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實踐課程是最近這些年來設計學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內新增加的核心課程之一,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是以創新型人才的培育為目的的教學舉措。通過環境設計二年級“創新實踐課”,以城市公交車站站亭設計競賽為例。探索了將創新思維培養拓展到創新實踐訓練的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建立系統思維,實現對城市空間與人的行為的關注。
關鍵詞: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設計;設計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4-0078-05
Abstract:”Innovative Practice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newly added i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lan of design major in recent years. It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s a teaching measure aimed a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Course\" of the second year of environmental design,take the design competition of urban bus stops as an example.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extend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was explored.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systematic thinking from a more macro perspective,and realize their concern for urban space and human behavior.
Keywords: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practice;Innovative design;Design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在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本科教學在低年級階段通常強調對繪畫和造型的課程訓練,容易使學生對設計的理解趨于形式化,并導致了缺乏理性邏輯思維。而設計課程的訓練以虛擬課題為主,缺乏實戰演練[1],以這種課題培訓,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于相關技術的掌握和綜合處理能力的培養,并且容易造成以下兩個方面的脫節:一是設計概念與真實場地的脫節,設計更加偏向于注重異想天開的發散性概念,最終將場地以平面化圖紙呈現,而圖紙符合審美以及可視性作為結束課程作業的標準;二是設計圖紙與實際操作脫節,忽視了材料、工藝、成本等客觀因素以及規劃的可實施性與真實實踐要求相去甚遠。但現實的課題通常過于工程化,缺乏創新空間,并且相對復雜,低年級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困難重重,難以把握[2-3]。近年來,新增設的“創新實踐課程”對傳統教學體系進行合理補充,在探索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語中的“創新”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書》中,“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主要是指制度形態的革新和轉型。英語中的創新“innovation”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作為一個學術概念被提及。創新是指新技術、新發明在生產中的首次應用,是指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是在生產體系中引進一種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是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4]。之后該詞詞義泛化延伸,用來指代人的主觀作用推動下產生的前所未有的設想、技術、文化、商業或社會方面的關系。而實踐則是對世界有目的的認識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在一定社會組織中溝通主客體的媒介,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性和客觀物質性[5]。創新實踐是指通過事物的相關規律、屬性和關系而產生的新發展或新的應用,能夠較以前的實踐更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6]。

現代大學教育愈發重視關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眾多學者也開始關注大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羅慶生、韓寶玲在《大學生的創造力》一書中從教學內容上歸納出創新力,分為理論學習篇、技法訓練篇、能力提高篇,分別從創新原理,創新原則以及創新技法三方面系統地闡述大學生創新思維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體系構建[7]。洪凱在其博士論文《創新思維與創新設計技法研究》中詳細闡述了創新思維技法的概念及其實際運用[8](表1)。蔣里和福爾克·烏伯尼克爾在《創新思維:斯坦福設計思維方法與工具》這本書中介紹了斯坦福大學的設計思維課程,包括方法、工具、實驗室組建與案例研究,清晰全面展現了斯坦福大學關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方式。這些研究對本課題教學工作的展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9]。
本科二年級教學是學生從基礎美術訓練向設計初步的過渡階段,是設計認知與思維轉換的關鍵階段。 本科二年級“創新實踐課”共48學時,憑借本系教育部“基于工程技術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平臺資源優勢,選取真實的競標項目或競賽課題進行教學,既能保證教學培養計劃的可行性,也能讓正處于從繪畫訓練向設計訓練過渡的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設計實踐。
本次課題以武漢市舉辦的以“城市窗口”為主題的公交站點設計競賽為設計任務。該競賽的獲獎方案有機會在武漢大道的實際建設中實施,是一次充滿挑戰的創新實踐設計之旅。參賽者可以自選武漢大道上的任意站點進行設計,可針對地理環境、城市問題、人群行為、地域文化等因素展開調研。同時,業主提出的限制條件較為寬松,為同學們發揮創新思維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在教學組織上,課程教師組由4位指導老師以及兩位研究生的助教組成。教學過程中,4位老師負責整體課程的全程指導與講授,同時負責設計后期的施工環節指導,研究生助教在課程中幫助各組同學們理解設計主題,解答設計技術問題。設計后期實施環節,教學組聘請設計院、廣告公司,以及政府三方專家參與課程指導。教學流程中安排中期與終期兩次公開評圖和一次公眾參與問卷調查,讓同學們的方案獲得了充分的評價反饋,確保了設計的深度與連貫性。
(一)教學目標與特色
區別于傳統的設計競賽及課程設計中以檢查平立剖圖紙深度為標準的環節控制模式,這次課程采用教室+現場+工廠車間的混合教學模式,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連貫性,學生原創思想與深化的可行性,公眾參與與未來可開發空間的延伸性。將創新設計理論和技法的學習與運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如下4個教學環節:理論學習階段(8學時)——創新思維學習;概念設計階段(16學時)——多元思維切入;深化設計階段(8學時)——綜合評價分析;設計實施階段(16學時)——施工細節完善。在教學完成之后,學生繼續參與公眾反饋階段,以實現創新實踐在未來公交站亭推廣中的繼續延伸。
(二)教學流程與層次
在教學流程上,首先通過課堂學習創新理論與技法,運用案例分析與課堂練習,使同學們對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的流程有了初步認識;其次,分組調研選址,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從不同的思路提出競賽概念設計方案,運用計算機建模模擬現場真實建成效果,同時通過地理信息數據對基地進行空間分析與現場評估;然后,綜合評估優選方案,進行設計深化;再制作等比例模型;接著下沉工廠推敲制作構造節點,控制成本;最后,現場安裝,引導市民參與評價,根據綜合反饋意見調整建成效果并投入使用。課程的每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創新,讓同學們體驗了從創作到實踐的過程,充分凸顯了創新實踐課程的特色(圖1)。
(一)理論學習階段——創新思維學習
課程借鑒現有的創新思維培養方法,將理論學習大致分為兩部分內容: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新思維技法訓練。創新思維培養是從哲學、美學與工程學出發,以構建理論體系以及學習設計流程為主,在教學中結合本次課程的設計題目和目標進行詳細講解。創新思維技法訓練又分為若干訓練法,如德爾菲訓練法、類比模擬訓練、特性列舉訓練、逆向思維訓練法等(表1)。在教學中通過案例演示、游戲參與、隨堂作業、真題模擬等方式讓同學們快速理解和運用各類技法。通過以上訓練,使學生對創新設計形成一定的認知體系與理論框架,從而能夠在設計中發散思維,探索設計與自然,人文以及社會之間關系。

(二)概念設計階段——多元思維切入
經過上一階段理論與技法的學習,同學們對創新概念,創新思維技法以及創新實施框架有了基本的認識。接著進入概念設計階段,老師引導各組同學們捕捉設計靈感,提煉設計概念,將各種設計概念通過激智類思維頭腦風暴法一一展現出來。A組:弧島。從基地出發,通過親身體驗形成設計目標,體現為目標驅動類創新思維方法;B組:城市的旋律。著重于問卷調研與人群追蹤,通過對事物要素進行分類,以及逆向追蹤分析展開設計,充分發揮了激智類思維中的德爾菲訓練法以及檢查單式訓練法的作用;C組:傘。關注武漢獨特的氣候環境,側重舒適度,體現的是靈智類思維中的直覺思維法;D組:文明之光。從公交站臺造型切入,凸顯荊楚地域文化特征,運用了形象類創新思維中類比與聯想的方法;E組:城市新象。突出技術優先,設計未來感十足的站臺,也是靈智類思維中創意思維的表達;F組:預制與組合。從實際入手,運用預制與組合的概念,充分考慮了時間與空間,構造與安裝,成本與回報等多方面要素,發揮多維度立體思維創新技法。該過程充分發揮出同學們的想象力,學生的感性認知與對設計的判斷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表2)。各組新穎的設計概念,不同的出發點,通過不同表達方式建立對公交站的初步認知。
(三)深化設計階段:綜合評價分析
隨著方案的深入,設計需要逐漸從概念向可操作性轉換。這個環節也是創新與實踐在課程中銜接的關鍵節點。在這個階段,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在眾多概念中學習如何進行取舍,同時需要協同政府部門,廣告公司,施工方之間的聯系與配合。指導教師組首先與交委公交辦進行溝通,確定實施方案的工作進程與設計大體框架及意向;其次,引導學生對概念方案進行比較,運用立體思維創新技法,從多角度系統全面地權衡功能、形態、材料、環境融合度、成本、可實施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分。由于武漢三鎮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公交站之間的距離,以及停靠車次的數量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而車站的設置需要有一定的彈性。因此,最終在B組問卷調研和人群跟蹤方案和F組預制與組合方案中進行綜合,得到最終實施方案。實施方案需保持造型的簡潔,色彩沉穩和材質耐熱耐寒,并且也易成形,方便組合,在造價上也需要可控。因此,在該設計階段,同學們對實際情況的綜合比較與平衡協調能力,以及與業主溝通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圖2)。


(四)現場實施階段:施工細節完善
現場實施,是將實施方案通過等比例模型進行細化并進行實地安裝的過程。如何實現原創設計到實際施工的一體化,如何實現組合、連接、安裝是該階段的學習要點。通過在工廠制作模型以及與廣告公司溝通,同學們發現現場實施過程也充滿著創新,傳統工藝和經驗與現代創新設計思維時時碰撞出美妙的火花。在制作部件過程中,同學們與工人師傅一起探討改良設計細節。最終制作出獨創性的預制連接件,將雨棚、廣告牌、支撐骨架直接連接起來,并達到隱藏螺絲接口以及使縫隙最小化的效果(圖3)。雨棚的連接設計也頗為巧妙。分塊式雨棚通過連接件的收口設計,有效地解決了原來整塊式雨棚很難承受高荷雪載與風載的弱點(圖4)。構造柱拉絲設計,既能增強柱子本身的強度,同時也凸顯了其觸摸感,防止各種牛皮癬廣告的粘貼,充分體現了實施過程的再創造精神。


在與廣告公司的溝通中,項目組創造性提出運用新型LED燈帶,既提高了燈箱的亮度,也使燈箱厚度減少至原來的一半。此外,廣告的倒裝設計,讓原來需要兩個人同時操作的廣告安裝,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完成,大大節省了實施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圖5)。現場實施使同學們有機會直接參與一線施工及多方溝通,促進了學生運用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五)公眾反饋階段——創新實踐延伸
設計樣品實地安裝完成后,我們將設計方案登報征集意見,讓市民參與評價。這是設計能否正式投入使用的最后檢驗環節。同學們在這一階段對多個城市公交站點進行調研,思考設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對其他優秀案例進行學習,吸取經驗。同時,將市民反饋的意見進行綜合比較,調整完成最終設計。這一過程讓同學們切實體會到了在設計中使用者優先,公眾參與的重要性,也收集到了更多的改進信息(圖6)。

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最終實現了模塊化公交站的批量生產并投入使用(圖7),設計過程到此本應告一段落。在行業專家的溝通和支持下,老師和同學們得到了很多延伸性反饋信息。甲方也希望將模塊化公交站的設計模式進行推廣,服務其他城市,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因而項目完成后,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將公交車站設計方案編輯書籍回饋社會,并將方案發布于工信部平臺供其他城市公交建設參考。這也讓同學們認識到設計師的社會責任。同時,協助甲方申請政府專項基金,用于推廣使用LED燈,實現綠色節能公交理念。
本次持續近一個學期的創新實踐課是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嘗試。通過教室+現場+工廠多場所教學的方式,凸顯了創新設計教學的各種嘗試:第一,引入真實課題,將創新思維培養與設計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從實際出發,關注城市,關注人的行為,考慮城市功能與空間的關系;在信息收集與思維碰撞的訓練過程中,同學們學會把握設計的要點與參與設計的深化。第二,通過創新思維的引導,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思維與角度出發,提出多種可能性方案與綜合比較,保證了方案之間的個性特征。第三,以訓練目標為導向的教學環節設置,保證了方案到實施的完整性與深度,也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到市場的壓力與成果制作過程的控制難度。第四,在與業主、工廠資深工程師、特邀專家以及市民的多方溝通與合作中,學生們逐步體會到了協調設計的工作方式,也產生出了許多新的碰撞與靈感。除此之外,教學過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設計周期過長難以保證同學們的全程參與,以及實踐課題與課程周期的同步性很難達到最佳。這些是創新實踐課以后需要改進的問題。
因此,創新實踐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單一方向與序列邏輯的設計過程,也不是創新與實踐兩個已知概念的簡單相加。在不同領域,創新實踐有著不同的內涵。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創新實踐是同學們對設計對象進行認識和改造的過程,是在設計思維的交流和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碰撞中,實現創新引導實踐,實踐激發創新創造的設計過程。本校基于工程技術的人才培養平臺創新試驗區,在設計教學中將繼續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觀念,為學生帶來更加開放的視野與未來發展空間。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1YJA760019);湖北省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2022BAD094)
參考文獻
[1]彭雅莉,徐伶俐. 融合海洋文化的“包裝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 設計,2019,32(5):103-105.[2]宋玲,王健慧,朱宏軒. 高校藝術類人才“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J]. 設計,2019,32(9):136-138.
[3]郭永艷. \"新文科\"背景下產品設計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模式探索[J]. 設計,2022,35(20):106-108.
[4][美]熊彼特. 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90.
[5]陳曄,徐晨 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11:104-107.
[6]龐元正.創新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大課題[N].《人民日報》,2006.09.08(15).
[7]羅慶生,韓寶玲. 大學生創造學:技法訓練篇[M]. 北京:建筑材料工業出版社,2001:30
[8]洪凱. 創新思維與創新設計技法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2006:25
[9]蔣里(德)福爾克·烏伯尼克爾 創新思維:斯坦福設計思維方法與工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2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