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白賀芳 白麗
駐馬店市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駐馬店 46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屬于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早期可能無明顯自覺癥狀,一旦有癥狀,則主要表現為長期慢性咳嗽、咳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隨著病情加重,患者會出現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影響日常生活[1-2]。COPD 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穩定期治療目標在于控制癥狀、減少急性加重的發生。藥物作為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相關癥狀,但對提高呼吸肌耐力、改善肺功能等方面效果欠佳,故臨床需聯合康復訓練[3-4]。呼吸肌鍛煉通過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可減輕呼吸困難癥狀,改善肺功能[5]。五禽戲屬于中國傳統健身功法,具有活動筋骨、健身延年、疏通氣血等作用,現已在慢性疾病的康復訓練中得到廣泛應用[6]。鑒于此,本研究分析五禽戲聯合呼吸肌鍛煉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前瞻性分析駐馬店市中醫院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86 例COPD 穩定期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58~82(70.31±3.54)歲;病程2~13(7.13±1.26)年;體質量指數18.1~26.9(21.35±1.09)kg/m2。觀察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60~80(70.25±3.61)歲;病程2~12(7.08±1.22)年;體質量指數18.3~27.1(21.38±1.12)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本研究通過駐馬店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K202015)。
(1)納入標準:COPD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7],病情均處于穩定期;凝血正常;均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損傷;免疫功能異常;合并精神、認知障礙;存在骨骼相關疾病,無法運動;合并肺癌等肺部疾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功能損害;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開展呼吸肌鍛煉,指導患者取坐位,雙手于胸前平放,閉嘴,經鼻深呼吸,吸氣時將腹部最大限度隆起,呼氣時盡可能回縮腹部,控制呼氣、吸氣時間比為2∶1,15 min/次,3次/d,持續訓練3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五禽戲訓練,患者每日清晨在康復師指導下練習五禽戲。(1)虎戲。①虎舉:掌心向下,十指張開,自小指起依次屈指握拳,向上提起,與胸同高,緩慢松開拳上舉,撐掌,再屈指握拳下拉至胸前,變掌下按。上舉兩掌時,盡可能向上,拔長身體,提胸收腹,吸入清氣;下落時含胸收腹,氣沉丹田,呼出濁氣。共舉4 次。②虎撲:兩手經體側上提、前伸。上體前俯變虎爪,再下按至膝部兩側,自體側上提,向前下撲;換作右勢,兩手前伸,上體前俯,下按上提時,膝部先前頂,再髖部前送,身體后仰,促使軀干蠕動。左右各2 次,先點右腳。虎戲結束,兩手側前上提內合,下按,做1 次調息。(2)鹿戲。①鹿抵:以腰部轉動帶動上下肢動作,配合協調。上肢動作:握空拳,向右側擺起兩臂,與肩同高時,拳變鹿角,隨身體左轉,向左后方伸出兩手;下肢動作:微屈兩腿,重心右移,提起左腳向右前方著地,屈膝,蹬直右腿,后收回。左右各2 次,先抵左腳。②鹿奔:向前邁出左腳,兩臂前伸,收腹弓背,重心前移,收回左腳,注意換腳。腕部動作:兩手握空拳,向前劃弧,屈腕,重心后坐時,手變鹿角,內旋前伸,手背相對,含胸低頭,使肩背部橫弓,同時尾閭前扣,收腹,腰背部成豎弓;重心遷移成弓步,兩手下落,換右勢。左右各2 次,先出左腳。鹿戲結束,兩手側前上提,內合下按,做1 次調息。(3)熊戲。①熊運:兩手成熊掌置于腹下,上提前俯,順時針劃弧,再逆時針劃弧。練習時,手下垂放松,僅體會腰腹部立圓旋轉,熟練后,帶動兩手在腹前繞立圓,可配合呼吸,手上提時吸氣,下垂時呼氣,再逆時針搖轉。②熊晃:包括提髖、落步、屈腿、后坐、前靠,先出左腳,后換作右勢,各2 次。初學時,提髖動作可單獨原地進行,保持兩肩不動,收緊腰側,以髖帶腿,左右交替練習。熊戲結束,兩手側前上提,內合下按,做1 次調息。(4)猿戲。①猿提:雙手置于體前,撐開十指,快速捏攏成猿勾,肩部上聳縮脖,手上提,收腹提肛,提起腳跟,頭向左轉。頭轉回,放松肩,腳跟著地,兩手變掌,下按至腹前,再做右勢。②熊摘:退步劃弧,丁步下按,上步摘果,眼先隨左手,當手擺到頭的右側時,轉頭看右前上方,意想發現樹上有桃,后下蹲,向前越步,攀樹摘果。變勾速度要快,握固收回,變掌捧桃,左手下托。下肢動作:左腳左后方退步,右腳收回變丁步,右腳前跨,重心上移,再收回變丁步。猿戲結束,雙手側前上提,內合下按,再做1 次調息。(5)鳥戲。①鳥伸:雙手上舉,聳肩縮頸,尾閭上翹,手部水平,下按時放松身體,重心右移,后伸左腿,展開上體,雙手腹前相疊,上舉至頭前上方,手掌水平,身體稍前傾,雙手下按至腹前,再向后呈人字形分開后伸,兩膝伸直,使身體穩定。②鳥飛:雙手在腹前相合,側平舉,提腿獨立,臂腿下落,再上舉提腿,下落,換作右勢。鳥戲結束,雙手側前上提,內合下按,做1 次調息。1 次/d,45 min/次,持續訓練3個月。
(1)呼吸困難程度: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分別采用改良版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呼吸困難量表(mMRC)[8]評估,0級:進行劇烈活動時,患者自覺呼吸困難;Ⅰ級:著急、走緩坡時,患者自覺呼吸困難;Ⅱ級:按自己步伐走路時,患者即感受到氣短,需停下休息;Ⅲ級:步行100 m 或數分鐘即需停下休息;Ⅳ級:存在明顯呼吸困難無法離開房屋或換衣時感到氣短。級別越高表示呼吸困難越嚴重。(2)肺功能: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分別采用肺功能儀(濟南泰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BK-LFT-1 型,魯械注準20180058 號)檢測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計算FEV1/FVC。(3)血氣指標: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分別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梅州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G-800A,粵械注準20162220822)檢測患者的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4)運動耐力: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引導患者在固定區域內以最大速度行走,記錄6 min 步行試驗(6MWT)。(5)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分別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9]評估,包括癥狀、活動、疾病影響3 個維度,各個維度換算為百分制,均為100 分,評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呼吸困難程度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mMRC 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兩組mMRC 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s)
注:對照組開展呼吸肌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五禽戲訓練,均持續訓練3個月;FEV1為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VC為用力肺活量
組別對照組(43例)觀察組(43例)t值P值FEV1(L)干預前1.65±0.12 1.64±0.11 0.403 0.688干預3個月后2.04±0.15 3.11±0.17 30.948<0.001 FVC(L)干預前2.05±0.22 2.03±0.19 0.451 0.653干預3個月后2.26±0.24 3.33±0.36 16.217<0.001 FEV1/FVC(%)干預前80.49±3.12 80.79±3.18 0.442 0.660干預3個月后90.27±5.11 93.39±5.86 2.631 0.010
兩組干預前肺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的FEV1、FVC、FEV1/FVC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s)
注:對照組開展呼吸肌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五禽戲訓練,均持續訓練3 個月;SpO2為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PaO2為動脈血氧分壓,PaCO2為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1 mmHg=0.133 kPa
組別對照組(43例)觀察組(43例)t值P值SpO2(%)干預前81.84±4.10 81.75±3.93 0.104 0.918干預3個月后86.84±5.09 91.93±5.73 4.355<0.001 PaO2(mmHg)干預前49.50±4.04 50.44±4.09 1.072 0.287干預3個月后70.74±6.77 82.83±7.14 8.057<0.001 PaCO2(mmHg)干預前51.54±4.46 52.01±4.48 0.487 0.628干預3個月后47.44±4.31 44.15±4.03 3.656<0.001
兩組干預前血氣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的SpO2、Pa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
表4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試驗比較(m,± s)

表4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試驗比較(m,± s)
注:對照組開展呼吸肌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五禽戲訓練,均持續訓練3個月
組別對照組(43例)觀察組(43例)t值P值干預前351.26±21.13 349.51±20.98 0.385 0.701干預3個月后422.86±25.26 438.69±26.73 2.823 0.006 t值14.257 17.210 P值<0.001<0.001
兩組干預前6MW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后,兩組6MWT 均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5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SGRQ評分比較(分,± s)

表5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干預前后SGRQ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開展呼吸肌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五禽戲訓練,均持續訓練3個月;SGRQ為圣·喬治呼吸問卷
組別對照組(43例)觀察組(43例)t值P值癥狀活動干預3個月后50.15±3.73 41.06±3.17 12.177<0.001干預前66.26±4.51 66.90±4.69 0.645 0.521干預3個月后52.07±4.19 43.76±3.60 9.864<0.001干預前67.24±4.80 68.09±4.71 0.829 0.410干預3個月后53.08±4.13 42.52±3.72 12.458<0.001疾病影響干預前69.13±4.84 69.54±4.96 0.388 0.699
兩組干預前SGRQ 的癥狀、活動、疾病影響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SGRQ 的癥狀、活動、疾病影響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COPD 穩定期患者咳嗽、氣短等癥狀較為穩定,病情得得良好控制,已基本恢復至急性加重前的狀態,以氣流受限、氣道阻塞為主要的病理生理改變,但確切病因未明,臨床認為是環境、機體自身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10-11]。藥物是治療COPD 的主要方式,在緩解癥狀、減少急性發作頻率、延緩病情進展等方面效果顯著,但對于提高呼吸肌耐力、增加呼吸肌肌力等方面效果欠佳。因此,臨床需配合有效的康復訓練措施,以加快患者肺功能恢復[12-13]。
呼吸肌訓練可鍛煉患者的呼吸肌肌力及耐力,防止因呼吸肌疲勞而引起呼吸衰竭,并可提高核心肌群力量,增強膈肌運動的協調性,進而增加肺組織彈性,達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14]。然而,單一開展呼吸肌鍛煉對減輕呼吸困難程度、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有限,為加快恢復進程,臨床需聯合其他鍛煉方式[15]。五禽戲屬于健身氣功功法,由華佗根據5 種動物的活動特點,結合人體氣血、臟腑、經絡功能開創,符合中醫養生思想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既有整體健身作用,又有每一戲的特定功效,力求蘊含“五禽”的神韻,形神兼備,意氣相隨,內外合一[16-17]。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3個月后的mMRC 分級優于對照組,FEV1、FVC、FEV1/FVC、SpO2、Pa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6MWT 較對照組長,SGRQ中的癥狀、活動、疾病影響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COPD 穩定期患者中采用五禽戲聯合呼吸肌鍛煉效果顯著。其原因為,健身氣功五禽戲強調通過調息進行調氣,應用意念改變呼吸節律、深度,從而協調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練習五禽戲時使用腹式呼吸,呼氣時主動收縮腹肌,膈肌松弛氣體排出,腹腔內壓逐漸增加、膈肌上抬;而吸氣時放松腹肌,腹部向外凸出,膈肌收縮,利于增加最大吸氣量,減少功能殘氣量,進而提高肺泡內通氣,減少呼吸耗功,有效減輕呼吸困難程度,改善肺功能[18-19]。同時,五禽戲可增加回心血量,增強心肌收縮功能,利于提升心臟泵血能力,最終有效改善心功能,調節血氣指標,增加運動耐力。此外,五禽戲能夠減少患者的咳嗽頻率和痰液淤積程度,減輕胸悶癥狀,從而有效調節情緒,改善睡眠質量,提高生活質量[20]。在呼吸肌鍛煉的基礎上聯合五禽戲訓練具有協同作用,能夠進一步減輕呼吸困難,最終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COPD 穩定期患者中聯合實施五禽戲與呼吸肌鍛煉,可有效降低呼吸困難程度,調節血氣指標,增加運動耐力,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陳麗華: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支持性貢獻;白賀芳: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支持性貢獻;白麗: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支持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