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的民主村,霓虹閃爍,慵懶干凈的黃色燈光將黃葛樹影投到寬敞的石路上。一陣輕快的腳步踏影而過,那是年輕時尚的游客在街巷里流連駐足。
新潮、多元、有態度……這是新晉“網紅打卡地”民主村給人留下的印象。就在這涌動的“潮味”里,一個綠色郵筒靜靜佇立在石路一側,顯得復古而穩重。
這個郵筒所象征的,既是建設廠老職工記憶中的“一號信箱”,更是新時代謝家灣街道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的新探索。
70年時光輾轉而過,“一號信箱”見證了建設廠的變遷,退出過歷史舞臺,如今又被賦予了新內涵,記錄下城市的民主進程。
書信之“橋” 聯通天南海北
再次談起往日在建設廠里的奮斗時光,今年76歲,居住在民主二村5棟的彭其碧婆婆濕潤了眼眶。
“我16歲進廠,在廠里工作了33年。”彭婆婆說,“以前在建設廠上班,那是好自豪的事喲。”
過去的國營建設機床制造廠(即建設廠),廠區從九龍坡區直港大道一直綿延至袁家崗,其間廠房林立、煙囪高聳。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民主”“勞動”“文化”等新詞風靡全國,建設廠也以此為新建家屬區命名,其中民主村就寓意著人民群眾以民主的方式參與區域的管理、建設,當家做主。在家屬區內,蘇式紅磚房整齊排布,電影院、學校、醫院、禮堂等建筑一應俱全。
1953年9月1日,建設廠成為重慶市“一號信箱”的主用單位,是重慶市有史以來唯一使用一位數信箱的單位。
“我們是兵工企業,屬于保密單位,以前家里給我們寫信,地址都是填‘一號信箱’。”彭婆婆介紹,在廠區里,許多地方都設置了郵筒。在那個沒有手機、網絡的年代,郵差將一封封收件地址寫著“一號信箱”的信件送到每位建設廠職工手中,又將郵筒中的回信送向天南海北。
“一號信箱”聽起來神秘,卻是“建設人”日常通信的載體。對于彭婆婆這樣的老職工來說,“一號信箱”見證了他們的愛情與奮斗,喜怒與哀樂,承載了每個人濃濃的感情和回憶。
2009年,建設廠搬遷。后來,原本廠區的位置上修建起龐大摩登的萬象城商圈。動工那天,彭婆婆和老友們唏噓不已,“在這里工作了一輩子,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不僅如此,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保留下來的民主村家屬區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日漸顯現出老舊小區的通病——人車混行、舊房破損、道路狹窄、占道經營……
“那時沒有人行道,人跟車走一起,有的窨井蓋松動翹起,雨天車子壓過,濺得行人一身泥水。”彭婆婆回憶。
轉變始于2021年,九龍坡區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成為市級重點項目。在城市更新的實施過程中,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決定在這里創新推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單元建設的“首張名片”——謝家灣街道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以此沿襲民主傳統,讓居民參與自己所在區域城市更新的規劃建設。
“一號信箱”也是在這一時刻,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回到居民身邊。
“一開始,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把房子、道路改造好,還沒考慮到留存那些記憶符號。”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人代工委主任向俊介紹,民主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建設廠老職工,他們找到區人大代表,提出想在改造中加入“一號信箱”元素。很快,區人大代表將群眾建議反映給城市更新公司,設計人員將“一號信箱”納入設計規劃,才有了現在矗立街邊的“一號信箱”雕塑,圖文并茂地向過往的行人訴說建設廠的歷史。
民意之“橋” 直抵民生訴求
就在2023年,從當地居民對“一號信箱”的深厚感情和重視信賴中,謝家灣街道人大工委獲得靈感,“我們決定建立‘一號信箱’機制,把人大代表溝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有關工作納入其中。”謝家灣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袁霞說。
2023年11月,住在文化七村50號5棟20樓的殷女士遭遇了“驚魂時刻”。“電梯一下從20樓滑到1樓,門也打不開,這要是老年人遇到了可不得了。”殷女士后怕地說。經初步統計后,殷女士發現當年10月和11月兩個月內,類似的電梯滑層事故已經發生了四五次,“出于安全考慮,電梯必須進行維修或者更換”。
由于種種原因,文化七村50號5棟沒有設置大修基金,無論大修還是更換電梯都需要居民共同出資,不少居民抱著沒遇到過事故、繼續用也沒事的心態,拒絕出資。
爭執不休,矛盾加劇。2023年12月1日下午,一場關于文化七村50號5棟電梯老化問題的協商議事會在謝家灣街道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3樓舉行,區人大常委會、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物業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以及市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專家、區人大代表楊綱、居民代表等人圍坐一圈,一邊發言討論一邊做著筆記,商議解決對策。
“如果讓群眾自己解決,可能會激化矛盾,問題也得不到妥善處理。”袁霞負責主持這場議事會。她介紹說,此前,居民向走訪中的楊綱反映了電梯問題,楊綱考慮到此事關乎群眾安全和利益,存在不小隱患,便將這一重要情況“投遞”給街道人大工委,于是便有了這場議事會。
議事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技術專家針對實際情況提出了解決方案:根據《重慶市特種設備安全條例》有關規定,物業管理公司需先申請對電梯進行評估,檢測機構再根據評估結果給出權威建議,促使居民達成一致意見。
很快,在楊綱等人的督促下,評估順利開展,電梯評分為89.5分(正常分數為90分及以上),確實需要維修或更換。帶著專業評估結果,實踐站又組織了3場協商議事會,原本只有20%的居民同意出資,如今已有超過95%的居民同意。
這一解題過程,正是“一號信箱”機制的一次生動實踐。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如今,“一號信箱”不再只是建設廠對外聯系的名字,而有了更多的內涵。
居民可以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的實體“一號信箱”投遞建議,也可以通過“碼上找代表”留言。同時,居民還可以向走訪的人大代表、網格員直接反映問題,人大代表、網格員收集好問題后,將其“投遞”到“一號信箱”系統。
與以往的社區代表工作站不同,過去,每個工作站只有不超過3名人大代表,在群眾聯系密切程度和服務領域方面都有局限,而實踐站將各工作站的人大代表集合起來,并推出“碼上找代表”,大大激活了人大代表的履職動能。此外,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區政府部門負責人、智庫專家等也紛紛進站,進一步充實了解決群眾訴求的力量。同時,“一號信箱”功能更加聚合,有“聚、聯、議、督、促、智”六大作用,人大代表不僅要收集并反映群眾訴求,更要根據事情重要程度申請組織議事會,并在會后督促辦理,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現在有問題我們都知道去哪里反映,民主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彭婆婆說,前段時間,她還針對停車位劃線提出了建議,得到了街道人大工委的辦理。袁霞介紹,實踐站已經收到1100余條建議,辦結率超過98%。
不僅是謝家灣街道。如今,九龍坡區已成立了18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每個站點都推出了一個特色服務品牌。
“比如走馬鎮推出‘走馬故事會’,在聽群眾講故事的過程中收集民意,地點就在鎮上一個長期講民間故事的茶館里。而石板鎮則以‘258’為品牌,利用每月2、5、8日趕集日開展群眾接待活動,并總結出‘258’工作法,加強代表與群眾的聯系。”向俊介紹,實踐站實現了人大法定職能常態化觸達基層末梢,與人民群眾就近“一站式”參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