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草覆江堤,野藤繞城垣,古木參天碧,風霜猶舊姿。
在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宋元戰爭中,留下了一座古戰場遺址——神臂城,位于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焦灘鄉境內。如今的神臂城雖僅存城墻、城門和炮臺等遺址,但其在宋元戰爭中堅挺34年,足以寫就一部悲壯的抗元史詩。
現在的瀘州忠山公園一塊題為“鐵打瀘州”的石碑概括了這段歷史:“宋元之際,瀘州徙治神臂城,以御元軍,瀘州軍民鞠躬盡力,至公血誠,以彈丸之地,玉碎之心,抗元三十四年,其間城池五易其手,慘烈處易子相食,忠魂歸去青山青,鐵瀘筑城終不朽。”
據史料記載,端平三年(1236年)、嘉熙四年(1240年)和淳祐元年(1241年),元軍三破成都,并屠城、焚城,“城中百姓無得免者,火光照百里”,“賀靖權成都,錄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據統計,在宋元戰爭中,四川人口從1400萬銳減至80余萬。四川府州十有七八被摧,城鎮空虛,倉廩如洗。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宋理宗趙昀寢食難安:“今日救蜀為急,朕與二三大臣無一日不議蜀事。”因“川西主要富庶州縣的稅收失去”,而“國用日窘”。
于是,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授余玠兵部侍郎、四川宣諭使。余玠到任后,“大更敝政,遴選守宰,集眾思,廣忠益”。播州冉璡及弟璞,獻計曰:“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徒諸此。若任得其人,稷粟以守之,勝于十萬師遠矣。”余玠納計,“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天生,凡十馀城,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且誅潰將以肅軍令。又移金戎于大獲,以護蜀口。移沔戎于青居,興戎先駐合州舊城,移守釣魚,共備內水。移利戎于云頂,以備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又屬嘉定俞興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實。”民始有安土之心。
元代姚燧《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云:“宋臣余環議棄平土,即云頂、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lt;E:\九彩\劍南文學\2024\2期\1.tifgt;、苦竹筑壘,移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府州治其上,號為八柱,不戰而自守矣。蹙蜀之本,實張于斯。”
這便是“四川八柱”又名“蜀中八柱”的由來,它們分別是“金堂云頂城(今成都市金堂縣)、蓬安運山城(今南充市蓬安縣)、蒼溪大獲城(今廣元市蒼溪縣)、通江得漢城(今巴中市通江縣)、奉節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合川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區)、劍閣苦竹城(今廣元市劍閣縣)”。
瀘州神臂城雖不在此“八柱”之列,卻是同期所造恃險拒守之城。
《宋史·志》記載了神臂城確切的修筑時間:“淳祐三年,又城神臂崖以守。”《宋史·本紀》又載,五月庚戌,余玠言:“利閬城大獲山、蓬州城營山,渠州城大良平,嘉定城舊治,瀘州城神臂山,諸城工役,次第就緒。神臂山城成,知瀘州曹致大厥功可嘉,乞推賞以勵其余。”
即淳祐三年(1243年),余玠命瀘州知州曹致大筑神臂城,并將瀘州治——當時的衙門遷治于此,因此神臂城又被民間稱為“老瀘州”。
四川“八柱”和神臂城在抗元時期均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守城之戰,神臂城更是堅守了34年之久,使得川蜀前后抵御蒙軍長達五十余年之久。余玠主政四川,屢立戰功,他的堡寨防御系統支撐了南宋王朝半壁江山,然而就在四川抗蒙形勢逐漸好轉之際,他卻被奸臣誣告,56歲郁憤而卒。少時意氣盛,壯志未全舒,亂世折豪雄,他鄉埋忠骨。這些南宋抗元的歷史遺跡,如今也在莽蒼山野中歸于寧靜。
神臂城依山砌城,如巨人神臂般伸入長江,三面大江環繞,城墻外便是絕壁險灘,只有東北面與陸地相連,陸地處亦有炮臺駐守,整座城池占據天險,易守難攻。然而宋景定二年(1261年),神臂城守將劉整以他治下所轄15郡、30萬戶降元,此事震動南宋朝野,使得南宋之戰局急轉直下。
《宋史·志》對劉整降元敘述不多:“景定二年,劉整以城歸大元,后復取之,改江安州。”
而在《元史》上劉整卻有一篇列傳。劉整,本是鄧州穰城人(今河南鄧州),南宋時屬于金國治下,金末年投奔了南宋,效力于名將孟珙麾下。隨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陽時,劉整任前鋒,夜率十二驍將,渡塹登城,襲擒其守。孟珙得知大驚,五代名將李存孝率十八騎拔洛陽,今劉整率軍更少而取信陽,于是稱呼其為“賽存孝”。劉整入蜀后屢立戰功,升任瀘州知府,兼任潼川路安撫副使。劉整原是北方金國降將,很多南宋將領見其屢獲升遷,不免嫉妒怨恨,處處排擠。當時的四川安撫使呂文德也對劉整有所猜忌,劉整一出謀劃策就被否定,一有功勞就被隱瞞不報,并想聯合四川安撫制置使俞興一起誣告迫害劉整。劉整得知消息后,驚恐不安,派人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向朝廷上訴。然而當時奸臣賈似道掌權,名將向士璧、曹世雄均被他迫害至死,劉整“益危不自保”,于是暗通蒙古。最后在1261年舉城以降,忽必烈為嘉獎其歸附,“封夔府行省兼安撫使,賜金虎符”。后劉整又屢次挫敗宋軍欲圖收復瀘州和成都的計劃,甚至到了“宋兵聞賽存孝至,遁去”的地步。
劉整不僅勇猛善戰,且富有謀略,降元后,他獻計忽必烈,欲滅南宋,必先取襄陽。忽必烈采納了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包圍襄陽的戰略。
1268年7月,劉整和都元帥阿術一起“率兵五萬,鈔略沿江諸郡,皆嬰城避其銳,俘人民八萬”。1269年6月,擒都統唐永堅。1270年3月,“筑實心臺于漢水中流,上置弩炮,下為石囤五,以扼敵船”。且與阿術計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唯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遂“造船五千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畫地為船而習之,得練卒七萬。八月,復筑外圍,以遏敵援。”1271年5月,截殺了駕船給襄陽送衣甲的統帥張順。1272年1月,襄陽守將呂文煥登城觀敵,劉整躍馬邀戰,被呂文煥伏弩射中。3月,破樊城外郭,斬首二千級,擒裨將十六人。9月,擒出城求援的張貴于柜門關。11月,劉整向丞相伯顏建議欲取襄陽,必先取樊城。1273年1月,破樊城,屠之。呂文煥孤立無援,獻城投降。襄陽之戰宣告結束,南宋大勢已去。
在宋元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便是襄樊之戰,歷時近六年,雙方死亡人數超過四十萬,是古代戰爭史上典型的攻守案例。襄陽、樊城夾漢水對峙,城堅水深,城內儲糧可供十年之需,兩城間的長江江面立以巨木,聯以鐵索,上架浮橋,連通兩城。然而元軍先用堡壘圍城,又訓練水軍,截斷水上援軍,并用回回炮攻城。回回炮是一種巨型投石機,“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
縱觀這場戰役,劉整在元軍攻取襄樊中立有赫赫之功,可見南宋并非無能征善戰之將,只是為君者失政,親奸退忠,權臣當道,使得余玠未能收復蜀中便郁憤而死,劉整亦被逼投敵叛國。《三綱五常》曰:“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忠良死,猛將去,國運灰,天下萬民遭受兵燹之災。
攻陷襄樊之后,1275年1月,劉整受命率軍出擊淮南,從東翼掩護中路主力的進攻。劉整一心希望乘勝渡江,與中路主力爭功,卻被首帥伯顏阻攔,未能成功。作為蒙古統帥,怎會容忍一個三姓家奴奪取戰場首功?不被重用乃意料之中。后來劉整聞伯顏渡江入鄂的捷報,失聲曰:“首帥止我,顧使我成功后人,善作者不必善成。”當夜于安徽無為城下憤郁而死,年六十三。
劉整這一生,作為宋朝叛將,被萬世唾罵,至今神臂城巖壁上還刻有“劉整降元”的摩崖造像;作為元朝將領,雖被贈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謚號“武敏”,但元朝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對其的評價遠不如元朝蒙古族大將之彪炳。可以說,劉整生前死后都備受冷落。雖說亂世出英雄,但亂世也譜寫了多少英雄的末路悲歌。
劉整舉神臂城降元之后,神臂城又歷經了多次爭奪戰,《宋史》和《元史》均有記載。《元史》比《宋史》記載得更為詳細:“十三年,瀘州復叛。”“戮之,遂克瀘州。”“十四年,從圍瀘州,攻神臂門,先登拔之。”“瀘州叛,諸軍將攻瀘。”“回軍圍瀘州,未下。”“宋瀘州主帥俞興率兵圍瀘州,晝夜急攻。”“十四年,從攻瀘州,不老勒所部兵攻神臂門,蟻附以登,斬首五十級。明日復戰,破之。”“而諸將攻瀘州,往往失利,乃詣闕請自任以攻取之效,許之。遂率舟師百五十艘,自桃竹灘至折魚灘,分守江面,謹風火,嚴號令,約日進攻。先據神臂門,為梯沖登城,殺二百余人,斬關而入,遂拔之,加昭勇大將軍。”
短短“戮之”“急攻”“破之”“人相食”便足見戰爭的慘烈。亂世韶光賤,34年,多少青絲白發,枯骨成沙,無意亂世稱英豪,無奈山河崩塌,以殺止殺。
經過多年的發展,元軍已經擁有了強大的水軍,并控制了全部長江航道。1276年,元軍渡過長江,從水路的神臂門發起全面攻擊,企圖打破宋軍的防御。但神臂門的灘頭陣地全在宋軍拋石機、火炮和弓箭的射程以內。元軍雖然順利渡過長江天險,但在地勢險要的神臂門前卻遭到宋軍的沉重打擊,損失慘重,不得不停止水路進攻,轉而從僅與陸路相通的東門強攻。東門的門洞比神臂門矮了將近兩米,門洞也僅容三人并行,東門前筑有用于防御的兩道耳城,均有數百米長,五至八米高,耳城前還有水下插滿尖利竹竿的護城池,紅菱池和白菱池,中間僅有一條寬不到兩米,僅供三人并行的道路。元軍攻城的重武器全都不能架設,只能一路縱隊扛著云梯往城下沖鋒,然而宋軍的火炮卻打得元軍血肉橫飛。神臂城東門的各個角落都在宋軍火力覆蓋范圍之內,強攻再次失敗。元軍在神臂城水路和陸路的強攻都遭到宋軍痛擊,不得不放棄強攻計劃,轉而采用鐵臂合圍之策,從水路和陸路徹底切斷宋軍和外界的聯系,使其成為孤城。神臂城軍民依靠戰備儲糧和城內的農田水井堅挺了將近一年,直至1277年隆冬,被元軍死死圍困了11個月之久的神臂城彈盡糧絕。
《宋史》載:“十一月,瀘州食盡,人相食,遂破之,安撫王世昌自經死。”
至宋景炎二年(1277年)神臂城破,數千守城將士全部壯烈犧牲,神臂城遭到殘酷的屠戮,最后被元軍占領,瀘州置于元朝統治。此后,瀘州州治回遷,神臂城逐漸荒廢。
萬卷青簡,寫不盡英雄兒女。
如今,神臂城已遍植桃梅勺菊,每逢春暖花開之際,花影重疊里,撫琴江月之上,以如酒之江水,敬神臂鐵血英魂,慶百鳥歸巢,四海同心,愿與子同衣,守這江山如錦。