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兵華
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中國的建筑行業過去2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發展,然而,這個爆發式增長的背后伴隨著的是嚴峻的環境與能源挑戰,很多建筑企業從根源上就不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野蠻生長的建筑行業在經歷了新一輪的改革與發展之后,逐漸出現了各種復雜的市場調整。而對于我國的整體發展目標來看,2030年的碳達峰與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勢在必行,因此,建筑行業從設計到施工的整體綠色調整就形成了一道無法回避的巨大勢能。在這一現實背景下,我國政府積極響應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全面呼聲,2022年3月住建部發布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將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將穩步提升,建筑用能結構逐步優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將有效控制。同時,住建部2021年發布的國家標準《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 55015-2021)以及《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的開始實施,為我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對于建筑企業落實國家關于可持續發展、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發展等相關政策要求,就起到一種引領行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僅可以促使建筑企業在設計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環保、節能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措施,也可以為建筑設計與施工提供明確的指引,規范行業內的行為準則。鑒于此,本研究希望通過分析綠色建筑認證體系的相關政策法規要求,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應用價值與影響效果,來深入探討建筑行業如何進一步規范自身行為,提高建筑與企業自身的可持續性,為我國的建筑行業綠色改革提供一些策略建議。
綠色建筑認證是指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確認綠色建筑等級并進行信息性標識的一種評價活動。該認證體系建立在具體的評價標準之上,包括了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針對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針對公共建筑)等六大類指標。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依據滿足控制項和評分項的程度,綠色建筑被劃分為三個等級: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
中國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的發展可以追溯至2009年,當時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強調了建筑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關鍵作用。為了貫徹執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國家發展戰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成立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此后,綠色建筑認證體系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標準和評價體系。
1.3.1 多層次的認證等級。根據綠色建筑總得分,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每個等級有特定的得分要求,這種分級制度既可以激勵企業不斷提升,也方便了消費者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建筑。
1.3.2 綜合性的指標體系。評價標準涵蓋了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質量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了建筑在不同層面的環保性能,促使建筑企業在各個方面都要追求卓越。
1.3.3 全周期評價。針對公共建筑,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引入了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評價,不僅考慮了建筑的設計與施工階段,也包括了建筑的運行使用階段,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3.4 透明度與公正性。綠色建筑認證的評審過程公開透明,評審結果在官方網站上公示,保證了評價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1.3.5 專業的評價體系。綠色建筑認證需要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保障了評價的專業性和客觀性。
以上特點使得我國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權威性,為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2]。
2.1.1 節能與環保設計導致設計難度增加。綠色建筑認證要求設計師進行詳盡的能源模擬,確保建筑在各種氣候條件下都能夠高效運作。這需要復雜的軟件和專業知識,增加了設計的難度和時間成本。同時,綠色建筑認證要求融入綠色技術,而尋找并整合綠色技術,如太陽能、地源熱泵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實踐,對設計團隊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1.2 材料選擇與資源利用要求引發供應鏈問題。綠色建筑認證要求使用環保材料,但這些材料相對來說都屬于高新材料,供應鏈可能不夠成熟,導致了尋找、采購和使用過程中的麻煩。另一方面,設計階段需要考慮材料的可持續性,這可能需要在采購過程中對各種材料進行大量的調查和比較,增加了設計團隊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2.1.3 室內環境質量考核加劇了施工圖設計的復雜性。室內環境質量的認證要求建筑內部通風良好、采光充足。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設計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優化室內布局,確保所有區域都能達到認證標準,增加了施工圖設計的復雜性[4]。
2.2.1 施工過程中增加的環保措施導致施工周期延長。綠色建筑認證要求合理管理建筑廢棄物,包括分類、回收等。施工現場需要建立相應的廢物管理系統,這不僅增加了人力和物力成本,也可能導致施工周期的延長。同時,綠色建筑認證所帶來的更嚴格的環保要求,需要在施工現場增加噪音和粉塵控制措施,這些措施可能進一步限制了施工速度,導致項目延期。
2.2.2 節能施工技術導致施工難度增加。要滿足綠色建筑認證的節能要求,施工團隊可能需要采用新的施工技術,例如更高效的隔熱施工、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需要施工人員學習、熟悉新的技能和知識,增加了培訓和實踐的難度。
2.2.3 施工材料的選擇與管理導致施工成本增加。環保材料通常價格較高,這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團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管理這些材料,確保其得到正確使用和其他處理,增加了施工的復雜性和各項成本。
3.1.1 深化培訓與持續教育,提高專業技能。設計團隊應該建立內部定期培訓計劃。培訓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知識,還應深入到最新標準、前沿技術、最新材料、避坑指南、案例研究等方面。通過內部專家授課、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確保團隊成員對綠色建筑認證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盡量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一些入門設計師進行案例實踐,通過實踐提高對綠色建筑認證體系知識的貫通和應用水平。此外,設計團隊還應多鼓勵設計師們參加外部綠色建筑培訓課程和學術研討會,保持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敏感度,拓寬自己的設計視野,不斷提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3.1.2 推動跨學科合作與團隊建設,完善設計流程。設計公司可以建立專家顧問團隊,囊括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環境工程師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定期召開跨學科研討會,以開放式的討論形式共同探討項目中遇到的綠色設計挑戰。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確保信息暢通,促使各專業之間的深度合作。此外,設計公司還可以建立項目團隊內部的知識分享平臺,包括但不限于內部論壇、在線知識庫等,促使項目團隊成員共享綠色設計經驗和成功案例,形成一體化的設計流程。設計公司要定期進行設計回顧和總結,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設計流程,提高設計效率和質量。
3.1.3 加大綠色技術與材料研發,解決設計難題。設計團隊應當積極參與綠色技術與材料的研發工作。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參與國家級綠色建筑科研項目。組織團隊成員參加相關技術研討會和行業峰會,深入了解最新的綠色技術和材料應用。建立綠色材料數據庫,詳細記錄各類材料的性能、環保指數、適用范圍等信息,便于在設計中選擇合適的材料。定期開展綠色材料評估,評估市場上新推出的綠色材料,確保所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較高的質量和低環境影響。針對項目中的設計難題,可以組織專家小組深入研究,制定解決方案,確保設計方案的綠色認證合格。建立設計創新基金,用于支持團隊內部的綠色技術和材料研發項目,提高團隊在綠色創新方面的競爭力和影響力[5]。
3.2.1 普及環保施工技術,提高施工質量。施工單位應當在自己的施工團隊中推廣環保施工技術,包括但不限于降噪技術、塵埃控制技術、廢棄物處理技術等。施工單位可以嘗試引入先進的建筑施工設備,如高速吸塵設備、噪音隔離設備等,用以降低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為了滿足綠色建筑認證要求,施工單位需要建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監測體系,實時監測噪音、空氣質量、水質等環境參數,確保施工不對周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施工單位需要建立廢棄物分類、處理和再利用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3.2.2 實施節能措施與監測,完善能源利用。為了滿足綠色建筑認證要求,施工單位需要在施工現場安裝能源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情況,包括電力、水資源等。同時,施工單位還可以嘗試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建筑材料,采用高效隔熱材料、節能型玻璃等,提高建筑的隔熱性能,減少空調和供暖系統的能源消耗。通過引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為施工現場提供清潔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另外,施工單位可以建立節能技術研發團隊,針對施工現場的能源消耗問題,提出創新性的節能方案,確保能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碳排放。
3.2.3 健全培訓與激勵機制,提高員工參與度。施工單位需要制定詳細的員工培訓計劃,涵蓋綠色建筑認證體系的基本知識、環保施工技術和操作規范等。定期開展培訓課程,確保施工人員具備必要的綠色建筑標準知識和技能。同時,施工單位還需要建立綠色施工獎勵機制,根據施工人員的環保施工表現進行評定,并給予獎勵或榮譽稱號。并且,施工單位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員工提出環保改進建議,并在項目實施中采納,提高員工對于環保施工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施工單位可以定期開展員工滿意度調查,根據反饋意見,進一步改善培訓和激勵機制,確保施工團隊的整體綠色意識和施工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對于我國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建筑設計與施工方面,該體系不僅提升了環保、節能、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標準,也推動了環保建筑技術創新和綠色材料的廣泛應用。未來,研究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可以與人工智能、區塊鏈、智慧社區等高新科技領域更加緊密結合,激發出更多創意火花,推動我國建筑行業邁向更加綠色、更加創新的發展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