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清
安徽置地投資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00
智慧化、數字化技術是現代科技進步的重要表現,它們通過數據分析、信息處理和自動化控制等方式,實現了對各種活動和過程的優化管理。具體來說,建筑信息模型(BIM)可以創建和管理建筑項目的數字化表示,提高設計、施工和運營的效率;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模擬復雜的建筑環境和過程,幫助預測和解決可能的問題;移動互聯技術則連接了各種設備和系統,提升了數據獲取和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正是這些智慧化、數字化技術的引入,使得建筑施工管理的實踐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確度。
BIM是一種可以讓建筑、工程、和施工專業人員理解建筑項目的性質的數字化工具。BIM提供了一個實時的三維模型,包含了建筑的幾何、空間關系、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的屬性數據。在建筑施工管理中,BIM不只是一種設計和繪圖工具,它更是一種強大的管理和決策工具。BIM可以整合和可視化大量的項目信息,使得施工管理者可以在項目開始之前,就對工程的成本、進度、質量等方面有一個全面、詳細的預測和規劃。在施工過程中,BIM則可以實時反饋和更新施工的狀態,幫助管理者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避免延誤和浪費。
虛擬仿真技術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應用對于規劃、培訓、安全性分析,以及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都有極大的價值。該技術可以創建一個具有高度真實感的三維數字化環境,模擬施工過程中的各種條件和場景。例如,施工管理者可以使用虛擬仿真技術在項目開始前模擬施工過程,提前預見和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工序沖突、設備調度問題等。此外,還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進行工人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識,減少施工過程中的錯誤和事故。此外,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與其他智慧化技術(如BIM、大數據等)的結合,可以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建筑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移動互聯技術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改變了信息獲取和交流的方式,使得施工現場的管理和決策過程更加高效、便捷。例如,通過移動設備,施工人員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到項目的最新信息,如設計圖紙、施工計劃、材料狀態等,從而及時調整施工行為,提高工作效率[1]。同時,移動互聯技術也使得施工現場的信息可以實時上傳,為項目的監控和管理提供了實時數據,幫助管理者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此外,移動互聯技術還可以連接各種智能設備和系統,如BIM、虛擬仿真、大數據等,實現整個施工過程的數字化、智慧化管理。通過這些應用,移動互聯技術為建筑施工管理帶來了巨大的革新和提升。
基于BIM的全過程工程管理模式是建筑施工管理的一種新形式。BIM技術以三維模型為基礎,將建筑項目的所有相關信息整合在一起,包括建筑的幾何、空間關系、地理信息、建筑屬性數據、時間(4D)和成本(5D)等。在設計階段,BIM可以提供一個詳細的三維視圖,幫助設計團隊理解和交流設計意圖,同時可以自動檢測設計中的沖突,如管線沖突、結構沖突等,從而減少設計錯誤和避免后期的改動。在施工階段,BIM可以生成詳細的施工圖紙和材料清單,幫助施工團隊進行精準的施工和材料采購。同時,通過將施工進度和成本信息整合到BIM模型中,可以實現對施工的實時監控和控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工程的進度和成本控制。在運維階段,BIM模型可以作為一個全面的設施信息數據庫,為設施管理者提供準確的設施信息,如設備的位置、性能、維護記錄等,從而實現高效的設施管理和維護。
虛擬現實(VR)技術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應用,尤其是在遠程協同工作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它能夠創建一個虛擬的三維環境,模擬現實世界的各種情況和場景,使得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和體驗。在施工前期的規劃和設計階段,VR可以將BIM模型轉化為全方位、立體的虛擬環境,使設計團隊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漫步,直觀地觀察和理解設計方案,發現可能的問題,提高設計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通過網絡技術,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團隊成員可以同時進入同一個虛擬環境,進行實時的交流和協作,實現真正的遠程協同工作。在施工階段,VR可以模擬施工過程和環境,為施工團隊提供實地訓練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技能和安全意識。

圖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全過程工程管理模式
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它可以通過無線電信號識別和追蹤具有RFID標簽的物品或人員。在建筑施工管理中,RFID技術在機械設備和人員定位管控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對于機械設備的管理,RFID標簽可以附著在每一臺設備上,通過讀取設備上的RFID標簽,施工管理者可以實時獲取設備的位置信息,掌握設備的使用狀態(如使用頻率、運行時間等),并可以對設備進行實時的追蹤和管理[2]。這不僅可以提高設備使用的效率,避免設備的閑置和浪費,還可以通過對設備使用狀況的監控,及時發現設備的故障和問題,進行維護和修復。對于人員的管理,RFID標簽可以嵌入在工人的安全帽或工作服上,通過讀取工人的RFID標簽,可以實時獲取工人的位置信息,了解工人的工作狀況(如工作時間、工作位置等),并可以對工人進行實時的追蹤和管理[3]。

圖2 施工項目人員通道(RFID)技術人員管理示意圖
以某大型建筑工程項目為例,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為0.1km2,預計工期為24個月,利用BIM技術進行全過程工程管理。在設計階段,設計團隊使用BIM技術創建了詳盡的三維模型,其中包括了建筑結構、電氣系統、管道系統等所有相關信息。通過BIM工具的沖突檢測功能,設計團隊在設計階段就發現了32處潛在的沖突,這些在傳統設計過程中可能被忽視的沖突,如果在施工階段發現,將會導致大量的時間和成本浪費。在施工階段,施工團隊使用BIM模型生成了詳細的施工圖紙和材料清單,減少了材料浪費和施工錯誤。同時,通過4D BIM(將時間信息整合到模型中)的應用,施工團隊成功地控制了施工進度,實現了施工過程的可視化,使得項目在預定的24個月內順利完成。在運維階段,BIM模型作為設施信息數據庫,為設施管理者提供了準確的設施信息,提高了運維的效率。據統計,通過BIM技術的應用,該項目在運維階段的維護成本比傳統的方式低了約15%。
以某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為例,該項目總投資約為11億元,涉及大量的復雜工程任務,如深基坑開挖、大跨度橋梁施工,在項目中利用了虛擬仿真技術進行施工前的模擬和訓練。在施工前,項目團隊使用虛擬仿真技術創建了詳細的施工過程模型,模擬了各種施工場景和條件,包括基坑開挖、橋梁架設、塔吊操作等。通過在虛擬環境中的訓練,工人們對施工過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據統計,通過虛擬仿真訓練,工人的操作錯誤率降低了約20%,施工事故率降低了約30%。同時,施工團隊還利用虛擬仿真模型進行施工方案的驗證和優化。例如,在模擬的基坑開挖過程中,通過調整開挖順序和方法,成功地避免了可能的土壤塌陷和基坑變形。
在某大型商業綜合體建設項目中,RFID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施工設備和人員的管理。這個項目總建筑面積約為0.2km2,涉及數百名工人和大量的施工設備。在設備管理中,項目團隊將RFID標簽附著在每一臺設備上,通過讀取設備上的RFID標簽,實時獲取設備的位置信息和使用狀況。據統計,通過RFID技術的應用,設備使用效率提高了約20%,設備維修時間縮短了約15%,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設備利用率。在人員管理中,RFID標簽被嵌入在工人的安全帽或工作服上,通過讀取工人的RFID標簽,實時獲取工人的位置信息和工作狀況。據統計,通過RFID技術的應用,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約10%,同時,現場的安全事故率也降低了約30%,有效保障了工人的安全和工程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新技術如BIM、虛擬仿真、RFID以及大數據平臺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些新技術幫助項目團隊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減少了錯誤和事故,提高了施工質量。這些實際的應用實例證明了新技術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巨大價值。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應該更加積極地探索和應用這些新技術,以實現更高級別的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提升工程項目的管理效率和效果,推動建筑施工行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