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娟 劉宏俠 李熳 張穎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天津 3002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排除器質性病變后,患者仍存在上腹痛、餐后飽腹感、脹氣等臨床癥狀且時間超過3個月的一種胃腸道疾病[1-2]。有研究表明,FD發病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3-4]。目前,臨床治療FD主要采用藥物結合改變飲食及不良生活方式、緩解心理壓力等綜合性方案,但患者普遍依從性差,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5]。所以需護理人員提供持續性護理指導,改善這一現狀。情感適應理論是一種反映患者受生理及心理刺激后情感反應逐漸變弱的心理過程,每個階段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為改變。有研究指出,在不同心理變化階段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有助于提升護理效果[6-7]。此外,反饋式護理是注重護患雙方互動的一種人性化護理模式,充分以患者為中心,考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8]。本研究對FD患者實施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模式,現報道如下。
選取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FD患者120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9]中相關診斷標準;⑵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⑶意識清晰,能正常溝通交流;⑷年齡>18歲;⑸視力、聽力及語言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⑴有消化道手術史;⑵孕期及哺乳期女性;⑶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⑷存在精神障礙疾病。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6~54(40.23±6.59)歲;病程1~23(12.28±5.36)個月;受教育年限:<9年11例、9~12年24例、>12年25例。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7~55(41.15±6.70)歲;病程1~22(11.84±5.02)個月;受教育年限:<9年12例、9~12年25例、>12年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本研究已通過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KY2023K188)。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時間3個月。護士向患者講解FD相關知識,教導其科學飲食、正確用藥,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叮囑患者胃腸道不適及時入院復查。出院后干預期間每月電話隨訪患者。觀察組:采用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模式,干預時間3個月。從科室內挑選1名護士長作為組長,6名護士作為組員共同組建反饋護理小組。干預前組長為組員進行情感適應理論和反饋式護理內容及實施方法的培訓,通過考核確保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護理方法。隨后組長依據情感適應理論的不同階段制定反饋護理策略,具體實施過程如下:⑴否認階段。確診初期患者普遍無法快速接受患病事實,存在否認心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初次就診時通過溝通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了解其對FD的認知水平,耐心傾聽患者講述其日常飲食習慣及各種生活習慣。通過患者反饋幫助其分析患病原因,講解FD的常見危險因素、治療方法、預后效果、日常護理方法等,告知其FD并非無法治愈,科學健康飲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對控制病情反復發作和治愈有重要意義。⑵憤怒階段。治療前期受藥物及病情影響,患者情緒起伏大,易怒。護理人員通過微信與患者保持密切聯系,向患者發送電子版病情管理日記模板,要求患者每天按照要求記錄用藥、飲食、作息、運動、臨床癥狀、心理狀態等,鼓勵患者在日記中勇敢傾訴內心想法,反饋自身問題。每天晚上9點前提交給護理人員,護理人員認真詳細查閱患者的日記內容,隔天早上電話聯系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和病情指導。⑶妥協階段。治療后期,隨著治療效果顯現,患者有強烈的康復自信,會逐步妥協于醫護人員的診療及護理指導。護理小組在微信平臺上建立微信群,每個月由護士長在群內開展1次線上FD健康知識及護理宣教,每次約40 min,采用微信語音結合圖文的形式。提醒FD患者注重情緒和飲食管理,規律飲食,每餐不可過飽,減少攝入甜食和產氣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禁食生冷刺激及油膩食物,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鼓勵患者多參加休閑娛樂活動,放松心情。情緒不佳時積極主動采用音樂療法、運動發泄、轉移注意力等種方式調節身心狀態,時刻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⑷絕望階段。FD患者經治療后多數預后較好,但癥狀可能反復、間斷性發作,患者身心反復遭受痛苦,容易有絕望心理。在患者病情反復發作期間護理人員組織1次病友聚會,分小組活動,每組安排病友輪流講述身心問題及自我管理方法和心理調節方法,每人5 min,積極分享護理經驗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病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聚會結束后,患者在微信上與護理人員反饋活動期間的收獲與體會,護理人員及時予以回應,鼓勵患者保持康復自信,嚴格管理健康行為。⑸接受階段。經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病情控制良好,也逐步養成了健康生活習慣,開始接受健康行為。該階段護理人員應每周微信隨訪1次,詢問患者的自我管理狀況,針對表現良好的患者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患者堅持良好行為習慣,有助于徹底治愈FD。
⑴臨床癥狀評分。干預前后由主治醫生從餐后飽脹感、上腹部疼痛、脹氣、食欲不振4個癥狀評估兩組患者的癥狀得分,每個癥狀嚴重為3分、中度為2分、輕微為1分、無癥狀為0分,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⑵焦慮、抑郁情緒。由責任護士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0]在干預前后評估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兩個量表均包含21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分,分別表示輕、中、重、極重,兩個量表總分范圍均為0~84分,得分越高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⑶治療依從性。干預前后由責任護士從飲食(10個條目)、用藥(2個條目)、心理調節(5個條目)、健康生活習慣(8個條目)4個維度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4分,總分范圍為0~100分。<60分表示依從性差,60~80分表示依從性一般,>80~100分表示依從性良好。治療依從率=(良好+一般)例數/總例數×100%。⑷生活質量。治療前后由責任護士采用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Gastrointestinal Qality of Life Index,GIQLI)[11]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包括36個問題,每個問題包含從無、偶爾、有時、多數時間、全部時間5個選項,分別計4分、3分、2分、1分、0分,總分范圍為0~144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以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均為雙側檢驗,α=0.05。
干預前兩組餐后飽脹感、上腹部疼痛、脹氣、食欲不振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餐后飽脹感、上腹部疼痛、脹氣、食欲不振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均P<0.05),且觀察組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干預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干預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時間干預前食欲不振2.42±0.39 2.38±0.36 0.584 0.561 1.10±0.15a 1.68±0.26a 14.967<0.001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干預后60 60餐后飽脹感2.38±0.51 2.40±0.48 0.221 0.825 1.35±0.22a 2.01±0.30a 13.742<0.001上腹部疼痛2.26±0.43 2.28±0.40 0.264 0.792 1.03±0.10a 1.65±0.27a 16.680<0.001脹氣2.61±0.25 2.58±0.24 0.671 0.504 1.19±0.20a 1.78±0.34a 11.586<0.001
干預前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HAMA、HAMD評分較干預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比較(分,±s)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比較(分,±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HAMA為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為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 HAMA HAMD干預后18.63±3.54a 22.09±4.17a 4.900<0.001干預前23.48±5.35 22.57±4.91 1.101 0.273干預后15.06±2.72a 18.95±3.52a 6.774<0.001干預前26.37±5.76 25.58±5.40 0.775 0.440
觀察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χ2=6.171,P=0.013),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GIQL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GIQLI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干預后95.66±9.42a 102.34±10.41a 3.686<0.001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干預前116.58±12.76 117.62±11.53 0.468 0.640
隨著工作壓力增大及生活方式改變,FD的患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12-14]。該病經過治療雖預后良好,但有反復發作的可能性,患者需長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少復發,所以護理人員的護理指導至關重要[15-16]。
本研究選擇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模式干預FD患者,患者的餐后飽脹感、上腹部疼痛、脹氣等臨床癥狀均有明顯緩解,其治療依從性顯著提高,提示該護理方法有助于緩解FD患者的病情,提高依從行為。情感適應理論將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應激過程劃分為否認階段、憤怒階段、妥協階段、絕望階段、接受階段共5個階段,每個階段患者需要不同的心理疏導方法和護理方法[6,17-18]。本研究在FD患者每個心理變化階段中加入反饋式護理,否認階段以護患溝通為主,通過傾聽患者的反饋能幫助護理人員深入挖掘患者病因及護理需求,勸導患者接受現狀,積極配合治療;憤怒階段護理人員采用病情管理日記方式給予患者情緒發泄出口,便于患者勇敢表達內心想法,并且通過日記反饋,護理人員能針對性為患者提供病情護理指導,了解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能提升其康復效果,發揮監督作用,約束其自護行為[8,19];妥協階段護理人員應抓住患者順從心理,加強疾病認知宣教和護理指導,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健康行為,加速疾病好轉;絕望階段FD患者身心狀態最差,組織病友聚會,由病友間互相共情,互相幫助,一方面能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另一方面能促使其積極面對疾病,接受治療,改善病情;接受階段時患者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護理人員的鼓勵和肯定能幫助患者維持健康行為,從而長期保持健康狀態[20-21]。
本研究結果指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有所減輕,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分析原因認為,本研究每個階段的護理措施均是基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而制定,護理人員的護理措施能更加精準、有效解決患者每個階段的心理問題[22-23]。如,否認階段的心理溝通可減少患者的自我懷疑;憤怒階段的日記干預法便于患者發泄內心情感,減少焦慮;絕望階段的病友聚會則能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克服抑郁心理;接受階段的肯定和鼓勵能幫助患者灌輸持續性的內心動力,激勵其長期保持積極心態。另外,在護理人員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指導下,FD患者病情好轉,負性情緒減少,其能正常融入工作和生活中,身心痛苦減輕,自然其生活質量隨之提高,實現健康發展。
綜上,情感適應理論下的反饋式護理對FD患者有良好干預效果,不僅有助于其疾病好轉,心理狀態改善,還能有效強化患者治的療依從性,提升其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齊向娟: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張穎、劉宏俠:采集數據;李熳: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獲取研究經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支持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