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9 月27 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采集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在珠峰6212 米的絨布冰川附近,采集到須彌扇葉芥的種子,這是我國植物種子采集的最高海拔記錄。這些種子被送回到位于昆明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進行長期保存。
目前全球已知報道過的在海拔6100 米以上采集的植物有15種,均為國外學者采集,其中有兩份從珠峰采集的標本都收藏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由此可見,在“生命的禁區”采集到的須彌扇葉芥的種子是多么珍貴。

須彌扇葉芥為十字花科叢菔屬。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20 厘米。地下有直立的深根,莖不分枝,基生葉宿存,寬倒卵形或匙形,長0.4~1.4 厘米,總狀花序有6~25 花,全有苞片,角果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長2~3.5厘米,種子每室為不整齊的1 行,種子長圓形,長約2 毫米,黃褐色;子葉緣倚胚根。
須彌扇葉芥國內產地在我國的西藏西部、新疆等地,另外,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等地都有分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程師郭永杰感慨地說:“珠峰上面這些物種資源非常獨特,尤其它蘊含的這些基因資源,也是非常稀有的。所以說,對于我們保護這種生物多樣性的機構來說,是有必要去做這種探索采集的?!?/p>
從珠峰采集來的種子入庫前,要經過干燥、清理、計數等環節,然后被長期保存在零下20℃的冷庫里,就像“睡美人”依然具有生命力。一旦需要,可以通過萌發實驗,再次“喚醒”,繼續生長。
一方面,它被作為國家重要的植物戰略資源,來進行收集保存;另一方面,這些資源也可以同時為一些科學研究,或者說為一些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一個原材料。我們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遺傳資源的收集保藏方面,一直在努力。

截至2020 年年底,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保存我國野生植物種子10601 種,85000 多份,占中國種子植物種數的36%。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有一個種子采集隊。種子采集是一份冒險的工作,每年一半以上的工作日,采集隊都在偏僻無人的野外度過:車開著開著,前路就塌方了;險些被毒蛇咬;在深山露營,在竹林迷路……
在珠峰,白天,采集員要在高海拔徒步攀登,找尋可能夾在巖石縫里的植物,并趴下身來觀察、記錄。傍晚來臨前,他們必須找到適合扎營的地方。到了夜晚,他們還要經受高海拔的挑戰,整宿失眠。沒想到的是,采集隊的這次珠峰行,沒趕上種子的最佳采集時間,撲了空。一個多月后,他們不得不重走一趟珠峰。
除了上珠峰,他們還下“天坑”。離地面幾百米深的云南“天坑”,藏著西南庫采集隊待采的大花石蝴蝶種子,這種植物此前已在人類視野中消失了120多年。采集隊還遇到過高72 米的禿杉,它的種子只長在樹頂。在專業攀爬隊的指導下,采集員憑借單繩成功爬上樹頂,采集到它的種子。
相比這一切,在植物種子采集的前期,尋找待采集的植物種子,更為耗時耗力。有時候,為了采集一份珍稀瀕危植物的種子,他們甚至不得不等待10 年以上。
盡管我們很努力,但種子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它們被發現、命名與研究的速度還快。搶在植物消失之前,發現并保存它們,是種子采集員的迫切工作。不久的將來,你見到的一草一木、吃到的某種糧食、買到的某些藥品,也許就出自這些巨大的生物遺產庫。
早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有了以采集種子為職業的人。其中,有些人一心追逐商業利益,通常搜集的都是價值高的物種。這與現代種子采集人并非同一群體,在歷史上,前者被稱為“植物獵人”。
這一職業吸引了很多從業者——一旦成功,他們就能迅速收割政治聲望、財富等,誘惑力極強。但同時,這又是一份高危職業。植物獵人是遠洋航行的探險家,往往在只身前往另一個陌生國度時,在面對各種安全挑戰。
大衛·道格拉斯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植物獵人。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我丟失了當時擁有的每一件物品……植物收藏了大約400 種,其中250 種是苔蘚,其中有一些是新的,我無法告訴你,這讓我極其沮喪。”這位植物獵人死在他最后一次探險途中。去世那年,他只有35 歲。
大衛·道格拉斯生前一共為英國引入大約240 種植物,為了紀念他,80 多種動植物的科學名稱被命名為“douglasii”。
植物獵人“狩獵”的成果,客觀上也成為一些帝國糧食作物、花園、博物館、植物種質庫等的基礎。比如,英國的許多食用植物——土豆、西紅柿、辣椒和茶葉,都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但也有人把“植物獵人”比作“生物海盜”行為,認為一些發達國家通過非正當地竊取弱小國家的生物資源,謀取利益。
1992 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渡锒鄻有怨s》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公平和公正地分享、利用遺傳資產所產生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獵人的行徑。

瀕危植物,是植物種子采集與保護中最為迫切的一類。加拿大植物研究者發表的《世界植物和真菌狀況》報告悲觀地宣告,植物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它們被發現、命名與研究的速度還快。英國植物學家也認為,只有15 種植物提供了人類90%的糧食能源攝入量,40 億人完全依賴3 種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搶在瀕危植物滅絕前保護它們,這項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專門負責極小種群植物(即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專家提出:我國有120 種需要優先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有的瀕危植物經調查發現野外僅存上百株,如貢山三尖杉;或幾十株,如天星蕨、華蓋木;甚至幾株,如漾濞槭。
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植物一直孜孜不倦地為人類提供食物、藥品、能源、建筑用材等。倘若沒能趕在全球近40%的植物滅絕前,發現、理解與保護它們,這難道不是人類最可悲的一件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