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管幫超
(1 上海市崇明區生態農業科創中心,上海 202150;2 上海市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 202150)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心任務。同時,2022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頭等大事,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著力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1]。這些均為上海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科創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上海市舉全市之力支持崇明區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以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任務為牽引,不斷將崇明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向縱深推進。同時,崇明區搶抓先行共建機遇,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科創島,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崇明區農業科創排頭兵、先行者的作用,筆者擬對崇明區農業科創島建設現狀進行梳理,并針對農業科創空間、創新主體、支持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推進崇明區農業科創島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目前,崇明區承載著全市約1/3的基本農田,擁有全市最多的農業從業人口,是上海市重要的“糧袋子”“菜籃子”和綠色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也是上海市較具發展空間的未來農業示范區。近年來,崇明區堅持“高品質、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發展理念,在提高創新能力、培育創新主體、完善創新體系、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在農業科創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
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崇明區大力推廣‘江海21’河蟹、崇明白山羊、‘南粳46’水稻、崇明水仙等特色良種[2],全面實施了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工程[3],全覆蓋推廣應用了化肥農藥減量、休耕輪作、秸稈綜合利用等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從而有力提升了地產農產品質量,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近年來,崇明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設施農田建設、“機器換人”基地創建、大型智能溫室建設等工作,廣泛應用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機及監控監測終端等,當地農業技術裝備水平提升較快,農業機械化、工廠化生產進入了新發展階段。例如,2022年崇明區水稻生產機械化率達98.11%[4]。
近年來,崇明區多渠道拓寬農業招商渠道,引進并實施了正大崇明300 萬羽蛋雞場、由由中荷現代農業創新園、源怡智慧花卉生態園等一系列重大高科技農業項目[4]。同時,依托大項目的資源優勢和集群效應,崇明區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基地為載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近年來,崇明區積極開展區、院(校)、企科技項目合作,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等,研發應用了種質創新、農業生態循環、水稻生物育種等技術。同時,崇明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順利實施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稻技術合作項目,并為FAO南南合作等重大活動提供服務[5-6]。通過科創交流與合作,崇明區生態農業科創中心建設初見成效,自2019年以來,崇明區先后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并啟動了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創建工作。
目前,崇明區農業科創島建設雖已初見成效,但是仍存在以下問題和短板:(1)需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功能定位,且缺少有效集聚資源優勢的空間平臺。(2)在種源、生態和智能等重點領域,高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及其應用場景不夠豐富。(3)大項目的帶動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需進一步強化。(4)農業科技深度合作和專項經費投入不足。
為進一步推進崇明區農業科創島建設,亟須進一步在目標定位上加強功能布局設計,在建設內容上明確立足當前和本地、面向未來和全球的路徑模式,在條件保障上不斷加大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和投入力度。具體建議如下。
3.1.1 規劃建設科創發展功能區
統籌“三島”農業發展布局,重點在現代農業園區、港沿鎮、新村鄉等區域,規劃建設特色種業、設施園藝、現代養殖、農產品加工等農業科創發展功能區。同時,聚焦農業科創發展功能區的主導產業,著力提升現有基地的智能化、融合化、園區化發展水平,并有針對性地引導新企業、新機構入駐共建,進一步拓展和完善農業科創發展功能區的科技研發功能、產業集群功能、交易服務功能。此外,結合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農業科技先行區等的創建工作,加快建成3~5個產業特色鮮明、產學研互動高效、公共配套完善、空間尺度適宜的創新發展片區。
3.1.2 升級打造科創服務公共空間
聚焦崇明東部地區,聯動現代農業園區,打造相對集聚的農業科創服務中心、產業孵化園。同時,積極拓展完善相關空間設施條件,協調科研專家團隊、創新創業組織和科創服務機構入駐運行,一體化開展產業技術研發、轉化交易、科創展示等服務,合作建設并運行崇明種業創新中心等空間載體,提質運行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崇明區生態農業科創中心等服務載體。此外,依托農業科創服務中心和產業孵化園,常態化舉辦農業科創路演研討活動,深化基地共建、產業共建等服務模式,探索舉辦智能溫室、智慧農機等創新設計大賽,打造開放、共享的科創服務中心平臺。
3.2.1 組建并運行農業科創聯盟
依托上海市科研院校資源,組建區、院(校)、企共同參與的農業科創聯盟組織(下設產業研究院、種業實驗室、科技基地、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同時,推進農業科創聯盟組織深度融合,聯合承接市級、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任務,聚焦崇明區蟹、羊、米、菜等重點產業,聚力開展種源、生態、智能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產業化應用研究,加快破解農業“卡脖子”和短板技術問題,有效促進崇明區農業產業技術升級,為上海市乃至國家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
3.2.2 實施大項目科創引領工程
以部(市)農業科技產業園、示范區、先行區等的創建工作為牽引,引培科技引領型農業大項目,集成“農業硅谷”效應。例如,引導提升由由中荷農業創新園、正大崇明300 萬羽蛋雞場等大項目的引領意識和能力,統籌、強化農業科技產業園資源整合。同時,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持續引培現代種業、農業智能裝備、集采集配等高精尖型項目落地發展,不斷擴大崇明區農業科創工程的窗口效應。此外,進一步加強農業大項目中的綠色生態、減排降碳、降本提質增效等技術的研發應用,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逐步實施崇明區大項目核心技術國產化改造,打造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具有引領地位的高新產業項目,為全國農業科創產業項目提供案例參考。
3.2.3 實施科創企業培育計劃
具體措施為:(1)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2)鼓勵以企業為主體承擔科技研發計劃,著力培育一批研發投入大、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3)面向現代種業、生態農業、農業智能裝備、農產品加工、農耕文旅等高精尖和高附加值產業基地,強化鏈式融合,加強技術支撐和人才輸送力度,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產業聯合體。
具體建議為:(1)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成立區、院(校)、企合力推進實施的組織機構,強化科創資源統籌管理,設立涵蓋項目、人才、基地等資源的農業科創島專項,支持崇明區開展國家級或市級農業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的創新工作。同時,發布可持續的制度文件,逐步形成符合科學規律、靈活高效、自由開放的一體化制度環境。(2)試點開展科研院校主導的實驗室和試驗基地共建,鼓勵農業技術人員兼職兼薪,支持科技人才靈活入駐崇明區企事業機構。同時,聚集培養一批以青年技術人才為主、具有產業影響力的農業科創群體,探索開展崇明區首席科學家、產業帶頭人、科技農民等典型人物評聘活動,不斷充實產業科技服務人才庫。(3)探索設立企業參與的農業科創基金,通過募集社會資金開展農業科創研發活動,形成多方共促農業科創的活力氛圍。(4)加大資金和用地投入。通過農業科創支持政策的統籌創新,加大對重點科創的基礎條件建設、科創課題研發、科創機構運行等的財政投入和用地支持。
對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等一流農業科研院所,打通深度融合的合作研發和人才交流渠道。同時,持續開展國際交流,深化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對接合作,重點借鑒荷蘭、日本等國家在農業智能設施、生態種養等領域的經驗做法。
及時總結崇明區農業科創島建設的重要價值、進展成效和典型經驗,充分利用媒體渠道,宣傳推介崇明區探索和實踐科技服務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積極推動崇明區農業科創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
近年來,崇明區以特色種源島、綠色食品島、數字農業島為目標,按照“1+1+3X”建設思路,打造了一個設施相對集中、產學研互動密切且深度融合的農業科創空間平臺,建設了一個聚力推進重點產業種源、生態、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應用的農業科創聯盟,培育了一批擁有核心科技和品牌競爭力的企業主體,運行了一批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高科技項目,形成了一套有效支撐農業現代化先行先試的制度體系,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持續發力,如充分匯集區、院(校)、企研發優勢和創新創業活力,參與承擔國家農業科創戰略任務,示范引領3~5項農業“卡脖子”和短板技術,將崇明區建設成為立足上海、領先全國、面向全球的農業科創策源地,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成為與世界級生態島相匹配的農業科創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