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鍇 包蔚 徐樺 朱曉蕓 吳真善 黃明皓 王絡繹 余海芬 朱麗萍
(1 上海市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201899;2 上海市嘉定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 201899)*為通信作者
上海市嘉定區擁有眾多的農業“老品牌”,如嘉定白蒜、黃渡番茄等。嘉定白蒜是嘉定區地產農產品,具有蒜頭肥大、色澤潔白、辣味濃烈等特點,1980年嘉定白蒜種植面積達3 000 hm2,是當時嘉定區出口創匯的主要農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且在2010年獲全國地理標志認證;嘉定蠶豆以享有“三白”(即白皮、白肉、白眼)而著稱,被選為上海城隍廟五香豆的正宗原料,為嘉定區傳統特產之一;嘉定區蔬菜產品中的小八葉塌菜、黃渡番茄、南翔羅漢菜均為傳統名品。這些農業“老品牌”都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近幾十年來其生產規模持續萎縮。當前,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的影響下,嘉定區農業“老品牌”正逐步走向復蘇。在此背景下,筆者擬對嘉定區農業“老品牌”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其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關對策,以期推動嘉定區農業“老品牌”高質量發展。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嘉定區特別注重農業“老品牌”的種源原創性。近年來,為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嘉定區在種源農業發展上積極探索“嘉定模式”,發揮區內優質種源企業(上海惠和種業有限公司、上海申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在蔬菜育種領域的資源優勢,把握西甜瓜、鮮食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嘉定綜合試驗站的發展先機,保持梅山豬、湖羊等特色畜禽種質資源的競爭優勢,并積極推進農業種質資源的收集和提純復壯工作。目前,嘉定區已構建嘉定白蒜、嘉定白蠶、牛踏扁毛豆、黃狼南瓜等100 份農業“老品牌”的種質資源,保種梅山豬、永輝湖羊、朱橋王鴿等地方畜禽良種,實現嘉定白蒜脫毒苗的技術突破,完成對南翔羅漢菜的提純復壯,選育出羅漢菜新品種‘嘉秀’,并在11家合作社種植,為部分農業“老品牌”恢復生產奠定了良好的種質資源基礎。
在政策引導下,嘉定區不斷加大對嘉定白蒜、黃渡番茄、南翔羅漢菜等農業“老品牌”的種植推廣力度,努力讓更多人品嘗到嘉定傳統味道。2016年,嘉定區扶持的上海百蒂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注冊“黃渡番茄”商標,目前基地生產的番茄已通過有機認證并入駐盒馬商超。2020年,嘉定區財政局安排專項資金,以保護和開發農業“老品牌”[1]為目的,給予企業和合作社制種補貼,其中,白蒜、白蠶每667 m2補貼5 000 元,羅漢菜每667 m2補貼3 000 元;給予規模化白蒜種植企業和合作社種植補貼,每667 m2補貼1 000 元。目前,嘉定區的白蒜種植面積近30 hm2,預計到“十四五”末,白蒜種植規模可達66.67 hm2以上,并推進嘉定白蒜“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發展。
嘉定白蒜、南翔羅漢菜、黃渡番茄、梅山豬等農業“老品牌”曾經是嘉定人餐桌上的美味和農民致富的法寶,尤其是嘉定白蒜,其色白、個肥,瓣形均勻(6~8 瓣),肉嫩,辣味素高達16.7%,全盛時期外貿出口量近萬噸。然而,隨著農村人口和耕地面積的減少、傳統農產品市場的萎縮,這些農業“老品牌”出現了品種退化的問題,其產量降低、品質變劣,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優良性狀。
嘉定區擁有眾多農業“老品牌”,但是相關生產企業分散,且大部分種植土地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影響,存在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問題,其經營模式多為家庭式小規模經營模式,生產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不高,農業“老品牌”產業“小、散、弱”的局面沒有被徹底扭轉,產業競爭力亟待提高[2]。
具體體現為:(1)缺乏宣傳。嘉定區農業“老品牌”缺乏專業的品牌策劃和推廣,過度依賴產品往日的口碑,且消費群體僅為中老年群體。(2)包裝設計簡陋。嘉定區農業“老品牌”缺乏精美的包裝設計,影響了其檔次和價值,造成消費者購買意愿不強。(3)文化與品牌的結合不緊密。文化是品牌的依托,也是品牌的靈魂。因此,打造農業“老品牌”需要不斷挖掘企業和產品的歷史文化底蘊,而目前嘉定區農業“老品牌”的文化底蘊不足,且與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結合不緊密,農業“老品牌”的進一步發展受阻。
嘉定區高度重視地緣優勢,保護和開發農業“老品牌”的種質資源,成立了上海市嘉定區梅山豬育種中心、上海湖羊研究所、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上海蔬菜研究所、上海市哈密瓜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對部分地方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今后嘉定區要在保護現有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加快開發利用農業“老品牌”的種質資源,并逐步形成產業化。同時,嘉定區農業“老品牌”的種源單位力量薄弱,且外岡蠟梅、華亭哈密瓜、黃渡番茄等的優質生產基地不屬于種源單位,因此,今后嘉定區要將種源單位和優質生產基地統籌起來,改變“散兵游勇”的狀態,形成“核心種源+特色資源”的發展格局,加強對農業“老品牌”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
嘉定區要在遺傳育種、數字化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開展研究和技術攻關,把特色畜禽種質資源的特色發揮好,助力嘉定梅山豬產業發展。另外,要逐步探索科研院校技術人員到種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兼職或參股合作,加快農業“老品牌”相關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有效促進農業“老品牌”發展。
具體為:(1)在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指導下,集中生產基地和企業的力量,進行農業“老品牌”相關品種、技術的示范推廣。(2)暢通溝通渠道,促進政府相關部門和農業“老品牌”經營主體之間的溝通,保障政策的“上通下達”,確保技術、資金等及時落地,促使農業生產管理更加規范。(3)加強農業“老品牌”生產經營企業與行業協會的共建與合作,如華亭鎮建立了“院士工作室”、上海永輝羊業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小院”等。
具體為:(1)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強化品牌融合發展的理念,鼓勵農業“老品牌”抱團取暖,倡導農業“老品牌”、農業“新品牌”資源整合,共同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如“嘉定嘉品”),釋放品牌疊加效應。(2)利用電商銷售平臺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區級電商銷售平臺(如“我嘉生鮮”),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擴大消費群體,減少銷售環節,提高農業“老品牌”的產品知曉率和知名度。
具體為:(1)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農業事業。為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農業事業,尤其是從事農業“老品牌”生產,嘉定區提供了相應的政策支持與保障,例如,《關于印發〈嘉定區農業科技型企業引進和培育補貼辦法〉等4 個文件的通知》(嘉農委〔2019〕112號),明確了農業科技型企業引進和培育獎勵辦法、農業人才激勵政策。(2)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目前,嘉定區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 180 人,為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就業創業,嘉定區不斷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三位一體”(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的工作要求并積極實施政策扶持,例如,《關于印發〈關于嘉定區農業經營主體實行參保補貼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嘉農委規〔2020〕5 號),明確了在本區從事種植(養殖)工作的農業經營主體,并對建立勞動關系1年以上的本區戶籍新型職業農民給予參保補貼。(3)加強營銷人才建設。加快培養一批新型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等,進一步完善農業“老品牌”產銷人才梯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