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健 王亞軍 宋杰
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口腔科,聊城 252000
牙體牙髓病包括牙體硬組織疾病和牙髓組織疾病,是口腔健康領域常見問題,嚴重者可導致牙齒功能喪失[1]。根管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通過移除病變牙髓、清除感染組織,恢復牙齒形態及功能[2]。治療方法的選擇對療效、疼痛管理及炎癥控制至關重要。盡管現有研究多聚焦于一次性根管治療與多次法根管治療的療效比較,但對疼痛和炎癥因子的綜合評估并不充分[3-4]。疼痛作為患者就診的主要訴求,其嚴重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治療依從性[4]。同時,白細胞介素和C-反應蛋白是評估根管治療效果的客觀指標,直接反映患者炎癥狀態。基于此,本研究評價一次性與多次法根管治療在牙體牙髓病患者中的疼痛感受和炎癥水平差異,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選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80例牙體牙髓病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5~55(40.22±8.45)歲;病程(8.55±3.20)個月;疾病類型:牙髓炎18例,牙隱裂11例,根尖周病11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4~56(40.37±8.30)歲;病程(8.60±3.15)個月;疾病類型:牙髓炎17例,牙隱裂12例,根尖周病11例。納入標準:⑴依據《牙體牙髓病診療中口腔放射學的應用指南》[5],患者診斷為牙髓炎,符合根管治療標準;⑵患牙根管通暢;⑶患者自愿加入研究并簽字同意。排除標準:⑴患牙急性根尖周炎,有明顯分泌物;⑵患牙根尖孔未封閉;⑶患牙慢性根尖炎,根尖陰影大,無瘺管;⑷合并病原菌感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MXY378256-2)。
對照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療。⑴術前準備。進行牙齒X線片檢查,評估牙齒和根管狀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局部麻醉,應用橡皮障進行隔離,保持操作區域干燥與無菌。⑵根管預備。利用牙科鉆頭在牙冠部開口,暴露根管入口,使用根管銼手工或機械方式移除病變牙髓和感染物質,電子根尖定位器或X線片測量準確的工作長度。采用根管銼進行根管形態預備,以適應后續填充。⑶根管消毒。使用消毒溶液(如次氯酸鈉)進行根管沖洗,經過初步消毒后,干燥根管放置藥物(如氫氧化鈣)進行暫時性的根管封藥,以利于炎癥消退和進一步消毒。⑷第1次封閉與暫封。使用臨時填充材料封閉開髓口,保護根管,根據炎癥消退情況和患者疼痛情況,定期復查。⑸復診與根管再處理。復診時,去除臨時封閉材料,重新評估根管情況。若炎癥未完全消退,可能需要重復清理、消毒和暫封過程。⑹根管最終填充。確認根管內炎癥已控制,進行最后一次沖洗和干燥。選用合適填充材料(如古特塔橡膠),采用側壓或冷壓技術完成根管充填。⑺牙體結構恢復。根管治療結束后,立即使用永久性填充材料封閉,進行牙體結構修復,如嵌體或牙冠。⑻提供術后護理知識,安排定期隨訪檢查,包括臨床檢查和X線檢查,確保根管治療成功和牙齒功能恢復。
觀察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療。⑴術前準備。①對牙齒進行X線片檢查,以準確判斷根管形態、長度和周圍硬組織情況。②根據患者疼痛閾值和治療需求,進行局部麻醉,如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③使用橡皮障或相似隔離設備對口腔進行隔離,依據牙齒形態和位置進行修剪以確保貼合。使用夾子將橡皮障固定在牙齒上,確保操作期間水分和細菌控制,以及治療區域的無菌環境,減少感染風險。⑵根管預備。①開髓:確定開髓位置,通常在臨近根管口的牙齒咬合面或牙尖位置,采用高速牙科手術鉆頭在牙冠部開設進入口,去除牙冠硬組織,直至顯露根管口。在去除牙齒組織過程中,應定期沖洗以避免過熱造成牙髓損傷。②去除壞死牙髓組織:使用根管銼手工或機械去除壞死牙髓和感染牙質,次氯酸鈉溶液沖洗根管,消毒并軟化殘余組織。③根管測量:利用電子根尖定位器或透視技術測量根管工作長度,通過牙科X線片輔助確定根管長度。④根管形態預備:利用逐漸增大的機械旋轉根管銼,從根管口到根尖逐步擴大根管。在每次使用根管銼后,用沖洗液清洗根管以去除磨削產生的碎片。隨著根管形態逐步建立,評估根管的通暢性和清潔度。⑶根管消毒。①化學消毒:使用2.5%高錳酸鈉,能有效殺滅根管內細菌及分解殘留的有機組織。②干燥根管:使用紙錐或吸濕系統徹底干燥根管。⑷根管填充。根據根管形態和大小,選擇根管填充材料(如古特塔橡膠),采用熱壓、冷壓或側壓充填技術,確保根管充填密實,堵塞所有根管系統。⑸牙體結構恢復。根管治療完成后,立即使用臨時填充材料封閉治療口,保護牙齒,并評估牙體損失情況并進行必要結構重建,如使用光固化復合樹脂或鑄造修復體。⑹術后指導與評估。術后給予患者相關術后護理指導,避免咀嚼硬物,保持口腔衛生,并定期進行臨床檢查和X線復查,評估根管填充效果及周圍組織反應。
⑴臨床療效:治療后2周,根據臨床療效分為4個等級。痊愈:患者牙齦腫脹、牙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咀嚼功能恢復正常,X線檢查顯示牙體牙髓病變消失,牙齒間隙正常;顯效:患者牙齦腫脹、牙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口腔咀嚼功能基本恢復正常,X線檢查顯示牙體牙髓病變基本消失,牙齒間隙基本正常;有效:患者自覺牙痛、牙齦腫脹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口腔咀嚼功能有所加強,X線檢查顯示牙體牙髓病變明顯改善,牙齒間隙明顯縮小;無效:患者自覺牙痛、牙齦腫脹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無法正常進行咀嚼,X線檢查顯示牙體牙髓病變未發生改變。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⑵疼痛程度:于治療后2周使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6]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量表由長10 cm的線組成,刻度越大,患者疼痛感受越強,并記錄患者使用鎮痛藥情況。⑶炎癥因子:于治療前后使用血液分析儀對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2(IL-2)、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骨保護素、可溶性核因子κB受體激活因子配體(RANKL)進行測定。⑷牙齒咀嚼功能: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使用咬合力分析儀對牙齒咬合力進行測定。同時,進行牙周檢查,包括出血指數(BI)[7]和牙齦指數(GI)[8],每項評分0~3分,總分為3分,評分越高,表明牙周狀況惡化。⑸并發癥發生情況:于治療后對患者牙齦腫脹、劇烈疼痛、咬合不適等并發癥情況進行記錄。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痊愈21例,顯效8例,有效8例,無效3例;對照組痊愈16例,顯效7例,有效6例,無效11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0%(37/40),高于對照組的72.50%(29/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41,P=0.019)。

表1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VAS評分及使用鎮痛藥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使用鎮痛藥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s)
注:對照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療,觀察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療;IL-6為白細胞介素-6,IL-2為白細胞介素-2,hs-CRP為高敏C-反應蛋白,RANKL為可溶性核因子κB受體激活因子配體;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 IL-6(ng/L)治療前1.49±0.36 1.51±0.38 0.242 0.810治療后2周1.16±0.34a 1.34±0.35a 2.233 0.022 IL-2(ng/L)治療前0.39±0.04 0.40±0.08 0.707 0.482治療后2周0.29±0.04a 0.33±0.06a 3.508<0.001 hs-CRP(mg/L)治療前2.29±0.44 2.33±0.45 0.402 0.689治療后2周1.14±0.11a 1.65±0.22a 13.114<0.001血清骨保護素(μg/L)治療前0.31±0.03 0.31±0.04 0.000 1.000治療后2周0.43±0.08a 0.36±0.07a 4.165<0.001 RANKL(ng/L)治療前0.47±0.11 0.48±0.08 0.465 0.643治療后2周0.35±0.06a 0.39±0.08a 2.530 0.013
治療前,兩組患者IL-6、IL-2、hs-CRP、血清骨保護素、RANKL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2周,兩組患者IL-6、IL-2、hs-CRP、RANKL均低于治療前,血清骨保護素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IL-6、IL-2、hs-CRP、RANKL均低于對照組,血清骨保護素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3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比較(±s)
注:對照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療,觀察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療;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0 40牙齒咬合力(lbs)治療前95.20±11.02 95.94±11.06 0.300 0.765治療后2周140.18±11.85a 116.75±9.97a 9.569<0.001出血指數(分)治療前2.59±0.60 2.61±0.61 0.108 0.914治療后2周0.48±0.10a 0.90±0.19a 12.372<0.001牙齦指數(分)治療前2.72±0.38 2.74±0.40 0.229 0.819治療后2周0.47±0.09a 0.76±0.15a 10.485<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牙齒咬合力、出血指數、牙齦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2周,兩組患者出血指數、牙齦指數均低于治療前,牙齒咬合力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出血指數、牙齦指數均低于對照組,牙齒咬合力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兩組牙體牙髓病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的22.50%(9/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65,P=0.023)。
根管治療是用來治療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方法,主要去除感染的牙髓組織,減少細菌和代謝物,消除炎癥反應,減輕痛感并恢復牙齒功能[9-13]。有研究顯示,一次性治療更節省時間和成本,但對炎癥因子控制的效果與多次治療相比存在一定差異[14-16]。IL-6、IL-2和hs-CRP是判斷治療后炎癥程度的重要標志物[17-21]。國內關于這方面的比較研究較少,且因為樣本量小、研究方法和評價標準不統一,導致研究結果存在爭議,難以為臨床提供明確指導[22]。因此,通過研究分析一次性和多次法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的效果,為臨床提供更精確的治療方向。
本研究顯示,一次性根管治療的VAS評分低于多次法根管治療,且鎮痛藥使用率為0,表明治療措施通過局部或系統性途徑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一次性根管治療采用嚴格控制的根管工作長度,確保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器械、沖洗劑和組織切削操作均局限于根尖構造的狹窄部分,從而有效減少對根尖周圍組織的不良刺激,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抑制痛覺神經遞質釋放,增強機體內源性鎮痛系統的作用,從而降低對外源性鎮痛藥物的需求,與薛建峰[23]研究結果一致。治療后,兩組患者IL-6、IL-2、hs-CRP、RANKL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血清骨保護素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IL-6、IL-2、hs-CRP、RANKL均低于對照組,血清骨保護素高于對照組(均P<0.05)。IL-6和IL-2是炎癥反應和免疫應答中的關鍵細胞因子,hs-CRP是炎癥的敏感生物標志物,RANKL則與骨重塑過程中的破骨細胞活化有關,血清骨保護素上升則反映骨組織代謝正面改變[24-27]。生物標志物的變化表明,通過調節細胞因子產生,影響炎癥途徑及骨代謝過程,進而減輕組織炎癥,促進組織修復,降低骨質疏松風險。吳萍等[28]研究指出,骨保護素及RANKL在多種口腔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與牙體牙髓疾病的治療效果之間密切關聯。一次性根管治療患者的牙齒咬合力高于治療前,出血指數和牙齦指數均低于治療前(均P<0.05),表示牙周組織炎癥減退及咀嚼效能提升。治療措施通過促進牙周血流的增加,進而改善牙周組織營養狀況,并促進炎癥因子減少,促進牙齦組織愈合和牙齒穩定性增強[29]。仇文棟[30]研究也支持一次性根管治療對于恢復患者咀嚼功能的有效性。朱瑩等[31]研究顯示,一次性根管治療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多次法根管治療。本研究中炎癥控制、骨代謝平衡恢復以及咀嚼功能提升共同促進牙周環境的穩定,從而降低牙齦腫脹和牙槽骨退化風險,進而減少牙齒脫落和咀嚼困難的可能性[32]。
綜上所述,一次性根管治療相較于多次法根管治療在疼痛和炎癥控制方面具一定優勢,但研究存在樣本量有限等局限性。后續研究應擴大樣本量,優化治療方案,以獲得更確鑿的臨床數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盧健: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起草文章;王亞軍:采集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宋杰:分析/解釋數據,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