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俄烏沖突已進入第三年。這場沖突不但給俄烏兩國帶來巨大沖擊,也對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產生嚴重影響。雖然沖突仍在延宕,但歷史經驗表明,任何沖突最終都要靠談判解決。只要不放棄談判努力,實現和平的目標雖遠必達。
僵局——沖突的現狀
雖然時過兩年,但從當前戰場形勢看,俄烏沖突依然膠著,很難說其中一方已取得壓倒性優勢,真正的拐點似乎尚未到來。從和談形勢看,目前雙方還沒達成基礎性共識,重啟對話尚需時日。
也許,用“僵局”二字最能描述俄烏沖突的總體現狀。
盡管如此,戰場形勢還是出現了重要變化。從戰斗態勢看,攻守地位發生轉換。烏克蘭軍隊2023 年夏季對俄軍發起攻勢,但遭遇重大挫折。相反,俄軍守住了陣地,還不斷把戰線向西推進。繼2022年5月控制了頓涅茨克地區重鎮阿爾喬莫夫斯克(烏方稱巴赫穆特)之后,俄軍今年2月17日又迫使烏軍撤離烏東部城市阿夫杰耶夫卡。阿夫杰耶夫卡是烏軍一個關鍵的軍事據點。10年來烏軍在那里建起了復雜、堅固和裝備精良的防御工事。
從戰斗范圍看,雙方相互打擊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遠遠超出烏東地區。2023年以來,烏軍頻繁襲擊俄方境內的地區,多次利用無人機和多管火箭炮等武器襲擊別爾哥羅德州、布良斯克州、沃羅涅日州等地。此外,烏軍還多次襲擊俄方在黑海、克里米亞半島等地的目標。另一方面,俄軍也不斷使用高精度遠程武器,頻繁襲擊烏境內軍工生產企業和彈藥倉庫等重要目標。
從戰斗潛力看,烏方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軍費不足、武器彈藥短缺、兵力緊張等情況。受國內黨派斗爭的影響,美國已暫時中止向烏方提供大規模軍事援助。但歐盟27國今年2月初已就向烏提供500億歐元援助達成協議。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已承諾今年底前歐盟將向烏交付100萬枚炮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已宣布北約將向烏克蘭提供100萬架無人機。而俄方逐漸進入戰時體制,軍工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源源不斷向前線提供坦克、大炮、導彈,后續兵員不斷增加。在經濟上,俄羅斯通過出售石油和天然氣,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西方制裁的影響。
俄烏沖突仍在繼續,但解決這一沖突的最終出路還在于談判。目前,雙方談判的政治基礎還沒有形成,特別是在業已形成的“新的領土現實”的立場上,彼此尖銳對立。因此,國際社會勸和促談的任務依然艱巨。
根源——西方的黑手
俄烏沖突從爆發一直延宕至今,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與美國的“遞刀拱火”有很大關系。
烏克蘭和俄羅斯曾經都是前蘇聯的一部分。蘇聯1991年解體后,烏克蘭成為獨立國家,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主體。烏獨立后總體上一直與俄羅斯相處太平,直到2014年。這一年,在西方勢力煽動下,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時任烏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迫下臺。
隨后,親西方勢力在烏克蘭掌權,并迅速向西方靠攏,把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對于俄羅斯來說,北約是西方一個非常強大的軍事組織,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意味著北約的軍事力量可以逼近俄羅斯家門口。
“顏色革命”發生后,烏南部以俄羅斯族人為主體的克里米亞半島通過獨立公投并入俄羅斯領土,同樣以俄羅斯族人為主體的烏東部頓巴斯地區(包括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布獨立并與政府軍爆發武裝沖突。俄方隨后表示,克里米亞已是俄領土,俄領土完整不容侵犯。
對于頓巴斯沖突,俄方認為這是烏政府與東部民間武裝之間的問題,俄不是參與方。后來,國際社會對頓巴斯沖突進行調解,并促成了兼顧雙方訴求的新明斯克協議,但這一協議未能得到執行。頓巴斯問題一度陷入“凍結”狀態。
拜登政府上臺后,加強了對烏政府的軍事援助,還表態支持烏加入北約,鼓動烏方與俄羅斯進行對抗。在此背景下,烏方立場越來越強硬,威脅要武力收復克里米亞并加強在頓巴斯的軍事行動。對此,俄方作出強硬回應,包括在俄烏邊境地區部署重兵、舉行軍事演習等。沖突爆發前數月,俄羅斯明確提出,美國不應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也不應在烏克蘭部署戰略性武器,但是拜登政府予以拒絕。2022年2月24日,俄方宣布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當年9月,烏方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四州被并入俄羅斯。
隨著沖突的全面展開,西方國家持續向烏克蘭提供各種支援,特別是軍事支援。在沖突一年之際,美國總統拜登突然現身烏克蘭首都基輔,宣布向烏額外提供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和一系列對俄制裁措施。迄今為止,西方國家向烏克蘭提供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總額已達736億美元。其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也越來越先進。美國總統拜登于當地時間今年3月7日晚在國會發表任期內第3次國情咨文演講時,再次呼吁國會繼續為對烏援助撥款。
國際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為烏克蘭沖突“添薪澆油”,主要出于其全球戰略利益需要,特別是維護其霸權地位。
一方面,通過這場沖突,美國可以不斷消耗俄羅斯國力,防止其重新成為與美國勢均力敵的戰略競爭對手;另一方面,美國借這場沖突可以離間歐洲與俄羅斯的關系,增強歐洲安全憂慮,迫使歐洲進一步向美國靠攏,以避免歐洲與俄羅斯越走越近,從而影響其對歐洲的掌控。
此外,美國的軍工復合體、能源企業、糧食生產商等在這場沖突中也大發其財。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曾公開表示,美國對烏軍事援助資金的絕大部分花在了美國的制造業上,為美國人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也推動了美國經濟增長。
后果——全方位沖擊
已進入第三個年頭但仍看不到終點的俄烏沖突,不僅給交戰雙方帶來嚴重傷害,也給國際安全、國際經濟和貿易、國際金融等多個領域帶來巨大沖擊。
沖突爆發以來,俄烏雙方都蒙受了巨大人員傷亡。在兩年多的沖突中,雙方軍隊多次發生激烈戰斗,尤其是爭奪馬里烏波爾、阿爾喬莫夫斯克(烏方稱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等軍事重鎮的戰斗非常慘烈,被稱為“絞肉機”,這些地方幾乎被夷為廢墟。
從烏克蘭方面看,沖突導致大量民眾逃往國外,或在國內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特別是糧食出口嚴重受阻,許多軍事和基礎設施遭到毀壞,政府財政日漸拮據,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賴西方國家的援助。特別是烏最終能否收復在戰場上丟失的領土,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從俄羅斯方面看,沖突爆發后,西方對俄進行了全方位制裁,從經濟到貿易,投資到金融,科技到軍事,制裁力度之大、領域之廣、程度之深可謂空前。特別是美歐拋出了“金融核彈”,將俄所有對外銀行全部從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剔除,使俄國際收支渠道遭到重大阻礙,并對其國際貿易產生惡劣影響。此外,由于多條北溪管道被炸毀,俄羅斯向歐洲出口油氣產品失去了非常重要的通道,而油氣產品出口是俄羅斯經濟命脈之一。同樣,沖突也消耗了俄方大量的資源和財力。隨著芬蘭和瑞典先后加入北約,俄方的地緣安全環境進一步惡化,被迫采取應對措施。
從歐洲角度看,安置大量來自烏克蘭的難民給不少歐洲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難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穩定帶來消極影響。在一些歐洲國家,對俄烏沖突的不同立場引發嚴重政治分裂, 右翼勢力在政壇崛起的勢頭不斷增強。同時,由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歐洲國家不得不改從美國購買高價油氣產品,導致物價上漲,民眾生活水平相對下降。持續對烏克蘭提供援助也增加了歐洲國家的財政負擔。因為擔心俄烏沖突蔓延,一些歐洲國家還不得不提高國防開支。
從世界層面看,俄烏沖突使國際政治和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復雜,也使國際貿易受到嚴重沖擊。
在政治上,圍繞這一沖突,國際社會出現較大分歧,部分國家追隨美國制裁俄羅斯,但也有不少國家在戰略自主的基礎上采取不同于美國的立場,沒有選邊站隊;在安全上,受沖突的影響,俄羅斯與美國之間原有的絕大多數軍控條約失效,增加了新的軍備競賽的可能性,給全球戰略安全帶來危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北約變得更加咄咄逼人,不但實現了進一步擴大,還多次舉行大規模軍演,并企圖把軍事觸角向亞洲延伸。
在經濟領域,俄烏沖突導致糧食、能源等多種產品供應鏈中斷。俄烏都是小麥、大麥、玉米以及植物油等糧油產品的重要出口國,但沖突阻斷了這些產品的出口,非洲和亞洲一些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出現糧荒和饑餓。沖突還深刻改變了世界原有的能源供應結構,導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推高了多國物價水平。受沖突影響,制造業所需的一些金屬原材料供給也出現短缺。由于美歐把俄方所有對外銀行全部從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剔除,不少國家感到在金融領域面臨威脅,加強了用本幣互換等方式進行雙邊貿易,加速了去美元化進程。
表面上看,俄烏沖突是烏克蘭和俄羅斯在交鋒,本質上卻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同俄羅斯在歐洲地緣安全問題上的較量。只有妥善解決各方的合理關切,歐洲才能真正建立起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框架。
任何沖突的終點都是談判桌。早一點談起來,和平就早一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