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效實踐,其服務歷經了從經濟引領到愿景引領,從分配資源到共建共享資源,從社會受益者到社會責任者的蛻變,行動場視角更加直觀地抽離出可持續社區運作的系統框架,為服務設計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愿景、人、網絡、活動四大著力點,組織者自上而下地將愿景與理念通過核心小組進行傳播,再自下而上地通過實踐項目,促進了個人行為對系統產生的積極影響,這種良性循環在Totnes社區服務設計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值得在我國可持續社區建設中加以借鑒學習,多場景推動社區乃至社會朝可持續方向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社會學視野下當代中國工業設計的綜合發展趨勢研究”(批準號:20BG12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6: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6.
[2]朱奕冰. \"地瓜社區\"模式給社區治理帶來的啟示[J]. 學園,2017(22):2.
[3]蔡邑鵬. 治理理論視域下石獅市社區管理改革探析[D].華僑大學,2013.
[4]Hamstead M P,Quinn MS.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Economics:Theoretical Convergence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LocalEnvironment,2005,10(2):141-158.
[5]劉新,莫里吉奧·維倫納.基于可持續性的系統設計研究[J].裝飾,2021,344(12):25-33.
[6]聶飛.行動情境:IAD框架下農民工家庭化遷移的鄉城情境分析[J].黨政研究,2019(03):116-125.
[7]Kimmich C. Linking action situations:Coordination,conflicts,and evolution in electricity provision for irrigation in Andhra Pradesh,Indi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3,90:150-158.
[8]McGinnis M D. Institutional Analysis,Game Models,and Polycentric Governance:Contextualizing IAD via Networks of Adjacent Action Situations[C]//APSA 2010 Annual Meeting Paper. 2010.
[9]崔藝銘,張帆.整合創新驅動下的服務設計模式研究[J].設計,2021,34(09):55-57.
[10]趙世寬. 基于服務設計思維的可持續社區設計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9.
[11]陳其端.論服務設計的“全”視角價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04):141-144.
[12]Gui X,Nardi B. Sustainability begins in the street:A story of Transition Town Totnes[C]//EnviroInfo and ICT for Sustainability 2015. Atlantis Press,2015:361-370.
[13]朱以財,劉志民.從“共建”到“共鳴”:“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的價值取向[J].教育學報,2019,15(05):70-79.
[14]馬健. 可持續社區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研究_馬健[J]. 天津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