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付木華 汪 展 喬曉玲 林文亦
本項目位于深圳市筍崗街道寶安北路與泥崗路交匯處,工程結構形式為框架-核心筒/部分框支剪力墻兩種結構形式。該工程用地面積為13634.61 m2,總建筑面積193018 m2,地上建筑面積132020 m2,地下建筑面積為45518 m2。地下為全埋地下室,共4 層,地下1 層為商業、公用設備房、卸貨區,地下2 ~地下4 層為共用停車庫;地上為5 層商業裙房,高度為23.49 m;一座超高層產業研發用房,共44 層,建筑高度為199.15 m;一座超高層商務公寓,共44 層,建筑高度為145 m。地下車庫汽車坡道及卸貨平臺采用3 厚金剛砂耐磨面層施工工藝,施工前做好工藝優化,明確質量控制標準,為項目施工組織提供參考。
金剛砂地坪施工工藝在地下車庫、廠房等類型建筑項目中都有較為廣泛應用,本工程項目施工中,結合裝飾裝修工程整體施工要求,從施工規范和現場情況出發,制訂如下工藝流程:現場查勘、標高基準校對—基層處理及銑刨機整體進行鑿毛、驗收—測量放線分倉確定標高、打點—墻、柱邊包裹隔離縫—擺放鋼筋網片、邊角柱補強鋼筋綁扎安裝—支設施工模板—水準儀復核模板標高—架設激光整平機并高度—混凝土坍落度現場檢測并記錄—澆筑倉內砼(50 mm 或150 mm 厚,建筑找坡最薄處為30 mm 或130 mm 厚)—激光攤鋪振搗混凝土—水準儀復核模板及砼表面標高并校準—采用手扶式抹光機對混凝土進行提漿—3 m 刮尺十字交叉對混凝土進行刮平—采用手扶抹光機再次對混凝土提漿—撒布金剛砂(金剛砂用量6 kg/m2,第一次撒播2/3)—機械鏝搓平、提漿—撒布金剛砂(第二次撒播1/3)—機械鏝搓平—機械鏝光機收光—養護2 ~3 d—對完成地面進行彈線切割—地面灑水鋪設薄膜和平整度檢測—28 d 后嵌單組份聚氨酯建筑密封膠—固化劑施工—成品保護。
2.2.1 施工準備
在施工作業前,需做好現場查勘、標高核對及基層處理,為后續施工組織奠定良好基礎,確保施工質量得以有效保障。開始前施工人員需先將基層雜物、積水清理干凈,確認在混凝土地坪下,沒有任何可壓縮層或膨脹物質,水位線控制到位,不會對底面基層物質產生污染。使用鑿毛機進行整體鑿毛處理,在澆筑作業前將基層整體進行濕潤處理,對掃水泥漿進行界面處理。使用激光標高儀或水準儀等,確認原地面標高。在地坪施工作業前,應當確保倉內處于封閉狀態,考慮施工順序規劃,優化混凝土罐車停放及運輸車輛行駛路線。
2.2.2 設計安裝隔離縫
分隔縫主要集中于墻體、柱子、設備基座四周與混凝土板接縫部位,通過合理設置,將混凝土板與結構體之間的連接隔開,留出混凝土板的伸縮空間,避免由于結構體約束及結構變形沉降而產生約束型裂縫現象[1]。分隔縫施工采用彈性泡沫聚乙烯材料,實現有效的分離作用,并減少由于二次澆筑混凝土和耐磨施工所產生的色差現象,有效提升混凝土面層均勻度和美觀度。在混凝土養生收縮完成后,如出現較大縫隙,則應當使用彈性密封膠進行填縫處理。
2.2.3 地面鋼筋和陽角補強施工
地面鋼筋綁扎采用雙向鋼筋網片處理。施工中應在地下車庫區域采用單層雙向ф6 mm@200 mm鋼筋網片,在現場進行成品制作,并依照分倉澆筑施工順序放置,在作業中需在面層以下15 mm 處使用鋼筋馬鐙墊起。在陽角(90°直角),如邊柱外側、設備基座直角部位,需采用加強鋼筋網片進行加固處理,以有效規避直角塑性開裂風險。具體的處理方式為使用直徑為6 mm 的螺紋鋼筋,其規格為長400 mm×寬400 mm×橫向間距100 mm 的加強鋼筋網片,放置于硬直角位置,與面層鋼筋相連接,以達到良好的補強效果。
2.2.4 架設調節分倉模板以及混凝土攤鋪
在做好上述補強處理后,需先在布置單層鋼筋網片的地下車庫區域架設分倉模板,便于在施工過程中反復修整平整度和水平度,確保地坪規整度能夠達到設計及施工規范要求。需在兩塊毗連地坪之間設置安裝傳力桿,或者是設置成品施工縫,確保荷載能夠最大限度從一塊地坪傳遞至另一塊地坪。具體實施中應確保荷載傳遞裝置能緊密連接至周圍混凝土,限制地坪之間垂直運動,并沿垂直于接縫方向傳輸載荷。施工方法為每日施工的模板施工縫外沿3 ~4 cm 位置,留出模板縫,并水平安裝傳力桿。第二日繼續施工時,在施工縫位置進行彈線切割,將多余的混凝土邊緣敲除掉,以確保施工縫保持平直。采用跳倉方式施工,確保每日施工區的施工縫經彈線切縫處理后,都能布置到縮縫位置,以形成整體地坪。
在混凝土施工中,需安排專人依照設計標準進行混凝土拌合,做好罐車到場與離場時間安排,前后間隔時間不得超過30 min。在進行混凝土輸送放料時,需先使用坍落度測試桶進行測試,坍落度介于70 ~100 mm 方可進行施工[2]。混凝土攤鋪作業時,初放出高度應當超出地坪完成面標高20 ~50 mm,采用人工將邊角區混凝土進行初平處理,之后直接采用激光攤鋪機進行整平。在整平作業完成后,技術人員應當及時對振動后的模板進行標高復核,如果出現誤差較大現象,應當由專業人員對該部位進行調整加固,使用鐵鍬在凹處地面加料,并再次做好加料部位的整平處理。
工程施工中,還需按圖紙要求設置排水溝,在排水溝底部預埋DN-150PVC 管,連接至集水坑,在淺溝外側2 m范圍內設1%找坡,坡向淺溝。
2.2.5 拉尺多次刮平
在對混凝土進行激光整平處理后,采用3 m 拉尺反復切割刮平地面。將混凝土表面浮漿刮除掉,并將低凹處修補到位。對于機械施工無法覆蓋的邊角地位,需在使用小型振動棒振掏密實后,使用2 m 重型刮尺進行刮平處理,之后使用激光塔尺和水平儀復測標高,確保標高與地坪整體保持一致[3]。但邊模位置不得過度使用振掏設備,避免對施工縫產生影響。
混凝土鋪設并整平后,使用3 m推桿進行2 次“十字”交叉表面推平,避免表面浮游物對后續施工產生影響,降低表層水含量。混凝土初凝至施工人員站立腳印深度為20 cm 時,穿戴網鞋,使用3 m 規格的方板刮尺,采用2次“十字”交叉方式進行切割作業,將表面刮平。這能夠有效消除混凝土坍落度差異導致的凹凸問題。在腳印深度至10 cm 時,再次進行重復作業,能夠將表面平整到位。
2.2.6 第一次撒布
金剛砂撒布是地坪施工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依照規范完成撒布作業后,還應當進行抹平機鏝光處理。在撒布作業前,應當考慮氣候、溫度、混凝土配合比等因素影響,如撒布過早會導致金剛砂沉入混凝土中而失效,如撒布過晚,則會由于混凝土凝固失去黏結力,導致無法結合而形成剝離現象。通常在混凝土初凝至腳踩約下沉5 mm 時,可進行第一次撒布。
第一次撒布實際用量為設計用量的2/3(金剛砂用量為6 kg/m2),采用均勻方式進行作業,避免過度用力拋撒導致材料與施工面分離。撒布作業同時,由專人使用木抹子抹平。撒布時應先處理墻柱、門等邊線部位,減少失水對作業質量的影響。金剛砂在吸收表面水分逐漸變為深色時,開始進行加裝圓盤的機械鏝搓平作業,并采用人工輔助木鏝方式進行全面處理。在鏝平處理完成后,采用先橫后縱垂直交叉方式進行提漿處理,確保提漿均勻性。作業時應依據混凝土硬化情況,合理控制機械鏝角度,確保金剛砂與混凝土黏結。
2.2.7 第二次撒布
使用刮尺準確衡量地坪水平度,將第一次處理中不平整部位調平后,再進行第二次撒布。撒布量為設計用量的1/3,觀察金剛砂達到全部洇濕時,再由施工人員使用專用機械套裝金屬圓盤,將表面抹平,進行磨光處理。磨光作業至少進行2 次,采用縱橫向交錯進行,避免材料出現聚集,邊角位置使用手工鐵鏝進行作業[4]。在地坪硬化至用手使勁下壓,無明顯變化時,使用機械磨光機的抹刀直接收光。收光方式為先慢后快、先橫后縱方式進行,最后使用手工抹刀將局部漏出砂眼的部位找漿修補。如果在高溫、干燥、空氣對流劇烈情形下進行收光作業,應當加快作業速度,避免延遲對表面觀感產生影響。
2.2.8 切分隔縫與養護
在金剛砂地面施工完成2 ~3 d后,需依照圖紙設計要求進行切縫處理,避免施工面出現不規則龜裂現象。分隔縫寬度10 mm(坡道15 mm),切割深度為20 mm,切割完成后采用單組分聚氨酯建筑密封膠進行嵌縫處理。切割時間的具體選擇,應當根據天氣和混凝土硬化情況,在確保切割不爆邊情形下,在48 h 之內選擇最早時間進行切割,切割間距應該控制在4 ~6 m 為宜,沿柱軸線進行切割,以保持原柱距和地坪美觀性為主,在切割時需使用吸水機將切割產生的泥漿清理吸除干凈。
在切割完成后,為避免混凝土面層出現龜裂紋和干縮裂縫現象,需采用合適的養護措施,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達到設計要求。在混凝土切割縫施工作業過程中,需在表面同步進行灑水養護施工,在切割縫施工完成后,立即灑水并用塵推將清水推布均勻,之后采用鋪設薄膜方式進行養護。薄膜接頭位置需重復搭接200 mm以上,用封口膠做好密封處理[5]。混凝土板側面還未進行澆筑作業前,需使用薄膜覆蓋方式進行養護,薄膜需完全貼覆至地坪表面,不能有氣泡現象產生,避免在表面出現不均勻色差現象。在養護作業后需做好安全隔離,嚴禁人或機械進入鋪設區內,在養護施工結束后7 d 內可以進行輕量化出行,在14 d 覆膜養護期結束后進行密封滲透硬化施工,28 d 后才能進行重載施工。
2.2.9 密封固化劑面層施工
金剛砂地坪施工完成14 d 后,進行密封固化劑施工。現場施工的容器及噴涂設備,需在到達現場后再打開使用,并做好其他設備準備。作業前清理表面雜物,用水將表面清洗干凈,在表面風干后,開始涂刷作業。固化劑直接均勻噴灑至地坪表面,保持30 ~45 min 濕潤狀態,期間施工長毛刷均勻推動,提升吸收效果。
在固化劑達到滑稠狀態后,適量噴灑清水,輔助毛刷推動,將多余的密封固化劑稀釋,實現地面的二次滲透。在表面再次達到滑稠狀態后,用清水將地面徹底清洗到位,將地坪上所有污漬及殘留的混凝土密封固化劑去除[6]。金剛砂材料干透變白前,用洗地機將表面沉淀物清理干凈,不能有固化劑殘留,之后利用橡膠滾軸等工具,將地面擦拭干凈。在固化劑施工完成2 h 后,用高速拋光機將地面拋光4 遍以上,提升地面光澤度。
施工中由于選用的材料不合格、施工時撒料厚度不一致、混凝土澆筑中水分過多、沒及時將水泌掉等因素,都會導致色差現象發生。鑒于此,在施工作業時應該選用性能參數符合規范要求的金剛砂材料,并且分多次進行撒料,混凝土澆筑作業時需要由專門人員掃水,即在基層不能有任何形式積水現象。
以本工程為例,地面平整度允許值為縱橫向±3 mm。在施工中由于模板支設標高偏差較大、混凝土部位未按標準整平、耐磨材料撒播不均勻等原因,導致地面平整度偏差較大。這方面問題的有效預防,需要嚴格以預先標示在墻或柱上的標高線為基準,間隔約2 m 設鋼釬,鋼釬標高與縱縫模板標高保持一致,并用紅外線水平儀做好校核。將接槎處鑿毛剔平,新澆筑混凝土應當與已澆筑地面保持水平,有低洼部位需及時補料填平。金剛砂骨料2 次撒布完成后,應當及時進行修補處理,邊角等部位采用人工壓平方式進行抹光。
地面裂縫是金剛砂地坪施工最為常見的質量問題,這方面原因較為復雜。例如,在施工完成后沒有依照規定做好養護,也會出現不規則的微裂痕及裂紋現象[7]。又如,收縮縫切割時間較晚,地面硬度較高,在熱脹冷縮作用下,也會導致裂紋現象發生。對于這方面問題,必須要嚴格控制第一次撒料時間,將混凝土土層與面層同時施工,確保養護時間達到15 d 以上,合理控制切縫時間,以有效避免裂縫現象發生。
金剛砂地坪施工中,如果地基堅實度不足,基層下沉后會在混凝土面層形成空鼓現象;如果基礎清理不到位,會在新舊混凝土交接位置出現空鼓現象;如果混凝土澆筑作業前未進行灑水處理,極為容易在混凝土和基層結合部位出現空鼓現象;如果伸縮縫留置寬度不足等,會在膨脹作用下引起地面空鼓現象。作業中應將地基素土夯實后加300 厚級配碎石夯入,確保夯實系數≥0.94,對連接部位進行銑刨處理,將原混凝土地面浮漿去除并做拉毛處理;在混凝土澆筑作業前,應進行灑水濕潤處理;伸縮縫間距應當控制在6 m×6 m 以內,才能夠實現對空鼓現象的控制。
在金剛砂地坪施工中,如未進行很好的搓毛、抹光處理,養護作業不規范、養護時間不足,耐磨骨料撒布時間控制不當,則會導致地面出現起砂、起皮及麻面的問題。在施工中需保證磨平、壓實、搓毛不少于3 遍,抹光、找平不少于3 遍,養護時間不少于14 d,嚴格控制耐磨料撒布時間,以有效規避起砂、起皮及麻面等問題。
地下車庫金剛砂地坪施工工藝較為復雜,在某一環節沒有依照規范要求做好施工情形下,都會導致不同形式的施工問題,對施工質量產生影響。因此在施工組織中,必須要嚴格依照施工方案要求進行操作,嚴格做好施工參數檢測,以確保整體施工質量達到規范和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