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 袁文霞 熊文佳 劉煥兵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科醫療科,南昌 330200
痛風是一種常見且復雜的關節炎類型,臨床表現為關節或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及功能受限,疼痛性質為刀割樣或咬噬樣,易反復發作,深夜尤甚,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3]。目前,研究尚未發現關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根治方案,而秋水仙堿和皮質類固醇等藥物在短期內可控制炎癥反應,長期使用則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甚至腎功能衰竭[4-5]。戈穎瑩等[6]研究表明,新癀片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方面具有一定療效,由于新癀片是片劑,外敷時研磨成粉末,不易附著患處,且現在臨床上暫無適用性強的調和方案。復方桐葉燒傷油具有解毒生肌、消腫止痛、抗菌抗炎功效,其為油劑,與皮膚貼合度良好,能夠持續保濕使藥物不易脫落,從而降低更換外敷紗布頻率及皮膚損傷風險[7]。因此,本研究對新癀片聯合復方桐葉燒傷油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進行效果評價,旨在減輕患者疼痛癥狀,縮短治療周期,為優化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管理提供參考。
采用前瞻性干預性研究。選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96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3組,每組32例。納入標準:⑴年齡≥18歲且符合痛風診斷標準[3];⑵近期未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⑶存在單側跖趾和/或膝踝關節紅、腫、熱、痛表現,受累關節不超過3個且均非首次發作;⑷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⑴存在嚴重臟器器質性病變;⑵合并惡性腫瘤、關節畸形、其他類型關節炎;⑶具有認知障礙或智力障礙;⑷對新癀片、復方桐葉燒傷油過敏。剔除標準:中途自愿退出研究者。
本研究經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號:IIT[2023]臨倫審第271號)。
3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囑患者采取低嘌呤飲食,忌飲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劇烈活動,多飲水。A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新癀片(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5020063,規格:每片重0.32 g)外敷,用法:將5片新癀片研磨成粉末狀,用生理鹽水調和成糊狀,均勻涂抹于患處,涂抹面積超過患處范圍2 cm;再將雙層無菌紗布充分浸濕,擰去多余水分使紗布不滴水,覆蓋于患處,并用薄膜包裹,避免藥液干燥,每2 h更換1次。B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桐葉燒傷油(湘西宏成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63825,規格:100 ml/瓶),用法:復方桐葉燒傷油充分浸濕無菌紗布后持續濕敷,外敷面積超過患處范圍2 cm,厚度約2 mm,每天至少更換2次。C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新癀片聯合復方桐葉燒傷油外敷,用法:將5片新癀片研磨成粉末狀,使用復方桐葉燒傷油調和成糊狀,均勻涂抹于患處,外敷面積超過患處范圍2 cm,每天至少更換2次。干預周期為1周。
⑴對比3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指數、飲酒、吸煙及急性病程。⑵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評估3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5、7 d疼痛程度。無痛為0分;有輕微疼痛但能忍受為1~3分;疼痛影響睡眠但能忍受為4~6分;疼痛強烈難以忍受,且影響食欲和睡眠為7~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⑶骨關節炎指數(WOMAC)[9]。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3、5、7 d對患者關節功能進行WOMAC評分。此評分主要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通過疼痛(5個項目)、僵硬(2個項目)和關節功能(17個項目)3方面共24個項目來評估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其中每個項目設為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癥狀越輕。⑷中醫證候療效判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主要癥狀或體征療效判定標準于治療結束后進行評價。痊愈:主癥或體征消失;顯著進步:主癥或體征明顯改善;進步:主癥或體征好轉;無效:主癥或體征無改善。
本研究調查者和干預者均為課題組成員,調查前接受統一的規范化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溝通能力、觀察能力、資料填寫與整理能力。干預地點選在全科醫療病區,3組分布在不同樓層,由經過系統培訓的3名責任護士負責護理干預,每名護士分別負責一組,干預期間對護士及患者實施盲法,避免組間沾染。
建立Excel數據庫,使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事后檢驗法進行3組間多個時間點的兩兩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A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新癀片外敷,B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桐葉燒傷油,C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新癀片+復方桐葉燒傷油外敷,干預周期為1周;VAS為視覺模擬評分法;與C組比較,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
治療后7 d 2.97±1.28ab 5.38±1.21ab 1.81±1.15ab 71.572<0.001組別A組B組C組F值P值例數32 32 32治療前6.41±1.32 6.41±1.27 6.56±1.22 0.162 0.851治療后1 d 6.50±1.19 6.38±1.21 5.94±1.22 1.918 0.153治療后3 d 5.63±1.26ab 6.38±1.21ab 4.84±1.30b 11.851<0.001治療后5 d 4.34±1.33ab 5.38±1.21ab 2.97±1.31ab 28.220<0.001
治療前及治療后1 d,3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5、7 d,3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組治療后3、5、7 d的VAS評分均低于A組、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3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分,±s)

表3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分,±s)
注:A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新癀片外敷,B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桐葉燒傷油,C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新癀片+復方桐葉燒傷油外敷,干預周期為1周;WOMAC為骨關節炎指數;與C組比較,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
治療后7 d 87.84±33.19ab 137.28±20.62ab 50.19±34.90b 66.713<0.001組別A組B組C組F值P值例數32 32 32治療前153.91±24.54 157.19±20.59 151.81±28.49 0.383 0.683治療后1 d 148.56±23.71 157.28±20.05 150.81±28.80 1.096 0.338治療后3 d 128.09±25.59ab 154.19±20.59ab 113.50±28.78b 21.389<0.001治療后5 d 110.31±28.29ab 148.19±20.59ab 82.66±31.82b 46.453<0.001
治療前及治療后1 d,3組患者WOMA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3、5、7 d,3組患者WOMAC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組治療后3、5、7 d的WOMAC評分均低于A組、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3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例(%)]
C組總有效率為96.9%(27/32),高于A組[78.1%(25/32)]、B組[53.1%(17/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937,P<0.001)。
痛風在中醫屬“痹證”范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臨床癥狀為關節紅腫、疼痛,疼痛呈進行性加重。中醫理論認為,痛風病因主要在于人體正氣不足,陰陽失調,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聚于體內,留滯經絡,復因飲食勞倦,感受外邪,內外合邪,氣血凝滯不通,故而發生痛風[11]。中醫在治療痛風方面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療效,基本原則是辨證論治。在此指導下,國內學者運用四妙散加味、痛風湯、丹溪痛風方等中醫經典方劑被廣泛應用于痛風患者濕熱證的治療,臨床療效良好[12-14]。Chi等[15]關于中藥和西藥在痛風治療效果的研究表明,與秋水仙堿和塞來昔布相比,中藥在緩解痛風急性發作期的疼痛效果較好。但是,口服藥物治療仍存在安全問題(如肝毒性、心臟毒性和腎毒性)[16-17]。方磊等[18]研究發現,傷柏膏可有效改善疼痛,降低滑膜液白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且在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前提下降低尿酸濃度。因此,部分學者運用中藥外敷,調節患處病理生理功能,可改善局部紅、腫、熱、痛等一系列炎癥反應[19]。在綜合考慮患者及家庭承受力情況下,新癀片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方面具有一定優勢[6]。有研究顯示,采用蜂蜜、雞蛋清或自制紫歸油調和新癀片粉末,在臨床上應用不具有便捷性[20-23]。
綜上所述,新癀片聯合復方桐葉燒傷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較好,能縮短病程,緩解疼痛及關節炎嚴重程度,且安全性強,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胡偉:研究構思與設計,干預實施,論文撰寫;袁文霞:干預實施,數據收集,論文修改;熊文佳:數據收集與整理;劉煥兵: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