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體育的育體與育人雙重使命,注重大課間學生體質提升與意志品質培養,分析大課間現實困境,探究體育大課間相關因素的關聯度,推出“菜單式運動處方”智慧大課間模式,學生的精神層面、意志品質和社會適應皆有明顯變化。
關鍵詞:體育大課間;菜單式;運動處方;以體育人;運動監控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3-0083-03
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觀參與意識呈現了連年下降趨勢,具體表現在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大課間。分析其原因:一是大課間內容單一枯燥。千篇一律地進行廣播體操,沒有新的運動興奮點刺激,學生產生了濃重的厭煩情緒,抵觸大課間。二是忽視體育運動的德育作用。體育大課間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德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三是忽視體育大課間的社會屬性。學生是以班集體為單位參加體育大課間,在大課間中個體需要服務于班級整體,在強大的班級凝聚力中達到鍛煉身心的目的。四是體育大課間運動強度不夠、運動密度低。小強度的運動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也不能激發學生的鍛煉快感,體會不到運動的快樂。因此,體育教師要積極調整學生情感態度,激勵學生自愿自主地參與體育大課間鍛煉。
一、體育大課間育體與育人的教學實踐
體育大課間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部分,對提升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有重要作用。國內外許多權威觀點都認為體育的核心作用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體育大課間的重要使命就是鍛煉學生身體、增進學生體質。另外,高效的體育大課間作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會促使學生增強團結精神、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和團隊精神,培養學生沉著、自尊、自信、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
(一)完成體育大課間因素關聯度分析
通過查閱文獻、前期運動監控以及模擬測試數據分析,得出相應結論:發現筆者所在學校體育大課間需要重點鍛煉學生的有氧耐力和下肢爆發力等身體素質。分析大課間項目所發展的體質和精神要素,探究體育大課間項目與體育中考項目間的關聯度,結合學校實際,最終決定體育大課間是否選用相關項目(表1)。
(二)菜單式運動處方大課間項目的制定
通過個人訪談、電話問詢等形式,對南京市中小學體育大課間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各校體育大課間內容和教師學生心中理想的活動安排等。融入“運動處方”相關理念,總結出“菜單式運動處方”大課間模式。將大課間劃分為喚醒、體適能、團隊協作和放松四部分,從熱身與興趣、力量與爆發力、耐力與毅力、社會適應發展和放松與賞析等維度促進學生體質、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發展。
1.“菜單式運動處方”大課間模式
在課內外體育鍛煉中,應用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加運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而且具有較好的鍛煉效果,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鍛煉技能。“菜單式”大課間項目能更加便捷地應對不同條件的學校需求(表2)。
各學校根據學生人均活動面積、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學生體質情況等諸多方面,從四個部分各選一項自由組合。學校學生人均活動面積9.16平方米、體育特色項目為民族繩毽、學生耐力和下肢力量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考慮,故大課間選擇藝術體操-暖身操、力量組合練習、繞圈長跑、八字繞長繩(1~4人變化)/“厚愛生”補差和自編放松操等項目。
2.大課間運動和音樂融合,學生自主選擇
運動與音樂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體育活動中加入適當的音樂有助于運動表現。音樂對體育的影響包括對運動人群的生理、心理調節,對教學訓練的促進以及對運動項目的影響,在體育大課間中融入音樂對學生有積極作用。
在微信智慧平臺體育教師精選內容積極向上、學生喜聞樂見和適合各運動環節的音樂若干首,學生自主投票選定各環節主題音樂。大課間喚醒環節,學生投選出的熱門音樂見表3。
3.智慧化大課間,活動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
我校一直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體育教師利用視頻編輯軟件制作的大課間視頻,用一體化視頻形式引導學生完成大課間各項活動;體育教師與班級同學一起錄制大課間各環節視頻,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大課間活動的熱情;設置大課間活動音樂小組,學生作為管理員參與組織大課間音樂的選取;一體化大課間視頻做到月月錄制、每月更換,確保大課間活動的新鮮度;結合各類短視頻軟件中學生較為喜愛的運動相關題材視頻形式,與時俱進貼合學生鍛煉興趣。
二、形成的“菜單式運動處方”大課間策略
(一)團隊凝聚策略
團隊凝聚力影響著團隊成員在體育運動中的各種行為。當凝聚力增強時,可激發團隊心理動力,增加運動員繼續參加比賽或學生堅持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及面對困難的堅韌性,減少人們在體育運動中的退出行為。學生們看到大部分同學都在認真完成動作,會不斷激勵促使他們不斷去努力,從內心深處出發,培養學生努力拼搏的團隊精神。
(二)條件限制策略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設置一些限制性的條件,會促使學生努力達成動作標準或提高相應成績。下肢力量練習中運用一定高度的障礙物達到鍛煉效果。如讓學生連續跳過足球小跨欄、跳過高度不一的體操墊,或者在立定跳遠練習中設置一定高度的障礙物等,讓學生克服具象化的困難,培養學生直面困難的意志品質。
(三)器材輔助策略
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適當安排體育器材來輔助學生練習,對于學生掌握技能、規范動作、鍛煉體能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結合實際,在體育大課間活動中運用體育器材輔助學生練習示例如下。
阻力帶牽拉練習方法可以作為中考體育前拋實心球項目的專項素質訓練,成績提高效果顯著。具體方法:背向上固定阻力帶牽拉練習速度力量;正向上固定阻力帶牽拉練習出手速度和固定出手角度。兩人一組,相互間歇交替練習。阻力帶固定后,與地面的夾角需保持33~37度,8~10個/3組,15秒內完成一組,組間歇15~20秒,練習者雙手頭上拉彈力繩做出“反弓”姿勢,練習者體會由下及上的腿部—腰腹—手臂發力順序,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
(四)減緩坡度策略
大課間實踐過程中,繞圈長跑練習設置的初衷是讓學生貼近體育中考長跑情境,但考慮到體育中考1000米跑和800米跑對學生耐力要求較高、學生體質水平參差不齊、照顧學生心理狀況的情況,故采用減緩坡度的策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跑步速度。在繞圈長跑初始要求學生的配速是90秒/圈(我校操場一圈為200米),堅持繞圈長跑兩周后要求學生配速提高到85秒/圈,依次提高60秒/圈。讓學生沿著設置的緩坡逐漸達到體育中考1000米跑和800米跑的配速要求,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水平。
(五)關注個體——加餐策略
考慮到體育大課間集體化練習中學生體質水平參差不齊、學生身體素質差異化較大等特點,對于同樣的練習要求,部分學生完成起來比較困難。降低練習要求會導致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不夠,因此,在其他時間應給予該部分學生運動補償。通常安排在中午時間或者課間休息時間,該部分學生快速到達指定地點,經過快速熱身后,進行相應的“加餐”補償訓練。
三、實踐總結
通過兩年時間對我校體育大課間不斷摸索,“菜單式運動處方”大課間模式以體育人效果明顯,成績顯著,具有典型的推廣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促學生體質發展,提體育中考成績。“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對樣本班級三年運動跟蹤監測和體育相關測試數據反饋,學生運動量有了質的提升,體育中考成績大幅進步,我校學生體質有顯著提升,尤其是體育“厚愛生”體質提升明顯,解決了教育實際中的難點問題。因此,我校“菜單式運動處方”大課間模式行之有效,效果突出。
其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本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是發揮體育學科的德育作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通過大課間教學實踐,學生能夠樂觀積極且主動地參與體育大課間中,敢于在大課間中表現自我,養成了不畏苦、敢去拼的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能力不斷增強。
其三,以體育人研究不止步。深化具有中國特色以體育人的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體育人是體育學科的一項重要工作,關注學生體質的同時必須注重教育引導。影響學生體質的因素在變化,體育“厚愛生”一直會存在,學生的意志精神影響因素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需要一線體育教師持續關注學生體質、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