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恬
(沈陽化工大學,沈陽 110142)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服務一直是社會關心的焦點問題。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作為一種創新養老模式,逐漸受到廣大老年群體的歡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將醫療與養老完美融合,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服務。但隨著這一模式的深入實踐,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深入剖析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其發展路徑,有效助力養老服務行業的良性發展。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是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的有機結合,旨在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全面的關懷。該模式的核心是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其內涵不局限于基本的醫療服務,還包括日常的康復、心理關懷、飲食管理等。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到2030年,老年人口將占全球總人口的22%,其中超過60%的老年人將面臨兩種及以上的慢性疾病挑戰[1]。這一變化無疑給傳統養老服務帶來巨大的挑戰,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正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有效途徑,其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全面性,既滿足了老年人的醫療需求,也考慮到其生活起居需求。②預防性,強調通過日常管理減少疾病的發生。③個性化,每個老年人都可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與需求得到定制化的服務。④技術支持,隨著醫療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進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更容易實現遠程監控、健康數據分析等功能。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與傳統養老服務在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服務模式。傳統養老服務多關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起居,而醫養結合更側重于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傳統養老模式已逐漸暴露出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問題,尤其在醫療資源有限、老年疾病高發地區。日本作為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2019年的數據顯示,超過26%的老年人生活在養老院或照護中心,但這些機構往往缺乏必要的醫療設備與專業人員[2]。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強調的是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不僅能夠解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問題,還為其提供必要的醫療關懷。此外,傳統養老服務往往較為被動,只在老年人出現健康問題時醫療服務才介入,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則更為主動,其核心是預防與早期干預,旨在減少老年人的醫療支出,提升其生活質量。
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興養老服務模式,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便是資源整合困難。在大多數地區,醫療與養老兩個領域長期分開運作,擁有各自的資源與管理體系,將兩者完美結合,需跨越眾多的行政、經濟及認知上的障礙。例如,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在經費、人員、技術與管理方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由2019年的統計數據可知,我國養老機構中平均每位老人的醫療支出僅為醫療支出的五分之一,而其員工數量與技術設備則更為落后[3]。這意味著,在養老機構內為老人提供與醫院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此外,文化與認知障礙也不容忽視。許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管理層仍認為養老與醫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它們之間不存在直接的聯系,這種認知使得資源整合工作變得尤為困難[4]。最后,現有的政策與法規往往缺乏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明確支持,進一步加大了資源整合的難度。簡言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要真正實現其價值,必須克服資源整合上的諸多困難。
當前,許多養老服務機構采用了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如遠程醫療監控、健康數據分析等,但如何將這些技術有效地與養老服務結合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老年人,仍是待解問題。養老服務的核心是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如飲食、起居、康復等,但目前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往往過于偏重醫療護理,忽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重要性。這導致在實踐中,許多先進技術設備被閑置,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如養老機構雖采購了大量智能健康監測設備,但由于缺乏專業的操作人員與維護經費,使設備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無法真正發揮作用。而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雖然技術設備相對落后,但更注重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滿意度。
醫養結合意味著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的深度融合,這要求兩個不同領域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由于各自的管理體制、文化背景、服務理念等存在明顯差異,合作時難免出現種種摩擦與障礙。如醫療機構通常追求治療效果與醫療質量,而養老機構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舒適度。當兩者合作時,如何平衡這兩個目標,確保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是一個巨大的挑戰[5]。此外,資金分配、技術共享、人員培訓等也是合作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資金是實現醫養結合的重要保障,但如何合理分配,確保各方的利益不受損害,需雙方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協商。技術與人員的使用同樣面臨難題,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在技術使用、維護、更新,人員培養等方面的需求均存在差異,如何確保技術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提升人員服務質量,也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提出與實踐代表著對傳統養老觀念與方法的創新,但現行的政策與法規并沒有跟上這一發展趨勢,導致在實踐中出現許多法律空白與政策盲點。如何定義醫養結合服務的界限、評估其服務質量、保障老年人的權益等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與政策導向。法規的滯后不僅增加了醫養機構在運營中的風險,還可能導致老年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此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涉及多個部門,如衛生部門、民政部門、住建部門等,各部門的政策與法規可能存在沖突或重疊,導致醫養機構面臨多頭管理與政策不一致問題。這不僅增加了醫養機構的運營成本,還可能導致服務質量受到影響。同時,由于法規滯后,許多創新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實踐中面臨法律風險,可能導致一些有益的創新方式方法被抑制。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作為創新型的服務模式,其健康有序的發展亟需得到相關政策與法規的有力支持。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出針對性專項政策,明確服務范圍、資質要求、權責關系等關鍵問題,為醫養機構提供明確的運營指導。為確保老年人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應制訂完整的醫養結合服務質量標準,對服務過程、結果進行嚴格的監控與評價。對于在醫養結合領域進行創新的機構與個人,可給予稅收優惠、資金扶持、項目補助等激勵措施,鼓勵更多的資源與力量參與到這一模式的實踐中[6]。還應加強與行業協會、研究機構、高校等的合作,開展醫養結合相關的培訓、研究、交流活動,推動行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在法規方面,相關部門應及時修訂現有的養老、醫療、服務等方面法律法規,補充與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不一致的條款,為這一模式提供必備的法律保障。還應加大對違反相關政策與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公平、公正發展。只有得到政策與法規的有力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涉及醫療、養老、服務等多個領域,跨界合作成為推動該模式創新與優化的關鍵環節。多方面的資源整合、專業的技能交融及不同領域的知識碰撞將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注入新的活力。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是醫養結合的兩大主體,應加強合作、共享資源,打破傳統的邊界與壁壘,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可開展共同的培訓項目、研究計劃與服務方案,共同探索更適合老年人需求的醫養服務模式[7]。此外,政府、學術機構、社會組織、企業等也應當成為合作的參與方,共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研究與應用。如學術機構可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方法,政府可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社會組織可為模式的推廣與應用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撐,跨界交流活動如研討會、工作坊、培訓課程等,可促進各方增進了解、共享經驗、形成共識,進一步深化合作關系。通過跨界合作與交流,醫養結合模式將得到更廣泛的認可與支持,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高效、人性化的服務。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成功實施不僅依賴于資源的整合與合作,更需技術研發與應用的深度參與。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創新,醫療與養老服務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為醫養結合提供了更為便捷與高效的工具。如遠程醫療技術的發展使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可實時與醫生進行視頻交流,及時獲取醫療建議與服務,避免不必要的交通與等待時間。穿戴式設備可對老年人的生命體征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及時為醫護人員提供健康數據報告與預警。當然,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醫療服務,如智能家居技術可輔助老年人進行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如照明、溫度控制、安全監控等,從而提升其生活品質與安全性[8]。然而,技術的引入與應用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確保技術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如何培訓老年人使用新技術,如何確保新技術與老年人的需求及習慣相匹配等,都需得到充分的考慮與解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要在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技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研發與應用策略。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綜合與高品質的服務。服務質量不僅指服務的技術水平,還包括服務的人性化、個性化與持續性。對于老年人來說,服務的人性化與個性化尤為重要。每個老年人都有特殊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與心理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醫養服務可更好地滿足其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質。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與需求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故需提供持續的、有針對性的醫養服務,確保其健康與安全[9]。從效率的角度來看,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管理模式的創新,可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醫養服務的效率。如利用數字化管理系統,可更加快速、準確地收集、分析與使用老年人的健康數據,為其提供更為精準的醫療建議與治療方案。通過優化服務流程、加強對服務人員的培訓與管理,也可大大提升服務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與資源浪費。但同時也要注意,追求效率不能以犧牲服務質量為代價,只有在確保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能為老年人帶來真正的福利。故提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服務質量與效率需從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人員、技術應用等多方面進行優化與創新。這不僅需要相關機構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引導,從而建立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養老服務機制。
人工智能技術,如智能機器人、語音識別、圖像分析等可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陪伴與關懷,為老年人提供身體健康、生活娛樂等多方面的服務。如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智能系統可及時發現其健康問題,提前進行干預與治療。大數據技術可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發現某些疾病的早期跡象,為醫養結合服務提供更加精準的決策支持。技術與服務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提升服務的效率與質量,還可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體驗。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老年人對生活品質的需求在不斷提高,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養老服務,期望享受更加全面、個性化的醫養服務。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如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服務提供者需根據不同的老年人群體,如健康狀況、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方案。如對于有特定疾病的老年人,可提供針對性的醫療與康復服務。對于文化愛好者,可提供各種文化與娛樂活動。此外,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也應注重家庭與社區的融合,為老年人提供溫馨、和諧的生活環境。通過家庭與社區的合作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顧、醫療健康咨詢、文化娛樂活動等一系列服務,使其在享受高品質服務的同時,感受到家庭與社區的關懷與溫暖。這種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模式,不僅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還可提升服務的價值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